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一、重要文献
平原省人民政府(命令)
(办字第二三九号)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撤销平原省建制,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这是适应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正确措施。我全省工作人员应当热烈地拥护中央的这一主张,努力把一切工作做好。
平原省建制撤销后,区划的划分,则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委员会的决议:将原属山东省旧辖高唐、清平、博平、衽平、聊城、堂邑、冠县、莘县、朝城、阳谷、东阿、梁山、寿张、范县、观城、濮县、鄄城、郓城、南旺、嘉祥、铠野、菏泽、定陶、城武、金乡、鱼台、单县、复程、曹县等二十九县全部划回山东省属;原为河南旧辖之林县、安阳、邺县、内黄、汤阴、浚县、滑县、淇县、汲县、辉县、新乡、延津、封邱、原阳、获嘉、修武、武陟、博爱、温县、沁阳、孟县、济源等二十二县,新乡、安阳两市及焦作矿区全部划回河南省属;原为河北省旧辖之清丰、南乐、濮阳、东明、长垣等五县,为治黄及建设工作之便,亦划归河南省属。以上所有市、县、矿区及专署的组织机构、干部等,均随区划转移不变,以利今后工作。
遵照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委员会决议,本府已向山东、河南两省进行交代。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即于十一月三十日撤销。自十二月一日始,所有行政事宜均由山东、河南两省分别接收办理。望各专署、市、县 (矿区)人民政府遵照执行。
平原省人民政府结束之后,即建立平原省结束、移交工作办事处,专管结束,移交工作之未尽事宜。各专署、市、县(矿区)人民政府,所有属于前平原省之工作结束、移交问题,均可与平原省结束、移交办事处接洽解决。
此令
主席晁哲甫
副主席罗玉川贾心斋戴晓东
平原省人民政府(印)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山东省湖西区结束工作委员会通知
(结办字(53)第一号〉
湖西区已奉令于八月二十号撤销,本会已于同日成立。委员会由尚格东、周惠林、李允之、李超然、左守善、李干、黄子元、李光、上官彬、谢子刚、丁灿等十一位同志组成,并由尚格东、周惠林同志分任正副主任。下设办公室、财政组、企业组、财务档案清理组办理一切结束事宜,于人月二十一号开始办公并启用戳记。(模样附后)特此通知,希即知照为要!
山东省湖西区结束工作委员会(印)
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日
中共菏泽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正确分析了当前农村的大好形势,充分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地总结了三十年来我们党领导农艮走集体化道路和发展农业的经验教训,解决了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岀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则、要求和做法,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一定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并把贯彻落实中央这一文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作为今冬明春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一、坚持农业集休化的方向
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前进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加快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必须着眼于依靠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过去我区许多地方和单位集体经济没有办好,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潮的影响,蒔别是十年浩劫期间左倾路线笼罩一切,使农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我们绝不应因为在推进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有过一些缺点和失误,而对农业集体化丧失信心。
今后要采取切实的步骤,特别是要通过实行生产责任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逐步使集体经济在农村多种经济成份中占绝对优势,使农艮生活不断提高,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
二、正确认识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状况
建国以来,我区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地方和单位,农业发展较快,集体经济比较巩固,社员生活水平较高。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至今仍然是主要靠人力加畜力,手工操作,集体经济薄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相当困难。全区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七年二十一年间,净吃国家统销粮二十五亿五千三百八十六万斤,花国家救济款二亿零六百三十四万元,无偿投资一亿一千七百三十八万元,免征农业税九千六百八十八万元,发放农业贷款七亿一千二百一十五万元。直到一九七七年,社员人均分配只有三十四元八角,现金一元六角三分,无现金分配的核算单位占百分之七十,每人从集体分配的口粮仅有三百斤饗九两。许多地方和单位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集体积累成了负值,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每年都有一些社员因生活困难外出谋生,甚至逃荒要饭。近两年来,农村经济虽然开始有所好转,但贫穷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贯彻执行中央七十五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一定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三、充分肯定我区现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我区现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是广大干部群众在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清除左倾路线的影响,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全区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实行具有专业承包性质,包工包产到田,责任到劳(户)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实行“五定一奖”到组,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百分之二点七;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提留到户)和口粮田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百分之三十八;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百分之零点七。
通过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把集体经济成果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了,把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调动社员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了,有效地克服了生产指导上的主观主义,劳动组合上的形式主义,收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充分挖掘利用了土地的潜力、劳力的潜力和财力物力的潜力,推动了科学种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凡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绝大多数单位都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各县都出现了一批产量提高,社员增收,集体积累增加,对国家贡献增多的单位。特别是在那些后进单位,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我区现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般地说是和我区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都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并逐步加以完善和提高。
四、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实行生产责任制,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干部管理水平和群众的意愿,适合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要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即使在一个生产队内也不例外。切不可拘泥于一种形式,搞一律化、一刀切。
我区属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社员生活比较贫困的地区,多数单位宜采用在“几定”、“几不变”、“几统一”的原则下包工包产到田,责任到劳(户),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形式;在那些生产长期落后、生活又很困难的地方和单位可以采用包产到户(包括包干提留到户)的办法。
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巩固,生产搞得比较好的单位,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各种形式责任制,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引导他们向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方向发展。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同目前实行的其他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比较,具有较多的优点,是今后农业经营管理上很有前途的一种责任制形式,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提倡。
实行“五定一奖”到组,联产计酬的单位,要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凡群众不要求变的,就不要轻易改变。
目前仍在沿用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单位,评工记分比较合理,群众又满意的,可以继续实行。
少数实行“口粮田”的单位,群众不要求改变的,也不要轻易改变。
个别分田单干的单位,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到包产到户或包干提留到户上来。经过工作,群众不愿意改变的,也不要硬纠。
一个单位究竟实行哪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由群众民主讨论决定。
五、在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搞好土地承包和定工定产。
土地承包要坚持有利于统一耕种,有利于发挥土地潜力,有利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统一排灌等项原则进行。
可以按人劳比例或人头承包土地。
每户(劳)承包的土地要适当集中。承包地块过于零散,大多数群众要求调整的,要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土地可以由生产队统一调整,也可以在生产队的帮助下户与户自愿调换°
定产,既不要高,也不能过低,做到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使社员有产可超,有奖可得。可以好奔地适当搭配,按照一个指标定产;可以折合标准亩定产;也可以按地质好坏分等定产。
定工,要合理。可以以产定工,也可以按实际用工多少定工。要注意解决好农业用工和其他用工的平衡问题。
定投资,凡有条件的要将农药、化肥、种子等一次定死,包干使用,分期供应。生产队不具备投资条件的,可以只定产、定工,不定投资。
定工、定产、定投资不健全不落实的,要搞好落实。
2。搞好提留。
实行包干提留到户的单位,要一年定一次提留,分夏秋两次提取°没有明确规定提留项目和数量的,要经过群众讨论,落实到户。
3。签订合同。
不管实行哪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要逐级签订合同,保证兑现。因灾减产的,经群众讨论,可以合理修订。合同受法律保护。
4。照顾好烈军属、五保户。
按照优抚政策照顾好烈军属。实行统一分配的单位,可以采用定工补助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实物定量补助的办法;实行提留到户的单位,可以采用实物定量补助的办法。
五保户的生活(吃、穿、用、医等),由生产队包起来。
要保证烈军属、五保户的实际生活水平略高于当地一般社员。
5。解决好大队、生产队干部和“几大员” 的补贴。
干部的补贴,可以补助工分,可以补助粮食或现金,也可以采用其他办法。补贴后干部的实际收入,可略高于同等劳力。
“几大员”的补贴。对民办教师,除国家补贴部分全部归己外,生产队可以再补贴一定数量的工分或实物,家中有劳力的也可以承包一份责任田。其他人员的补贴,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群众民主讨论确定。
上述人员的补贴,不管采取哪种办法,都要根据本人的工作好坏,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制订奖惩办法。
6。解决好集体耕畜的喂养和使役。
集体耕畜,可以集体喂养,统一使役;可以专业户喂养,或养用合一,统一使役;也可以作价保本到户喂养,搭棋使役。
要制定饲养管理和膘情升降、幼畜繁殖奖惩办法。
7。管理和使用好集体的大中型农机具。
大中型农机具可固定专人保管,由集体使用,统一扣除工本费;也可以采取包干提取的办法,承包给专业组、专业工,谁使用谁交费。
要制定农机具的管理、维修和使用办法,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集体的大中型农机具,不准拆毁平分。
8。保护使用好水利设施。
要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制定管理办法。沟、渠、路、井、桥、涵、闸等,没有留出占压土地的,要留岀占压土地;毁掉的要根据实际需要尽快修复起来。
今后搞农田基本建设,除国家大型工程外,一般仍由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统一规划,组织施工。平整土地,可由生产队统一规划, 任务到户,保质保量完成。
9。管好林木、果园。
大队、生产队的林(农)场、果园,要建立专业队、专业组管理,联产(收入)计酬;小片的林木、果树和零星树木,可以包干到户管理。
田间树木,可树随地走,作价到户管理,增值部分队户按比例分成;也可扣除树木占压土地,固定专人管理。
集体的林木和果园,不准分掉,不准乱砍乱伐。
大队、生产队都要制定林木、果园的保护、更新、奖罚制度。
10。搞好农村建房规划。
农村建房要由生产队统一规划。任何人不得擅自在集体耕地上建房。
六、制订好生产计划
制订生产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国家种植计划指标下达到县。县以下都要采取自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逐级协商落实。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具体种什么作物,种多大面积,由生产队确定。
要正确处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粮保棉,以棉促粮的方针。植棉较多的社队,要努力做到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有条件的社队,要力争做到棉、粮双贡献。不论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今后都要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
七、认真搞好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要把搞好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作为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一个中心环节,切实抓好。
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生产队要实事求是地核实产量、收入和支岀,积极完成国家的粮、棉、油和其他农副产品收购任务。
要坚持少扣多分的原则。集体的各项扣留(提留),要精打细算,坚决反对那种扣留过多,开支无度的不良现象;社员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力争做到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绝大多数社员的收入(包括粮和现金)逐年有所增加。
有关分配中的奖惩办法,要按原定的合同或有关规定办事,保证兑现,不要随意改变。
八、加强财务管理
要改善和加强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杜绝浪费,节约开支,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做到增产增收。
要改变生产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做法,积极推广费用定额和费用包干制度,把节约费用和社员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要建立健全社队各级财务管理机构,充实财会人员。各公社要健全经营管理站,充实配备有财务管理经验的干部。生产队要建立有社员代表、生产队干部和财会人员参加的财务管理小组。没有财会人员的生产队,要尽快选配。可以一队配一个会计,也可以试行会计专业化,数队配一个会计。
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布帐目,听取群众意见,搞好民主理财。
九、搞好集体的工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劳力剩余。要充分发挥剩余劳力的作用,积极搞好工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大队、生产队原有的工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项目,有前途的应加以恢复和发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多发展一些工副业项目。
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可以由专业队、专业组经营,也可以由专业户、专业工经营,要注意发挥农村有专业和技术专长人员的作用,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工副业生产。
十、积极鼓励社员搞好家庭副业
家庭副业,是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是使社员逐步富裕起来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按照生产队统一种植计划和完成生产队分配的集体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放手鼓励社员从事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
各类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和各行各业的能手,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经有关部门批准,与生产队签订合同,持证经营。这类人员可以承包土地兼营副业,也可以不承包土地,专营副业,向生产队交公积金、公益金。
十一、搞好农村基层干部训练
大队、生产队领导班子不健全的,要建立健全起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今冬明春,县、社党委要结合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分别对大队、生产队主要干部进行一次轮训。
训练中,解决的问题应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传达学习中央75号文件,澄清思想,统一认识。要全面领会文件精神,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划清前进和倒退的界限,所有制和劳动组织形式的界限,大包干和资本主义的界限,先富起来和两极分化的界限,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文件精神上来。
二是明确工作任务,学会工作方法。要针对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大队、生产队干部的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范围,交流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 制订工作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
三是改进干部作风,提高思想水平。主要是学习《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作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训练方法,可以分期分批,也可以以会代训;可以按干部职务编班训练,也可以按生产责任制的不同类型分别训练,可以请搞得好的单位介绍经验,也可以深入到队,进行现场考察。
十二、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要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精力把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这件大事抓好。各级领导成员要做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促进派、实干家。
地、县机关要组织一批干部,帮助生产队搞好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工作。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一日
关于贯彻执行省人大常委会 《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议》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议》,明确了编修地方志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任务要求和实施措施。认真贯彻执行省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对开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修地方志工作的董要意义。
编修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方志是记载一地方历史和现状的“百科全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三大作用。修志可以为制定和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搞活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资料,为“四化”建设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方志又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留传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省多次发文件,中央和省的领导同志再三指示,要求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编志的重大意义,并要认真搞好。自古盛世修志。现在我国欣逢盛世,盛世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新方志又记载盛世的昌明。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修志世代相传,保存一方之文献,延续人类之文明,实在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大业,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二、健全充实编纂机构和编志队伍。
地方志内容浩瀚,涉及各行各业,而且政策性、学术性很强,要高质量地完成编志任务,必须有一个精干的班子和一支素质好的编志队伍。为此,凡是未建立机构或班子不健全的县、市和地直有关单位,要按照省府办公厅[1984]37号文件的要求,迅速建立健全起来。队伍不齐,工作不适应的,要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调整,充实骨干力量,并要注意保持编志人员的相对稳定,提高编志人员的素质。要特别注意选好主编。地直凡有承编专业志任务的单位,可按照实际情况,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从机关内部或下属单位调剂解决,配好编志人员,务必保证质量。各县、市和地直各有关部门务于十一月底以前把编志班子调配充实好,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
三、明确编修地方志的任务与要求。
根据省地方志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我们的任务是:到一九八九年,再用四年的时间,要完成一部《菏泽地区简志》、九部县志和一部市志,地直各有关部门要编写出七十部专业志。地区简志和县、市志的字数每部以五、六十万字左右为宜。部门专业志,由于业务范围悬殊较大,每部专业志的字数可掌握在五到十万字左右。在编修新方志的同时,还要做好整理旧志的工作,使旧志资料为四化建设服务,为编新志服务。各编志单位在整理旧志时,要注意摘抄有关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做到古为今用,为四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
四、认真搞好资料建设。
