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第296窟《福田经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40
颗粒名称: 北周第296窟《福田经变》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页码: 065-067
摘要: 北周第296窟窟顶北披东段所绘的《福田经变》,主要鼓励人们多做公益事业,宣传利人可以利己的伦理思想。如观众在欣赏此壁画时,与现实社会的一些情况对比,将会有更多的感慨。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北周第296窟窟顶北披东段所绘的《福田经变》,主要鼓励人们多做公益事业,宣传利人可以利己的伦理思想。如观众在欣赏此壁画时,与现实社会的一些情况对比,将会有更多的感慨。
  据佛经说,一个人通过“种毫发之德本”,就可以“获无量之福”。 也就是只要你随时随地多作善行,利益社会,就会得到很多很多的好处。 具体的善行,是“广施七法”,即“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果园浴池, 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第296窟只绘制了《福田经变》的六个场面,画面分为两层,一开始就是建造佛图(塔),六个赤裸上身穿犊鼻裤的泥工,正在修建一座两层砖塔,一人和泥,两人砌砖,两人送料,一人手执矩尺在扬手指挥。下面正在建造一座小佛堂,庑殿起脊屋顶,下面有砖砌台基,佛堂四周围以栏楣,东西两面各有一身穿袴褶的画工正在挥笔作画,屋顶有一裸上身的泥工,正手接房下另一泥工用长竿递给的泥料,对即将完工的佛堂作最后的修整。紧邻是一座围墙环绕的果园,树木葱茏,有三个人正在树下休息。 下层画一病人,由二人扶坐,正张口接受喂药,身后有人在用药臼捣制药物(图29)。其旁画有一辆卸辕的骆驼车,人畜都在水井边休息,水井的东面有人正在灌饮骡马、喂骆驼,形象描绘了干旱的西北古道上旷路遇井的活跃情景。紧接下层画两个身穿袴褶、头着帕首的北周商人,并骑,押着满载商品的驼队正在过桥,桥的另一面迎来一个高鼻深目的西方商人,领着商队在桥头相遇,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六世纪时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风貌。
  这幅画虽然没有绘出“船渡”和“造厕”,但却画了一个道旁小精舍, 据《福田经》说,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曾在道旁建立精舍,接待僧人食宿, 由此而得“生天为天帝释,下世为转轮王各三十六次的报应”。这种小精舍也叫福德舍,实为旅舍,专为安歇长途旅客。画面上有一幢楼阁建筑, 屋后有围墙环绕,屋内有二人饮酒,一人弹奏琵琶,这一情景反映了人们长途旅行中在旅舍休息时的闲适,正如北魏温子升的《敦煌乐》诗中所吟:“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壁画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受佛教影响的行善者的思想和行为。对此,似乎没有什么人表示怀疑。但也有人议论如此行善是否划算,说是这些行善者所施的“七法”,建房、植树、施药、 造船、修桥、凿井、盖厕等,都是具体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而得到的“无量之福”及“升天”“下世”以后的事情等,都是虚无的,都是缥缥缈缈的回报;真实的付出换来虚无的回报,太不值了,真是太傻了,居然被佛教的谎言骗了。
  看看现实的周围,故意把路挖断,修座便桥——留下过桥费;平房改盖小炮楼,一层变三层——搬迁款翻番;药价虚高,手术费红包,学杂费谁敢不交;见老人摔倒不敢扶,见小偷扒包不敢讲;名搞公益,实为广告, 如此等等,个个都具体,人人都实在。人人利己,最终人人自危。
  如果虚无,能换来道路畅通;如果虚无,能让人们放心就医;如果虚无, 能杜绝虚假商品;如果虚无,能换来人人安全、社会和谐,那让大家追求一点虚无,又有什么不好?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