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谱》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80
颗粒名称: 《敦煌舞谱》之谜
分类号: J618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敦煌舞谱》,即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舞谱残卷,也就是用汉字记录唐、五代时期部分舞蹈曲名、动作、节奏的字谱。
关键词: 敦煌 历史 曲谱

内容

《敦煌舞谱》,即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舞谱残卷,也就是用汉字记录唐、五代时期部分舞蹈曲名、动作、节奏的字谱。
  《敦煌舞谱》残卷全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携往国外,分藏在英国和法国。 具体残卷为:1. P. 3501,计有《遐方远》《南歌子》《南乡子》《双燕子》 《浣溪沙》《凤归云》六调十四谱;2. S.5643,计有《蓦山溪》《南歌子》 《双燕子》三调十谱;3. S. 5613《南歌子》;4. P. 3719《浣溪沙》;5. S. 785 《荷叶杯》;6. S. 7111《别仙子》等。原谱均分行竖抄,间有残阙。各谱开端所标曲名均为唐、五代流行的曲舞名称,曲名后有一段说明舞蹈节拍、节奏、起止转换的文字,然后是由令、舞、送、据、接、摇、奇、揹、 约、拽、请、与、头等字排列组合而成的字组。各谱二、四、六、八段不等, 每段十、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字不等(图28、图29)。
  1925年,刘復(刘半农)第一个将P. 3501录本拟名为“舞谱”编入 《敦煌掇锁》。自此,《敦煌舞谱》遂为世人瞩目,得到中外学者公认, 并对此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1938年,罗庸、叶玉华在《唐人打令考》文内列“敦煌舞谱释词” 一节, 认为P. 3501所抄六调十四谱均为唐、五代打令舞谱,文章并对谱内送、摇、接、据等九个名词作了考释。1953年,任二北在所著《敦煌曲初探》中专列“舞容一得”章,对P. 3501 各谱的“谱式、舞势、舞拍” 作了归纳,并征引文献资料, 试释了谱字含义。1979年至 1984年,日本水原渭江在林谦三《敦煌舞谱解读的端绪》一文基础上,发表了总题为《敦煌舞谱解读研究》的论文,对二十四谱的谱字所表示的节奏及其组合作了解释。1984年,柴剑虹提出舞谱由曲名、序词、字组三部分组成,将部分舞谱不规则的字组,按序词规定的节奏,整理成整齐的舞句、舞段。1985 年11月,王克芬发表《敦煌舞谱残卷探索》一文,从舞谱中记录舞蹈动作的字义本身,去推测它们可能代表的动作。另外,饶宗颐《敦煌舞谱校释》、 彭松《敦煌舞谱残卷试破》、董锡玖《解开敦煌舞谱之谜》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敦煌舞谱》进行了研究。
  从《敦煌舞谱》的内容看,它所用的动作、队形、节拍是非常丰富的。 动作有令(舞段的开始),舞(手的动作),拽(脚的动作),摇(全身的动作),奇(脚的动作),约、揖(双人舞合作的动作),请(招呼邀请的动作),头(头部的动作),与、送(多用于结尾的动作)等十多个动作。 如敦煌壁画中就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四人(两人一组)的方舞和八人两组、四人一排相对而舞的队舞。舞谱上还有“巡”“轮”等圆圈舞。《敦煌舞谱》制谱有一定的格式、规范,调后即是说明节拍的序词,如“慢二急三慢二”,如果重复就写“准前”,序词之后分段写明动作,整齐清晰, 显示出一定的舞法规律。
  《敦煌舞谱》是专业艺人用的文字舞谱,其中有许多是艺人的行话, 记录这些舞谱的也是当时当地的俗字,再者,这些舞谱都是残谱,很可能遗失的就是舞蹈的动作说明。所以《敦煌舞谱》自发现以后,虽然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仍未能得到一致的结论:有人认为这是唐人喝酒行酒令的打令谱,有人认为是唐代的大曲,有人则认为是杂曲子, 也有人说是寺院舞蹈谱,还有人认为这是教授舞蹈的课本,还不是完整的舞谱。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