资料是编志的基础,部门专业志是地区简志或县、市志的基础。抓好这两个“基础”,是近期地方志工作的重点,也是加快修志工作的关键环节。资料又是用于当代,传之后世的宝贵财富。为此,各县、市和地直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在搜集资料上狠下功夫,把资料立准立好,也就是“存真”、“求实”。因为志书的真正价值在于资料,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基本因素。做好资料工作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疏通资料渠道,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和有关藏书单位应积极为编志提供方便,给予支持。二是编志单位本身,要集中力量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保管和利用工作。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写资料长编,后按志书篇目的要求试写初稿。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修志步伐。编史修志的事业是源远流长的,我们要储料供后人征考。我们不仅要完成一代信史,还应为后人留下可供依据利用的资料。要做到使历史资料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五、切实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编纂地方志,是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实现战略目标,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地直各部门要根据国办发[1985]33号文件和省政办发[1984]37号文件精神,对前段修志工作进行一次检査,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切实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要充分重视这项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并确定一名负责同志分工抓这项工作,经常予以督促检査,听取汇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如健全编志机构,配好编志人员,所需各项经费,改善办公条件等问题,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决。鉴于修志工作比较艰苦,各级领导要注意对编志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使之专心致志地工作,以达到高质量地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依托京九铁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菏泽地区行署专员
李明先
菏泽地区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现辖菏泽、定陶、曹县、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成武一市八县,菏泽市区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对外加工贸易区。全区总面积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810万。
举世瞩目的纵贯我国南北的京九铁路,连结七省二市,将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新(乡)石(臼港)铁路与陇海线一起构成了亚欧大陆桥的第二通道,也正迅速形成中国中部地区巨大的经济增长带。菏泽,正处在这两条经济增长带的交汇点上,将成为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物流中心,大流通势将带动经济的全面大发展。因此,京九铁路的开通,对菏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应该说是历史性的。对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商泽由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的跨越,菏泽人艮充满信心。这不仅取决于菏泽人民的雄心壮志,更取决于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荊泽在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优势。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菏泽地区交通方便,除京九铁路和亚欧大陆桥外,公路四通八达,105、106、220、327等4条国道通贯全境・18条干线公路和12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1993年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美国客商独资兴建的郵城黄河公路大桥开工在即,预计1997年建成通车。除铁路、公路以外,菏泽地区还有一定的水运能力,黄河在区内通航里程140公里,渡口42处,载货量 &7万多吨,航运直通济南、郑州等地。济宁机场距菏泽80公里,已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通航,从菏泽到飞机场有一级汽车专用线通达。基朮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相配套、四通八达的现代运输网络。菏泽地区通讯发达,目前长途线路总长度173&35对公里,1X4对称电缆79公里,市话交换机容量10。8万门,“大哥大”、BP机实现了全国联网漫游。装机总容量215万千瓦的菏泽发电厂已有2台机组运行,二期工程开工在即,到1997年投产后,装机容量达到95万千瓦,区内现有35至220千瓦送电线路91条,全长1446。4公里,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丰富。菏泽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年平均降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30。6亿立方米,黄河入境水量428亿立方米。区内煤、石油、夭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蕴藏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295亿吨,煤层平均厚度7米以上,煤质好,煤层平缓,适于机械化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都已经正式开采。费泽地区属黄河下游,土地资源丰富。全区耕地面积70。3万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000平方米,大部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农林牧业的综合开发。
农副产品产量大、品质优。菏泽地区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全区9个市县都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县。全区年产粮食400多万吨,主要是小麦、玉米,也有大米、小米、大豆、绿豆等。年产棉花20一25万吨,聂高年份达到33万吨,长江以北的两个百万担棉花大县(曹县、巨野)都在菏泽地区。全区年产花生22万吨、大豆30万吨。棉花、大豆总产量居全省之冠。菏泽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林基地,现有林地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2%,主要有桐、杨、槐、柳等树种,全区木材蓄积量达115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21%。全区现有苹果、山楂、木瓜、桃、柿子等果林130万亩,年产果品50万吨。菏泽是国家确定的牛、羊出口基地,鲁西南大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被称为三大“国宝”。牛、羊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牛羊总产量的1/5,1/3。鲁西南大黄牛体型大、结构紧凑、肉质鲜嫩,可生产制作高档牛肉,牛皮也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牛皮之一。目前全区存栏牛220万头,年出栏70多万头。小尾寒羊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繁殖率最高的品种,是独有的比赛型羊种,目前全区存栏210万只。菏泽水产品主要有鱼、虾和甲鱼,年产7万吨以上。菏泽青山羊是中国的特产,青猾皮花纹自然漂亮,质地柔软,行销世界,目前全区存栏1000多万只°此外,菏泽还产猪、鸡、鸭、鹅等,肉类总产量57万吨。菏泽还是全国的“菜园子”,各类蔬菜有109个品种,年产200万吨,同时,又是著名的西瓜之乡,年产80万吨。
一一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京九铁路的建成,菏泽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目前,全区共批准“三资”项目351个,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本地区工业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基础,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大,区内初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中,毛线、毛呢服装、扑克牌、橡胶助剂、皮革、皮毛、食品、地毯、草条编、桐木拼板、曲轴等一大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菏泽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人艮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地理位置紧靠菏泽火车站,是菏泽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示范基地,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开发面积4。6平方公里,已实现“五通一平”。开发区内已兴办各类合资合作企业46家,其中外资企业18家,合同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最近,省政府为充分利用京九通车机遇,加快菏泽外向型经济发展,又批准在菏泽设立对外加工贸易区,旨在充分发挥菏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发展“三来一补”项目。目前,菏泽发展外向型经济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已经配套。商泽海关正在建设,今年8月份将投入运行;铁路口岸、商检、卫检、疫检等基本配套;菏泽火车站2公里范围内,有12条铁路专用线,4个占地100多亩的大货场。特别是山东外运设在菏泽火车站附近的集装箱站,是京九沿线最大的集装箱辖运站,每年可发运15万只标准箱。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基础和窗口作用,海关、铁路口岸、集装箱站、仓储、货场等都设在了加工贸易区内。另外,该区域内的山东南华产业区已建成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可直接承揽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菏泽开发区、菏泽对外加工贸易区是我区目前开放开发条件最优越的区域。
一一旅游资源享誉中外。菏泽历史悠久,远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刀耕火种,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相传黄帝族、炎帝族、九黎族等三大族融合后,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称为“华族”或“华夏”。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统称为“炎黄子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出生或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养育过兵圣孙膑、军事家吴起、思想家庄周、史学家左丘明、经济学家刘晏、梁山英雄宋江等一批历史名人。菏泽牡丹面积大、品种多,堪称“世界之最”,现有9大色系、600多个品种,总面积1。2万余亩,是全国最大的花卉植物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观赏、出口基地,年销售160多万株,出口美国、日本、德国、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上百万中外游客前来赏花游览。菏泽地区人文景观丰富,有孙膑故里、亿城寺、清代建筑百狮坊、仿山古墓群、秦王避暑洞、鄆城唐塔、巨野古塔、黄巢点将台、尧王墓、桂陵之战遗址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曹州书画院建筑风格独特,名家题刻甚多;更有全国最长的著名碑廊,已被列为国家级旅游景点。
一一民风淳朴、劳动力素质好。商泽人民一向勤劳智慧,淳朴忠厚,热情豪爽,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而且哺育了青年歌唱家彭丽媛、著名影星李雪健、世界女子武术冠军张玉萍、亚洲举重冠军马文广、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陈超等新一代英杰。菏泽劳动力总量450多万人,富余劳动力200万人。区内有大学6所,各类中等专业学校66所,大中专在校生3。8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30多万人,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多人。今天的菏泽人民不仅发扬光大了勤劳忠厚、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而且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增添了九十年代山东人特有的风采。
优越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菏泽已具备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以路兴菏,时不我待。依托京九铁路,加快发展菏泽经济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及我区实际情况,菏泽地区借助京九、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现有优势工业起步,搞好资源的综合开发,把铁路的交通优势变为流通优势,进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实施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工业振兴;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工业起飞的战略。采取国家、集体、个
体、私营、外资一起上的办法,多轮驱动,多轨运行,自我发展,滚动前进。逐步把菏泽建成京九线的商贸名城,鲁、苏、豫、皖交界处的流通中心。
为了做好依托京九铁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这篇大文章,菏泽地区近期将突出抓好十大工程。
(一)以开发区和对外加工贸易区建设为直点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基地工程。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对外加工贸易区投资环境,今年将再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配套,满足进区项目的需要。开发区在现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加大招商力度,为进区投资客商搞好优质服务,力争一年一个新台阶,一步一个新水平。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建设按照政府的要求,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确保京九铁路一旦开通,就有一批工厂、企业开工投产。在规划目标上,近一时期以南华产业区为重点,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逐步向周边辐射。加工贸易区内今年兴办对外加工装配项目10个以上,当年实现加工贸易岀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1997年,新上对外加工装配项目20个,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2500万美元以上。1998至2000年,以对外加工贸易区为龙头,辐射各县市,发展20个专业加工园区,形成区域性的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群体。加工贸易出口额1998年达到5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8000万美元,2000年超过1。5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逐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工序向全工序、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加工业务,高向层次拓展。进而吸引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建立相互关联、成龙配套的加工产业群体、加速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的形成,走上“大、高、优、新”的轨道。
为了使对外加工贸易区迅速启动建设,今年内出成果、见成效,行署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中外客商兴办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做到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高效率办事,高速度发展。在外向型经济管理上,按照省的要求,赋予开发区和加工贸易区管委会地区级管理权限。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倾斜,使这一区域迅速形成规模,从而带动和辐射全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以配套铁路运输系统为重点的公路网络工程。公路建设以提高等级和扩展路网并重,以空运、水运为补充,建立综合运输通道,集中力量搞好与铁路场、站相配套的干线公路、地方道路和乡村公路建设。重点是东明 一一菏泽一一济南的高级公路建设和定 (陶)、砀(山)、单(县)、曹(县)公路改造工程。
(三)以适应货场集散为董点的仓储网络工程。重点是围绕开发区和加工贸易区建设,利用铁路货场柱开发区内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开发区现有的四大专业货场和山东外运菏泽集装箱公司,建立货物储运分拨中心。在京九沿线的各县级站建储煤场、建材货场和物资仓库,在曹县、鄆城两县建棉花、粮食转运站,在菏泽站建100万吨以上的储煤场,形成功能齐全的仓储网络。
(四)以扩大本地通讯网和电厂二期、巨野煤田开发为重点的通讯、能源工程。打破市话、农话界限,形成以程控交换和光纤数字传输为主体、统一高效的城乡程控电话网。到2000年,全区所有县和85%的乡镇进入国际直拨和漫游移动通讯网,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1。8万门,长途电路(C3)级达到7500路。集中力量搞好菏泽电厂二期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促进发、输、变、配协调发展。“九五”期间扩建菏泽电厂二期(2X35万千瓦)工程,并积极做好电厂三期(2X60万千瓦)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搞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成菏泽、曹县热电厂。加快配套建设输变电工程。巨野煤田开发争取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力争“九五”末开工建设一对年产300万吨矿井。
(五)以建设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重点建设八大基地,包括1000万亩的商品粮基地;300万亩的优质商品棉基地;250万亩瓜菜生产基地;40万亩水产品基地;年存栏牛300万头,生猪350万头,羊1800万只,家禽8000万只的畜牧生产基地;140万亩的果品基地;1000万立方米的桐木基地;10万亩的花卉基地。
(六)以引黄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工程。集中搞好东鱼河、洙赵新河等10条骨干河道和36条支流的清淤治理,提高送水排涝能力,新建一批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解决好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七)以菏泽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工程。既要抓好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又要抓好小城镇发展。加速构筑菏泽现代化城市框架, 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组装新的生产力,争取5一10年内把菏泽建成以商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具有40一50万人口的较大型商贸城,使之成为京九沿线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八)以培植支柱产业为董点的工业振兴工程。以开发区和对外加工贸易区为龙头,在铁路沿线选择20个乡镇作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小区,加快京九沿线乡镇企业的聚集,使其尽快形成明晰的沿线工业走廊;集中力量培植五大支柱产业,以农用运输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机电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以棉纺织为基础的纺织工业,以食品、皮革、木制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印刷、造纸企业为骨干的印刷包装工业。围绕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30个骨干企业。到本世纪末,全区形成10个利税过亿元,10个利税过5000万元,10个利税过3000万元的骨干企业。
(九)以扩大工农业产品销售为置点的市场网络工程。在菏泽城区建设集购物、展销、定货、批发、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贸易中心。在京九沿线各县城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商业街。通过流通业的发展,把交通优势变为流通优势,进而带动和促进劳务、信息、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加快市场体系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和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
(十)以曹州牡丹和孙膑旅游城开发建设为畫点的旅游景点开发工程。随着京九铁路的通车和牡丹将被评为国花,国内外游客将会大量增加。在保持牡丹田园化种植特色、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建设国花馆和珍稀品种馆。加快孙膑旅游城的建设,使其尽快发挥旅游龙头作用。新建黄河旅游区。配套建设黄巢点将台、仿山墓群、范蠡湖、秦王避暑洞、尧王墓、商朝第一都等景点,尽快形成环绕全区的旅游线。发展地方戏剧、武术、书画、斗鸡、斗羊等传统特色文化,丰富旅游内容,经过三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菏泽地区建成中国北方的一大旅游胜地。
依托京九,振兴菏泽,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热诚地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洽谈贸易、投资兴业,我们将以崭新的开放姿态,扎实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政策措施,优质便利的服务与国内外朋友真诚合作,在菏泽这片热土上共创辉煌。
(录自《菏泽日报》1996。6。10)
二、诗文选
(一)诗歌
《诗经・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优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味。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下泉
洌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洌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洌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题菊花
[唐]黄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唐]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送族弟凝至晏堌去单父三十里
[唐]李白
雪满原野白,戎装出盘游。
挥鞭布猎骑,四顾登高丘。
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
喧呼相驰逐,取乐销人忧。
舍此戒禽荒,徵声列齐讴。
鸣鸡发晏堌,别雁惊涞沟。
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
昔游
[唐]杜甫
昔者与高李,同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鹤去徘徊。
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是时仓廩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寇,将相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才。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
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
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怀。
赋诗独流涕,乱世思贤才。
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
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同群公秋登琴台诗
[唐]高适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齐,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拎扶摇。
物惟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樽中瓢。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宋]王禹偁
释褐来成武,始知为政难。
每签逃户状,羞作字人官。
古砌莓苔遍,荒城草木寒。
宦情销已矣,时梦钓鱼滩。
释褐来成武,徒劳自感伤。
位卑松在涧,俸薄叶经霜。
径拥寒莎绿,门横古木苍。
冠缨尘已满,未敢濯沧浪。
释褐来成武,经春自愧多。
晨炊犹接续,时雨未滂沱。
拂榻惊巢燕,陈书起蛰蛾。
惠民无政术,尸禄竟如何。
释褐来成武,闲思应举时。
投人天下遍,瘦马雪中骑。
秋卷何年中,春愁到处随。
如今名已遂,争敢话官卑。
释褐来成武,携家别故乡。
北堂微禄及,南亩旧田荒。
篱菊飞秋蝶,庭莎叫夜建。
无人慰孤寂,窗月自凄凉。
芍药
[宋]王禹傅
东君留着占残春,得得迟开亦有因。 曾与掖垣留故事,又来淮海伴词臣。
日烧红艳排千朵,风递清香满四邻。 更爱绿头弄金缕,异时相对掌丝纶。
豆叶黄
[宋]晁补之
兼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岗,北村十顷 强。车满箱,西家未上场。
豆叶黄,野离离。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豚啼咿咿,衔角复衔箕。
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铺糜粥。
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 枣红皱。
豆叶黄,穰穰何膴膴,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散弓刀,要汝杀贼去。
读书有感
[宋]晁补之
当年有志惜分阴,萤雪工夫著力深。 一日折腰赋归去,几回抱膝自长吟。
春风难梦池塘草,夏日还思松竹林。 近喜弦歌声颇密,顿教惹起读书心。范蠡庙
[宋]呂本中
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荫。
为问功成肥遁后,不知何术累千金?
