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五官科之医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76
颗粒名称: 妇、儿、五官科之医方
分类号: R197.3
页数: 3
页码: 151-153
摘要: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着许多有关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方面的医方。
关键词: 历史 医疗 记载

内容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着许多有关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方面的医方。
  妇科方面保存最多的是有关产病的医方,如P.3930写卷记载:“治女人难产方。右吞皂荚子七枚,验。又方。水银如大豆许,二枚,服之即差。 又方。酥、蜜各二两,暖酒一升,相和,服之三两,服甚效。”
  同卷又载:“治胎在腹死不出方。右大豆半升,酢二升,煮汁服之, 差。……又方。子死腹中,寒热头重者,取灶下黄土和酒,服之即差。”
  又载:“治产后腹痛方。右桂心、牛膝末,并酒服之即差。当归亦得。…… 又方。松脂如弹丸,和酒服之即差。”
  又载:“治产后血不止方。白芍药(五两),打碎熬令黄色,捣筛, 每日酒下方寸匕,空腹甚效。”
  又载:“治产后小便不通方。甑带水煎煮肥葵汁,服之即差。”
  P.3930写卷关于产病的医方内容非常丰富,几乎面面俱到。
  也有治疗妇女其他疾病的医方,如P.3596写卷记载“妇人乳中热毒肿。 取青羊腹下毛烧灰,和水服。”
  又如S.6177写卷记载:“疗妇人月水不正方。取簸箕舌烧作灰,和酒服, 即止。”
  有关儿科的医方,如P.2565写卷记载:“孩子两三岁至五六岁,患赤白脓血热痢,黄连散方。黄连(十二分),乌枚肉(八分,熬干),阿胶(七分,炙),犀角末(七分),黄柏(八分),蓓根(六分),黄芩(六分),龙骨(八分),右捣筛为散,两三岁以来,饮服半钱许,日再服,稍稍加至一钱。四五岁以上, 量大小以意加服之,日并再服。忌食猪、鱼、生冷、油脂、 蒜、面等。”
  又如P. 3596写卷记载:“小儿霍乱吐乳不止方。煎人参汤服,立差。又方,含米干□煮取汁,量多少服。”
  有关五官科的医方也有很多,如P.3930写卷中记载: “治齿痛方,细辛绵裹贴龈上即差。又方,肿疼痛不可忍, 即灸两手大拇指弟一节里纹三壮即差。治牙齿有虫方, 莨蕙子熏之。又方,烧铁烙之,即差。又方,松脂贴牙上, 即差。治疳食龈方,取葵根木烧作灰,和麝香,绵裹贴上即差。”(图22)
  又载“治耳痛方。葱白(一截),塞耳即差。又方,葱汁点耳中即差。…… 耳中血出方,发际出,灶底黄土,酒溃汁,服之即差。”
  又载:“治耳中脓水出者,白矾、黄矾烧作末,耳中即差。”
  又载:“治鼻血不止方。发灰、龙骨,右二味捣作末,吹鼻中,羊毛裹末, 塞鼻即止。”
  又载:“治口臭方。含肉豆吼(蔻)即差。又方,含水,厕中吐之即差。 又方,甘草、细辛各一两,捣筛为末,和桂心服之即差。”(图23)
  又载:“治眼冷疼痛方。捣干姜作末,点眼中即差。”
  又载:“治眼中翳方。黄柏、黄连、没食、消石(各一分),已上细末,者即差。”
  又载:“治赤眼疼痛方。着艾熏铜器,内人乳一合,钱摩(磨),着眼中即差。”(图24)
  以上介绍的各类医方,由于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以及抄录可能有误等原因,仅供参考,切忌随意照搬应用。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