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第275窟佛本生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35
颗粒名称: 北凉第275窟佛本生故事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4
页码: 056-059
摘要: 北凉第275窟南壁描绘的是佛教宣传的释迦出家的缘由,而该窟北壁所描绘的佛本生故事则与释迦出家的历史背景有关。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北凉第275窟南壁描绘的是佛教宣传的释迦出家的缘由,而该窟北壁所描绘的佛本生故事则与释迦出家的历史背景有关。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北壁描绘的故事内容:
  北壁中层最西端绘的是《毗楞竭梨王本生》,故事讲的是有一大王名叫毗楞竭梨,他为求妙法,让一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在自己身上钉了一千根铁钉(图21)。
  此画东侧绘的《虔阇尼婆梨王本生》,也是讲一个名叫虔阇尼婆梨的国王为求妙法而让劳度叉在自己身上剜肉燃千灯(图22)。
  紧接《虔阇尼婆梨王本生》东侧的是《尸毗王本生》,描述了一个叫尸毗的国王为了拯救鸽子,以自己全身之肉交换给老鹰的故事(图23)。
  东侧接画《月光王本生》,故事说有一个叫月光的国王乐善好施,被另一小国国王名叫毗摩斯那者心生忌妒,设法招募劳度叉去乞月光王之头。而月光王不顾家人和大臣、百姓的反对,慷慨将自己之头让劳度叉砍去(图24)。
  北壁东端所绘《快目王本生》,也是讲一个叫快目的国王乐善好施,其管辖下的一个小国的波罗陀跋弥王,自大傲慢,不遵从快目王的统管,于是快目王欲发兵讨伐。波罗陀跋弥王为了逃避打击,便派遣一盲婆罗门去乞求快目王的双眼。而快目王不顾众人的反对,叫人将自己的双眼剜出施舍给了盲婆罗门。
  这组故事画选择了几个悲剧性的主题,如施头、挖眼、割肉等。而画家在描绘这些故事时又特别强调突出惨烈的场面,如刽子手持刀割人肉、行刑者挖眼等,以悲惨壮烈的画面来反衬故事主人翁的崇高——超人的痛苦,超人的忍受力,抛舍一切的狂热, 执着赤诚的信仰。这种种交织着呻吟、叹息,同时又激昂、庄严、遥远而又沉重的历史回声,让我们知觉到人类的坚忍、毅力、勇气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然而,这几幅故事画的内容中,却有许多值得注意和令人思考的情况: 为什么国王们在劳度叉这个婆罗门面前毕恭毕敬,为什么国王们面对劳度叉和盲婆罗门的各种乞讨都有求必应,为什么国王们不顾一切地渴求所谓“正法”“经法”“妙法” “大法”,并且要乞求一个凶残的婆罗门说法? 难道劳度叉“四方追学,劳苦积年”的“大法”是佛法?修行多年的佛法宣传者竟是一个贪婪凶残的恶棍? 透过现象看本质,原来这组画面反映的故事内容与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前的历史背景有关。
  实际上,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来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分化和种族尊卑观念,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当时的第一种姓是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的婆罗门阶层;第二种姓为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的刹帝利阶层; 第三种姓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的吠舍平民阶层;第四种姓为主要从事服务业的首陀罗贱民阶层。
  实际上,面对劳度叉、盲婆罗门的乞讨有求必应,并不一定是国王内心乐善好施,而是印度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此。印度《摩奴法论》规定,国王“必须把所有的珍宝依资格布施给精通吠陀的众婆罗门”,“他应该把种种供享受的物品和钱施舍给婆罗门”,因为婆罗门的职责是“教授吠陀、 学习吠陀、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和接受布施”,而国王,即刹帝利“的最好本业是保护百姓”,是听从并执行婆罗门所制定的法,婆罗门接受布施和刹帝利进行布施,这是当时各自应遵行的职责和法。
  另外,从《摩奴法论》的内容来看,法的含义是“事物的秩序”,而国王的职责主要是“保护百姓”,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谓百姓的利益, 实际上主要是婆罗门种姓的利益,因此作为较次等级的刹帝利的国王必须听从最高等级婆罗门的指示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国王必须“求法”, 而又必须由婆罗门“说法”的缘由。
  莫高窟第275窟北壁的佛教本生故事画,反映了印度早期佛教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其中特别是婆罗门种姓与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
  原来,悉达多太子虽然贵为王族,但却是以保护婆罗门利益为第一己任的武士阶层。所以,出家修行的缘由其实与阶级利益有很大的关系。悉达多太子通过出家修行,便有可能由刹帝利阶层转化为婆罗门阶层。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