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兰州太平鼓的阵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80
颗粒名称: 传统兰州太平鼓的阵势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一支传统的兰州太平鼓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最前为锣队,其后是钹队,最后是鼓队。每部分都是偶数,锣队和钹队各占一半,鼓队是锣队、钹队的四五倍。太平鼓队上街行进时,两侧各有一人横向持卷起的旗杆来回走动,以阻隔观众拥向鼓队。最前面是社长,他双手持卷起旗帜的旗杆,面对太平鼓队,弓着腰上下挥动旗杆,指挥锣鼓的节奏,倒退而行,兰州方言称之为“杀旗”。锣手提锣至胸前敲锣,发出“咣-咣,咣-咣”的鸣锣声;钹手平持铜锣,伸展双臂扣击,发出“恰-恰,恰—恰”的钹声;鼓手右肩挎鼓,鼓垂在左腿外侧,左手握住鼓带,右手执鼓条击鼓,发出“咚—呱,咚-呱”的浑厚鼓声。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一支传统的兰州太平鼓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最前为锣队,其后是钹队,最后是鼓队。每部分都是偶数,锣队和钹队各占一半,鼓队是锣队、钹队的四五倍。太平鼓队上街行进时,两侧各有一人横向持卷起的旗杆来回走动,以阻隔观众拥向鼓队。最前面是社长,他双手持卷起旗帜的旗杆,面对太平鼓队,弓着腰上下挥动旗杆,指挥锣鼓的节奏,倒退而行,兰州方言称之为“杀旗”。锣手提锣至胸前敲锣,发出“咣-咣,咣-咣”的鸣锣声;钹手平持铜锣,伸展双臂扣击,发出“恰-恰,恰—恰”的钹声;鼓手右肩挎鼓,鼓垂在左腿外侧,左手握住鼓带,右手执鼓条击鼓,发出“咚—呱,咚-呱”的浑厚鼓声。当行进到十字路口或接社火的商号、衙署前,观众密如城墙,人头攒动,爆竹似春雷轰鸣,鞭炮纸屑如花雨飞舞,社长顿时精神抖擞,突然挺起腰杆,举起旗杆大幅度挥动。锣手瞬间一齐举锣至头顶敲打,钹手亦将双臂举过头顶,猛烈扣钹。鼓手精神焕发,左手举鼓,抛向空中,左腿向左侧一跳,右腿朝上一踢,右手执鼓条从右腿下迅疾击中尚在空中的鼓,几个动作连续流畅,一气呵成,干净利索。一时间只见十来桶,乃至几十桶鼓,齐刷刷地飞向空中,又齐刷刷地落在地上,发出沉重的鼓声,撼天动地,犹如乌云翻滚,雷霆万钧,似乎大雨滂沱,滋润干涸龟裂的黄
  土地,给久旱的农民以极大的喜悦。鼓手一般能打六七个“鹞子翻身”,体力强的、技艺高的鼓手,能够连续打十几个,赢得观众大声喝彩,鸣放爆竹更加火爆。
  接社火者为之“披红”,即把大红绸缎被面折成带状,绞架十字扎在鼓手的胸前,并以烟酒茶点心招待,搭上布施,一般为十来枚乃至几十枚银圆。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号、银号,搭的布施更多。赐福巷济源昌金店,是苏姓晋商开设的,他搭的布施年年是一百枚银圆。应接社火的要求,社长带领鼓队进入商号、衙署院落,轰轰烈烈地击鼓,以驱逐不
  祥秽气,迎来吉祥如意、滚滚财源、六连高升。
  传统太平鼓队常用队形大体有六种:一是“一字长蛇阵”,即一路纵队;二是“双过”,即两路纵队,这是最常用的队形;三是“串花子”,即两路纵队面对面,相互穿插到对方纵队中去,可以往复数次;四是“大圆圈”,即一路纵队转一个圆圈;五是“双圆圈”,又称“双套圈,”即两路纵队朝相反方向做同心圆移动;六是“二龙吐珠”,即两路纵队各自朝外做半圆移动;七是“马踏五营”,亦称“九连环”,即一路纵队绕五个圆圈,平面呈十字花科花瓣形状,中间一个圆圈,圈外相接四个圆圈。前三种队形是沿街行进时的队形,后四个队形是在十字路口或宽敞地面表演时的队形。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