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关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73
颗粒名称:
西关街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10
页码:
127-136
摘要:
西关是明清兰州城的西郭城,兰州人称郭城为“关”,因它位于内城西部,故名西关。
关键词:
城市街道
西关街
兰州
内容
西关是明清兰州城的西郭城,兰州人称郭城为“关”,因它位于内城西部,故名西关。西关的关城,高大雄伟,城门洞上建四层戍楼,歇山顶,飞檐四翘,第三层建重檐。兰州人称“外郭城门”为“稍门”,故俗称“西稍门”。出西稍门就是袖川,一马平川,直通西固,袖川在兰州城西,故亦称西川。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在西关西南,仰观俯察阿干河下游形胜,只见“山环三面,有仙人舞袖之形”,遂“作仙林”——金天观①,因此,自明初起即将西川雅化为“袖川”,西稍门由此得官名“袖川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国人的边疆危机意识增强,开发大西北,预作抗日大后方的呼声日高,官方与知识光绪时,从西关街西望袖川门,右下部为孟公祠界推崇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经营大西北的历史功绩,遂改袖川门为宗棠门,以激励国人抗日救亡的忧患意识。1949年8月26日,解放军在沈家岭全歼马步芳主力,挥师从宗棠门进入兰州城,占领中山桥,截断敌军退路,搜索残敌,占领国民党军政要害部门,宣告兰州解放,遂改宗棠门为解放门。1954年拆除城门,在城门外建成解放门广场,东侧栽植杨柳花草灌木,布置为圆形花坛。 明清以来,袖川门东到炭市街北口,称西关街,简称西关,东西走向,呈带状,南北两侧是城墙。西关街地处兰州城的西大门,是往来河湟、洮岷乃至陇南、四川一带的重要关口,至迟到明代,形成一条挣客商钱的商业街,街上多粮行、山货铺、交易客栈、车马店、饭馆。居民以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人为多,汉回杂居,各从其俗,和睦相处。大体来说,街的西段多住回族,东段汉族居多。街西段路北自西稍门起,依次为孟公祠、三眼井、醪糟铺、西关清真大寺大门、牛杂碎泡馍铺、胡家陕西中药铺、数家山货铺、清真面馆、百货商店、杂货铺、解放路小学、西北大药房、交易客栈、锅盔铺、葫芦把、杂货铺、山货铺、理发馆、川货铺、西关十字。路南自西朝东依次为山货铺、鸿发楼、山货铺、车马店、山货铺、四合院、鞋匠铺、晋升店、临夏驻兰办事处、什家大院、静安门北口、中药铺、杂货铺、照相馆、山货铺、饭馆、山货铺、西关十字。 孟公祠为悬山顶的大殿,是为顺治年间三边总督孟乔芳所建的祠堂,乾隆年间配祀甘肃巡抚刘斗、许容。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度为解放路小学的分部。孟公祠东邻的西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间重修。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大门南开,进大门,北面为“水塘子” (浴池),东面为琉璃瓦影壁。西面开三座门,进门为邦克楼,四层,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通过穿廊连接礼拜大殿。