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过程中的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90
颗粒名称: 移民过程中的传播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摘要: 清到民国间,由于自然灾害、战乱及屯军等原因,兰州及其周边的民众向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迁移居住,逐渐成为当地的土著。但是他们的始迁祖带来的兰州太平鼓民间艺术,却代代传承,沿袭着与故土的一线联系。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清到民国间,由于自然灾害、战乱及屯军等原因,兰州及其周边的民众向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迁移居住,逐渐成为当地的土著。但是他们的始迁祖带来的兰州太平鼓民间艺术,却代代传承,沿袭着与故土的一线联系。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青海卷》记载,青海大通县后河子乡流传着“坠地太平鼓”,是清代后期由甘肃兰州府河州(今临夏州)谢姓移民传来的。早期只有八人表演,故称“八面鼓”。1942年秋,马步芳升任四十集团军司令,在西宁乐家湾军营闹社火,以示庆贺。社火队里,由临夏士兵挎100面太平鼓表演,鼓声震动响至20里外。此鼓又传到湟中县多巴乡、西宁市二十里铺乡。鼓身长约80厘米,直径在35厘米至40厘米之间。鼓身坠在左膝以下,故称“坠地太平鼓”。双手各持鼓槌,用红布扎为圆头。鼓手服饰为一身黑的武士装,戴缀有红色英雄胆的罗帽。鼓队由8人以上的偶数男子表演。基本动作为“一步轮打”,即每行进一步,左右鼓槌各打前后鼓面一次。在锣钹的伴奏下,还能打“鹞子翻身” “柳树盘根”“双龙抱柱” “八卦窜顶” “凤凰三点头”“牡丹开花”“冲天拳”等套路。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宁夏卷》记载,宁夏中卫县鸣沙乡一带流行“八桶鼓”,由8人表演而得名。鼓身如桶,长80厘米,直径40厘米,红漆为底,绘金色花草,两侧有小铁环,系红绸为鼓带。鼓槌由长40厘米的木棒制成,两端各缀各色毛线缠成的小绒球。鼓手戴黑软罗帽,围白绸巾,穿绿绸对襟上衣,红绸便裤,扎红绸腰带,穿圆口双梁黑布鞋。鼓手右肩斜挎鼓带,桶鼓置于左侧胯前,双手执鼓槌打鼓。1930年,八十一军河州人马鸿宾部驻防中卫鸣沙乡时,马部士兵由甘肃传入。该部常跳太平鼓舞,由长号、锣钹引领。
  兰州等甘肃移民迁徙新疆边城伊犁,亦将太平鼓艺术带往当地,正月里闹社火时,常打太平鼓。有伊犁诗人孙传松《甘肃太平鼓远传伊犁》七绝为证:赤巾黄袂大铙锣,陇上桴槌响界河。各族联翩同一舞,太平鼓闹太平歌。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