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畅家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352
颗粒名称:
畅家巷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7
页码:
273-279
摘要:
畅家巷位于通远门(小稍门)外,北靠东关南城墙外侧及城壕,西起宣家巷,东至畅家底巷子(后简称为底巷子),长458米,宽5.6米。以原住居民畅氏而得名。
关键词:
城市街道
畅家巷
兰州
内容
畅家巷位于通远门(小稍门)外,北靠东关南城墙外侧及城壕,西起宣家巷,东至畅家底巷子(后简称为底巷子),长458米,宽5.6米。以原住居民畅氏而得名。 西口拐弯处巷北,为康姓人家生产炮仗烟花的作坊,人称“康炮房”。作坊手工生产鞭炮、八斤炮、摔炮、地老鼠(点燃后在地面乱窜的炮)、天老鼠(炮的尾部插一根细竹梢,一手持竹梢,点燃后松手,炮飞向空中爆炸),以及烟花(用瓦罐装药)。生产的炮仗烟花供庆典过年而用。由于防范措施得当,生产规模不大,经营了几代的康炮房,从未发生过爆炸事件。 康炮房对面巷南为白衣庵,是座尼姑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光绪年间重修,因供奉白衣大士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故名白衣庵,又因在小稍门(通远门)外,俗称稍门寺。大殿、陪殿各三楹,坐东朝西,悬挂两副楹联曰:“夜月千江天地晓;秋花一树镜台空。”“宝座生春,紫竹因空翻有色;香台说法,白鹦能悟渐无言。”这是说观音菩萨站立在鳌头上,白鹦鹉嘴衔念珠翱翔在她的右上方。南北为厢房,各五间。1958年,城关区汽车修理厂入驻。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庵产,有10位比丘尼住锡修行。为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按旧城改造规划要求,将白衣庵西移30米,改为坐西朝东,增建山门,改名为玉佛寺。1998年至2000年,拓建小沟头至民主西路段,次年,命名为静宁南路,玉佛寺位于路西。
清代,这里是通远门外的一部分,设立督标前路后营,驻扎军队,拱卫通远门。同治十一年(1 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入兰州,筹划收复被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侵占的新疆,将随营修军械的西安机器局设在兰州军营内,改名为兰州制造局,令上海候补道胡雪岩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四百万两银子,购来机器设备,由广东人、记名提督赖长掌管,率领广东、浙江的工匠,还有洋匠,生产枪炮弹药。产品有仿德国后膛螺丝大炮、仿意大利重炮、仿德国后膛七响枪。兰州制造局生产的优质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进军新疆的部队,为收复新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绪五年(1879年),左宗棠在畅家巷前路后营旧址,创建甘肃织呢总局,分为中厂、东厂和西厂。机器设备共1200多件,令胡雪岩在上海向德商购买,花了一年时间运至兰州。聘请德国匠师李德等11人,还有两名翻译。学徒都是从陕甘勇丁中选拔的聪颖好学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六,织呢局开工,每天生产20匹兰呢。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制呢厂,在近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后时办时停,演变为西北毛织厂,即后来的兰州第二毛纺厂。 光绪三十年(1904年),陕甘总督崧蕃派候补知府杨增新,在畅家巷甘肃织呢局西厂旧址上建甘肃武备学堂(旋改为甘肃陆军小学堂),培养了一批中下级新式军官。辛亥革命后停办。1917年,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迁入陆军小学堂旧址,培养了大量合格小学教员。1962年,师范学校迁往刘家堡,旧校址划归兰州一中,为西操场;东操场划给兰州师范附属小学(今兰州实验小学)。1974年,在西操场建成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1984年,改为兰州市职业学校,后迁往安宁堡,2010年升格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畅家巷校区现为电视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陕甘总督崧蕃奉命创办甘肃大学堂(旋改为甘肃文高等学堂),在甘肃织呢局东厂旧址建学堂,招收生员、贡生、举人,开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为甘宁青培养了一批人才。辛亥革命后结束。1913年,在甘肃文高等学堂旧址上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以“弘毅”为校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上述军营、机器局、织呢局、文高等学堂等机构的所在地,晚清时皆称畅家巷南,或畅家巷附近,其实在畅家巷稍南,盖多为农田、菜地、果园,由溥惠渠及五泉山泉水灌溉。入民国以来,形成聚落,得名小沟头。因此,由晚清畅家巷文高等学堂演变而来的省立一中、省立第一师范的门牌为小沟头。
