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佛光与乐僔开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17
颗粒名称: 三危佛光与乐僔开窟
分类号: K879.2
页数: 3
摘要: 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诞生,似乎缘于一件偶然的事件: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某日,有位叫乐僔的和尚,手持锡杖,西游来到敦煌。一日黄昏时刻,太阳快要沉落在茫茫戈壁之中, 乐僔此时身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大泉河畔,他面对眼前的潺潺流水,似乎正想发一番人生感叹:“逝者如斯夫!”蓦一抬头,只见对面三危山上一派金光耀眼,霞光万道,闪烁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身佛像向他显现(图 1)……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内容

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诞生,似乎缘于一件偶然的事件: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某日,有位叫乐僔的和尚,手持锡杖,西游来到敦煌。一日黄昏时刻,太阳快要沉落在茫茫戈壁之中, 乐僔此时身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大泉河畔,他面对眼前的潺潺流水,似乎正想发一番人生感叹:“逝者如斯夫! ”蓦一抬头,只见对面三危山上一派金光耀眼,霞光万道,闪烁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身佛像向他显现(图 1)…… 乐僔顿时被三危山的奇异佛光所感悟。他清楚地看到三危山金光中, 显示的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一身佛像,而是代表过去、现在、 未来三世三劫千佛的千万身佛像;他清醒地感悟到,并非只有释迦才是佛, 而是“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他想:太子、国王能成佛,我这个游方和尚也能成佛;不仅我这个和尚能成佛,所有的平民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幼都可能成佛。善哉,善哉!我要成佛!我要帮助一般老百姓也成佛! 相信众生平等,相信人人皆有佛性,这就是由三危佛光撞击出的乐僔灵光。
  乐僔长期云游四方,渴望找到一处适合自己修禅静虑的地方,眼前的自然环境,“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净域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 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 真是一处修行宣教的好场所。顺其自然,适应自然,融于自然,这便是成佛的途径,这便是“禅”。乐僔获此灵感,立即在身后的鸣沙山崖壁上,“架空凿险,造窟一龛”。这便是莫高窟第一窟的缘起。
  此后不久,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禅师,来到乐僔的窟旁,开凿了一个洞窟。自此之后,历代修造不绝,到唐时便计有窟龛一千余,其规模真所谓 “洞上有洞洞下洞,洞中复向洞中搜。大洞之中有小洞,小洞大洞艞珠球。 其数何止有六百?更上大佛九层楼。两魏隋唐观之遍,宋元西夏无遗留”。
  至于乐僔、法良所开凿的洞窟是哪两个,目前尚难以确定,一般推测可能是第268、275号两个洞窟。其实,乐僔、法良所开之窟究竟是否仍在,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乐僔所感悟的“众生平等”思想是否为广大民众接受,是否得到发扬光大。这一点倒是令人欣慰,君不见在尚存的492个洞窟中, 随处可见历代绘制的大量反映众生皆有佛性的千佛图?君不闻莫高窟又俗称“千佛洞”?俗称来自于民间,这恰恰反映了“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 的观念早已深入敦煌民众心中。
  同时,为了纪念道行和功绩都“莫高于此”的乐僔和尚,人们又有意识地将该石窟群定名为“莫高窟”。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