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的制作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19
颗粒名称: 彩塑的制作过程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3
摘要: 敦煌石窟的造像,因窟址大多位于不宜雕刻的砾岩崖壁上,故多为泥塑像或石胎泥塑像。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敦煌石窟的造像,因窟址大多位于不宜雕刻的砾岩崖壁上,故多为泥塑像或石胎泥塑像。
  从一些己经残破的彩塑上可以看到,敦煌石窟的泥塑骨架制作非常巧妙(图4)。小型的彩塑,是先用木头削成人物的大体结构,使木胎显示出人物的基本造型和动态,然后表面塑以细质薄泥,刻画细部,最后上色而成;中型彩塑的骨架,一般是根据塑像姿势动态选用适当弯曲的圆木, 或根据情况砍削,如将脖子位置砍细,另外有的以木板制作手掌,以方形铁条作手指,也有以圆木削制成有榫的手臂形象的构件,很似木胎包纱的制作方法,十分精细;高过二三十米的大型塑像,则不用木质骨架,而是在开窟时预留塑像石胎,然后在石胎上凿孔插桩,再于表层敷泥塑成。
  对于大多数彩塑,即中型塑像,上泥前需用芨芨草或芦苇捆扎成人物大体结构,既省泥又可减轻圆木立柱的负重。用泥大多只有两种,即粗泥和细泥。粗泥用澄泥加麦秸,塑作人物大样;细泥用澄板泥七成,细沙三成, 加水和成稠泥,加麻丝或棉花,塑人物表层和五官、衣褶、佩饰等。
  泥塑的敷彩,都是重彩平涂或加叠晕。至于许多泥塑失去原先的敷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处山林、雨多气候潮湿以及火灾等,绝非这里的古代匠师不重视上彩。当然失去敷彩的雕塑可使观者着重于形体方面的欣赏,突出了雕塑在造型方面的特点和技艺。直至今日,我国民间彩塑艺人还十分注意塑与彩的紧密配合,尤其强调上彩的重要性。“三分塑七分彩” 之说似乎有些过分,其实这正是我国传统泥塑注重装饰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窟雕塑都是彩塑,不管是泥塑还是石雕,只有敷彩后才是完成了的作品。甘肃各地石窟造像在敷彩上,所用颜料大体上差不多,北朝敷彩比较简朴沉着,主要用土红、石绿、石青、 白、黑等颜色。佛像多以土红大面积平涂通肩衲衣,菩萨的裳、裙、飘带多用石青、石绿等色,调出深浅,叠染而成。 面部及手脚,则用白色或肉色。发髻、 眉毛、眼睛、胡须、眼睑和人中,则描以石青、石绿、黑、土红等色。隋代彩塑出现许多织锦图案和五光十色的璎珞装饰。唐代彩塑的敷彩更加富丽,许多地方装金,至今还闪烁着光彩。五代、 宋等晚期彩塑,在敷彩上演变成比较清雅的色调。另外,许多石窟造像,为了使塑像更加鲜明生动,根据人体肌肉的起伏变化上色,凹处用重色,凸处用浅色,强化了塑像的立体感。在塑造过程中,还有意不把胡须、铠甲、飘带等细节塑刻出来,而是留在敷彩时最后完成, 有些菩萨像身上的飘带在连接到壁画之后就不用泥塑了,而是画在壁面上,将塑像与壁画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图5)。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