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陇西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70
颗粒名称:
陇西路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8
页码:
112-119
摘要:
中华路(今张掖路)城隍庙十字有鼓楼,鼓楼南面的街道称鼓楼南,南至县门街。长259米,这是一条工匠、商铺、住宅夹杂的老街。然而,不过20多年,认为刘尔炘是封建遗老,便将果斋路改名为统一路。之后随着公私合营、粮食统购统销的步伐,酒铺子、静宁州锅盔铺,不复存在。再后来提倡火葬,移风易俗,棺材铺、蜡烛铺关闭了。1958年改名为陇西路。
关键词:
城市道路
陇西路
兰州
内容
中华路(今张掖路)城隍庙十字有鼓楼,鼓楼南面的街道称鼓楼南,南至县门街。长259米,这是一条工匠、商铺、住宅夹杂的老街。
南口街东首家为皮货铺,三间铺面,陈设火车头皮帽、皮耳套、皮手套(只分大拇指、四指)。铺面屋顶搭棚,晾晒鞣制的皮革,院内为鞣制皮张的作坊,散发皮张臭味。铺北为翰林刘尔炘住宅,深门大院。宅北为河声报社,三四间铺面,1958年为兰州日报社、兰州工人报社。报社北是条长数十丈,宽只能过一辆轿车子的狭窄半截小巷,小巷尽头是三家四合院大门围定的圆形场地,兰州方言称为“圈子”,用来错车,人称“车圈子”。鼓楼南路与兰州其他街巷一样,甚为狭窄,往往只能过一辆轿车子,倘若迎面来车,其中一辆让道,就便进入车圈子,然后在圈子里转弯出巷。车圈子北是生活铺,兰州方言称毛笔为“生活”,含有笔砚有良田,依赖笔耕而谋生的意思在。三四间铺面,由山东、河南工匠生产各色毛笔,其中的小楷、中楷笔,号称“七紫三羊”,用紫毫(野兔毛)七成,羊毫(山羊毛)三成制成。生活铺北是仇家酒铺子,黑色大瓮装着金徽酒,用包装着豌豆的白布或红布口袋盖住瓮口,以防酒液挥发,然而挡不住醇厚香冽的酒气充溢铺面周遭,引得酒客买醉而归。再北为棺材铺。再北是金店,无铺面,却是一所四合院,青砖大门高大,砖雕精美,门扇朱红厚重。顾客由伙计引进门道,过二门,转入院内,均为出檐砖瓦房,主顾进屋做买卖。再北为小杂货铺,出售香烟。再北为彭家裱糊铺,门脸三间,除装裱字画外,还可上门糊窗户、顶棚。再北为修表铺,只有一间铺面,傍晚打烊,修表匠将手表、怀表值钱货,用包袱一股脑儿背回家去。再北为竹帘店,在延寿巷西口巷南,店家将竹梢子片为竹篾,其子女坐在铺面前,打竹帘。巷北为静宁州锅盔铺,大案板靠墙处开一孔,箍有铁环,环内固定一根木杠,伸出案板外,可做180度移动,伙计一条腿骑在杠子上,来回跳动,反复重压偌大的一团发面,案板发出嘭嘭的响声。压过几遍,面团平铺,兑入面粉,放入适量碱水,折叠起来再压,压平,折叠,再压,直到软硬适度,碱合适,面团筋道,上鏊子烙制。经过这样反复重压烙成的锅盔,发出缕缕麦香,耐嚼耐饱,又耐久存。上午烙锅盔,临近中午,锅盔已烙完,鏊子里的煤火渐次变弱,伙计遂利用余热,炕一些小圆饼,干而脆,十分耐嚼,别有一番风味,尤为抢手,顾客迟去,则买不到。下午,伙计用长擀杖擀出大张面张子,犁为长面把子,有韭叶子、大宽等花色,兰州人称为“水面”,放在木盘里。劳苦大众买上几把子水面、一个“柴把子” (兰州南山灌木枝条,一尺来长,一劈两半,一捆五六根,锅盔铺出售),再去杂货铺买上一块煤砖,回家点火做饭,就是一家人的晚餐。有些单身的劳苦大众,如“水客子”“洋车夫”等,买上一来把水面,拿到小饭铺,给一两文钱,代为煮熟,就地晚餐。 再北依次为箱子铺、郭家刻字铺、张星桥刻字铺,已经到了鼓楼南向侯府宅的拐弯处了。张星桥身材魁梧,工小楷,专刻各种名章,每逢兰州府城隍出巡时,张星桥往往被推为城隍爷的顶马,披甲戴盔,骑马持枪,威风凛凛,在仪仗队做前导,引得路人争相观看。