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68
颗粒名称: 双城门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5
页码: 105-109
摘要: 安定门以东、南关以西的南郭城墙(南关)上所开城门,命名为西南门,以方位而得名。它用小青砖砌成东西并列的两个拱形的城门洞子,这是无法烧制明清时期大青砖的变通之法,并安装木质门扇,傍晚关闭,以策安全,黎明开门,以便市民通行。而老百姓则形象地称为双城门,
关键词: 兰州 城墙 双城门

内容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11月5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抗日大后方城市——兰州,给兰州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便于疏散城内百姓,迅速撤往南北两山防空,国民党甘肃省防空司令部遂于1939年在兰州外郭城墙上开辟3座城门;即下东关的东南门、北城墙山字石的东北门,南关西的西南门;在内城开辟4个豁口:百子楼以西、学院街以东、曹家巷以南、马坊门以南。 在安定门以东、南关以西的南郭城墙(南关)上所开城门,命名为西南门,以方位而得名。它用小青砖砌成东西并列的两个拱形的城门洞子,这是无法烧制明清时期大青砖的变通之法,并安装木质门扇,傍晚关闭,以策安全,黎明开门,以便市民通行。而老百姓则形象地称为双城门,因为其他所开辟的城门都是一个城门洞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道路畅通无阻,将双城门拆除了,但是老百姓起的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当年南关城墙开豁口建双城门,防空警报拉响,南关一带的市民扶老携幼,携带金银细软,茶水干粮,快捷穿越城门,从官驿背后的果园、菜地中,朝南穿行,奔往龙尾山麓,躲进防空洞逃生,不久形成一条生命小路。1941年7月1日兰州设市后,第一任市长蔡孟坚拟建贯通双城门的南北走向街道,并命名为民勤路。1943年,西北大厦建成,次年,这条路拓建成功,北起黄河沿,过水北门,经水北门街、马坊门街、双城门、双城门外,直达招待外宾的西北大厦。将马坊门街至西北大厦段命名为林森路,以纪念上年逝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路一开,官驿背后很快得到开发,解决了日益增多的东南沦陷区难民的居住、迁兰机构的安置问题,于是在马路东西两侧的明代以来的果园、农田,率先建起商店、饭馆、剧院、影院和茶园,形成一条繁华的马路,成为兰州娱乐业最为集中之区。既要抗战,也要生活,更要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抗日大后方民众与日寇持久作战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服外侮压迫的坚韧性格的反映。 借此区位优势,一座座四合院在马路东西的果园、菜地不断建起,东到南稍门一带,西接上下沟,南至中山林,建成第一新村、西北新村等新的聚落。 双城门开辟后,随着马路开辟到西北大厦,双城门外马路东西两侧的果园菜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一大批戏园子、茶馆子、饭馆子。 先在柏道路十字西口路南建起一座简易剧场,先后由秦腔新兴社、山西蒲剧晋华社入驻。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建为甘肃省秦剧团专用剧场,即今柏道路甘肃省陇剧团址。 这个剧院朝北为一条小巷,再朝东拐到自由路,呈曲尺形,有3座剧院。南北向的小巷东是胜利大舞台,系京剧班演出场所。拐角处为新光剧场,为简易席棚,入驻新兴社秦腔戏班。东西向小巷东口北侧为中州剧院,也是简易席棚,由河南戏班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市豫剧团演出场所。 新光剧院小巷,为玛露茜住所。玛露茜者,俄国贵族之女,白俄官员之妻也。十月革命后,夫婿亡故,逃往中国,与中国山东人结婚,抗战中流落兰州,以刷墙为生。可能是为深切去国伤怀所致,她酗酒成性,常常提着酒瓶,一边唱俄国歌曲,一边咂一口酒,步履蹒跚、东倒西歪地行走,引得小孩们跟在后面起哄看热闹。不醉酒时,她举止典雅,一言不发。1960年,笔者亲见,玛露茜在大众市场摆地摊,陈列数十本精装俄文书籍、画册,听凭购买,以换酒钱。我很纳闷,生死逃亡道路上,她怎能携带这多而重的书籍?1963年,流落到兰州的一批白俄去了澳大利亚。玛露茜无钱未去,丈夫去世,她患病于1964年年底去世,居委会送往华林山火化。 中州剧院隔林森路是公园路,路南是陆都电影院。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建为西兰剧院,人驻甘肃省京剧团,后来改建为东风剧院。2010年,改为金城第一戏楼,梅葆玖题额。 双城门至柏道路十字段两侧,多为茶园子,既供茶客饮茶,也供欣赏曲艺节目,有弹词、大鼓书、相声、快板、评书等,由十来家曲艺班子演出。一时间京剧、蒲剧、豫剧,以及弹词、大鼓书、河南坠子、相声、快板等华北诸省的戏剧、曲艺涌进兰州,让兰州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多听不懂,却让来自华北、东北沦陷区的民众看得如痴如醉,化解了些许绵绵的乡愁,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更激起对于日寇的切齿仇恨。还有流动马戏团,在双城门外的空地围起布帐,挂起画有节目的画布,敲锣打鼓,吹洋号,表演马戏。 柏道路十字向南150米的路西,是块20多亩废弃果园,到处流浪的江湖艺人常在这里耍把戏,敲锣耍猴,变魔术,耍拳,卖大力丸、狗皮膏药、桃花碱(粉红色土制香皂),观众围成圈看热闹,听谝传,待到猴子端锣收钱,兜售假药时,轰然而散,人称“把戏场子”。树冠茂密的果树下,小吃担子乘着阴凉,担主高声叫卖,有凉面、酿皮、粽子、豆腐脑、甜醅子、卤猪肉、红鸡蛋。1958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支援兰州文化建设,将西安市和平木偶剧团整体迁来兰州,在把戏场子建起剧场,改名为兰州木偶剧团,演出《下河东》《黑叮本》《未央宫》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木偶剧,兰州方言称“泥头子”,指的是木偶头像是由泥塑的,也称“肘胡子”,是从木偶剧的表演手法而说的,“肘”兰州方言有“举起”的意思, “胡子”指木偶造像, “肘胡子”就是表演木偶戏。 把戏场子的对面,有一个只有两个院落的小巷子,南边是个狭长的院子,简陋矮小的房子里,住着二十来户四川人,因此人称“四川院子”。他们大多以卖荞粉为业,说是荞粉,实则是扁豆粉,麻辣酸脆,甚为可口。还有挑担剃头的,他们善按摩,掏耳屎力度恰到好处,使人全身舒泰,无丝毫掏痛之感,真是神来之手。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知他们都是西路军的流落红军。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