过梁王台
[宋]石延年
梁王力战辅炎刘,百二山河一旦收。
千古高台遗旧恨,功成何不效留侯?
卧陶轩
[宋]黄庭坚
陶公白头卧,宇宙一北窗。
但闻窗风雨,平陆漫成江。
卯金扛金鼎,把菊醉胡床。
城南晁正字,国器无等双。
日月丽宸极,大明朝万邦。
假版未通班,晓严梦逢逢。
万卷曲肱里,胸中湛秋霜。
亦有好奇人,叩门提酒缸。
欲眠不遣客,真处更难忘。
过梁山泊
[宋]韩琦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
渔人骇镜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篷。
不知莲芟里,白昼苦蚊虻。
出曹州
[宋琳逋
诗怀动叹嗟,驴立帽阴斜。
雨际生新碱,茅丛夹旧槎。
午烟昏独店,岗路透谁家。
几日江南兴,扁舟泊岸沙。
过济州
[宋]文天祥
借问新济州,徐鄆兄弟国。
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
屯云四万里,平原望不极。
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
时时见桑柘,青青杂阡陌。
路上无行人,烟火渺萧瑟。
车辙纷纵横,过者临歧泣。
积潦流交衢,霜蹄破荆棘。
江南寒未深,铜炉兽花赤。
焉知行路人,铁冷衣裳湿。
登济城望成武
[明]归有光
城武汉时县,乃在兖西南。
曾考昔为令,期年化方覃。
性本爱潇散,候望苦不堪。
飞雪积乌帽,弃掷欲投簪。
竟以末疾返,不及一考淹。
时当孝皇日,仁治正渐涵。
我来登济城,落日已半含。
西望苦相仍,伫立独悲喑。
明经几累世,沦废良可惭。行黄河岸上
[明]薛瑄
苍崖千仞俯黄流,滚滚波声大地浮;
惆怅灵槎无复见,壮怀只许付神游。
巨野道中
[明]薛瑄
巨野茫茫远际天,春风春雨淡春烟。 河流尚自成陈迹,俯仰千秋事渺然。
牡丹
[明]徐笃
不负东君用意栽,今年尤胜去年开。
全倾嫩萼粘飞絮,低压柔枝映绿苔。
漫道名花来洛下,浑如神女下阳台。
写真那借丹青手,细把新诗为尔裁。
菊花
[明]徐笃
木落天高败叶稠,寒花独伴野情幽。
参差篱落丛如锦,未许人称冷淡秋。
秋老丹飞枫树林,花前徒倚惬幽襟。
东篱不用频遮护,历尽冰霜见尔心。
马陵
[明]李先芳
回合长堤卫水秋,满林黄叶荻飕飕。
居人近指马陵道,遗迹遥传瓦屋头。
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尚含愁。
不知七圣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丘。
牡丹
[明]何应瑞
廿年梦想故乡花,今到开时始在家。
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
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丛芳影乱斜。
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
钓台
[明]王自塔
庄子曾钓济阴水,今日空余庄子台。
蝴蝶已随梦魂去,南华之思空悠哉。
岩花巧刺山衣破,云锦虚涵水镜开。
日暮登临劳望眼,丝纶不见几徘徊。
盘石荒园
[明]武图功
盘石荒园旧草堂,绿荫回合夏生凉。
浪翻幽径千章木,风透疏帘四面香。
茶煮碧团分小月,衣裁白葛散轻霜。
长吟竟日无人和,调鹤亭前送夕阳。
汤陵异木
[明]王崇献
山中有木不知名,春雨时来倍发荣。
千尺龙蛇垂偃蹇,万年神鬼护峥燥。
荒陵还自依三亳,过客犹能奠两楹。
瞻拜未能空怅望,秋云迢递暮云横。谒伊尹祠
[明]陈策
路转曹城北,翘望元圣祠。
丹青垂壮丽,麟凤睹贞姿。
落日空抔土,高云砌石碑。
明良感殊遇,立马起长思。
莱朱古墓
[明]王崇献
吊民一语释君颜,万古兴王尚可攀。
道自西南原有统,冢经异世俨如山。
几番劫火残碑在,四顾平凉野水间。
俯仰明良千载会,夕阳惟有鸟飞还。
过四知台
[明]薛瑄
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黄金暮夜中。
千载四知台下路,萧萧松柏有清风。
题会台
[明]文彭
齐鲁多奇迹,鄄城会有台。
当年空战伐,此日已蒿莱。
子建不可作,齐桓安在哉?
悠悠会心处,还胜草堂开。
子建读书台
[明]李先芳
城角岿然土一堆,当年子建读书来。
三分鼎沸无遗址,七步歌残有旧台。
萋菲何妨宗社忌,伊吾不尽水云哀。
佳城只在鱼山下,千古招魂寄草莱。
河入曹南
[明]王崇仁
黄河从天来,发源自昆仑。
万里至中华,九折成雷奔。
流入鲁魏间,土坟地不根。
东山有长堤,惠爱今如存。
沿河赖滑王,继世犹村村。
迩来风浪恶,澎湃冲天门。
居民尽东徙,漂泊谁招魂?
世无涂山客,舜警何为分。
尧陵
[明]李先芳
谷林山寺古尧陵,片石依然尚可凭。
冥草映阶春寂寂,茅茨蔽屋石层层。
双崖龙挂高松树,孤塔僧燃长明灯。
明祀九原歌帝德,放勋千载佐中兴。
琴台
[清]卢锡晋
单父堤临一水盈,鸣琴何用杵丁丁。
只今台上陶公柏,都作风前宓子声。
目送闲云去不回,陶公当日构崔嵬。
东城莫漫求遗榭,已为前贤月下开。
黄河
[清]刘藻
高天泻洪涛,东逝无时休。声势撼地轴,怒噬清淮流。
尺寸分泾渭,微茫信难求。
白日忽异色,烟雨相阴幽。
狂风西南来,一帆悬不收。
乾坤无内外,万象皆沉浮。
惊澜箕荡出,意兴凌沧洲。
昔我来江南,春风鸣棹讴。
今归当首夏,水鸟鸣轲耕。
旷望百感集,日月谁能留。
志士耻物役,君子崇好修。
昆仑有灵源,万古长悠悠。
牡丹
[清]刘藻
春风已老众香国,冶杏夭桃无颜色。
总持春事赖花王,领袖群芳有余力。
晓露初拆紫玉芳,晚烟半护黄金慧。
照影临池自袅袅,含香对月尤嶷嶷。
主人久空色香界,绿意红情已寂默。
数亩荒园自锄理,春韭秋菘是所亟。
郡国名花人共艳,匪我思存屏异域。
去年友人致数本,不应弃置聊封殖。
岂意东皇正有情,催放天葩无吝啬。
海云凤尾幻形容,倒晕檀心费镂刻。
顿令小圃擅风光,收转春光回衔勒。
时闻柳外莺声来,唤起花魂花不识。
曹南渡河望南华山
[清]王士稹
函关已吊玄元宅,郑圃还过御寇家。
问渡漆园风雨里,却临秋水诵南华。
耿饼
[清]王士稹
亳都柿胜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
肺病欲苏还怅望,姚黄欧碧不同来。
曹南道中
[清]李费
鸡鸣露气动微凉,柳意随人路更长。 月色才临塔影动,仿山山下问濠梁。
双河口因果寺
[清]李登明
双河寻胜概,古刹傍桥头。
觉岸林端出,慈航水际浮。
黄衲翻偶语,白鹭伴僧游。
雨洒尘氛净,风生五月秋。
晚秋琴台独眺有感
[清]高鹏南
宓子台高接大荒,肃风摇落入云凉。
敛光草树残秋色,倒影楼台积水乡。
九曲黄河连巷陌,千群白雁集林塘。
无多茅屋晨烟寂,经乱那堪雨后霜。
柿饼
[清]王衍惇
园柿称佳果,曹南品最良。
为糕专用赤,作饼定须黄。
绛蜡怜新裹,云脾耐细尝。漫夸光映字,且喜味和霜。
正值三秋节,初逢九月凉。
叶零丹琐碎,色耀火辉煌。
虬卵祯如许,牛心大可方。
八棱才触手,万颗早盈筐。
鸿实连青蒂,鸾刀出素芒。
削时疑琢珀,镟处欲流浆。
润若滋朝露,烘还借午阳。
金盘堆磊落,苇箔拥周详。
亦既经时熟,居然入齿香。
白匀霏玉屑,甜腻过猊糖。
秋练难分薄,莲花却让芳。
瓜榴相伴好,方物贡朝堂。
咏牡丹
[清]何规
纷纷姚魏斗春风,绣幄荆扉富贵同。
无限异名添旧谱,因多奇艳出新丛。
淡妆恰共归云碧,浓抹还随旭日红。
欲报花神新句得,清平逸调至今工。
成武竹枝词
[清]张葆中
树花如锦草成茵,何处寻芳景物新。
指点长堤堤外路,小桃红闹吕台春。
西湖风景近如何,羽扇临流载酒过。 夹岸菰蒲新涨满,夕阳人唱采莲歌。
到眼繁华不当春,魏村佳景正霜晨。
误他年老看花客,一例花红认未真。
曾闻樵唱说堂沟,昔日遗踪好在否?
