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禅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22
颗粒名称: 最早的禅窟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对莫高窟开凿的缘由等基本情况略作探讨后,现在可以进入洞窟了。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对莫高窟开凿的缘由等基本情况略作探讨后,现在可以进入洞窟了。
  莫髙窟第268窟是莫高窟最早开凿的三个洞窟之一,属北凉时期的洞窟,虽然可能不是乐僔、法良所开凿,但从洞窟的形状来看,其功能是供僧人坐禅修行则是无疑的,所以我们到里面巡礼一番,或许能找点当时乐僔、法良坐禅修行时的感觉。
  第268窟很小、很窄,主室实际上是一条通道,大约1米宽,4米多深,约2米高,正面的西壁开一尖楣圆券形龛,内塑一身交脚佛像。
  当我们低下头,猫着身,小心翼翼地走进窟内,尽管头部离窟顶还有一点距离,但感觉很压抑。如果四五个人同时在里面,就显得非常拥挤。
  令人感兴趣的是左右两壁各有两个禅室,这四个禅室都很小,每个禅室为1平方米有余,高约1.3米,正好供人弯腰进去坐着盘腿修禅(图7)。
  禅室地面距主室通道地面约20厘米,坐在里面,微微低头,略有一种俯瞰人间的感觉;微微抬头,望着高约2米的通道式主室窟顶,会有一种深邃、高远的感觉。
  特别是窟顶所绘的平棋藻井图案,采用四方岔角套叠形式,共画有三个大小相异的藻井纹样,逐层缩小叠涩幅度,形成三个向上升腾的视觉空间,冲破了洞窟建筑内界面的空间限制,减少了由洞窟低矮造成的压抑感; 而正中莲花的圆形,周围套叠的方形,方形错位叠压而成的三角形,构成渐次展开的丰富变化;旋转飞舞的飞天,则给静态的几何形以强烈的动感, 不仅使禅修后的僧人心胸豁然开朗,同时其心灵也会随着层层往上的藻井图案而向上升腾,并在想象的天国世界中得到净化。
  实际上,禅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净化心灵。佛教的禅修实际上源于古印度婆罗门的苦行,与中国道教的辟谷、导引、服丹等修炼方法类似, 也和中国儒家宣传的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磨其心志的修身方法类似。“梅花香自苦寒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千百年来人们激励自己的至理名言。
  盘腿坐在那窄小的空间里,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究竟是为了什么? 乐僔开凿第一个洞窟,是因为见了对面三危山上状如千佛的金光;法良“又造一龛”,是发现此地“多诸神异”。又如《高僧传·玄高传》中说僧人玄高率徒众三百居住的河北林阳堂山,是“群仙所宅”,“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应真仙士,往往来游”,而玄高的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余人”,其中“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并且“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如此等等,均与具备超常能力的仙、神有关。
  一般说来,修禅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但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成佛的境界并不只是辞典中解释的觉悟而已。佛教进入中国初期,人们把“佛” 看做神,人们欢迎具有超人能力的神佛。成佛的目的实际是为了成神,这和中国道教修炼的目标是为了成神成仙的情况类似,也是佛教为中国广大民众接受的主要原因。
  坐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具有超人的能力。有了超人的能力, 就能解救自己,也能解救他人。
  有失才有得,禁欲是为了更大或更多的欲望。禅定的目的不是定,而是为了悟,所谓禅机即是。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