为各地往来的穆斯林做礼拜之所,称之为“客寺”。邦克楼上悬挂道光时悟元子撰书的楹联曰: “高阁一点破春台幻梦;真经几句叫回苦海迷人。”庭院里老槐古柏高耸云天,绿荫匝地,多有鹰巢,鹞鹰呼啸盘旋,生态环境甚佳。 寺南临街为铺面,尽管进深甚窄,却将槐柏粗大树干包将起来,主干从屋顶伸出,形成“屋包树”景观,显示了穆斯林爱护树木,尊重自然的观念。西侧的铺面,砖额“三眼井”,系嘉庆年间兰州书法家音得正所书。浅浅的铺子,有一口直径很大、水量丰沛的甜水井,上盖石板,凿为三个井眼,三架辘轳,三个水桶,三个回民摇辘轳打水,水桶七上八下,但纹丝不乱,打上来的井水,倒在铺面外的四五个大石槽中,供来来往往的骡马毛驴饮水。三人配合默契,互不干扰,从此形成一句兰州方言歇后语: “三眼井的家什——各打各。”意为各干各的,互不影响。由于西稍门是驮骡、马车、驮驴出入的关口,脚户、车户都要打尖,都要用三眼井的水饮牲口,店家不管牲口大小、每匹牲口饮多少,每匹只收三枚麻钱。兰州方言将一枚麻钱称为“一大”,实际上是“一枚大制钱”的简称而已,于是又形成另一句歇后语: “三眼井的牲口——触哒是三大,不触哒也是三大。”“触哒”就是牲口伸嘴饮水的动作。意为不顾实际情况,用同样的手法看问题,约略有点“一刀切”的意味在。 三眼井东邻为更小更窄的一间铺面,则是醪糟铺,高高的炉灶上搭一个小小的铜瓢,一位中年回民,一手拉风匣,啪嗒、啪嗒响,火舌上窜,一手在醪糟中,添加牛奶、藕粉、桂花、葛仙翁米、葡萄干、蕨麻等,还要打一枚鸡蛋花,大致八样,人称“八宝醪糟”,并用勺子轻轻搅动,略带酒味的香甜味道四溢。煮熟后,倒入碗里,配上调羹,送顾客享用。由于八宝醪糟所用辅料多,质量优,每碗竟然卖到1元,这在20世纪50年代是相当贵了,但是食客仍然络绎不绝。 清真寺东侧是牛杂碎泡馍铺,两间门脸,一大半案板摆满牛肚、牛肝、牛肠、牛蹄筋、口条、牛头肉,上面点缀几茎绿油油的芹菜、两三枚红艳艳的灯笼辣椒,平添几分生气;一小半案板上码着几摞锅盔。墩子锅里的牛杂碎汤扑腾扑腾鼎沸,热气裹挟着香味充溢铺内外。一位回民嫲嫲操着牛耳尖刀,把各色牛杂碎切上几片,放在大海碗里,用铁勺舀滚汤,反复涮烫,烫热了,舀满滚汤,撒一撮芫荽末、蒜苗末,食客泡上锅盔,大快朵颐,营养丰富,花钱不多,一天不饿。食客多为去白云观黄河沿一带瓜果蔬菜批发市场的小担贩。1957年,中国苏联联合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拍摄西关街景时,将这位回族嬷嬷切牛杂碎、勺汤的场面拍入电影,使中外观众一睹兰州小吃的神韵。 再东为火祖庙,亦称火神庙,呈长条状,盖因东西窄,仅容三楹殿堂所致。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大殿、后殿,则已逼近城墙了,东西两侧是厢房。大殿奉祀火祖祝融,悬挂嘉庆年间金县周麟撰书楹联曰:“帝德炎炎,共仰文明悬法象;神功赫赫,群钦利济溥仁恩。”乾隆时临洮诗人吴镇书联曰:“钻燧木先春,食德饮和,且自披星朝赤帝;观灯天不夜,衢歌巷舞,何妨举日待黄人。”后殿为娘娘殿,却不是火祖的娘娘,而是祀奉城隍娘娘的陪殿,乾隆时王尊上撰书楹联曰: “天知地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此庙虽小,却祀奉风马牛不相及的火祖爷与城隍娘娘,其神祇布局的文化意涵殊不可解。 火祖庙正南小巷尽头为静安门,这是兰州城西南郭城城门,出城门可到下沟、上沟。火祖庙山门前是火祖楼,高三层,飞檐翘角:下层为过街楼,开四个口,东西口通往西关街,南口通静安门,北口通火祖庙;中层南向为三官殿,北向为真武楼;上层北向为观音阁,南向为魁星阁。