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68
颗粒名称: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校
分类号: G47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根据藏经洞出土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的敦煌,有不少各种类型的学校,依主办者的不同,可分四类。
关键词: 教育 学校 管理

内容

根据藏经洞出土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的敦煌,有不少各种类型的学校, 依主办者的不同,可分四类。
  第一类,官办学校,又分为:1.州学。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州学。右在城内, 在州西三百步。其学院内,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堂内有素(塑)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图9)州学为州级官学,随着沙州名称的改变,如天宝元年 (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沙州改为敦煌郡,州学也就一度改称郡学,如P.3274《孝经疏》末题: “天宝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于郡学写了。”凡以沙州命名时,均称州学,P.2859d《占十二时来法》末题:“州学阴阳子弟吕弁均本,是一一细寻勘了也。”
  2.县学。P. 2005: “县学。右在州学西连院,其院中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内有素(塑)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据《大唐六典》, 县学设“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二十人”。敦煌文献中有天宝年间残状一件(P. 2832),内有“县学”“给学生”等语,应是有关县学的文件。 S.1893《大般涅槃经》末题:“经生,敦煌县学生苏文口书。”学生可以一面读书,一面抄写佛经,成为当地的经生。
  3.医学。专门教授医学知识及治病的处方等,如《本草纲目》《脉经》和各种医方。P.2005:“医学。右在州学院内,于北墙别构房宇安置。”据《大唐六典》记载:“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学生一十人。”
  官学基本上集中在一处,规模不大,老师由博士担任,院内以孔子、 颜子的塑像为标志,学制的具体时间不明确。
  第二类,寺办学校。寺院举办学校,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培养佛教的接班人。不同的教派往往制定出其教派本身的学习内容和学制,但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在修学佛学之前,必须先学佛教以外的文化课程,如童蒙读物、四书五经等。敦煌从中唐吐蕃时期以来,寺学兴盛, 不少豪门大族的子弟也在寺学就读,如P. 3692《李陵与苏武书一首》题记:“壬午年(922年)二月廿五日金光明寺学郎索富通书记之耳。”索富通的祖父索勋是归义军第一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女婿,而索富通的外祖父则是第二任节度使、张议潮的侄.儿张淮深。又如S. 0707《孝经一卷》题记:“同光三年(925年)乙酉岁十一月八日三界寺学仕郎郎君曹元深写记。”曹元深是节度使曹议金的儿子。当地政要头目的子孙于寺学就读,反映了寺学的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师资力量较高,同时学习的内容在前期仍以文化课为主,加以严格的管理,使得寺学优于地方上的官学。
  第三类,义学,是指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如P. 2643《古文尚书第七》云:“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廿六日义学生王老子写了,故记之也。”
  第四类,私学,包括乡里坊巷之学及私塾等。有的私学就以主办人命名, 如张球学、白侍郎学、氾孔目学、安参谋学等。如P. 2841《小乘三科》中记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岁二月廿九日白仕郎门下学士郎押衙董延长写小乘三科题记。”
  据有关学者统计,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学校共计25所,当时的敦煌县人口估计有一万人左右,平均每四百人就有一所学校。假如每所学校平均有十名学生,也有二百五十名学生,占总人口数的四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当时敦煌的教育颇为普及。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