木落山高枯草白,空余冷月上貂裘。
曹郡城上晚眺
[济]王经袖
雄疆何必绕山河,四顾购购沃壤多。
雷泽清风消俗境,曹南甘雨润嘉禾。
野分氐宿钟灵秀,功奏宣房便作讹。
从古兵萌因恃险,金汤端赖是人和。
(二)散文
水经注(节选)
[北魏]即道元 、
济水又东过定陶县南,又东北,菏水东出焉。又东经秦相魏冉冢南。又东北经定陶恭王陵南。冉,秦宣太后弟也;定陶恭王,汉哀帝父也。又东北经定陶县故城南。周武王封弟振铎之邑也,故曹国。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富行好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又屈,从县东北流,又东经陶丘北。《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又东北经冤句县故城北。又东北经吕都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定陶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会。
濮水上乘济水于封丘县,阚驷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濮水又东经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曰:“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郓。”汉世塞之,故班固曰“大埋酸枣”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经南北二棣城间。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濮水又东与句渎,首受濮水支渠于句阳县东南,经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上也。《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南分东北入于巨野也。
(转摘自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卷三 《舆地志》)
送李白之曹南序
[唐]独孤及
曩子之入秦也,上方览子虚之赋,喜相如时。由是朝诣公车,卵挥宸翰。一旦裡被金马,蓬累而行,出入燕宋,与白云为伍。然则适来时行也,适去时止也。彼碌碌者,徒见三河之游倦,百镒之金尽,乃议子于得失亏成之间,曾不知才全者无亏成,志全者无得失,进与退于道德乎何有?是日也,出车桐门,将驾于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异乎庄舄之辞于,仲尼之去鲁矣。送子何所,平台之隅,短歌薄酒,击筑相和。大丈夫各乘风波,未始有极。哀乐且不足累上士之心,况小别乎?请偕赋诗,以见交态。
(转摘自《曹南文献录》卷七十三)
王元之画像赞并序
[宋]苏轼
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予尝三复斯言,未尝不流涕太息也。如汉汲黯、萧望之、李固,吴张昭,唐魏郑公、狄仁杰,皆以身殉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则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祸于未形,救危于将亡。皆如公孙丞相、张禹、胡广,虽累千百,缓急岂可望乎?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足以追配此六君子者。方是时,朝廷清明,无大奸慝,然公犹不容于中,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于三黜而死。倘不幸而处于众邪之间、安危之际,则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窃之流,心破胆裂,岂特如此而已乎?始予过苏州虎丘寺,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其后为徐州,而公之曾孙汾为兖州,以公墓碑示予,乃追为赞,以附其家传云:维昔圣贤,患莫已知。公遇太宗,允也其时。帝欲用公,公不少贬。三黜穷山,一死靡憾。咸平以来独为名臣。一时之屈,万世之伸。纷纷鄙夫,可拜公像。何以占之?有激其颖。公能激之,不能已之。茫茫九原,爱莫起之。
(转摘自《曹州府志》卷二十、杂文志)
披云楼记
[宋]陈师道
曹,故周之成国,亡而为陶之故城是也。陶之西南有丘焉,《禹贡》所谓陶丘,《墨子》、《竹书纪年》所谓釜丘,《图记》所谓南右山,而州人所谓南鲁太师之墓者也。汉哀帝由定陶王而为天子,尊其父恭王为皇帝,置寝庙如祖宗,周丘而城,以为陵邑,今州治是也。州之北数里而近,两丘相属,六国魏王之墓也。有冈自东北屈而西南,隐如伏龙,魏之所以葬也。择地而葬尚矣,而曰“魏隧王墓”者,以其始隧而葬也。其后州名曰左城,墓曰左山,冈曰左冈,《记》曰:“左山,其下多左姓,故名”,然莫得而考也。余谓《尔雅》,丘再成为陶,釜者涂也,犹陶也。而皇甫谧云:“舜陶河滨而名”,郭璞又云“在定陶城中者”,皆误。然则州之所治,犹曹国之旧也。朱公谓,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所交易。班氏亦谓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居亳。故其土有先王之遗风,厚重多君子,好稼穡,恶衣食,以致蓄藏。秦汉去今未久,而幽僻荒虚,商旅不出其途。五代承唐之乱,田里壮少弃本业,酒食歌舞,驰狗马,饰冠履,强悍喜攻劫,佩刃引强指人之藏,以为资,至杀吏士,冒城郭,皆与古异,世亦多变矣。故常选用武吏,重法厚赏,击伐斩杀,狱市无虚日,号曹濮为盗区,吏常日夜计,掠证验,省文书,出购募,调兵选将,期会赴告,不得休息。故郊无台池、苑囿,而府无门馆,宾不劳赠,吏无燕赐。号为辅州大府,而威重不称,岂上所崇极而所观听者哉!
曹近京师,皇化所先,承平百年,风俗移易,金鼓不作,狱市屡空。吏始于其间兴筑涂饰,以待四方之宾与闾巷之士,而来者继焉。堂馆相望,如诸侯居,而连檐曲室坐者挥汗,每盛夏常闭阁谢客,于礼犹有阙也。朝请大夫郭侯之为是州,不忍盗贼其民,必以仁恕,而人益劝,振其纲目,百职具兴,而府益无事,又连岁大穰,稼有藏积。其明年之春,始因其旧广而新之,为披云之楼。其地之宜与登望之乐,栋宇之制,为一州之胜,而其费盖不及民也。夫人不可以久劳,亦不可以久逸,逸者所以代劳也,劳逸相济,然后身安而事治。《礼》口:“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瞩望。”昔吕不韦与其客记其所闻,以为《月纪》,则居高瞩远,乃先王之政也。而世之吏道,致期会、程文书以为治,盖亦其一焉。台池苑囿,燕射田渔,虽非政之所先,亦非其所不为也。今夫先后之序,与不勤其事而受其养者,则有愧矣。虽然,吏之所以能有此者,岂非世之承平,岁之丰穰,而政之暇豫也耶?则居其职者可不知乎?
余尝从侯而登,极目四顾,则昔之范蠡、慎到、穰侯、宁武子与夫汉魏之墓也。其人非万乘之君,则其相也。其功誉、富贵、文学、辩议,皆惊世而绝俗,而今日之风霜荆棘、狐貉之与穴也。济河之间,禹之所治,声烈赫然,而通川广泽皆失其故处,使人悲伤慷慨而兴起,益多可采而赋者,顾吾老矣,力不足以及此。
(此记写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约1078一1085年,北宋初定陶等县置广济军,熙宁四年(1071)废广济军复置曹州,州治在定陶县西左城,其间郭概来曹任知州,曾于州城建披云楼。陈师道为郭概门婿,家贫,常携家口,随岳父任所而居,故有是记。)
(《曹南文献录?卷七十五〉
濮州河渠记
[明]商辂
正统戊辰秋,黄河徙荥泽,漫流州境,自临濮迤北至港上,地可万余顷,悉为巨津,民以失业。迨景泰丙子,河复故道,漫流稍息,临濮地间出,然无以泄其流。干溢靡常,患竟弗止。民不聊生,多转徙他所者。成化丁亥春,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袁公杰行郡至濮,因民之艰,召官属谓曰:“土地以养民,河渠以泄水,即如此地,农业所资,非有河渠,其浸淫之患,宁知纪极。况因民之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焉,先王美政也。与其因循岁月,以坐受其害,孰若一劳永逸之,足以徼后功乎?”众皆曰“然”。于是,都宪躬为相度地势,指以开浚疏导之方。命东昌同知陈乔董其役。肇工于是岁二月,未逾年而告完。得河长九十里,深皆及泉,以防壅塞。两岸筑堤,广二丈,高半之,长与河等,以防泛溢。复令范县递相浚筑二十里许,下接故渠,以达张秋运河。是岁,水不为患,农业骤兴,获利者数千家。协成其功,本州判官徐伯良、齐谅典、科辛宽,抚绥有道,民不知劳。明年春,都宪复按濮,以水患虽息,河堤未固,又命新任知州张云益工浚筑,高深视旧倍之。两堤各植杨柳培护,以图坚久。州民相与语曰:“自今以始,吾侪得享粒食之乐,以免于垫溺流离之苦者,实都宪之功与二三大夫之力也。安可以无述?”乃群请于州守,守不能抑,因述始末,走书求记。将刻石树之河堤之旁,使后之人得以考成嗣功,以永其利。其用心盖已苦矣。
嗟乎?天下事未有不可以人力而成者,况河渠乎?昔者,河决瓠子,濮民尝受害矣。已而,武帝临幸,沉白马玉璧,令群臣负薪,卒以填塞,筑宫其上,导河北行,而水患遂息。盖以人力胜之也。今兹河流既顺而不之为患,特余津耳,然河渠一开,而水势有归,地利可兴,民生以遂,谓非人力成之而何?翔今朝旨丁宁,未始不以水利为有司当务之急。若都宪可谓能奉宣德意,而濮有司可谓能举其职业者矣。汉穿白渠,民歌之曰:“田于池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起后。且灌且溉,长我禾黍”。虽彼以潴水,此以泄水,用或不同,而为利一也。濮之民,宁无继是而歌之者乎?用书此, 以为之记,以复张守之请云。
(转摘自《曹州府志》卷二十、艺文志)
登左山记
[明]钱达道
余夙有游癖,且家世海虞山中,其于峰峦洞壑之奇,泉石竹木之胜,盖朝餐而夕惟之也。一络铜符,纠缠吏俗,即遇名山胜宇,未遑探历,为怅恨者久之。比由昌补曹,曹固小国,无他佳丽。间以其暇,一登曹南山,再登青、景诸山,直卑卑丘境耳。会邑孝廉蔡赍卿氏,谈其里中有左山寺,为古名迹,辄心神飞越焉。考之邑乘,春秋左太史瘗骨此山,故以山属之左。左山者,缘左太史而名也。其后不知何代僧创兴化禅寺,建左山塔,藏定光佛舍利子于其下。宋庆历间,寺塔皆圮,僧智隆移舍利诣阙,天子遣中贵人温士良,谕守臣任中师缮治之,于是左山复有寺,而塔则屹然于寺之旁矣。至皇祐癸已,余五世祖修懿公,出守济阴,因郡人祝正辞之请,为作左山寺宝乘碑记,其文尔雅,大类六朝风骨,载在宗谱。岁庚寅之三月,余以职事,道出左山,环山而居者多蔡氏裔,则此山之檀越主也。赍卿为具肴核,邀余偿登临之约。余欣然从之。时维暮春,惠风娜娜,山鸟齐鸣,如调笙簧。夹路蔓草闲花,香气冉冉袭人。四顾邹鲁故墟,宛然昔人在目,心怡神旷,诚不知其山之左而右也。行不数里,从者曰:“左山矣。”余策马环视,一无峰峦洞壑之奇,再无泉石竹木之胜,不异曹南青、景。盖土人不惯看山,是丘经即以为山耳,第不知置身于泰华之侧,又何以名而状之也。因目逆赍卿,哑然失笑。顷之,有僧道纪锡杖而出,倩之以行,自是得谒汉恭王陵,吊左太史墓,而左山形势一览无遗矣。折而南为兴化禅寺,其中则先修懿公碑记,俨然在焉。旁多石刻,则卿之大父泾阳公与司理杨筠涯公释秋月辈结社兹山而为镌其诗歌者也。谛视良久, 迤邇而出,已止宝乘塔下,向山僧觅其所藏舍利子观焉。僧曰:“传闻舍利藏于灵址五级下,夜深时,见清光闪闪,今岁迂不可见矣。”余复诘之曰:“闻僧众果皆圆心了而化,乃为舍利,当时,左太史博极群书,著述万卷,其心亦了否,而何以不化?太史读书明理为诸儒宗,其心炯炯,不知当时定光所化舍利之心,亦如太史之见否而何以化?太史与定光同居此山,是儒释偶合,而冥冥之间,其为太史借舍利之余光以自淑,亦或菩提之境尚借明于太史?此皆不可知者,请以问山灵。”赍卿曰:“山以左名,寺以山名,固矣。然不有修懿公为之第,则此寺曷延?是余两氏大有造于斯寺者。剜予小子,昔出长公门下,而今又得以燕闻侍群侯杖履,以续先公之志,诚一时良舰哉,是恶可以弗记。”余点头是之,为铃次月时,目而付之山僧。若云:“刻石于左山之旁,与先公之旧碑并辉。”则余不敢知矣。
(《曹南文献录》卷七十八)
山水考
[济]徐继孺
曹南山,在曹县左城东二十里。《诗•曹风》:“荟兮蔚兮,南山朝序。”《毛传》:“南山,曹南山也。”《春秋》:“僖公十九年,宋人、曹人、郑人盟于曹南。”范氏曰:“曹南,曹之南鄙是也。”《论衡》:“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曹南之山,则雨一国之山也。阜峦起伏,高八九丈,横亘数里,山下有会盟坛,宋与曹、郑会盟处。”
菏山,《地理志》云:“在济阴、定陶间。” 《考古录》曰:“在故城东北。”今无。
左山,在曹县西北六十里,一名左岗。《寰宇记》:“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岗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菏泽,《书・禹贡》:“导菏泽。”《元和志》: “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曰菏泽,在今菏泽县东南三十里。”
大野泽,在巨野城北五里,济水所入也。《书•禹贡》:“大野既潴。”《周礼》:“兖州泽薮曰大野,此泽连南旺、蜀山诸湖,方数百里。” 《齐乘》以为梁山泊。元末为黄河所淤,遂涸。
雷泽,在菏泽县东北六十里。又名雷夏泽。《山海经》云:“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颊, 鼓其腹则雷,故曰雷夏。”
(摘自《曹南文献录》附录《山水考》)
古迹考
[清]徐继孺
桂陵城,在菏泽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濮水侧有漆城,又有桂城。”《史记》:“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与魏战于桂陵, 大破魏师。”
梁王台,在定陶县东北五里。汉梁王彭越所筑。彭越钓泽在巨野县北搬冒口。《史记》云:“彭越渔巨野泽中。”
琴台,在单县护城堤上。唐,贾至有《宓子贱碑颂》。
半月台,在单县。李白有《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
(摘自《曹南文献录》附录《古迹考》)
(三)碑文
济洲刺史任公屏盗碑
[五代]李昉
降娄鲁之分,济河惟兖州,大野既荒,西狩获麟之地;崇山作镇,东暝见日之峰。郡国以来,土赋称大,旧制非便,必惟其新。盖民众吏少,则奸易生;治称任平,则时克乂。皇朝建济州于巨野县,犹魏室分厌次为乐陵郡耶。我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发天机,张地纪,皇建丕祚,帝于万邦。不枉政以厚民生;不克法以重民命。以谓分是理,颁是条,施之一方而用宁,通之四海而不泥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故简选牧守,咸用贤能,得人者昌,于斯为盛。今皇帝嗣守洪业,光扬圣谟,率勤俭为天下先,惟几微成天下务,所谓皇王纲统之道明矣,邦国纪律之务成矣。而研核精炼,日不暇给,以戒弛堕之患,所谓视听聪明之德充矣,中外上下之情通矣。而启迪开纳,国无留事,以防壅塞之弊。凡军国机要,刑政枢务,事无巨细,必详于听览。凡公侯卿士,牧伯长吏,任无轻重,必考其才。是以设爵愈重,分职愈精。人人自谓我民康,家家自谓我土乐。粤嗣位元年冬十月,诏以赵州刺史任公检校太保,牧于济州。济,新造之郡也,麟州之名,其废已久。岁月差远,士风寝矚。民忘其归,或肆为梗。重以控地既大,苞荒用遐,山幽薮深,亡命攸萃。灌莽悉伏戎之地,萬蒲为聚盗之资。妖以人兴,啸召或成于风雨;法由贪弊,揖縻遂至于逋逃。良田有蠡,实害嘉谷。虽夫年号丰稔,人无札捱。滞穗余粮,栖偃于千亩;京食児庾,阜衍于九年。犹或协游懵之夫,释耒耦之用,钩锄弦水,窃弄于乡闾之间,知I饥滲之岁乎?至乃野无战血,天藏杀机,巩甲璃戈,戢锋芒于武库,庸租井赋,缓征督于乡胥,尚或诱轻生之民,聚无赖之族,巢枭穴狡,窃发于晦暝之中,剜兵革之际乎?艮既病而畴思其治,医虽良而药或未置。用有所长,才难求备。文吏束名教之检,则必曰导之以礼,盗用侮而益暴;法家持刚猛之断,则必曰齐之以刑,盗用骇而弥逸。自非文武兼资之用,英雄断制之才,莅是任而居是邦者,厥惟艰哉!公天授将材,生知理本。以战则胜,元机出应变之先;以化则孚,心术洞希微之表。抗一麾而戾止,抚万室在瞻言。以谓川壅污潢,利源派而尝宜浚亩;田荒蘆蓑,树嘉苗而必极芟夷。于是令以先庚申之后,甲介马负先驰之勇,阴门提夜出之兵,猎丛社以平妖,尽诛其类;狩平林而得猫,悉伏其辜。狂童震惊,四野竦骇;狼心尽革,民患皆除J乃峻以堤防,敛其陷井。决狱尽疏其留滞,穷源用涤其瑕疵。分命乡民,设其警备。仗乙夜以蒐慝,扼冲途而伺奸。盗迹之来,若罹置毕,申命降寇,招其叛徒。恩信署用,以结其心;慑服羁留,以杜其变。盗意之改,若愈膏肓。非夫术以变通,奸由惠照。太阿所击。制洪钟而不留;玉怒载张,应灵机而自发。其孰能如此耶?甚矣哉,除盗之难,其来有素。中古浇漓之后,群心变诈之兴,纵燎夷荒,或败萧兰之秀;寻戈伐蠹,因伤杞梓之材。惟贤者之用心,则是非而无混。故公嫉盗之意切,而诛盗之令严;去盗之术行,而屏盗之誉显。夫盗既去矣,民将息矣°然后缓之以约束,宽之以法令,养之以惠爱,劝之以礼让,化之无或戾,信之无或欺。则龚黄之风,彼亦奚尚。是以黄发飴背之叟,农工商贾之类,含哺而嬉,既舞且咏。以为康庄播颂,虽明盛德之容;琬琰裁碑,宜耀披文之质。郡将官吏,唱言佥同,乃诣阙上陈,愿塞群望。帝用嘉许,编言式敷,诏左拾遗李昉俾文其事,以述济民之请,微臣不才,忝奉明旨,揣阖秘思,惧遗休声,稽实课虚,斯谓无愧。而太史氏纪功臣之绩云:公名汉权,蜀国人。以武略事累朝,以战功登贵仕。亟握兵要,连分使符。初牧于丹,有排乱折冲之绩;移治于赵,有安边镇静之功。所至皆有能名,而济之人独能宣其事业,以示不朽,亦可谓贤矣!系曰:事有该于谣俗,传于耆旧者,千载之下,尚为美谈,剜文之以铭而勒之以石乎?他日知使君之政者,其将质于此。故其词云:道失其要,刑淫而暴,人心用违,良民为盗。令严而申,政肃而淳;人心用依,盗为良民。民即盗也,盗亦民也,善恶之化,实由乎人。猗欤使君,克善其治,始以严诛,去其奸尢,申以约束,静其乡里。里无惰农,乡无狡童。曾未逾月,澄清四封。相彼林兮,岂其豺虎,暴心不生,与麟为伍;循彼咳兮,亦有荆棘,恶蔓既除,与兰同色。使君之贤,如山如渊。济民之颂,声闻于天。刻石播美,垂千万年。
显德二年岁次乙卯闰九月一日丙申朔建。(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卷二十一)
曹县重修成汤陵庙碑
[清]孙星術
古者墓而不坟,故刘向称“殷汤无葬处”。至汉建平元年,大同空史鄱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事具《皇览》,以为在亳。其时诏称:河南颍川郡水出,大司空史按部所至,宜于济阴得见汤陵。自薛瓒、杜预、伏滔、刘昭皆以为在济阴亳县,未有异辞。今曹县左山之阳,是古济阴郡治。县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汤都地。北陟淇疽,南跨睢饭,西至卫国,东尽濮阳,皆千里畿内°故太甲陵在濮州之历山,微子、箕子陵亦在东方也。曹县汤陵列于祀典,明置守冢户,陵前有碑。在宋皇祐、元延祐间皆重修。陵上有庙,像设犹存。星衍临司泗上,于嘉庆元年塞河曹、单,亲临展谒,见其祠宇倾圮,采樵不禁,因檄曹令度工修葺。复遍考书传,移咨山西布政司,告以荥河汤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殷汤,前代沿讹,列为祀典,实则少康纶邑,急宜厘正。并考《括地志》所称偃师汤陵,乃汤祠之误。《水经注》所称徵县汤陵,乃汤池传疑。其《括地志》又称始平汤陵,真亳王号汤者所葬,俱不足以夺济阴亳县汤陵之说。既发资千金,申报大府,兴工修葺,复得王、魏两观察先后代任增建宫墙,拨置地亩。曹令孙立芳、黄炳先后助成盛举。会星衍奉督运之命,再莅东省,以嘉庆十年四月竣工立石,将以质鬼神俟百世。为其铭曰:
天乙在亳千里畿,言观于洛居河糜。千年水徙国邑迷,亳城虽荒神所依。汉臣行部欣得之,封树不设丘墟卑。我来展拜敬且欷,稽古破俗别是非。荥河陵庙空巍巍,厘正祀典书之碑。从先王居神来归。
(《曹南文献录》卷八十一)
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碑文
抗战胜利了,我中华民族从敌寇奴役中解放出来了,解放区的人民呼吸着自由与民主的气氛。八年来的艰苦斗争我们已得到甜美果实了。
我们的胜利是怎样取得的?八年余鲜血沐浴着祖国的领土。奴隶们的枷锁是怎样挣扎开的?记得住啊?为着生存有多少英雄慷慨地从敌寇的血手中躺下去了!烈士们底血肉换取了我们今天的自由,烈士们拼着头颅使奴隶们自己变做骄傲的主人了。
谁还能比得上烈士们底事业更伟大?谁还能比得上烈士们永远值得子孙们崇敬?千百万英雄们抛弃了自己的生命。你们英勇的事迹已在中华民族底历史上写下最光荣的一页。
让后代的子孙们永远记住啊!我们底祖先是怎样懂得为生存为正义而斗争的?那八年余的苦斗,我们底烈士们渡着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残酷生活,从敌人血手中夺取了给子孙们的自由和幸福。静静地安眠啊烈士们!千百万的同胞今天仍沿着你们底血迹继续完成你们未竟的事迹。我们必胜的信念:自由、和平、民主是人民的,世界是人民的。
静静地安息啊!烈士们永垂不朽!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
鲁西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经诸先烈牺牲奋斗,艰苦缔造,终于奠定巩固基础,值兹抗日战争节节胜利,幅员益广,民主旗帜遍地飘扬,万民欢腾之际,追忆以往经历之艰险途程,对诸先烈之勋功伟绩,倍增恸悼之忱。百余年来,我鲁西南人民,外受帝国主义者之压迫,内遭军阀恶霸之蹂躊,地主豪绅高利重租之盘剥,使广大人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激于悲愤难抑之时,乃起而反抗,致有曹县李标、焦国昌响应太平天军农民起义,菏泽人民赞助义和团而怒杀德国教士。张殿英之于安陵i®堆树立农民革命旗帜,为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之血腥暴力所镇压。一九二七年北伐军至,虽革命浪潮高涨一时,而不久国民党叛变革命,镇压人民,青年共产党员任守钧、孔庆嘉同志惨遭枪杀,全区人民复入黑暗地狱。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敌人进逼中原,国民党数百万大军不战而退,大好山河沦陷敌手,农村顿呈恐怖状态。斯时,进步青年目睹桑梓惨状,急起进行抗日活动,袁复荣、刘齐滨、王石钧等同志首先倡导,发动群众,组织青年,在鲁西南混乱局面中形成抗日洪流。一九三八年冬,八路军杨崔支队驰入鲁西南,血战沙窝赵,歼敌缪堤圈,攻克金乡城,敌人因之胆寒,群众为之振奋,各村农民纷纷建立救国团会,议设总团部,刘齐滨同志任团长,积极开展工作,团员骤达七万余,混乱局面日趋稳定。一九三九年,敌人回师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乘机鼓动会道门爆发湾杨事变,便勾结敌伪于韩集、毕寨等处安设据点,不断联合向我进攻,到处掳掠烧杀,我优秀抗日人员后真一、刘桂修、张东岭同志惨遭非命。一九四O年五月,我主力南下,讨伐石逆友三,遂建立曹县抗日县政府,刘齐滨同志任县长。未几,部队北去,我抗日政府及地方武装孤悬于此,坚持抗日阵地。斯时,王子魁、马逢乐、胡罗头、石福起、张志刚、赵云祥等反动武装向我夹击围攻,烽火遍野,十室九空,我与人民乃筑寨坚守,生死与共,相依为命, 虽因众寡悬殊,寨围时有突破,但每失一寨,我军民无不拼战到底。沙扈之役,王法礼同志仅率十余人与敌数百血战,给予重创后壮烈牺牲。曹楼之战,顽匪乘敌扫荡,企图夺寨,我张绍轩同志率领群众英勇冲杀,将其击溃。再如大谢寨、李楼、杨花园攻防战,均表现我英勇顽强之斗争精神。最后被迫孤守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军民益加团结,坚持抵抗,每当傍晚,寨外高悬明灯,严防偷袭,如敌稍有进攻,男女老幼争先守卫,叫骂之声不绝于口,继续艰苦斗争三月有余,至我主力南来,消灭顽匪,乃获初步胜利。
