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农村的社火与太平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64
颗粒名称: 兰州农村的社火与太平鼓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097-099
摘要: 兰州社火的尾声是正月十六夜“跳火堆”“送鬼王”。所谓“跳火堆”,就是在大门口燃起一堆火,男女老少皆从熊熊的火舌上跳跃而过,还要抱小孩跳火堆。它的意蕴是烧尽晦气、病灾,迎来福气、瑞气。所谓“送鬼王”,就是扎一个大草人,内装过年时遗留的纸货,如撤换下来的灶马子、旧春联及其他废纸,画个鬼脸,贴在头上。在太平鼓及锣镲声中,将“鬼王”抬到山沟或黄河边或村外,点火焚为灰烬,表示将邪气、瘟疫送走,迎来吉祥福气,亦称“送瘟神”。然后将太平鼓等社火道具一律放进寺庙、祠堂里,太平鼓一般悬在梁上,以防潮湿受损,也有码放在桌子上的,有道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不准也不敢再动太平鼓,认为擅自触动会带来灾殃。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兰州社火的尾声是正月十六夜“跳火堆”“送鬼王”。所谓“跳火堆”,就是在大门口燃起一堆火,男女老少皆从熊熊的火舌上跳跃而过,还要抱小孩跳火堆。它的意蕴是烧尽晦气、病灾,迎来福气、瑞气。所谓“送鬼王”,就是扎一个大草人,内装过年时遗留的纸货,如撤换下来的灶马子、旧春联及其他废纸,画个鬼脸,贴在头上。在太平鼓及锣镲声中,将“鬼王”抬到山沟或黄河边或村外,点火焚为灰烬,表示将邪气、瘟疫送走,迎来吉祥福气,亦称“送瘟神”。然后将太平鼓等社火道具一律放进寺庙、祠堂里,太平鼓一般悬在梁上,以防潮湿受损,也有码放在桌子上的,有道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不准也不敢再动太平鼓,认为擅自触动会带来灾殃。其实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俗信,狂欢的节日已经过去,人们该一门心思打理农具,准备春耕,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农事劳作,容不得丝毫懈怠。为了让农民专心劳作,太平鼓的禁忌就这样形成了。 六月六,天气正热,社长率领鼓手从庙里请出太平鼓,开始保养。检出鼓面破损的,拆下,蒙上新鼓皮,但不能绷得太紧,以免干燥后绷破。鼓皮松弛导致中心稍凹的,则注入凉水,之后置于庙中慢慢阴干,使之绷紧。 有道是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粮食打碾晒干入仓后,也就到了农闲的腊月。这时各村的百子社,也有几个村庄共同组织的同乐社,开始组织社火队,社长负总责。社长分配角色,采用传统方法,他说出一个角色,两人举着铡座随意靠向某人,某人就得装扮这个角色。其实何人装扮何等角色,私下里社长已与举铡座者有所沟通,目的是避免有人推诿不干。太平鼓是社火的重头戏,着重选出技艺高超的鼓手、钹手、锣手,作为头鼓、头钹、头锣,起引领鼓、钹、锣的作用。人选确定以后,社长就率鼓手走进寺庙和祠堂里,焚香化表祈祷后,取出锣鼓道具。之后聘请有名鼓手在打麦场、村头旷地开始训练。小伙子踊跃报名参加,以能当选鼓手为荣耀。寒冷的田野上,传来阵阵雷鸣般的鼓声,鼓手们热汗淋漓,劈打跳跃,为的是闹社火时给本村父老乡亲争光。
  农村闹社火一般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也有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的。百子社、同乐社的社火,先在本庄子表演,然后,接受请帖到附近村庄表演,有的到城里表演。农村闹社火,社火队的内容与城里的大同小异,只不过规模小一些,行头道具简陋些罢了,但热闹程度不亚于城里的。社火队边行进,边击鼓敲锣。进庄后,各家各户放炮迎社火,将太平鼓、狮子迎进院内,击鼓、舞狮进入房间,扫晦气,迎瑞气,然后招待烟酒茶点,社火队的唱家演唱献瑞曲之类的烟歌子。在打麦场上,表演整套社火,期间,演唱煞鼓曲、竹马曲之类的烟歌子。还要到寺庙道观,给“爷”(神、佛)表演社火,唱上香曲之类的烟歌子。表演结束后,不管天黑路远,社火队务必赶回自己的村庄,不能在外庄过夜。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