魁星阁楹联曰: “鳌背腾辉,万丈文光连九曲;龙山毓秀,一支彩笔映三台。”观音阁楹联由兰州书画家李友桃于光绪四年(1878年)撰书: “慧日高悬九州万国;慈云普照三界十方。”三官殿楹联曰:“观于天察于地鉴于水衡,共祝三元灵爽;旋乎乾转乎坤奠乎坎位,咸歌万载生成。” 火祖庙是道教正一派庙宇,庙虽小而香火旺盛,街上商铺鳞次栉比,且多粮食、木制农具等易燃货物,商家能不四时八节虔诚上香,奉上香火钱,祈求火神爷保佑?尽管常年祭祀,但仍有烛火不慎,引发火灾的事件。早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冬十月二十,静安门火药局曾失火引起爆炸,炸毁城堞、房屋,死者达数十人。咸丰七年(1857年)夏五月,西关街又失火,火势蔓延,烧毁商铺200多间。有堪舆家说,火神庙朝南直对静安门,冲犯了火神爷所致。他建议封闭静安门,以安火神爷之心,获得官绅同意,遂将静安门封闭起来,老百姓遂称“死住城门”, “死住”是兰州方言,意为封死,严密封闭。上下沟居民,只好绕道东面的安定门,西面的袖川门,进入西关街。尽管不方便,老百姓却无怨言,西关街再未发生过火灾。这是因为经上几次大火灾后,商家、居民的防火意识提高了的缘故。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兰州,为了就近疏散人口,方便西关一带居民朝龙尾山跑防空,当局将死住城门打开了。 民国时,火神庙的主持名叫王佐,识字能文,与商家、绅士颇能相得。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解放路小学。王佐不能靠香火钱谋生了,遂告别火神爷,去第一新村妇幼保健院当了挂号员。 小学东邻西北大药房,三间铺面,进深特浅,摆一溜玻璃柜台,陈列的无非是头痛粉、早发夕安、婴儿安、麻黄素、红药水等常用西药。 是邢祖麟(20世纪80年代兰州医学院院长,呼吸科权威)之父所开。 再东是一家货栈,大车门,院子宽敞,东西北三面均为两层木楼,楼上有栏杆走廊贯通三面,为客商住处。院内常常集聚驮骡,卸下驮架,驮筐内装的是柿饼、柿子皮、核桃、盐渍螃蟹等土特产。卸下重负的骡子打着响鼻,摇头摆尾,驱赶蚊蝇。调皮的小孩从驮筐中掏出几片柿子皮,扯出几条螃蟹腿腿,边嚼边玩。货主与货栈商家通过牙子,在袖筒里捏指头谈生意,无暇顾此,小孩们解馋成为常态。再东为葫芦把,是条短短的小巷,巷北是萃英门,进入萃英门内就是甘肃举院,举院西部窄,东部宽,约略似葫芦,这条小巷就像葫芦的把柄,故称“葫芦把”。 葫芦把朝东是菜铺子、山货铺、川货铺、理发馆、杂货铺,再东就到西关十字了。朝西拐就是兰州鼎鼎大名的泰元涌商号,这是陕西郃阳人、兰州商会会长谢厚斋的产业。1936年,兰州杂货商有70多家,一般字号资本只有两三千银圆,而泰元涌则高达5万银圆,为杂货商的龙头老大。泰元涌是入口商,每年从东南诸省进货达数百担(一担等于一百斤),其大宗货物为布匹、洋糖、纸、香烟、棉花、洋蜡、日光皂等。 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每年元宵节,泰元涌都要支出200银圆,施放烟花爆竹,吸引市民观看,扩大商号影响力。还要迎来各路社火队,做精彩表演,赏钱很多。这是表层的缘由,深层的缘由是,某年元宵节一红脸壮汉提一副猪下水,从西关火神庙出来,闯入泰元涌家,不久发生火灾。东家认为火神爷眷顾了他,遂从来年起,岁岁元宵节施放烟花,用以酬谢火神。 1960年拓建中山路安定门至中山桥段,路宽44米,遂将两侧泰元涌的字号和民宅拆除,不久发生大饥饿,工程下马。1963年,在泰元涌旧址摆几间活动小木房,设立3、4、9路公共汽车调度站。