自清代后期起,靠近东郭城外护城河边,逐渐形成聚落,得名为畅家巷。畅家巷东段有张子厚宅,因为在东郭城外,为策安全起见,版筑高厚围墙成堡子,朝南开砖券大门,门扇厚实。堡内建几进四合院,聚族而居。张子厚其先为广东人,道光时,迁居兰州,经营房产、水烟坊,广有资财。其先笃信天主教,受其影响,其后裔也信奉天主教,宗教活动不是去西安天主教堂,就是将神甫用轿车子从西安请到兰州,甚为不便。光绪八年(1882年),张子厚将堡子左近的一处四合院捐出,设立兰州第一所天主教堂,并附设诊疗所,张氏家族的宗教活动方便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张氏堡子成为兰州市看守所。
1929年,张子厚等教徒在颜家沟购地建天主教堂后,于1936年在畅家巷天主教堂及诊疗所扩建为天主堂公教医院。1952年,由省政府接管,改名为甘肃省人民医院,1956年,省人民医院迁往东岗西路新址,甘肃省中医院门诊部迁入。1958年拓建和平广场时被拆除,看守所亦同时拆除,其旧址在今广场西口体育馆左近。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畅家巷中段巷南建穆果勇公祠,坐北朝南,大堂题额“泽被生民”。悬挂楹联曰:“秉黑水白山间气而生力,果人精威望,直同额忠毅;任关中陇右长城之寄迩,安远格元勋,不让阿文成。”“泽被生民”,说的是恩惠遍及百姓的穆果勇公,他究竟是何许人?他就是穆图善。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陕甘总督杨岳斌因经略失策,造成军政糜烂,粮道阻塞,标兵哗变,即以生病为由而辞职归里。诏令浙闽总督左宗棠总督陕甘,并加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但在左宗棠上任前,由宁夏将军穆图善护理陕甘总督。当是时,省城被围困,又遭大旱,粮价大涨,民大饥。同治七年入春以来,久旱不雨,夏禾干枯,秋苗失种,全省缺粮,兰州城内粮店关门,即使有钱,也买不上粮食,以致有穿绸缎,怀揣银子而举家跳黄河而死的。饥民有偷抢他人小儿而食的。督标兵丁强入有粮之家,拿无用官钞强买粮食,更有兵丁直接抢粮。于是饿殍载道,人相食。穆图善目击心伤,遂令阿拉善亲王就近征集粮食,用数千峰骆驼驮运到兰州,赈济饥民,吃饱饿兵,安定了民心军心。后来,兰州绅民为感念穆图善的善举,遂建穆公祠。 穆图善,姓那拉塔,世居黑龙江齐齐哈尔。隶满洲镶黄旗,以骁骑校从军,以军功,历官西安右翼副都统、宁夏将军、荆州将军、署陕甘总督。中法战争时,任福州将军,协助钦差大臣左宗棠击败法军于长门。封为果勇公。
国民军时期,创立五族学院,设在穆公祠内,1930年为甘肃省立第五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甘肃省卫生厅驻地。
同治光绪年间,畅家巷东端及其以东以南人烟稀少,陕甘总督左宗棠利用空地,筑一小城堡,贮藏炮弹子弹,称子药局。子药局背靠东关城墙,墙内就是忠义祠,再往东北就是火药局,一个生产火药、炮弹、子弹,一个用来贮藏,产藏分离,以策安全。到1926年,畅家巷东端及其周边地带,民居渐多,国民军督办刘郁芬为安全起见,令士兵将弹药转移到四墩坪(今伏龙坪),贮藏在墩台内。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甘肃,中央军第三军军长王均率部拟驻四墩坪,拱卫兰州城,10月,甘肃省主席兼“西北剿总”第一路司令朱绍良,下令将墩台内的弹药移回畅家巷子药局,马车连日转运,而子药局门前多辆汽车昼夜出入,未曾禁止,结果于10月20日下午3时(一说27日下午4时),突然爆炸,黑烟冲霄,全城震动,东关、官园、畅家巷一带居民、学校的房屋被毁,约两万多间(一说6200多间),伤亡数百人(一说死亡240人,伤394人)。当时,火药局亦爆炸,其威力向东,椽子、梁栋、砖瓦飞到东稍门外今农民巷一带,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于朝西热闹区的破坏力,左宗棠当年薄筑火药局东墙的老谋深算,终于发挥了作用。
子药局爆炸这天下午,恰逢五泉山举行刘尔炘铜像揭幕仪式,许多市民及学生前去拜谒。同时,在木塔巷体育场举行篮球比赛,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大凯篮球队与甘肃学院篮球队展开激烈竞赛,好多市民及学生踊跃观看。这两项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东关一带的民众,这也是伤亡较少的原因之一。 一条小巷东西两端皆为易爆易燃建筑物,西端康炮房规模小,又是私人作坊,对安全防范工作能用上心,因此一直安全无恙。而在东端的子药局规模甚大,又是官方机构,人浮于事,用不上心,来回倒腾弹药,毫无安全保障,不发生爆炸才是怪事。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历史的教训,还是应该汲取的。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