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第275窟《出游四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34
颗粒名称: 北凉第275窟《出游四门》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页码: 054-056
摘要: 从北凉第275窟正面西壁和南、北两壁上方塑造的弥勒菩萨身上,我们看到了1600年前人们所期望的新神形象,同时也看到了当时老百姓那一双双充满企盼的眼光。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从北凉第275窟正面西壁和南、北两壁上方塑造的弥勒菩萨身上,我们看到了 1600年前人们所期望的新神形象,同时也看到了当时老百姓那一双双充满企盼的眼光。
  其实,不管是神还是佛,都以帮助世间百姓脱离苦难为己任,都代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利益。
  佛教的创建者释迦牟尼最初之所以出家修道,按照佛教的宣传,也是因为哀悯众生,感悟人间诸苦后而毅然削发修行的。
  第275窟南壁所绘的佛传故事“出游四门”,便是讲释迦牟尼在净饭王家为太子时,因久居宫中闷闷不乐,便骑马出游,在东、南、西、北四门分别遇见老人、病人、死人、僧人,悟人间诸苦,立志出家,最后终于成佛。
  在构图上,南壁中段从西往东绘有四座城楼,即表现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的情景。第一个画面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眉紧皱,胡须颤动, 抬眼望着马上的太子,似在诉说人老之后的各种痛苦.太子眉头微蹙,眼望老人似在倾听,如在思索(图20)。另外城楼旁侧立一妇人,怀抱一婴儿,面向城外老人方向,似乎是暗示从新生婴儿到年迈老人这一人生历程。 全图表现悉达多太子出游南、西、北三门的情景,由于壁画损坏,人物形象不太清楚。
  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某日离宫出城东门时,遇见一位头白背驼、目光呆痴、形体羸弱、拄着拐杖一步一颤的老人,便感叹人生由婴儿、童子、少年,到青年、壮年、老年,好比一瞬间的梦境,令人悲伤厌惧。而又离宫出城南门时,遇见路边有一个病人,身瘦腹大,呼吸急促,手足如枯木,眼里流着泪水,口里不住地呻吟,旁边还有两个人扶持着,便感叹人生好似一叶扁舟,航行在惊涛骇浪中,随时都会有灾难疾病降临,甚是悲哀。后又离宫出城西门时,遇见一死人,由四人扶棺, 用车拉着,并用香花布洒在尸体之上,棺木之后,举家大小,号哭送行, 于是感叹人生犹如草木。最后,当太子出城北门时,遇见一位比丘,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执锡杖,交谈以后,太子感悟到只有远离一切欲念、 出家修行才能摆脱人间诸苦。
  另外,弥勒之所以出家修行,也是因为“谛观世间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然后“剃发出家学道”。
  又有过去佛之一的毗婆尸佛,也是因为出门“见老、病人,知世苦恼; 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于是“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出游四门是最经典的佛传故事,佛教信众都已熟知。故事的内容让每一个人都能联想自己的人生遭遇,环视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感叹所遇、 所见、所闻的一切,遥想自己和他人的未来,同时感念佛陀的慈悲。
  为此,常常看到一些游客,站在第275窟南壁前面,一边看着壁画上倾听老人述苦、眉头微蹙、陷入沉思的太子,一边听着导游娓娓深情的讲解, 一边眉头微皱,眼睛微闭,也陷入长长的沉思…… 可以想象,当时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的心情正如《诗经·黍离》所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