张星桥喜欢做些公益文化活动,用来抬升他刻字铺的知名度,借以增进他的生意。1938年元宵节前后数天,他邀请北平射虎社谜家、武昌涂竹居,在他的刻字铺,悬挂纱灯,张挂谜条,自备奖品,举办有奖灯谜,吸引市民云集铺前猜射。涂竹居则借此平台,传播北派灯谜,兰州灯谜爱好者王静庵、刘子荫、马啸天、赵浚等兴趣盎然地猜谜,他们由此结识涂竹居,后来成立水晶谜社,推动兰州谜事,再后来王静庵等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谜家。 鼓楼南南口路西向北,依次为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曾家蜡烛铺、生活作坊、棺材铺、张家四合院、王家四合院(马步芳驻兰办事处)、兴文社产四合院、木箱鞍鞯铺、竹帘铺、冯家熏肉铺、文聚成海菜铺。其中蜡烛铺等行业早已绝迹。
新中国成立以前,蜡烛是生活必需品,照明、宗教祭祀活动、红白大事都离不开蜡烛。曾家蜡烛铺三间,除供应民众外,还是城隍庙蜡烛的供应商,殿堂神龛前的蜡烛、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的蜡烛,需求量很大,常年进货,而且还回收烛台里凝结的蜡泪,废物利用,再造蜡烛。前店后坊,后院生产蜡烛,店面有柜台、长条凳,陈列许多个木架子,木架子有两层,插满各色蜡烛,红红白白、大大小小,上层插着小蜡烛,下层插大蜡烛。曾掌柜有天花痕迹,白胖,一袭长袍,但为人随和,乐善好施,勇于助人,红白事上,不请自到,搭礼如仪,常被推为司仪,言辞符合礼仪。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均用棺木土葬,鼓楼南是棺材铺集中开业之处,并有掘墓人,提供丧葬事务。棺材匠先用锛子(柄与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型,刃具扁而宽)将原木砍出粗型,套卯成型,然后细加工,油漆彩画,待沽。1949年8月26日兰州战役中,黄河铁桥行驶的马家军装载弹药汽车被炮火击中爆炸,引燃一辆装载汽油的汽车,大火将第二段、第三段桥面木板烧毁,钢桁架也中弹累累。解放军兰州市军管会命令工兵营抢修,由任震英带领柴应龙工程师等技术指导。木场里的现成木板很薄,不能承重,临时解成厚木板又来不及。柴应龙是兰州人,熟悉兰州情况,就建议请鼓楼南的棺材匠施工,获批准,棺材匠冒着国民党飞机的扫射轰炸,挥动锛子,将捐献的原木砍成四棱四角长方体,补修桥面,再经工兵加固钢桁梁,于9月6日完工,解放军大军及坦克、大炮源源不断顺利过桥,挺进河西。不起眼的棺材匠为解放大西北发挥了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兰州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骡车、驮骡,多以骑马代步,鞍鞯需求量很大。鼓楼南就有朱姓复盛永、李姓忠义成鞍鞯铺,专门制作骡马鞍鞯,优质品一副二三十个银圆,一般的一副十四五个银圆。传说清末民初,一破衣烂衫、土里土气的老农民,踅摸到鼓楼南鞍鞯铺购买鞍鞯,问了几声,相公娃(商铺学徒)不理不睬。老农民不恼不怒,继续询问,相公娃不耐烦地说:“你买几个?”答道:“有多少买多少!”相公娃以为他说的气话,吊着脸不再理睬。到底是掌柜的,见多识广,连忙赔着笑脸说: “娃娃家不懂事,您老人家大德大量,不必跟他计较。”一边申斥相公娃:“还不去沏茶,装水烟瓶?”一边说: “您老人家要多少鞍鞯,我选上好的。”老农民缓慢吐出一句话:“到黄河沿去看!”掌柜的匆忙出水北门,只见骡马排列成队,源源不断从盐场堡出来,缓缓徐行,前端已快到铁桥头。掌柜的知道这是北山土豪,连忙给老农民摆酒席,赔情道歉,做了一笔大生意。
