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弥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26
颗粒名称: 救世主弥勒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北凉第275窟中所塑的弥勒菩萨,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新神。第275窟也是莫高窟最早开凿的三个洞窟之一,窟形独特,是一个长方形盏顶形窟,窟顶南北两侧的人字披形上浮塑脊枋和椽子,似乎受到中国汉墓的影响。墓室是安葬死人的地方,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可能将从这里获得新生。许多墓室中所绘的升天图便表现了人们企望死者再生的想法。不过,第275窟试图表现的不是期望死人升天,而是表现作为救世主的弥勒菩萨正从天而降来帮助活人。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北凉第275窟中所塑的弥勒菩萨,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新神。
  第275窟也是莫高窟最早开凿的三个洞窟之一,窟形独特,是一个长方形盏顶形窟,窟顶南北两侧的人字披形上浮塑脊枋和椽子,似乎受到中国汉墓的影响。墓室是安葬死人的地方,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可能将从这里获得新生。许多墓室中所绘的升天图便表现了人们企望死者再生的想法。
  不过,第275窟试图表现的不是期望死人升天,而是表现作为救世主的弥勒菩萨正从天而降来帮助活人。
  紧贴正面西壁所塑的交脚弥勒像,高3.40米,在高不足4米、宽约3.50 米、纵深约6米的空间中,显得庞大威严,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此像头部方中带圆,鼻梁高隆,眼球外突,体态健硕,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衣纹以平列的凸起贴泥条为主,则凸显出犍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一千六百年前出现在敦煌人面前的这尊神像,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的神像(图10)。
  古代敦煌的艺术家并没有照搬西来的模式。洞窟南北两壁上部各开凿有三个小龛,靠里面的是两个阙形龛,龛内塑弥勒菩萨;靠外面的是一个双树圆券龛,龛内塑思维菩萨。将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宫塑造成阙的形式,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 阙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汉代中国各地建筑已广泛使用阙,如宫阙、 城阙、墓阙、庙阙等。后人有诗云:“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反映出在中国诗人的心目中,天宫与阙是连在一起的。
  小龛内的弥勒菩萨虽然不是洞窟的主尊,但仍刻塑得细腻生动,如该窟南壁上部东侧阙形龛内的交脚弥勒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肩披长巾,腰束短裙,双手交置于胸前,似正为惑者“决疑”解难。嫣然含笑的神情,优美自然的姿态,使观者对富足、美满、文明的未来弥勒世界生出向往之情。
  据佛经云,在弥勒世界里,风调雨顺,社会秩序稳定,人民丰衣足食;“种种树木,花果茂盛”,“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树上生衣”,有龙王“行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 在赏析佛教艺术时,要注意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区别。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层次、等级的差异。菩萨具有“候补”性质,佛则已成为最高领导者。 和现实不同的地方在于,候补很有可能候空,变数很大,而按照佛教的说法, 弥勒菩萨将成为弥勒佛则是铁定的。另外,弥勒菩萨居于兜率天宫,弥勒佛则下生在阎浮提,前者在天上,后者在人间。莫高窟早期洞窟中的弥勒菩萨,一般以交脚坐的形式塑于洞窟内南北壁上方象征天宫的阙形龛中,图11北凉第275窟北壁交脚菩萨预示未来佛(即救世主)即将降临,如北凉第275窟的塑像便是(图11)。
  弥勒思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因为未来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