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轩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唯一号: 151830020220000862
人物姓名: 张华轩
人物异名: 张肇荣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15/001
起始页: 0326.pdf
性别:
出生年: 1921年10月
籍贯: 山东省东明县大屯乡张街村

传略

张华轩(张肇荣),男,生于1921年10月,系山东省东明县大屯乡张街村人。1938年毕业于东明县师范学校,1941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干事,宣传员,东明县黄河段秘书、技术员、秘书股长、副股长、段长、东明县副县长等职。 1958年任东明县副县长,主管水利工作期间,由于缺乏水利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他带领水利技术人员,共同研制成功了适用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区流沙基础悬臂式跌水建筑物工程,此种结构物,具有挖基浅,省工、省料的特点,通过实践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曾推广全区。为了改变沿黄生产条件,利用黄河泥沙进行了放淤改土试验,在一无资金,二无材斜的情况下,他又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与科技人员共同研制利用胶泥代替砖石,在郭寨於区兴建了一座20秒立方米,胶泥结构进水闸一座,运用后,具有夏防烈、冬防冻的性能,既节省了资金又发挥了淤改效益,在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得到了推广。 1964年,在黄河治理上,他向水利电力部,提出治理黄河的三项建议:一是在氓山以下,修建对口工程,将河床宽度压缩到1000一1500米,以利束水攻沙;二是在瞌河堤玻内砌筑砖墙,防渗防漏,以巩固大堤;三是在背河挖深沟种荫柳,改良盐碱地。这三条建议不但受到了钱正英部长的表扬,同时,还在沿黄进行了推广。另外,他在科技创新方面,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人民黄河》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通讯、报导和论文达36篇,被省级认可的革新项目就有8项并于1959年元月被河南省吴芝圃省长亲自授于“农田水利红专工程师"荣誉证书;同时,并誉为河南省水利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张华轩同志为了改变东明县南部沙碱荒地,提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行大面积放淤改土的方案。他亲自到黄委、去北京,与专家共同考察与论证,冲破重重难关,终于得到了水电部的支持,于1972牟批准在阎潭兴建150秒立方米大型引黄淤灌闸一座。他又亲自领导这项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继续坚持革新,以竹筋代眷钢筋,以条编模板代替木模板,设暖棚增保温,缩短了工期,闯出冬季施工的新路子。当时被《大众日报》赞扬为“淮北地区冬季施工的创史人”。张华轩同志,在一生治水的征途中,由于坚持创新求实的态度,为东明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