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盐场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392
颗粒名称:
盐场堡
分类号:
P281
页数:
5
页码:
370-374
摘要:
盐场堡的历史甚为悠久,1947年,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何洛夫在盐场堡发现灰坑,内藏彩陶片,有各种纹饰,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四五千年。盐场堡得名与食盐有关。
关键词:
地名
盐场堡
兰州
内容
盐场堡的历史甚为悠久,1947年,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何洛夫在盐场堡发现灰坑,内藏彩陶片,有各种纹饰,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四五千年。
盐场堡得名与食盐有关。乾隆《皋兰县志》卷四《里堡》载:盐场堡“地斥卤,可为盐,利民用”。意为盐场堡一带地面含盐,可以熬为食盐,为民所用。道光《皋兰县续志》载: “盐场堡曩出雪花盐,土人于沙沟口扫湿卤土熬之。”另据1930年《甘肃盐法志略》记载: “在兰州城东北15里的石门沟,地多含硝卤等质,均可熬制土盐,当地农人遂即目为副业。旧有锅灶多副,厥后仅余三座,每年可产土盐三四百担,少亦一二万斤,名曰雪花盐,色白而味微苦。”盐场堡是石门沟雪花盐的集散地,故名盐场堡。
明代中期,在兰州河北岸筑有一段长城,东起盐场堡,西至沙岗墩,共长5620丈,称“旧边墙”,是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建筑时间无考。而盐场堡则是边墙上的一个军事据点,有人说它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但据陕西巡抚杨一清弘治十八年《为存留守城官军以防虏患事》载: “去年(弘治十七年)虏骑在于盐场堡、大岔沟(今安宁区十里店沙沟)等处抢掠,直薄东金城关,离(兰)州城不数百步。”①可知盐场堡于弘治十七年已经存在。盐场堡约略为正方形,只朝南开一座城门,城门外筑瓮城,以策安全。盐场堡西侧为石家沟,是贯通南北的明清驿道(商道)的一小段,朝北为赴宁夏道路。出兰州城西城门,北行过镇远浮桥,东行到盐场堡。堡内东西街道与南北街道相交,呈“丁字形”,街道两侧分布四合院、商铺,以及隍庙、祠堂。隍庙位于丁字形的正中,坐北朝南,自南朝北依次为大门、戏台、大殿、后殿,即靠近北城墙了,东西为厢房,祀奉城隍爷纪信。还有宋氏祠堂、王氏祠堂。充分利用空间,在南城墙上建文昌宫,北城墙上建祖师庙。还在盐场堡东北隅建大王庙。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泛滥,沿河房屋全被湮没,波涛汹涌,渐有漫入城堡之势,堡人惊惧,就用木板沙包阻拦。一会儿但见一物,长尺许,状如龙形,翘首洪涛中,向堡门竖立。堡人深感奇异,纷纷烧香跪拜祈祷,怪物忽然隐没,旋即重现,就这样忽隐忽现了三天,等到洪水退下石堤,杳然而逝。堡人感其灵,逼退洪水,根据河南金龙四大王规制,建大王庙祭祀这位河神。其实这是盐场堡常受洪水侵袭,又无力根本治洪,只好乞灵于神祇的一种安定人心的措施。
盐场堡军事地位甚为重要。据上揭史料载: “(黄)河北盐场堡离河桥(镇远浮桥)五里,定火城(在今皋兰县水阜河)去(黄)河七十余里,俱悉贼人出没紧关去处。”所谓上揭“虏骑”,这里的“贼人”,是对抢掠烧杀的鞑靼骑兵和鞑靼的蔑称。清代疆域广袤,汉、满、蒙、回、藏等族共处,兰州地处秋海棠版图中心,再无“虏患”侵扰,蒙古族骆驼客驱赶骆驼队,自宁夏、蒙古驮来雅布赖盐池的食盐、草原上的羊盐场堡民居毛皮张、药材,经过盐场堡,进入兰州交易,换回铁锅等铁器,以及水烟、布匹等,然后逶迤经过盐场堡北去,兰州方言称之为“水烟骆驼”。同时,往来北路的官员、军队、驿卒、商人、行旅,络绎不绝出入盐场堡,北上南下,官府设有税卡征税,驻扎兵勇警备。 盐场堡虽然是明代边墙上的一座小城堡,但它的文风很盛。晚清出了两个进士,三个举人,好几个贡生。堡人宋万选,字子青,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丙戌科进士,出任四川崇庆、大竹、梁山、广元知县。民国初年历任甘肃县知事。工书善画,所临《兰亭序》,得其神韵。山水取法“米家云山”,以空蒙苍润取胜。尤工墨龙,展现神龙乘云跃雾、升腾俯冲的多姿多态。 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是盐场堡人。他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见清廷事无可为,遂归隐兰州,主讲五泉书院,传授实学;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主张通经致用,培养了一大批敦品励行之士。入民国兴办社会公益社团——兴文八社,以工代赈重修五泉山。著有《果斋前集》等。
除此而外,还有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贡生蔡永泰,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举人蔡绳仲(蔡永泰之孙),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举人,当过清水知县的王树涛,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科举人宋万杰,宁夏花马池任参将、善画兰花的王树濂等。 为什么小小的盐场堡文风这样盛呢?这是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交通通畅所致。盐场堡依山傍河,既有平川的水地与旱地,又有三沟五岔的山地。水地靠水车倒挽黄河浇灌,果园菜地,旱涝保收。至今尚有坝壕的小地名,乃是当年导流水车倒挽黄河水的渠道。旱地多为砂地,多种西瓜、香瓜。旱年也有收成。种植春小麦、糜、谷、棉花、芝麻,以及西瓜、麻醉瓜、金塔寺、金蛤蟆等香瓜。瓜果蔬菜成熟时,堡民大多挑到雷坛河瓜果市场出售。堡民除经营农业外也兼营商号和水烟作坊,或兼营骡马车,长途运输。堡民生活无虞,自然就要送子弟读书科考。
清代以来,盐场堡还是兰州旱路赴宁夏、蒙古的重要落脚点,南来北往的骆驼队、大车队、以骡马代步的行旅,都要出入盐场堡食宿后,方能各奔目的地。因此,促进了这里的商业发展,1918年堡内有六百多户居民,而小商店就有二十多家。同时,行旅带来的各类信息,使堡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除了种地,还可读书,博取功名。不想花“十年寒窗”功夫,经商、跑运输照样能挣钱。 总之,盐场堡丰厚的经济基础和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堡民在南城墙上建文昌宫,宫内供奉文昌帝君。“文昌”是斗魁上六星的总称,掌管人间的功名利禄之事。企盼文运长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附注
①杨一清:《杨一清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上册第131页。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