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与阿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28
颗粒名称: 迦叶与阿难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在隋代第419窟西壁龛内主尊佛的两侧,塑有一老一少的弟子像。老者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称;少者阿难,也是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因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在隋代第419窟西壁龛内主尊佛的两侧,塑有一老一少的弟子像。老者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称;少者阿难,也是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因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
  释迦有十大弟子,但为什么单单要塑迦叶和阿难在他的左右呢? 说来话长,实际上迦叶和阿难是佛教内部两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 前者主张守旧苦行,后者主张革新不拘小节。
  据说佛陀临终前曾对阿难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 微细戒亦称小小戒,即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弟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枝小节的规定。佛陀注重实际生活,因此在其将入灭之时,考虑到他死以后, 弟子们可能会拘泥于一些小枝小节而有碍佛教的发展,所以才对阿难留下重要的遗训。
  然而当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的大会上,宣诵出这一佛陀的遗训时,却因忘了及时请示佛陀有关微细戒的范围,而引起一场争论,最后则由迦叶以大会召集人兼主持人的地位,作了决定:“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所说, 此莫说也。”试图搞改革的阿难遭遇到失败。
  所谓结集,即佛经的编纂工作。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未有文字记载,其死后,由弟子们集会各诵所闻,汇集成书,这一活动称为“结集”。
  阿难所宣诵的佛陀遗训,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佛教很多僧人要求顺应现实的改革思想。后来不久,以要求进步革新的青年比丘为骨干的大众部, 便明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即“十事”),这十事为: 1. 角盐净:将食盐贮存在角器中供日后食用。
  2. 二指净:如未吃饱,日影偏过正午二指,仍可进食。
  3. 他聚落净:一食之后,仍可到其他聚落再食。
  4. 住处净:同一教区的比丘,可不必同在一处布萨。
  5. 随意净:众议处决之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得到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
  6. 所习净:随顺先例。
  7. 生和合净:喝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8. 水净:喝阇楼伽酒(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9. 无缘坐具净:使用缝制不用贴边且大小随意之坐具。
  10. 金银净:接受金银并可储蓄。
  然而,此举又遭到以忠实遵守传统、坚持苦行的长老们的强烈反对。 上座部为此召集七百比丘举行第二次结集,讨论并宣布十事非法。
  虽然这次又以革新派失败、保守派胜利的结果告终,但佛教内部的改革并未停止过,如禅宗,如密宗,如星云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等;又如圣严法师竭力为改革寻找理论依据,他说:“其实,若以佛陀的思想衡量, 此十事,正是告知阿难的微细戒可舍的范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迦叶和阿难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分歧,代表了不同的派别,甚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路线斗争,但却未见他们谁把谁排斥于佛教之外,或指责谁是叛徒,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大概,这便是佛教的兼容性,正如峨眉山有对联写道:“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让我们再回到莫高窟隋代第419窟之中。你看那释迦佛左侧的迦叶像,脸上刻满深陷的皱纹, 咧嘴露出稀松的牙齿,鼻翼两侧肌肉松弛,两眼深陷,目光衰退,身披蓝边红色袈裟,一手捧瓦钵, 充分表现出一个游方说法、随机应变、不辞辛劳、 饱经风霜、终身苦修的老迦叶形象(图13)。再看那释迦佛右侧的阿难像,身披绿色袈裟,双手斜捧桃形小钵,聪慧俊秀的面庞,充满青春活力,流露出一种不甘于现状的神情(图14)。显然,从造像特征上,便可以看出迦叶代表了主张忠实传统、坚持苦行的上座部,阿难代表了要求顺应现实变革戒律的大众部。
  两个对立派别的领袖,位于佛陀的左右,竟是那么的和谐,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勃《滕王阁诗并序》中所描写的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