自我根据地局面开展后,敌人无时不在企图摧毁中,虽伪军赵云祥时有进犯,而在我围困回击下终于撤退。一九四二年夏,敌骑屡次窜扰,杨集一役被歼过半。一九四三年,反动派李仙洲大举北犯,复被击溃。是年十月六日,敌人之铁壁合围及其蚕食政策,保垒封锁,均遭粉碎,解放大块国土,拯救我鲁西南数百万同胞。历年来,我各地民兵在对敌斗争中,屡创光辉战绩。如东垣县王高寨之战斗,农会长王文献,虽年逾六旬,犹敌怕同仇,连刺二敌为国捐躯;城曹县大樊楼反顽斗争中,一弱闺少女激于爱国热诚,亲持土炮轰敌。忆及八年抗日战争,我鲁西南八路军朱司令员及指战员二千余人光荣牺牲,袁专员及政民人员数十人光荣殉国,数百民兵战死沙场,千余群众遭敌惨杀,我等无不恸悼致敬。回顾我抗日政府五年来,更积极实行民主,改善民生,颁布减租减息,以及清债回地法令,推行合理负担,实施生产救灾。一九四三年春,灾荒严重,我政府急谋赈济贷款,总数额达二千五百余万,灾民得以庆生,群众赖于安居乐业。在我政府极力扶持下,组织群众约八十余万,成为我鲁西南抗日民主之伟大力量。
观诸我鲁西南今日人民享受之自由幸福生活,皆由于诸先烈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所缔造。值此盟国联合反攻胜利,法西斯匪帮将要灭亡之时,我等对诸先烈尤增无限之敬仰,并永远纪念先烈,学习先烈舍己为公杀身成仁之革命精神,完成烈士未竟之志,为创造新中国新社会而奋斗。
注:此碑方型,高二。五七米,底部直径六十三公分,中部直径六十公分,位于增堆顶部。这篇碑文刻在石碑背面,左右两侧刻着党、政、军和群团机关的题词,正面是“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碑”十个醒目的大字,左右刻着“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鲁西南党政军民全体同志公立”。三、人物简介
张含英(1900一)
字华甫,菏泽市人。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著名水利专家。早年就读于国立北洋大学,在校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后赴美留学。1924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翌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洋大学教授、教务长、校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委员长等职。1948年底,他不畏国民党政府要其离开大陆的高压,毅然留在南京迎接解放。1949年后历任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水利顾问;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 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务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6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张含英著述甚多,主要有:《黄河论丛》、《黄河水患之控制》、《说水》、《水利学》等。另外,还发表论文30余篇。
段君毅(1910一)
曾用名董君毅, 河南省范县人。1932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北平中国大学支部书记、北平西城区委书记,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鲁西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运西地委书记、运西军分区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副主任、主任,中共鄂豫区委员会书记兼鄂豫军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后勤部长兼政治委员,南京市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主任, 重庆市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工业部长,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省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12月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河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1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北京卫戍区第一政治委员。1984年5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何光宇(1910一)
湖北省大悟县人。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三师三十九团某连连长、豫鄂皖游击第六支队便衣队队长、红十五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二三四团团长,参加了五 。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冀鲁边区。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8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支队支队长兼鲁西军区泰西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2月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四团团长;10月任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九团团长。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运西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冀鲁豫二地委(运西地委)委员。1945年10月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运西东部分区)司令员、中共冀鲁豫七地委(运西东部地委)委员;4月复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二地委委员。1946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贵州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何茲全(1911一)
菏泽市人。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六中学。1930年到北京入辅仁中学、文治中学读完高中课程。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35年毕业后去日本东京读书,因病于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前期,曾与友人朱启贤等先后创立“教育短波社”、“政论社”,出版《教育短波》、《政论》等杂志,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欧洲古代及中世纪史。后在霍普金大学培之学院工作,协助富兰西斯(JohnDeFrancis)教授翻译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工作未完,于1950年回国,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社会经济史、汉唐时期佛教寺院和寺院经济及汉唐兵制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经济与社会》、《魏晋南北朝的兵制》、《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孙吴的兵制》和《中国古代社会》等。
张希钦(1911一)
原名张锡庆,东明县人。1924年在陆军第十师技术队、工兵营和司令部当勤务兵。1927一1928年在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队当录事。1930年春考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共产党的地下兵运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夏,受党的派遣,到杨虎城部先后任步兵训练班炮兵队长、警卫营连长。1936年12月,参与了“西安事变”,后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于1937年11月,经组织介绍,到山西战地总动员会任参谋主任。1941年春,任暂一师副师长,代理师长,参加了晋西北历次反“扫荡”和“百团大战”诸战役。1942年冬,任晋绥八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3月,代表贺龙司令员赴太原同阎锡山进行停战谈判。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和青化眨、羊马河、蟠龙、沙家店、韩城、宜川、中条山、运城、黄龙山、瓦子街和西府、关中、永丰、荔北等战役。1949年1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咸阳、西安、扶眉、固关、临滦、青海、张掖等战役。1955年3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1月兼任南京军区参谋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3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9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赵淘(1912一)
曾用名赵万有,江苏省沛县鹿楼乡大花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8年在沛县县立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沛县县立中学特别支部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中共江苏省丰县县委书记。1934年春,丰县县委遭到破坏后,转入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初受中共党组织派遗,到山西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政治部民运科工作。不久,调八路军兵站部政治部,先后任政治指导员、教导员。1939年秋任八路军垣曲办事处政治处主任。1940年8月入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1941年春任八路军兵站部第四办事处政治处主任。1943年春任太岳区人民武装委员会政治工作部部长°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1946年6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三地委(湖西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1947年7月任三地委副书记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湖西分区)副政委。1948年7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五地委(鲁西南地委)书记兼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鲁西南分区)政委1949年2月随军南下,先后任中共江西省上饶地委书记兼上饶军分区政委、中共贵州省委工委书记兼贵州省工会主席。1953年1月任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副总局长。1983年离职休养, 享受副部级待遇。
王振祥(1913一)郓城县程屯镇王垓村人。1931年投身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营营长、骑兵团团长、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一二六师师长,五十三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坦克学校校长,军委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王秉璋(1914一)
河南省安阳县辛店集村人。1931年12月于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5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10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遂指挥军区部队解放菏泽城;11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常委、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军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空军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4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委书记,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党委书记。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张承先(1915一)
曾用名张孝统,山东省高青县人。曾任中共运西地委书记,国家教委副主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青年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清华大学后任中共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鲁西北特委为争取团结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抗日,派张承先任范筑先的秘书,同时从事高唐、清平、夏津等地发展武装和恢复党组织工作。1938年春,在恩县旧城创办八路军军政干部学校,任校长。后又历任中共卫东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冀鲁豫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平原省委宣传部长、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北京大学工作组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因抵制极“左”路线受到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历任河北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1983年后,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第二、三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名誉校长。
吴卓如(1915一)
曾用名武怀立,山东省肥城县安驾庄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肥城县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任泰西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干事。1941年7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秘书,后任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平原分局)秘书主任。1945年10月起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48年任中共冀鲁豫六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49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1950年3月兼任中共菏泽地委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1952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兼菏泽专员公署专员。1954年4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兼菏泽军分区政委。 I960年任中共山东省立人民医院委员会书记。
朱劭天(1916一)
单县人。1932年随父(朱五箴,境内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母赴北京,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1935年入燕京大学经济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山西第二战区总司令部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初任特务营指导员。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及财经部工作。1949年任铁道部财务局长。1952年兼任北京铁道学院院长。1958年任湖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5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科委主任。1970年接任华南工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
逢昆玉(1916一)字云岭,化名王连成,河南省清丰县西北店上村人。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后,历任冀鲁豫区抗日救国总会总务部都长、总农会主任、生活改善部部长。1941年春任鲁西南地区抗日救国联合分会主任。1942年7月起,先后任中共冀鲁豫七地委民运部副部长、五地委委员、民运部长、五地委副书记、中共定曹工委书记。1948年3月任五地委代理书记、五专署专员、第五军分区政委。1949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专署专员、党组书记。1961年任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1980年任水电部纪律检査委员会第二主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査委员会驻水电部纪检组组长(副部级九
万里(1916一)曾用名万明理,山东省东平县人。1936年5月在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任中共鲁西区委员会宣传部长。1940年4月任中共运西地委副书记兼青年委员会书记,11月任运西地委书记。1941年7月任中共冀鲁豫二地委(运西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青委书记。1945年6月任中共冀鲁豫七地委(运西东部)书记。1947年9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70年起,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1月任中共铁道部临时领导小组组长、铁道部部长。1976年12月任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1978年1月兼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3月任国家农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绿化委员会主任委员,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8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高秉洁(1917一)女,菏泽市贾坊乡高庄人。1934年北京女中毕业后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在校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7月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1941年入延安中央研究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刘少奇、贺龙的秘书多年°1958年起又先后任湖北大学及中南财经大学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为著名现代史学工作者。
何方华(1918一)
笔名何方,菏泽市人。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张书旗先生,兼学国画和西画,尤喜花鸟画。1941年毕业后任教于四川省立艺专、四川美术学院。后为该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画师,重庆市政协委员。