1987年拓建成公交枢纽站,南北宽50米,东西长170米,面积8500平方米,呈横港式分布,为4路、9路等8条公共车线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到2014年增至近30条线路。是年8月15日,将枢纽站整体西移数百米,开建地铁西关站。 总之,西关街是山货铺集中之地,产自阿干镇南山林区以及洮岷林区的山货,还有阿干镇所烧黑色粗瓷器,由健骡驮运,马车拉运,顺阿干河而下,进西稍门,就近供应山货铺。而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的盐、北山的蓬灰,则由骆驼队驮运南下,过铁桥,取道桥门,转入西关,为山货铺供货。这种具有天然的地利之便的商街,据《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一书记载,1935年就有德盛福、三顺源、义盛永、复兴成、文聚成、德盛昌、万盛泰、涌义和、义兴成9家山货铺,德盛福资本最多,有1000银圆,其余各家只有500银圆。山货有扁担、鞭杆、扫帚、木锨、木杈、麻绳、木棍、柳条筐篮、栲栳、簸箕、筛子、木炭,以及缸、盆、黑粗瓷碗,还有蓬灰、盐等,不一而足。 西关街多粮行, 1935年有义和店、天福店等13家,资本大多为500银圆,只有义和店独占鳌头,有1000银圆。因此称之为“西粮行”。之所以成为西粮行,这是因为:一是位于兰州城西部;二是主要出售“西河粮”。所谓西河粮,指的是产自青海西宁湟水流域的粮食,装载羊皮筏子、牛皮筏子,自湟水入黄河,停泊在雷坛河入黄河码头,再由马车转运至西关街。还销售临洮、洮沙一带的粮食。粮食无外乎小麦、豌豆、蚕豆、扁豆、蔚麦、燕麦、荞麦、黄豆、花豆、绿豆、谷子、糜子、青稞、麻籽、菜籽等五谷杂粮。 西关街的商号生意兴隆,常举办社火等公益活动。1956年前后的正月十五之夜,西关街的河州商家出资组织了一次河州社火大巡游,这种社火迥异于兰州社火,引得西关街观众爆满,人头攒动,有人连呼:“河州的‘大姑娘’来了!”所谓“大姑娘”者,清一色的俊秀河州小伙,人高马大。男扮女装,一律带着黑墨眼镜,发髻高高,簪满首饰,闪闪发光,黑油油的大粗辫子拖过腰际,穿着大红大绿的上衣裙子,一手摇折扇,一手甩着红手帕,踏着锣鼓点子,摇曳而行。其后是执事,均戴黑呢礼帽,蚂蚱腿黑墨眼镜,挂着长长的髯口,穿长袍,外套翻毛羊皮马褂,手持鹅毛扇,扭秧歌。 1958年“大跃进”放卫星,从解放门开进一条拖车长龙,大约有上百辆拖车,装满高高的麻袋,内装原粮,插着五彩小旗,车厢上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由一辆挂着红绸绣球的汽车牵引,迟缓地蠕动,动动停停。车身在西关街,车头已开进中华路,带红袖套的工作人员,挥动小旗,吹着哨子,跑前窜后,向前方传递信息。这是交通系统放卫星的成果,车队缓缓挪动,向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报喜。 1958年,敢想敢干,在地名工作中,向上海看齐,上海地名多为全国各大中城市名称,兰州地名改为甘肃各地县名称,遂使兰州地名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于是西关街改为临夏路,西关街的历史文化信息及指位功能不复存在,但是临夏路颇能抓住此街临夏籍回汉居民多的特色,也算是这轮改地名工作中的特例。
附注
①朱楧:《修建金天观记铭》,载《(康熙)重订兰州志》卷四《艺文》。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