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36
颗粒名称: 北魏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2
摘要: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的《萨埵舍身饲虎》,描绘了萨埵太子为了拯救饿虎而奉献自己生命的故事,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一幅壁画。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的《萨埵舍身饲虎》,描绘了萨埵太子为了拯救饿虎而奉献自己生命的故事,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一幅壁画。
  佛经说:某国有三个太子,最小的名叫萨埵。有一天,三人出游山林,见一母虎带数幼虎,饥渴交迫,行将死去。萨埵欲以生命救此饿虎,所以先让二兄返回,自己则横卧虎前,但饿虎无力唤食,萨埵又爬上山冈,以竹刺喉出血,投崖饲虎,饿虎舔血后啖食其肉。二兄返回,见萨埵尸骨, 悲痛不已,惊惶失措,赶忙骑马还宫报告父王。国王和王后赶至山林,抱尸痛哭,哀号闷绝。二兄收拾遗骨,藏于宝匣中起塔供养。
  在第254窟南壁的画面中,第一个情节——遇虎,安排在画面上部, 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埵刺颈、投崖、饲虎、二兄收拾尸骨、回宫报信、国王和王后哭尸、起塔供养等场面。此画将不同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同时把“饲虎”这一中心场面画得较大,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画面,成为全画的主体。画家还突出描绘萨埵被咬的身躯和张牙舞爪的饿虎如何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与饲虎相对应的东上角是起塔供养的场面,尖塔之顶冲出矩形画幅,造成一种升腾感,用对角线的两端来隐喻萨埵饲虎与灵魂升天之间的因果关系。全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由于时间久远,色彩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图25)。
  萨埵太子即释迦牟尼的前生之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曾问阿难等比丘:“你们想不想看我往昔时修苦行后的舍利?”阿难等人回答:“愿见。”于是释迦牟尼便“手按地六种震动”,让装有舍利白骨的七宝盒出现在众人面前,给大家观看,介绍“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修”,讲述了上述萨埵太子舍身词虎的故事,并强调“因此故得至成佛”。显然, 这是释迦牟尼以己身说法,鼓励弟子们为了佛教事业要有献身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弟子的尊敬和信徒的拥护,才能将大家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发展佛教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僧侣集团,而僧侣集团的构建离不开具有牺牲精神的信众,但若要信众具有牺牲精神,则首先需要集团组织的创建者也具有牺牲精神。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