何方华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创新意。重视观察写生,富有时代生活情趣和四川地方色彩。兼善工笔和写意,取材广泛,雅俗共赏。1986年,他在成都举行个人花鸟画展,展品一百多幅,受到美术、新闻、文艺界的好评和关注。他的作品,曾多次被选送到香港、台湾等地和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展出,许多外宾争相购买收藏。他的国画技法专著《墨竹画法》,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韦统泰(1918一)单县高韦庄镇高韦庄人。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二十五团侦察参谋,后曾參加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十四军一三五师师长。1956年升任五十四军副军长。1959年3月,率五十四军一三0师、一三四师进藏平叛。1962年10月,参加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受到中央军委嘉奖°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并升任五十四军军长。1969年5月,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4月,调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82年12月离职休养。1988年8月1日,荣获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张竹生(1918一)
原名汤永春。1918年3月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富阳汤家村。毕业于蓬莱县立中学。1937年5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蓬莱县五、六区委书记,区青救会会长。1939年后,历任中共黄县县委书记、北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1950年后,历任中共莱阳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在1956年8月25日召开的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和1958年11月2日召开的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均被选为山东省副省长,兼任省政府秘书长。1959年6月被省委派到菏泽地区搞救灾工作,兼任中共菏泽地委第一书记和军分区政治委员。1961年6月完成救灾任务后回到省人委工作°1977年起,历任第四届政协山东省副主席,中共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一、二、四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一、二、四届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山东省第一、二、四届常委。
陈琪如(1918一)
原名霍国栋,山东省博兴县霍家村人。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参加博兴抗日志愿军,任小队长,7月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军事队学习;11月受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组织部派遣,到国民党第六十九军第八团开展工作, 任中共驻该团工作组组长。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巡视员,10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区委员会(大鲁南区党委)巡视团主任。1940年3月调山东分局组织部工作。1941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湖西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7年8月任中共冀鲁豫第三地委(湖西地委)书记。1949年3月随军南下,5月任中共江西省浮梁地委书记,并兼任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书记、景德镇市市长、景德镇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和浮梁军分区政委。1977年2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1980年1月兼任辽宁省省长。1982年4月任铁道部部长。1985年5月任国务院大秦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兼任地方铁路协会名誉会长。
于健(1919一)原名梁衍慎,字修菴、谨斋,郓城县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械厂工作期间,参与组织、领导了制造我国第一台1700吨轧钢机。于健是中共黑龙江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82年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11月离休。
徐雷健(1919一)曾用名徐德俊、雷健。郓城县侯集镇徐桥村人。1936年底参加革命。1938年2月参加鲁西抗日自卫团,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郓城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运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0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郓城县委书记,郓南县委书记,郓(城)鄄(城)巨(野)蒲(泽)四县边县委书记,冀鲁豫分局八地委(运西地委)第二工委组织部长,临泽县委书记,运西地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运西战勤指挥部司令员兼民运部长等职。1949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兼平原省供销合作社菏泽办事处主任。1950年11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兼菏泽专员公署专员。1952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兼菏泽军分区政委。1954年4月任申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副部长,8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侯补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956年7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省总工会主席,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烟台地委书记等职。1974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1977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979年7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秘书长。1983年4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狄生(1919一)又名张效启、张迪生,山东省邹县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邳县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滨海地委成立后,调任滨海地委党校校长。1945年任中共沐水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9年3月兼任山东省导沐整沂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调集十万民工,主持兴办了第一期规模较大的治淮水利工程。1952年后历任中共山东分局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第二办公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山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55年10月,调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1959年任中共菏泽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73年8月任中共泰安地委书记,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4月,调江西省工作,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纪律检査委员会筹备组组长,省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省委秘书长,省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并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3年退居二线。
李云川(1919一)曾用名彭挺。鄄城县李进士堂乡李黄庄人。1938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第六区(鲁西北)游击司令部第十一支队营教导员,村党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委员,郓城县政府政治指导员,巨菏工委书记,郓鄄巨菏四县边工委书记,郓巨县委书记,济宁市三区书记,南旺县委书记,昆山县委书记,东平县委书记, 泰西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鲁中南区党委工委书记,山东省工会生产部长,中国机械工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总工会国际部部长,驻达菏美大使、朝鲜大使、瑞士大使。曾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任国家劳动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6年9月退居二线。
张萍(1919一)
东明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43年任长垣县长。1950年任中共新乡地委委员兼秘书长,1958年任北京特殊钢厂党委书记。1959年任北京市委生产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
扈国华(1920一)
河南省南乐县元村镇涨汪村人。高小毕业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组织部干事、科长。1948年2月任中共郓北县委书记。1949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中共郓城县委书记兼郓城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50年5月任中共曹县县委书记兼曹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51年5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宣传部长。次年8月任菏泽地委组织部长。1953年10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1955年1月代理菏泽地委书记。1957年12月兼任菏泽专署专员。1958年8月,在反右派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下放农村劳动。1964年甄别所受错误处分,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韩峻(1920一)
山西省原平县白石乡东新庄村人。1920年11月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36年起先后在同蒲铁路原平机分所、临汾机务段做学徒工。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历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战士、班长、排长、迫击炮教导队队长和太行军区司令部训练股参谋等职。1946年12月起,历任冀鲁豫军区炮兵团榴弹炮训练队排长、榴弹炮一队队长、炮兵团参谋等职。1950年9月任炮九团副团长。翌年2月升任团长。1954年3月任炮兵二十二师副师长。1958年1月任中央军委举办的炮兵训练大队大队长。1961年4月任炮兵基地筹备处主任°1962年12月任守备十八师副师长。1964年12月任德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968年9月任司令员。1975年10月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1978年8月任顾问,1980年10月离职休养。
韩峻戎马一生,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攻打彭城战斗、关家埼战斗、林(县)南战役、水冶镇战斗等多次战斗(役)。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参加了解放汤阴、崔桥战斗,鲁西南战役中的郓城、羊山集战斗等1951年赴朝抗美作战,参加了艺铺里阻击战、秋季战术反击战等战斗。
卜凡正(1920一)
巨野县万丰乡冯沙沃村人。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先后任区抗日联合会助理员,县大队指导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一纵队老九团任营教导员。后任团、师、军政委等职。建国后,历任北京空军政委、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杜子端(1921一)
原名杜守正,鄄城县麻寨乡后杜庄人。1939年4月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起先后任鄄城县第四抗日区公所(后改称第九区、巨菏县九区、郓鄄巨菏办事处九区、临泽县二区)助理员、副区长、区长,临泽县政府秘书,冀鲁豫专署第二办事处一科科长。1945年任临泽县大队副政委。1947年7月任临泽县县长,10月任解放军某部二旅警卫一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6月起任全国盐务缉察部队政治科科长。1952一1976年底先后在国家财政部、盐务总局、机械工业局任人事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局长助理、副局长、局长等职务。1977年1月起任轻工业部副部长。1979年任农业部副部长兼社队企业总局局长。1981年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1986年任食品协会顾问。1991年被推选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刁振川(1921一)又名刁星江,郓
城县刁庄村人。1938年6月参加鲁西抗日工作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任梁山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10月,中共运西地委在郓城、范县、鄄城三县结合部建立实验区,刁振川先后任实验区工作队队长、实验区区长。1943年任郓城县武委会主任。1945年8月任郓城县反攻营营长。反攻营编入主力部队后,任独立团二营营长。1946年入冀鲁豫区党校学习。1947年4月任二野十一纵二旅军务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沙土集战役、陇海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12月,随部队南下贵州开辟新区,任独山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贵州解放后任独山、荔波、平塘三县剿匪指挥部政委。1952年10月调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历任学院办公室主任、行政处长、院长助理兼火箭专业系党支部书记。1962年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职务。1982年离休。
于伟亮(1921一)
特等功臣。郓城县人。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代表,时任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五二师四五五团一营三连副连长。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经得起考验,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48年9月,在长春外围包围敌飞
机场时,他与8位同志击退敌人13次反冲锋,坚守阵地,完成任务出色,荣立蒔等功,其事迹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一书中。
浮鸣鼓(1921一)
河南省获嘉县徐营乡东浮庄人。1921年7月生于农民家庭,自幼上学°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宣传员,冀鲁豫支队一大队政治处宣传分队长,冀鲁豫军区新编二旅四团政治处锄奸干事,团直属队特派员,冀鲁豫军区后勤处特派员。1943年1月起历任鲁西南军分区特派员,冀鲁豫教导七旅十九团特派员。1944年11月起先后任陕甘宁教导一旅政治指导员,冀东军区十四军分区五十三团营教导员,解放军四十六军一三八师供给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0年5月起任空军第二航空学校物资保证部副政委、政委・1954年11月任第二航空学校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研究部政治协理员。1963年2月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4年9月任军事科学院研究部政治协理员。1971年10月任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院务部政治委员。1977年12月任菏泽军分区政治委员。1980年10月离职休养。
张广学(1921一)
回族,定陶县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昆虫分类学家。1946年中央大学农学系毕业。现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系统研究蛛虫学卓有成效,将我国妍虫纪录从148种增加到1000种,占世界总数1/4,发现7个新属156个新种;首先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特征做场虫分类,建立13科系统;提出大蛭科是相对进化单元的有力证据,对国际权威Mordvilko的妍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重要修正,著作被国际同行推荐为东亚妬虫鉴定重要用书;提岀杂草场虫演化为作物害虫进而演化为世界危险害虫生物型的重要事实和论断,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他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万亩自然调控棉妨样板田,参加两个“六五”攻关和主持一个重点开发项目,取得显著效益。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
杜书润(1921一)菏泽市大黄集乡大杨湖村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参加中共苏鲁豫特委党校培训班学习,2月被分配到王浩屯区委工作。同年6一11月,先后任大杨湖区委、灵圣区委书记、中共曹东县委组织部长。1941年6月任中共考城县委书记。1942年4月任中共鲁西南地委党校校长。1943年5月任鲁西南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1944年任中共菏泽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45年任菏泽县委副书记、书记°1947年9月任鲁西南地委党校书记兼校长。1949年1月任中共定陶县委书记。1952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业局人事处副处长。1953年3月任华北修建工程局局长。翌年3月任北京电力设计分院院长。1956年12月,任北京电力设计总院副院长。1957年12月任北京电力基本建设局局长。1958年7月任北京电业管理局第一副局长。1964年1月任华北电力建设公司总经理。1965年11月任北京电力建设总局副局长兼西南电力建设局局长、书记。1978年8月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副书记兼副局长。1979年任华北电业管理局局长、代理党委书记。
魏钦公(1921一)笔名力平。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单县曹庄乡魏刘庄人・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单县中学支部书记、单县特支委员、城关区委书记。1939年初,调湖西区党委《团结日报》社任总
编。在湖西“肃托”事件中遭冤杀,幸中弹未死,被群众搭救。1940年5月任中共单县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10月,任县委书记。1945年4月后,历任华山、华场县委书记、华肠支队政委。1947年5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任光罗县、光山县县委书记、光罗支队政委。1950年5月,调河南省委党校工作,历任教育科长、教导主任、党委书记、校长等职。被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魏钦公长期从事哲学、党建、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科学地运用比较方法》等讲稿和论文。编辑出版《反对个人主义》、《谈党的三大作风》、《简明哲学读本》、《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纲要》、《哲学与社会实践专题19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书°1987年晋升为教授。
宋廉(1922一)
