妇女再嫁随己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89
颗粒名称: 妇女再嫁随己意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173-176
摘要: 唐时敦煌民间妇女与男子的地位相对较为平等,所以也经常有妇女主动提出离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嫁的。如敦煌变文S. 4654、P. 2721《舜子变》中云:“后阿娘亦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家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 不曾归来宅里。……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远)去。”
关键词: 中国 婚姻 风俗

内容

唐时敦煌民间妇女与男子的地位相对较为平等,所以也经常有妇女主动提出离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嫁的。如敦煌变文S. 4654、P. 2721《舜子变》中云:“后阿娘亦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家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 不曾归来宅里。……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远)去。”这自然是后娘提出的要挟之词,她提出离婚的目的,是想迫使瞽叟去杀舜。又如 S. 4129、P.2564、P.2633《新妇文》云:“新妇乃索离书:‘废我别嫁可曾夫婿。’翁婆闻道色(索)离书,忻忻喜喜。且与缘房衣物,更别造一床毡被,乞求趁却,愿更莫逢相值。新妇道辞便去,口里咄咄骂詈:‘不徒(图)钱财产业,且离怨家老鬼。’”(图42)这也是新妇提出的要挟之词, 她提出离婚的目的,是想迫使不务正业的丈夫改邪归正,结果丈夫向她认错,她又回到家中。虽然上述两例中的女子都是以离婚为要挟试图达到其他目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妇女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唐朝时期,对寡妇改嫁持开明态度。《通典》 卷八十九“父卒为嫁母服”记载:“父卒母嫁当服周。”儿子对改嫁的母亲,其丧服是一周年,如不改嫁是三年,这明显是对寡妇改嫁的贬抑。据《通典》 卷八十九“齐缞杖周”记载,至天宝六载才赦文:“虽存出母之制,顾复之慕,何伸孝子之心。其出嫁之母,宜终服三年。”这才为寡妇的改嫁取得了合法的、平等的地位,但寡妇改嫁应在三年服制满后。 但夫妻的丧制无平等可言,“妻为夫斩缞三年”“夫为妻齐缞杖周”,在时间上丈夫为妻守丧只一年, 而妻子为夫守丧则须三年在丧服上夫为妻是齐缞, 而妻为夫是斩缞。齐缞与斩缞从表面现象看只是丧服的缉边与毛缝之差,但实质上二者在丧制上却有着级别、轻重之分。斩缞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与父母之丧相同;而齐缞虽在五服之内,但次于斩缞。 据《唐会要》卷八十三“嫁娶”记载:“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 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在服制满后,夫妻均可婚嫁。
  敦煌文献中的《放妻书》大多鼓励离婚后的妇女再嫁。如P. 4525《放妻书》云:“自后夫则任娶贤妻,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净虑。” S.0343《放妻书》云:“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 P.3730v《放妻书》云:“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 P.3212v 《夫妻相别书》中云:“自别以后,愿妻再嫁富贵德高夫。”
  S. 0133《秋胡变文》中,秋胡几年不归,秋胡母便劝秋胡妻:“不可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 可见当时敦煌地区对于妇女改嫁之事,实属司空见惯(图43)。
  对于丈夫身亡的情况,妻子只要写一份《放良书》祭奠亡者,即可改嫁。如S. 5706《放良书》中第一段是女子本人自述来此为妾的经过;第二段谈及其家庭破灭的原因是“犬戎大举,凌暴城池,攻围数重,战争非一,汝等皆亡”,同时说明她改嫁的原因;第三段表达了她要在逆境下生存下去的决心, 为此“放从良兼改名”,即与亡夫脱离关系,改嫁从良,并获得改名的权利(图44)。
  敦煌壁画所绘内容也对妇女改嫁持宽容态度。如北周第296窟和晚唐第85窟《微妙比丘尼缘品》中详细描绘了微妙三次改嫁的过程,第一次是她丈夫被毒蛇咬死后,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娘家人又都被火烧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嫁给一个无业酒徒;第二次是微妙不堪忍受酒徒的虐待, 逃离后和一长者子结为夫妇;第三次是长者子暴病身亡后,微妙按当地风俗被殉葬活埋,又被盗墓的贼首强迫为妻。虽然该故事反映了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但对其多次改嫁的情况则认为属于正常(图45—图48)。
  由此可见,当时敦煌地区妇女改嫁的情况非常普遍。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