木箱铺,前店后坊,主要生产装衣物的木箱,刷上大红油漆,金线勾绘吉祥图案,是结婚人家必购的物品。
兴文社四合院住八社管理人员王莲舫及其子、灯谜家王静庵,院子西面是一所煤场子。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兰州,警报已发,老板全家及脱煤砖工人跑到城外防空,待警报结束回家,只见一枚炸弹插在煤末子及红土堆中,老板及周边邻居惊慌失措,不知何时爆炸,胆战心惊。有人建议雇人转移。两个水客子挺身而出,索要10枚银圆,老板嫌多,水客子一分不让。邻居说炸弹爆炸,煤场子炸光了,讨什么价?老板忍痛付给10枚银圆,水客子用绳子捆起炸弹,插进杠子,一前一后急步外行,路人见状,唰的一声退向鼓楼南街的两侧,鼓楼附近的商铺纷纷关门。水客子过西大街,出水北门,直到将炸弹投入黄河,跟在后面看热闹的人群,方才散去。
冯家熏肉铺三间,冯老板为河北省人,日寇侵占华北,他逃到兰州,带来家乡风味熏肉技艺。他之所以选择鼓楼南开业,有两个考虑:一是地处繁华地带,主顾多;二是这里的棺材铺多制作柏木棺材,可以就近提供燃料柏木锯末。他选五花肉,用独特配方,将肉煮半熟,在特制煨炉中点燃柏木锯末,上搭铁箅子,置入熟肉,上扣半圆形铁锅盖,控制锯末不起明火,慢慢煨烧,烟熏熟肉,缕缕令人垂涎的独特肉香,飘逸街头。 酒家往往割几两熏肉,到斜对面仇家酒铺子,做饮酒菜。食客从对面静宁州锅盔铺,购一牙锅盔,夹上几两熏肉,是一顿实惠可靠的餐饭。
刘尔炘的父亲刘桐,秀才出身,晚清时任甘肃布政使的钱粮师爷达20多年,遂就近在鼓楼南置房产。作为大隐于市的大儒刘尔炘,住在这里,与工匠、小商贩为邻,倾听民声,推行兴文八社慈善事业,在民众中有极高的声望,民众往往以“刘大人”称呼,知识界则以其号,称“果斋先生”,或进而称“果老”。虽然刘果斋掌管偌大的八社产业,以工代赈,重修五泉山、重修小西湖,经常大把银子进出,而账目却清楚到一厘一丝一毫。同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惟公是举,其中有一条,八社员工不得自置房地产,以免嫌疑,鼓楼南兴文社产四合院中,就住着八社的王莲舫,就是一例,因此,从未出现过贪污之丑闻。他自奉甚俭,从不苟取。1919年至1924年重修五泉山期间,一个盛夏的下午,工头来刘宅请示工作,只见刘果斋光着膀子,穿着缠腰子(带兜背心),坐在台沿上吃浆水面,菜碟、油泼辣子盒放在台阶上,遂心中一动。次日,刘果斋吃饭时,却见饭菜摆在崭新的小炕桌上,诧异之余,闻知系工头所送,大怒,饭也不吃,提起小炕桌直奔五泉山,找到工头,摔碎小炕桌,大声训斥,并将工头辞退。常人看来刘果斋的做法有点不近人情,正是这点不近人情,才使八社人人警惕,如履薄冰,不敢为自己非分取得一点私利。因此,刘果斋在兰州民众中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十月初九他病逝,1945年地方政府将鼓楼南改名为果斋路,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
然而,不过20多年,认为刘尔炘是封建遗老,便将果斋路改名为统一路。之后随着公私合营、粮食统购统销的步伐,酒铺子、静宁州锅盔铺,不复存在。再后来提倡火葬,移风易俗,棺材铺、蜡烛铺关闭了。1958年改名为陇西路。1987年,城关区政府赴天津参观劝业场后,将陇西路两侧平房改建为商业楼,架设两座天桥,供游人往来,形成商业一条街。2010年以来,成为古玩街。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