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与兰州太平鼓的异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15
颗粒名称: 凉州攻鼓子与兰州太平鼓的异同
分类号: TS953.26
页数: 4
页码: 040-043
摘要: 一是同为鼓内藏兵器。攻鼓子长约尺五,径六七寸,要藏的话仅能藏一些匕首之类的短刃。太平鼓长三尺许,径尺许,当然能藏刀剑鞭锏弓箭等长兵器。传说中两种鼓都藏兵器于其中,作为以智取胜的物质基础。凉州攻鼓子 二是同为闹社火。攻鼓子与太平鼓均为凉州、兰州两地社火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乘元宵节闹社火普天同庆的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取胜,这是智取的时间段。 三是同为武士装束。攻鼓子鼓手头戴黑幞帽,左右插野鸡翎子,两侧缀银鱼飘带及白色扇面扎花,身着黑色紧身太保衣,下穿黑色灯笼裤,脚蹬凌云牛鼻鞋。太平鼓鼓手一般穿戴黑色武松短打衣着。两种鼓手均装扮为武士,说明两种传说都与战争有关,这是智取的主体。 四是同为黑色服饰。两种鼓手均为黑色衣着,而且太平鼓由黑漆髹成。
关键词: 历史乐器 中国

内容

凉州为汉开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旧地,为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当地流传着攻鼓子的传说。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歌舞集成·甘肃卷》 “攻鼓子”条载:当时采访老鼓手杨泽元(1930年生)时,他说,他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凉州有个苗庄王,因在一次战争中失利而被围困城内。在无法脱身、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他们设法将兵器藏入鼓内伪装成社火队,利用民俗节日出城表演而逃出城外,后来又攻敌不备取得胜利。为了纪念在此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和鼓舞士气,便把这种舞蹈形式起名为攻鼓子。而据2007年《武威史话》载:相传,唐朝大历间,一支戍边的部队吃了败仗,被围困在城堡中,情形危急。正值元宵节闹社火,情急生智,他们将兵器藏入鼓腹,乔装打扮成社火队混出城堡,击鼓表演,乘敌不备,出奇制胜。这个传说形成于何朝何代并不清楚,大致形成于明朝是有可能的。因为,它不见于明以前的典籍,此其一。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其时凉州早被吐蕃占领,戍边的唐军早已东调入关,平定安史之乱去了,此其二。明代凉州
  为防止鞑靼、瓦刺入侵的边防重地,设有凉州卫戍守此地,并从中原大量移民实边。终明之世,两军对垒、相互攻伐是司空见惯之事,因之产生攻鼓子的传说是极其自然的事,此其三。凉州和兰州都是明代沿边军事重镇,其北为蒙古瓦剌、鞑靼部驻牧地,都经常遭受其侵扰,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确定,攻鼓子与太平鼓产生于同一时期,当然有先后,但是无法确定谁先谁后。
  将凉州攻鼓子与兰州太平鼓加以比较,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同为鼓内藏兵器。攻鼓子长约尺五,径六七寸,要藏的话仅能藏一些匕首之类的短刃。太平鼓长三尺许,径尺许,当然能藏刀剑鞭锏弓箭等长兵器。传说中两种鼓都藏兵器于其中,作为以智取胜的物质基础。
  二是同为闹社火。攻鼓子与太平鼓均为凉州、兰州两地社火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乘元宵节闹社火普天同庆的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取胜,这是智取的时间段。
  三是同为武士装束。攻鼓子鼓手头戴黑幞帽,左右插野鸡翎子,两侧缀银鱼飘带及白色扇面扎花,身着黑色紧身太保衣,下穿黑色灯笼裤,脚蹬凌云牛鼻鞋。太平鼓鼓手一般穿戴黑色武松短打衣着。两种鼓手均装扮为武士,说明两种传说都与战争有关,这是智取的主体。
  四是同为黑色服饰。两种鼓手均为黑色衣着,而且太平鼓由黑漆髹成。
  凉州攻鼓子与兰州太平鼓也有几点不同:如攻鼓子鼓身小,太平鼓鼓身大;攻鼓子传说发生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太平鼓传说发生在元末明初;最主要的是攻鼓子是从围城中混出,太平鼓恰恰相反,是从城外混入城内。
  考察攻鼓子和太平鼓的异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传说,一个
  是混出城外,另一个是混入城内,虽然作战方向相反,然而两者都在鼓
  内暗藏兵器,以智谋取胜,可谓殊途同归。目前没有史料证实,这两个
  传说哪一个产生在前,哪一个产生在后。但是,这两个传说都是出自古
  代西北边关战地历史的反映,则是不争的事实。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