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唯一号: 151834020220000755
专题名称: 山东梆子
其他名称: 高调梆子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19/001
起始页: 066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山东

专题描述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当地语音的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梆子一一山东梆子。 菏泽地区是山东梆子形成较早的区域之早在清乾隆年间,境内就有梆子戏存在。清代中期至建国前的200多年间,菏泽区内先后成立的山东梆子班社有:菏泽县曹楼曹家班、锅饼口刘惠廷班、张丕荣班、龙王冯班、马庄马家班,曹县的牛家班、吕围子班、曹家班、王堤圈班、蔡兴科班、火神台班、大张楼班、曾班、孙老家班,巨野县的大姚班、田庄田状元班、姚念集班、大义集孔班、马庄班、孙班,郓城县的福盛班、王沙窝班,东明县的西三义堂班,单县的黄后楼班、朱家班,鄄城县的大吕班、董口班、箕山王二麻子班,梁山县的寿张集大小井班,定陶县的孔家班(后改名大兴班)、东三义堂班等。 山东梆子的唱腔是“板式变化体”结构。起初男声(主指黑红脸)唱腔采用大本腔(本嗓),后改用“二本腔”(假嗓)或“夹本腔”(真、假嗓结合)。嗓音高亢宏亮,刚劲激越,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女声唱腔则以清新、明快、俏丽、挺拔而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为四大类:慢板(包括中慢板、破字慢板、金钩挂、上五音,以及由此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流水板(包括快慢流水板、一串铃和由此派生的一锣切、仓令仓、倒送板等)、二八板(分为慢二八、中二人紧二八板,以及由此派生的一鼓二锣、呱哒嘴、倒反拨、嘟噜锤等)、散板(分为飞板、栽板、滚白、起板)。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约有600余出,其中基本剧目有“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四大征”、“五阵”、“六州”等。建国后,菏泽、巨野、郓城、梁山等县(市)先后成立了山东梆子剧团。1958年菏泽专署人民剧团调省,改建成山东省梆子剧团。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