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唯一号: 151834020220000117
专题名称: 春节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66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春节,荷泽市俗称“过年”或“年下”,是个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入腊月,家家户户都积极操办“年货”,进行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屋”;有条件的要粉刷或用白纸糊墙,以示清洁;同时洗刷家具、器皿,购置新碗筷,赶做新衣服,以辞旧迎新。 腊月十五日以后,家家蒸馒头、花糕、菜馍、枣花、棋饼等。馒头有“豆馅实团”两种。实团馍纯用白面揉成,豆馅馍即先用红豆、绿豆或豇豆等再加大枣煮熟捣成烂泥为馅,外面用白面包成。花糕,先用白面做成一公分多厚,约一市尺直径的园饼,再用面盘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上面再嵌上大红枣,放在园饼上蒸熟。枣花,先用白面做成长形面条,再盘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嵌上大红枣即成。菜馍,有肉馅和素馅两种,均由白面撮捏封口而成。棋饼,多用印模,先把白面揉合成饼,包上红糖或枣泥,揉成团后,按入模内,再磕出来点上红点,即美其味又壮其观。枣花、棋饼多作回敬礼品。 腊月二十日以后,各家把买到的猪、羊、鱼、鸭等肉类加以烹饪炮制,称为“煮肉炸菜”,旧社会多为富人享用,至于贫苦人家就很简单了,只不过蒸两锅馍馍,够除夕和新年初一食用罢了。 除夕早饭后就忙着安天爷、灶神、祖宗牌位,掏香炉,门旁挂柏枝、贴春联和门神。中午先到天爷、灶神和祖宗牌位前焚香、浇点,然后全家吃团圆饺子,有的地方吃杂烩油炸菜。晚饭吃饺子。午后再次扫庭院,准备烧纸燃蜡烛、焚香等;妇女们则准备包五更时吃的饺子。晚饭后,家长要分散给孩子们一些钱,俗称“带岁钱”或“压岁钱”。除夕之夜,点烛焚香、灯火通明。晚间,全家要喝辞岁酒;街坊邻居、同行同业也互相邀饮,表示辞旧迎新。睡前,在大门内和房门外放拦门棍,院内撒芝麻杆,以防“邪魔鬼祟”。 旧社会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富人到门逼租、逼债,穷人只好出外躲债,俗称“藏年”,直到大年初一才敢回家。 午夜子时后,人们纷纷起床,起晚了则认为不祥。然后点上蜡烛,院内和大门前悬挂灯笼;室内外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鞭炮齐鸣,祭天地敬祖宗。这时不得往院内泼水、倒垃圾和大小便;下饺子烧锅时不得折柴,不拉风箱,以保持午夜的宁静,取意吉利。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已毕,全家吃饺子,通称“团圆饭”。 初一早饭后,人们着新衣,成群结队地先到本族长辈家,后到异姓邻居家拜年祝福,互问“新年好”或“恭喜发财”等祝贺语,主人以糖果、花生、瓜子等例行招待。初一这一天不扫地,不挑水,不借钱,不讨债,称为吉祥之日。 正月初二开始,携带礼物走亲拜友,不过,初二这天只走重要亲戚,如男“认门”,女“回门”以及陪“新客”、暖婿等。旧有“初三老娘初四姑, 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过了十五之后,一般不再拜年叩头了。解放后,干部、职工就不论此俗了,友好、同事之间也互相邀请,祝贺春节,以示加强团结,彼此互勉之意。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