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的制作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20
颗粒名称: 壁画的制作过程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敦煌石窟开凿在酒泉系砾岩上,地质结构粗糙又易风化疏松,岩壁极不平整,无法直接绘制壁画。因此首先要制作壁面,一般是用掺入麦秆的粗泥抹到凿好的石壁上,捶紧压平,然后再抹一层细沙泥,形成光滑的壁面。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敦煌石窟开凿在酒泉系砾岩上,地质结构粗糙又易风化疏松,岩壁极不平整,无法直接绘制壁画。因此首先要制作壁面,一般是用掺入麦秆的粗泥抹到凿好的石壁上,捶紧压平,然后再抹一层细沙泥,形成光滑的壁面。
  然后是在壁面上勾画轮廓,也可谓作壁画起稿上墙。即用长线以土红粉末纵横弹出各大部分的大体轮廓,将墙面分割成若干小平面,然后在各小平面内确定形象的具体比例关系,在规定的范围内,用土红描成人形或其他形象。
  除了使用弹线定位的方法外,更多的是使用粉本。粉本是专供复制用的画稿,敦煌粉本是多层厚纸制成的,为耐久之目的,在多数情况下,于纸上画墨线,并沿墨线打小洞,或覆盖于另一纸上打孔。复制稿没有原稿那样的墨线。在实际应用中,粉本置于所要绘制的表面上,红色墨粉通过粉本的小孔,在下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红色斑点连成的轮廓。
  勾画好轮廓后,便是涂刷底色。底色又叫地色,即要用一定覆盖力的颜色刷底,使全窟壁面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而形象的轮廓仅隐约可见。也有以粉底为底色,即先在草泥地仗上涂白粉,然后在粉壁上起稿敷彩;还有在草泥地仗上起稿并敷彩完毕后,对泥壁的其余部分遍涂红色掩盖之。 壁面上大片的红色或白色,各自衬托出不同的壁画效果;其他类似的衬托色,也叫底色或地色。红、白两种底色,各时代都有,北朝时期涂红底色的壁画更普遍,隋唐时期则以粉壁为底色更流行,宋、西夏、元代壁画中还出现了青、绿底色。
  赋彩上色,即根据壁画内容和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需要,细致地将各种颜色描绘到相应的壁面位置上,特别处理好色与色之间的交接关系,使晕染时的重色与浅色形成自然的过渡。古代佛教寺院和石窟中的壁画,一般都是由师徒相承集体合作完成,绘制之初由师傅起样定稿,决定色彩分布,师傅将应涂之色用符号写在画上,助手按符号布色。根据壁画色彩与符号印证,敦煌壁画中已发现的布色符号有“夕”(绿)、“工”(红)、“土”(青)三种,各取字形中的局部为代号。
  在大多数情况下,壁画人物在敷彩以后,轮廓模糊不清,尚需最后用墨线或赭色线精心勾勒人物五官、手足、衣饰等细部,使形象更加清晰完整。
  这最后一次描出轮廓的线称为定型线, 这个过程叫做勾定型线。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63窟、西魏第 285窟等,随处可见清晰的定型线。唐代壁画色彩富丽,同样需描线定型,如莫高窟第329窟东壁说法图下的女供养人像, 供养人身穿质薄的罗衣,犹能清晰辨认起稿线与定型线的区别。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提神点睛。勾定型线之后,画面形象已完整清晰, 但有时画家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往往于人物的眼、鼻等处勾描“高光”,收到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灿烂辉煌的敦煌壁画就是这样在许多工匠的互相合作中,通过一道一道的工序逐步创作出来的(图6)。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