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药膳《神仙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77
颗粒名称: 滋补药膳《神仙粥》
分类号: R197.3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敦煌文献P.3810《呼吸静功妙诀》文后,附有滋补养生膳食配方《神仙粥》一份(图25)。全文共三行七十三字,现抄录于下:神仙粥/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 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关键词: 历史 医疗 记载

内容

敦煌文献P.3810《呼吸静功妙诀》文后,附有滋补养生膳食配方《神仙粥》一份(图 25)。全文共三行七十三字, 现抄录于下:神仙粥/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 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 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敦煌本《神仙粥》的配方颇有科学根据,据有关专家考证,有以下特点:
  1.医食同源。《神仙粥》配方中,主要原料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既可以充饥,又可以治病,其中如山药、芡实、粳米等皆是。
  2. 药味特性。《神仙粥》所选诸药均味甘性平温,山药味甘性平,芡实味甘涩性平,粳米味甘苦性平,韭子味辛甘性温。味甘性平温善于走脾, 因而补益脾气。
  3. 辩证用膳。《神仙粥》体现了辩证用膳的思想,对于体质偏于虚弱、 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四肢无力者,可常服食一些甘平温之食物。
  4. 配伍得当。《神仙粥》所选配药物,有相辅相成功效。如《本草新编》载:“芡实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本草择要纲目》载:“粳米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 5. 药理。李时珍在“粥”节曰:“薯蓣粥补肾精固肠胃”“芡实粥固精气明耳目” “韭子粥温中暖下” “粳米粥养脾胃”。
  6. 剂型。粥是药用价值既广泛又便于服食的一种好剂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流质和半流质的特点,不仅吸收快,而且可养胃气,粥与药相得益彰,脱水者补液,对虚弱者尤为适宜。二是与丸散膏丹相比较,既可适宜长久服用,无副作用,又可根据病情,灵活加减药味。
  7. 炮制与比例。山药先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再煮熟去壳捣为末, 粳米半升,慢火煮,空腹服。加韭子末二三两,食后饮好酒三杯。根据北宋早期衡制折算,山药596. 8克,鸡头实298. 4克,粳米332克,韭子80 克。其炮制与比例均与古今所用药粥相符。
  8. 《神仙粥》药方是道家《呼吸静功妙诀》之附方,道家气功与食疗药疗配合一体,以呼吸调养脉肾而修心,辅以补药,达到“补虚劳,益气强志, 壮元阳,止泄精”之功效,正合《丹经》“心为火,肾为水,以火煮水而水化气”之理。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