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与往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31
颗粒名称: 涅槃与往生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最忌讳的似乎就是言及“死”了,甚至在使用数字时,都要竭力躲开与“死”谐音的“四”字。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最忌讳的似乎就是言及“死”了,甚至在使用数字时,都要竭力躲开与“死”谐音的“四”字。
  然而,佛教及其佛教艺术偏偏喜欢谈论或描绘“死”。释迦牟尼最初创建的基本教义,其四谛中的“灭谛”,论述的便是有关“死”的问题; 以后又有以“死”为专题的理论著作《大般涅槃经》;在敦煌莫高窟里, 以涅槃(死)为主题绘、塑的壁画或彩塑便有十多处。
  佛教何以敢于直面今人惧之又惧的死亡? 其实,只要到莫高窟盛唐第148窟、中唐第158窟等涅槃窟中去巡礼一番,就能有所感悟。
  第148、158窟的洞窟外观像一座大殿堂,而其内部形状却像一具巨大的棺材。窟内平面为横长方形,靠西壁筑高约1米、南北横长约16米的高台,高台上又筑高约30厘米的小台,形如平床,释迦牟尼便侧身卧睡其上。
  参观者进入这巨大的棺材里,却没有一丝的恐惧,因为那睡在高台平床上的佛陀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宁静、怡然,好像正进入甜蜜梦境的睡美人。特别是那微闭的双眼在宁静中显露出生气,侧卧的身体自然放松, 密集的衣纹有规律地起伏流动,都让人感觉到释迦牟尼的“涅槃”是那么自然、随意、超脱和美丽,甚至令人神往(图19)。
  难道参观者真的不知道那躺在高台平床的佛像表现的是一个死人,不知道佛陀的“涅槃”实际上就是表现佛陀的“死亡”吗?其实,不管导游如何讲解佛陀的“涅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死亡”,而是精神到达更高的完美境界,是对一切烦恼的彻底抛弃和永恒幸福的最高获得,是一种“再生”和“超越”,参观者们都知道“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词,躺在那里的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死去了。并且众所周知,佛教也从来没有宣传过佛陀万岁、万万岁,尽管佛教宣传轮回,但迄今为止也没听谁说过释迦牟尼在这死后的两千多年中再生过。佛教界对释迦牟尼的死去和没有再生的情况一直都很坦然,并不讳言,认为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
  人一生下来,就紧紧地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人自己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于是围绕有没有选择“死”的权利,反复地思索着、争论着。涅槃, 就是对选择如何死去的权利的争取。佛陀死亡时的宁静、安然,好像进入梦乡的状况,实际上是长期以来许许多多老年人和病人的美好愿望。常常听到他们在议论中祈祷:“但愿走(死)的时候快一点,静静的,像睡觉那样……”(怪不得老百姓都亲切地把涅槃佛像称作睡佛、卧佛)。另外,人们在咒骂人时最恶毒的语言就是:“你不得好死! ”或:“你死不竭!” (“死不竭”是四川的一种方言,意思是诅咒一个人临死前遭受持久的、 极其痛苦的折磨和煎熬),显然这更表明了人们对安乐死的渴望。
  佛教及其艺术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死亡时的尊严,所以佛教的涅槃思想及其艺术中的涅槃塑像和壁画,能够吸引很多很多的人,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有生就有死,何必忌讳谈“死”,像佛教那样,认认真真地谈论、 探讨有关“死”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态度。
  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关注死实际上也就是关注生;尊重死亡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存。大概,这便是佛教“涅槃”的“再生”意义。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