原名汲殿佑,又名宋华,菏泽市白虎集乡汲菜园村人。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支部书记,鲁西南专署公安处侦察干事,菏泽县公安局审讯股长、顺河区委书记,定陶县公安局长等职。1949年2月随军南下,任副中队长。同年5月,任江西省横峰县公安局长。不久,西进贵州,先后任贵州省普定县公安局长、县长。1952年调到工业战线,历任贵州省贵定烟叶复烤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郝章铅锌矿党委书记,贵州铝厂党委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调任贵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正厅级)。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宋锡仁(1922一)
曾用名苏焕如,郓城县张营乡小民屯村人。1938年参加郓城政治工作团。1944年入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52年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处长。1959年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进修,六年后获研究生毕业证书,分配到中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任文艺理论组长兼党支部书记1973年后调回四川,任省委宣传部处长、副部长,兼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1982年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顾问、四川省人大代表,兼四川省党史委员,《当代中国》(四川卷)编委会副主编。1988年5月晋升为教授。
石文礼(1923一)鄄城县李进士堂乡芝麻刘庄村人。193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鄄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科科员,冀鲁豫二分区战勤指挥部副科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管会驻贵州高等法院军事代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政协秘书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顾问等职,是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蒋1(1923一)菏泽市人。香港震雄集团董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蒋震在国民党军队中度过了8年的戎马生涯°1949年只身去香港,靠做苦力维持生计,后与朋友谭雄创办了“震雄”机械厂。进入80年代,“震雄” 集团业务起飞,先后在大埔工业村建立了3处现代化工厂。1993年,蒋震在香港的工厂,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厂,共生产5000多台注塑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注塑厂商。1988年蒋震委托女儿蒋丽云到菏泽考察投资项目,共出资15&87万美元,与曹县罐头厂合资成立“菏泽牡丹食品罐头有限公司”,与巨野县制革厂合资成立了“菏泽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与菏泽罐头厂合资成立了“菏泽中原食品有限公司”;还投资50多万美元在济南创办了一家合资商场。1994年蒋震出资1000万元与山东省工商联合资建起一座综合楼,为家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漆侠(1923一)
巨野县龙堀集人。中国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旋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学习。1953年3月肄业,至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3年12月后,历任天津师范学院、夭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历史系讲师, 河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漆侠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宋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中国古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基本理论、宋代经济在封建经济发展总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对宋代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重要成果。其主要专著有《王安石变法》、《秦汉农民战争史》、《求实集》、《宋代经济史》(上、下)、《知困集》等。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80多篇论文。其中,《宋代经济史》一书,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填补了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的空白。漆侠在史学研究中,重视培养人才,除培养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外,还担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
沈鸿毅(1923一)
1938年7月参加鲁南抗日义勇队。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侦察员、参谋等,参加了坚持沂蒙山区抗日斗争及历次反“扫荡”战役、战斗和滨海区甲子山战役、鲁南加團口战役及讨伐伪顽申从舟、张里元、王洪九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支队、军分区、旅和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科长和团参谋长,先后参加了解放滕县、邹县战斗和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舟山等战役。因保障鲁南二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和部队安全突围,荣立三等功;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歼敌一个营,率部首先攻进南京,荣立二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司令部侦察处处长,曾入华东军区高干班学习。1952年入第一坦克学校学习,后任学员营营长、校部队列处处长。1956年3月起,先后任装甲兵坦克第二师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70年7月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是年9月,奉命赴菏泽地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任中共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9月,当选为中共菏泽地区第一届委员会书记,仍兼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3年7月撤回部队任原职。1978年3月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初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1983年2月任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和中共山东省委委员、济南军区党委常委、济南军区后勤部党委副书记。1985年6月离职休养。1964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王成连(1923一)山东省荣成市西臧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40年7月參加八路军。194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衡宝战役中作战勇敢,受到上级通令嘉奖。1963年1月任北长山守备区副司令员。1965年8月调任山东省德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973年1月任山东省菏泽军分区司令员、中共荊泽军分区委员会副书记。1980年12月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山东省军区委员会常委。1983年7月离休。
李少科(1925一)曹县人。1946年
11月入伍。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大牙庄战斗时,三连占领的一个阵地,两边都是敌人,班长叫机枪手李少科后撤时,敌人(一个班)从50米处的壕沟里出来反扑,李少科将其全部歼灭,并安全撤回。当时二班的一挺机枪被打坏,机枪手也负了伤,李少科上去后,沉着观察地形,先摧毁对我威胁最大的敌人火力点,又将敌四挺机枪全部击毁,接着又把从正面地堡中出来的3个敌人击毙,二、三连乘胜突击,歼灭了敌人。战后,他被评为一等功。1949年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于波海(1925一)山东省荣城市崖头镇海崖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77年1月任山东省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1978年4月任山东省革委会副秘书长兼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1982年1月兼任菏泽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5月任山东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郭良蕙(1926一)女,祖籍巨野县, 生于河南开封。上海复旦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为新闻记者。1949年去台湾。1953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银梦》,从此走上专业文学创作道路。她是台湾多产女作家,已出版几十部长篇小说,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其主要作品有《感情的债》、《春尽》、《加尔各答的陌生客》、《四月的旋律》、《台北的女人》、《黄昏来临的时候》、《我心、我心、我心》等。
安作璋(1927一)曹县城里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尤其是秦汉史的研究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十几种人物词典和传记。
安作璋岀身于书香之家。1944年秋随流亡学生辗转到皖北阜阳,后入山东第二临时中学读书°1947年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助教。1955年晋升讲师。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四年后又出版一部专著《两汉与西域关系史》。“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隔离、批斗等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坚信共产党、坚信科学,白天挨批斗,晚上在家伏案攻读、写作,十年动乱结束后,其科研成果得以问世。1978年至1990年,他除修订、再版旧著外,又陆续出版《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齐鲁英杰》、《中国史简编》、《刘邦评传》、《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后妃传》、《中国将相词典》等专著和教材,并发表论文40余篇,共约500余万字。其中《秦汉官制史稿》一书,198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刘邦评传》于1989年、1990年分别获山东省教委、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主编的《中国史简编》,1988年经国家教委审定,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通用教材。
1980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并受聘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国务院又授予他“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
周振兴(1927一)
曾用名周隆轩,山东省齐河县刘桥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后,历任中共齐禹县委组织部干事、十二区区委书记。建国后,先后任中共齐河、禹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3一1958年,曾担任中共禹城县委、德川县委、夏津县委第一书记。I960年4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委员兼秘书长。1964年任聊城地委副书记。1971年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2月任菏泽地委书记°1980年12月任山东省政府副省长兼秘书长,仍主持菏泽地委工作。1982年8月起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1985年3月任山东省委常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6年5月起任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王显庭(1928一)定陶县人。1935年始先后就读于山东省定陶县立小学、中学;1946年转入河南省商丘中学高中部;1953年入台湾“淡江英语专科”学校门968年考入日本近几大学商经科;1971年入近大法学部;1973年创办台湾私立“壮敬高中”,任董事长订989年参与接办美国加州人文大学,任常务董事;1991年参办美国北美卫星电视公司,为常任董事订995年获美国加州人文大学颁赠的荣誉教育博士学位。为定陶县旅台同乡会会长。
于法杰(1931一)
曾用名于发籍,郓城县人。1946年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行政村会计、小学教师;1951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地区中心支行分理处副主任、科长、中共菏泽地委财贸部干事;1963年7月任菏泽地区人事监察局科员、后任副局长;1976年11月任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5年9月任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后任书记;1982年9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曹县县委书记;1983年12月任菏泽行署副专员;1988年9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是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离休。
晁楣(1931一)
菏泽市晁大庄人。1949年5月在南京参军,入二野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结业后调军大文工团美术队。1952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任助理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参加军垦建设,并致力于版画创作,组织培育垦区版画创作队伍,创作了一大批以转业军人屯垦戍边为题材的版画作品。1962年9月调到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为专业画家。曾任创作员,创作室主任,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报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版画学会会长,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后,历任黑龙江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李玲(1931一)
女,又名李素媛,单县张楼村人。1945年2月考入湖西抗日中学三分校。其间参加战地服务团,到战争前沿阵地和农村做抗日宣传鼓动工作,在阳谷县参加土地改革斗争。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元月于湖西中学毕业,被分配到肠山县吴溜区工作。1949年初,年仅17岁的李玲自愿报名南下,参加渡江战役。1950年9月调贵州省委党校学习,结业后,留校担任班主任。1956年起先后任贵州省高级法院审判员、副庭长、庭长、苏公室副主任等职。1973年,李玲被任命为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80年任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1983年被选为中共贵州省委委员。是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在贵州第六届、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位女高级检察官。
李兆新(1932一)
山东省阳谷县大碾郭村人。1952年任菏泽专区专卖处副科长。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菏泽地委财贸干事,菏泽专署办公室秘书。1971年5月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翌年10月任菏泽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1973年7月任菏泽地委常委,菏泽地革委副主任°1976年3月任山东省农林局副局长。1978年7月任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行署专员。1984年初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兼山东省治淮南四湖流域工程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1988年任济宁市政协主席。1989年7月任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他是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永健(1932一)菏泽市段胡同人。山东省立六中初中部毕业后,只身流亡台湾。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与“师范大学” 英文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5年,其间在“辅仁大学”做兼职教师4年。
为促成台湾与故乡同胞间亲情的重建,1988年7月率先返乡,化解了在台同胞的疑虑,拓宽了探亲渠道。会同高秉涵共同发起并筹组同乡会,联络20多位同乡慷慨解囊,赞助故乡为赵登禹将军建馆立碑,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抗日名将的崇敬。
杨恩博(1933一)
又名杨鸣麟,巨野县田庄乡佃户屯村人。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挺进剧社宣传员。1948年淮海战役中立三等功。1951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师机关组织科助理员,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85年12月,率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8年6月起,先后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军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北京军区党委委员,同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鲁丽(1934一)
女,祖籍菏泽市,生于济南。民革中央主席,全国妇联执委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1947年入北平女一中01952一1957年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7一1984年任北京儿童医院住院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儿童医院住院医师,北京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3年后被选为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一1988年任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1988年起任北京市副市长,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红十字会会长,民革第七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起任海外交流协会会长。1992年5月当选为民革第十届北京市委主委,12月当选为民革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3年2月在北京市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9月当选为中华妇女联合会第七届执委会副主席,12月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理事长。1994年起任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1995年11月起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1996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八届四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1996年当选为民革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6年12月辞去北京市副市长职务。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妇女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0年、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市长1994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在国内发表医学论文、译文多篇。
