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东大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街巷旧事》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240
颗粒名称:
东大街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6
页码:
030-035
摘要:
明清,辕门东栅子至来煦门之间称东门街。来煦门为兰州城内城东城门,简称东门,故称此街为东门街。晚清称东大街,以地处辕门东面的大街而得名。
关键词:
城市道路
张掖路
兰州
内容
明清,辕门东栅子至来煦门之间称东门街。来煦门为兰州城内城东城门,简称东门,故称此街为东门街。晚清称东大街,以地处辕门东面的大街而得名。东大街路北多道教庙观,从西到东依次为箭道巷南口、天齐庙、东华观、火祖庙、马祖庙、雷祖庙、小山字石南口、会馆巷南口、来煦门。 天齐庙,明洪武初建,正德十二年(1517年)铸造铁钟。嘉靖十二年(1533年),肃藩淳化王重修,并撰《重修东岳天齐庙记》。庙坐北朝南,有前后二殿,卷棚顶,各三间,左右为厢房。祀奉东岳大帝,是道教的山神、阴间的统治神。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后殿有一株古怪的老国槐,树根裸露,树干粗达1.6米,粗糙盘曲,不是直立高耸云天,而像卧龙匍匐,越过前殿,树冠巨大浓密,覆盖前后殿,好似把偌大的庙宇笼罩在绿盖中,带几分仙气。明代,这株老槐遭受雷击,高大身躯颓然断折,拔出数尺粗根,残存主干轰然朝南倒卧。 “千年松树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这句兰州谚语,道出国槐抗逆性之强。遭劫之后,残槐浴火重生,萌发新枝,不断吸纳天地之精华,终于恢复生机,繁茂苍翠。1935年,中央国医馆甘肃分馆在树下立起《东岳庙唐槐碑》,以“期保古迹于不坠”。 中央国医馆甘肃分馆于1931年在天齐庙成立,牛厚斋任首任馆长,后来著名中医柯与参、牛孝威、王仲英任馆长或副馆长,一直持续到兰州解放。这些著名中医都是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他们妙用岐黄之术,治病救人,还为贫民免费治病送药,从1932年至1949年,诊病40万余人次。同时,他们尊重传统文化,因此为唐槐立碑,告诫后人妥善保护。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入驻天齐庙的兰州市口腔病防治所张掖路门诊部员工,在根部壅土成堆,保护唐槐稳定,促使生根。同时,天齐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承想,1996年6月30日,甘肃省恒基房地产开发公司非法拆除天齐庙,为了扩大建筑面积,非法将这株树龄已达1300多年的唐槐朝北移植10米,引起舆论哗然。开发商重金聘请园林专家和绿化公司高级工程师,截取主枝,以减少蒸发,根部带巨大土球,又是搭遮阳棚、随时喷水,又是在树干上吊瓶子输营养液,结果仍然未能保住唐槐的生命,枯树至今在省农业开发银行院内容貌憔悴地兀立着。 天齐庙东为玄妙观,因观中有东华殿,亦称东华观。始建于北宋,元明多次重修。其中嘉靖间重修工程最大,这是因为资金充足,先是由肃恭王率诸郡王捐资,30多名地方官员跟进捐资;肃恭王卒后,由其子铅山王及各郡王,绅士、商人、道人、善人捐资,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成一院三进的道观,里面的通明阁、三清殿、东华殿,自北朝南分列,左右厢为陪殿。通明阁中置九曜二十八宿诸星旋转轮。其中西厢有彩绘玄帝、天师、帝君塑像,称之为三师堂,这是道观中较为奇特的单体建筑。 明清以来,东华观内有木刻版印书作坊,刻印“四书五经”,以及《百家姓》《三字经》 《千字文》《朱子家训》《幼学琼林》《小儿语》等启蒙读物,尤其是刻印历代著名学者、诗人的大部头的多卷本巨帙,然后出售;还能作价承印当地文人学者的诗文集。刻印作坊设在东华观,有地理优势,因为往东出东门是兰山书院,朝南是兰州府贡院,往西北是五泉书院,学生、考生就近便可以购书。兰州城外多梨园,可以源源不断提供木刻版材料。 入民国,随着铅印、石印的普及,东华观内的木刻印书作坊逐渐消亡,入驻医院,抗战时入驻警察第一局。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粮食局宿舍。 东华观东为火祖庙,也叫火神庙。1937年,王仲英等兰州中医在火神庙(今城关区医院西侧)成立兰州中医师公会,吸收兰州执业中医为会员,交流经验,研究学术,增进中医团结,协助地方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并设门诊室。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组为兰州市中医学会。火祖庙东为雷祖庙,1928年,省城警察局在雷祖庙成立施医院,为穷苦民众施医送药的公益性医院。院长关自廉,医师陆翰丞、张士诚、张梅士、彭敬甫。1931年孙蔚如入甘,施医院停业。 雷祖庙东有一朝北小巷,称小山字石。再朝东为会馆巷,则靠近东内城墙了。 东大街路南自西向东,依次为黄家园北口、温虚舟宅、普照寺、贡元巷北口、民宅、来煦门。温虚舟,名自新,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画家,为唐琏弟子,善画山水,尤善画驴、牛,指画精湛。其先祖温天官为陕西三原人,明末迁居兰州,耕读传家,广积资财,清代民国时购置房地产甚多,人称“温半街”。这是因为温家房地产大抵在中央广场东南到东门之间,几乎拥有东大街路南的全部房地产。除平房四合院外,还有二层木楼围成的四合院。路南临街铺面与四合院大门相间,铺面后面一般为作坊。其间,温虚舟住所为四合院,一院两进,由屏风门隔断,上悬题写“磊石山之瞻斗轩”的木匾。何以题写出如此奇特的七言匾额?这个院子上房才三间,东西厢房各七间,只算个中等大小的四合院,何来什么“山”,瞻什么“斗”?这是作为山水画家的温虚舟,善于经营位置,咫尺之间,蕴含万里,因此融会贯通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法”,也就是把院外的景物“借”到院内视景范围中来,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从而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因为温宅对面即为肃王园林凝熙园山字石,怪石叠累,高达十来丈,上建亭轩,温虚舟通过“磊石山之瞻斗轩”的匾额,巧妙地借取山字石之景,扩大了温宅的空间。 温虚舟的画室,则悬挂着“半砚斋”的木匾,正如他的名字“虚舟”,显示了他的谦逊、恬淡、旷达胸怀。温家富有家财,并不吝啬,温虚舟捐资,刊刻了其师唐琏的书画理论专著《松石斋集》;咸丰中期,其弟温自励捐资重修段家滩迎旭桥。
知识出处
《街巷旧事》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2
本书以城关地区老路老街老巷地名为切入点、出发点,通过探寻它的由来、含义、沿革,侧重搜寻这些地名的今世前身,以及人物、事件、社会百相,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