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42
颗粒名称: 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2
页码: 070-071
摘要: 当人们走进盛唐第130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谁也不会注意到该窟甬道南壁曾有一幅非常精美且规模很大的女供养人礼佛图。这幅画便是敦煌壁画中非常著名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原画绘制于盛唐,后被西夏壁画覆盖,20世纪40年代初期被人剥出,由于长期被流沙掩埋, 受潮气严重侵蚀,加上当时剥离技术条件太差,不仅色彩消退剥落,壁画泥层也与岩面脱离,残毁严重。现看到的20世纪50年代整理复原的摹本, 也成了珍贵文物。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当人们走进盛唐第130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谁也不会注意到该窟甬道南壁曾有一幅非常精美且规模很大的女供养人礼佛图。这幅画便是敦煌壁画中非常著名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原画绘制于盛唐,后被西夏壁画覆盖,20世纪40年代初期被人剥出,由于长期被流沙掩埋, 受潮气严重侵蚀,加上当时剥离技术条件太差,不仅色彩消退剥落,壁画泥层也与岩面脱离,残毁严重。现看到的20世纪50年代整理复原的摹本, 也成了珍贵文物。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高313厘米,宽342厘米。画面中,前面的都督夫人雍容华贵,身后率领两个女儿和九名婢女。都督夫人身高超过真人,后面的人物身高则递减,显示出一派等级森严的气氛。都督夫人身着织花石榴红裙,肩披多层轻绡薄毅披帛,绿色锦带长垂胸前,云髻高耸, 发上簪花,并有钗梳插饰发间;身后二女或穿绿裙,或穿黄裙,一梳高髻, 一戴凤冠,朱白衫上,分别披有多层丝絹披帛;后面的九名侍婢均着男装, 各依年龄,绾结出不同发式,或捧花,或执壶,或持扇,有的两眼前视、 毫不在意,有的以纨扇触面、悠然自得,有的回头顾盼、窃窃私语,与前面主人手捧香炉或鲜花、恭谨虔诚礼佛的心情颇不相同。
  画中侍婢身着圆领衫,束腰带,这种“束装似男儿”的打扮,正是唐代天宝年间兴起的奴婢时妆。而所画的眉妆,都督夫人母女及侍婢,均作短眉,宽而浓,正如元稹《有所教》一诗中所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不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这幅以人物为主题的贵族妇女礼佛图,图中钗光鬓影,绮丽纷陈,人物描绘优美丰腴,神态生动,凸现出独有的审美情趣。
  在人物背景上,又树以垂柳,植以萱草,花树之间绘以蜂蝶,仿佛嗡嗡有声,在画面上呈现出一片阳春三月、艳阳和煦的情景,为这群供养人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且香味飘溢的氛围(图34)。
  每次欣赏这幅画时,我的视线常常停留在那群神情和姿态都不一样的侍婢之间。我常常想,为什么大人物的形象、姿态都如同一个模子出来, 都是那么的严肃、端庄,甚至漠然,如这幅画中的夫人和小姐,如各个历史时期绘制雕刻的佛像,而小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多姿多态、生动活泼, 那么的有个性,如这幅画中神态不一、敢于穿男儿装的婢女们,如在天国世界中自由翱翔、散花歌舞的飞天,如电视小品中那些卖拐的、搞装修的以及马大姐身边的邻居们。
  我喜欢这幅《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更喜欢里面那一个个穿着时髦流行的男儿装,绾结不同的发式,在蜂飞蝶舞的阳春三月,在垂柳绿草花丛中,悠然随意,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小小侍女。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