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日20时菏泽地区5万军民迎战黄河洪水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唯一号: 151832020220004084
事件名称: 1982年8月2日20时菏泽地区5万军民迎战黄河洪水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224.pdf
事件类型: 社会事件
起始时间: 1982年8月2日20时
结束时间: 1982年8月2日20时
发生地点: 菏泽市

事件描述

1982年8月2日20时花园口站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4B22时,高村站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水位64.13米,比1958年洪水位高1.14米。从高村到孙口的112公里河段,洪峰持续72.5小时,临黄大堤有171公里洪水偎堤,一般水深2~3米,局部堤段4米以上。洪水偎堤期间,大堤出现管涌、裂缝、渗水等各种险情19处,均及时发现,及时监测,有的当即作了处理。被冲垮及遭受严重破坏的坝基共41道。险工、控导工程共出险308坝次。荷泽地区沿黄五县滩地一般水深1〜3米,352个村庄受淹,受灾人口达20.59万人。滩区共有避水台795个,上避水台的群众12.82万人,占受淹人口的62.3%。全区16处控导、护滩工程,387道坝基,均未发生大的险情。 各级领导对这次抗洪斗争极为重视。国务院下达了指示,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黄委会副主任刘连铭,山东省农委、民政厅、河务局、商业厅等部门的领导亲临菏泽地区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荷泽地委书记于波海、专员李兆新赶赴堤防视察水情、检查堤防。县、社领导干部200余人,防汛队伍4.2万余人上堤防守。荷泽修防处1500名黄河职工以“人在坝头在”的气概昼夜坚守阵地。全线一律实行防守岗位责任制。济南军区某部炮兵团4个营及济南舟桥部队、荷泽军分区独立营,在汛情最紧张的时刻,星夜开赴设防阵地,参加抢险。由于广大军民日夜奋战,并运用东平湖老湖区分洪,终于战胜了这次黄河洪水。

知识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菏泽黄河大事记》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菏泽黄河大事记》是《菏泽市黄河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记述菏泽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和新事,努力向人们勾勒一幅简明、生动、真实的治黄画卷。本书采用“记”、“图”和“录”三种志书体裁,以记为主,辅以照片,欲收图文并茂之功,并附录1855〜1945年菏泽黄河大事。为方便排版和印刷,所收照片均集中于书前,每幅照片都配有精练准确的文字说明。本书编纂以编年体为主,全部条目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同时辅以本末体,即对持续时间较短的同一事件的始末,都写在同一条内;对于持续时间过长的事件,则按其不同阶段进行分条记述。日期不详的,记于月未;月份不详的,记于年末。为方便检索,个别变动频繁的人事任免条目没有完全按时间编排,集中收录在同一条目中。从便于阅读和检索着眼,在每条大事之前都冠一简明标题。为保持所录事件的准确、完整和简要,原则上只记述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事件梗概及结果。本书从国民党政府堵复花园口、欲使下游黄河回归故道的1946年写起,下限断至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统一规定的2005年,共收录与荷泽黄河有关的大事约1600余条。由于菏泽黄河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基本上属于解放区的版图,所以这段历史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