张泽甫(1934一)
原名张继思。山东省东阿县姜楼乡归德铺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靠“半工半读”上了几年小学,后因家贫辍学。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儿童团,參加抗日宣传活动°1951年6月考入聊城地区行政干校,结业后分配到东阿县五区任财经干事,后任东阿县花纱布公司统计员、县供销合作社物价科副科长。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东阿县谭庄乡委员会书记,后任寿张县刘集公社团委书记。1961年6月被选调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寿张县人民武装部先后任助理员、参谋。1964年3月任柱平县人民武装部干事、秘书订0月任聊城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干事,后任副科长、科长。期间,多次出席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80年10月任聊城县人民武装部政委,中共聊城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书记、聊城县委常委。因表现突岀,受到山东省军区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其先进事迹作为端正党风典型,被选入济南军区政治部编印的《先锋者之歌》。1983年7月任菏泽军分区政委、中共菏泽军分区委员会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委员。1988年3月任聊城军分区政委、中共聊城军分区委员会书记、中共聊城地委委员°1989年7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先后受到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山东省人民政府表彰。1990年2月退休。
张思敬(1935一)
郓城县李集乡张店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56年入伍,历任文书、教员、团政治处书记等职。1963年4月调济南军区政治部,历任保卫部干部、副科长'科长等职。1982年12月任该部副部长。1985年调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6月调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高秉涵(1935一)
菏泽市贾坊乡高庄村人。1948年7月考入蒲泽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初中部,不久投奔江苏省无锡惠山山东流亡中学即鲁南联中第七分校。1949年春由厦门抵达台湾。因年幼举目无亲,曾流落街头。1952年夏考入台北“建国中学”夜校初中部,后入高中部J958年考入“台北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J963年毕业后任审判员。1973年任律师。1995年2月12日发起创立菏泽旅台同乡会,任理事长。回乡探亲时参加菏泽地区海外联谊会,任副会长;捐巨资帮助曹州书画院建设碑林,被聘为荣誉院长;资助家乡贾坊中学和李庄小学更新桌椅,设立高秉涵奖学金,以鼓励家乡学子;捐献人民币20万元筑修了贾坊乡公路,对家乡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樊思宝(1936一)
郓城县蒋庙乡芦庄科村人。中共党员。1958年8月在郓城第九中学任教。1961年9月任绑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1964年8月起,先后任中共郓城县委办公室秘书、政研组长、副主任。1973年5月任中共郓城县委常委。1975年6月任中共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76年6月任巨野县委组织部长。1978年4月任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76年6月任巨野县委组织部长。1978年4月任巨野县委副书记。1982年12月任中共成武县委副书记。1984年1月任中共梁山县委书记。1986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兼政协菏泽地区工委主任。1992年12月任政协菏泽地区工委主任。
刘广新(1936一)
梁山县郓陈乡王峰楼村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9月毕业于菏泽农校,分配到菏泽专署农业科任技术员。1957年到巨野县帮助工作留在巨野县。期间先后任李集乡、龙増公社农业技术员,巨野县报社记者,广播站编辑,中共巨野县委组织部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书记。1984年调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1988年10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刘洪仁(1936一)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乡下庄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5月任中共昌乐县南郝公社委员会副书记。1973年8月任中共昌乐县委常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1977年4月任昌潍地区水利局局长、党委书记。1980年8月任。中共昌邑县委书记。1983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专员。1988年11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兼行署专员。1992年12月起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总工会主席兼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胡公厘(1937一)
成武县党集乡胡楼村人。1958年8月毕业于巨野师范,任成武县南鲁集公社刘辛庄小学教师°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成武县报记者。I960年10月起任中共菏泽地委办公室保密干事、机关党委干事、政治部干事。1971年8月后任中共东明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中共定陶县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1982年6月任菏泽地区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4年4月,任菏泽地区一轻工业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同年7月任菏泽地区经委主任、党组书记。1990年1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菏泽市委书记。1992年12月任临沂地区行署副专员。1996年4月任菏泽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毕可文(1937一)山东省文登市大水泊镇人。1958年9月考入济南工学院,后被学院选送到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任干事。1968年后历任菏泽油泵油咀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83年12月任中共荊泽地委委员、菏泽专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1992年12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党组书记。
王志成(1937一)
东明县王店乡六合集村人。1948年在本村上小学,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炮兵技术学校。1958年4月至1978年2月先后任作训参谋、副科长、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78年3月入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79年12月任团长。1980年12月任副师长。1983年5月任副军长,同年9月入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班学习。1985年8月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6月任陕西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王志成注重军事理论和工作研究,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一文,被收入《将军学哲学》一书。
刘文军(1937一)
菏泽市人。1956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4月,任菏泽专区专署办公室办事员。1978年8月,任菏泽行署办公室秘书。1984年4月,任菏泽行署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7月,任菏泽行署奔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89年5月,任菏泽地区行政公署秘书长、党组成员、行署办公室党组书记。1992年12月,任政协菏泽地区工委副主任。
张瑞生(1937一)成武县南鲁集乡李海村人°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1959年复员后,曾任成武县南鲁供销社、汶上镇供销社会计。195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干事。1970年12月任菏泽地革委组织组副组长。1976年10月任中共菏泽县委副书记。1979年1月后历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政法委副书记、企业部部长。1988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区纪律检査委员荟副书记。1990年2月任菏泽地区公安处处长。1992年1Z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政法委书记。被授予中国人民警察三级警监警衔。
宋朝诗(1937一)
曹县梁堤头镇西宋庄人。1955年8月考入空军上海空军高射炮兵学院。1959年2月主动要求到驻福建前线的高炮一O五师当学兵,曾先后获4次嘉奖,荣立三等功1次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2月任高炮一O五师五二一团二营排长兼文化教员,曾出席总政优秀兼职教员大会,两次荣立三等功。1968年11月任空军高射炮兵第十三团政治处副主任,后任主任,团副政委、政委。1973年7月入空军学院学习。1974年4月调空军政治部帮助工作°1978年任空四军政治部主任。1980年12月任空四军政委。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1987年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张朝玉(1938一)
东明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一1989年历任国防科委十院二十二所科研人员、研究室负责人,定陶县委组织部秘书、游集乡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1989一1995年任菏泽地区经委主任、党组书记、菏泽地区行署专员助理。1995年11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杨大显(1938一)菏泽市人。高级经济师。1954一1960年,在菏泽印刷厂工作,任团总支书记。I960年任菏泽专区工业局办事员。1961年任菏泽印刷厂供销科长。1966一1995年,先后任菏泽印刷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兼厂长。1995年11月,任政协菏泽地区工委副主任。
李居昌(1938一)东明县菜园集乡李屯村人。I960年9月考入天津大学水港专业。1965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交通厅小清河航运局当技术员。1972年任小清河航运局航道工程队技术组长。197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任工程队助工,8月任工程队队长"1981年8月任工程师。1983年2月任山东省交通厅副厅长。1986年9月任山东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1992年10月任交通部副部长。
李家5(1939一)
山东省东平县沙河站镇沙北村人。196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于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菏泽专区行政干狡工作。1965年5月任菏泽专署人事监察局科员。1970年10月任菏泽地革委计划统计局副局长。1971年9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1972年3月任计划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4月任菏泽地委常委、共青团菏泽地委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委员。1975年3月任菏泽地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5月挂职任菏泽县委副书记。1980年9月正式任职。同年12月不再担任菏泽地委常委。1984年10月任菏泽地区第一轻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1989年4月,任菏泽地区第一轻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92年12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刘天和(1939一)
巨野县柳林乡刘楼村人。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1月起在空军第一航空预校,第五航空学校学习。入伍后历任班长、副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副军长。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先后飞过8种型号飞机,飞行总时间2053小时18分,是特级飞行员,4种气象教员,4种气象师级指挥员,指挥飞行323个场次。:1974年1月参加保卫西沙作战。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曾荣立二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何芳川(1939一)
祖籍菏泽市,生于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到南京、北京,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小,北京九德小学,清华附属成志小学、中学。1956年北京四中毕业后,以成绩优异被保送北京大学。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以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主要兼职有:中国史学会理事、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历史)成员、国家教委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芳川主要研究亚太地区史和非洲史,主要著作有:《崛起的太平洋》、《澳门葡萄牙士商帆》、《非洲古代史》、《亚非拉近代史》;主编(或副主编)的书籍有:《华侨华人大词典》、《太平洋贸易网五百年》。
许修堂(1940一)
梁山县人。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一1968年在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1970一1974年在郓城县化肥厂、郓城县革委工作。1975一1977年任郓城县法院副院长。1977一978年任郓城县陈坡公社党委副书记。1978一1980年任郓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1981一1983年任郓城县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1983一1984年任郓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委副书记。1984一1993年任菏泽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1993年8月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从徳普(1940一)
回族,单县城关镇人。1955一1958年,在单县手工业联社任通讯员、收发员、司务长。1958一1979年4月,先后任单县工业局团委副书记、单县谢集公社团委副书记、单县团委书记、单县农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单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兼县委组织部长1979年5月,任中共西藏定结县委副书记。1981一1989年2月,先后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书记,菏泽地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89年3月,任菏泽医专党委书记。1994年8月任政协菏泽地区工委副主任。
李玉祥(1940一)
山东省淄博人。1960年8月考入济南工学院。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菏泽地委党校,任团支部书记,同年11月在曲阜县参加“四清”工作队,任团支部书记。1965年6月在菏泽地区档案局工作。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0月任菏泽地区计委劳资组组长。1972年12月任地区劳动局调配科科长°1978年8月任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主任。1983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组织部长。1988年9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菏泽地区联络组副组长。1989年12月任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
路绍昌(1940一)
定陶县人。1960年5月参加工作,任成武县烟酒公司办事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起,任定陶县马集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1976年12月起,任定陶县万福公社、半堤公社党委书记。1980年5月起任定陶县副县长。1980年11月任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1982年6月任定陶县县长。1985年9月在菏泽地委党校干修科学习。1988年1月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89年7月任中共曹县县委书记。1992年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
王玉柱(1940一)
巨野县葛店乡吴集村人。1961年7月考入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1972年5月在中共巨野县委组织部任秘书。1982年12月任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1983年11月任菏泽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4年11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1989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专员。1993年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
杨成训(1942一)成武县伯乐集乡杨楼村人。1958年4月起历任成武县伯乐公社庞楼管区团支部书记、伯乐供销社会计。1966年2一8月在中央团校学习。1966年8月任成武县团委书记。1970年任成武县革委政浄部群工组副组长。1971年8月任中共成武县委常委、城关公社党委书记。1973年8月任菏泽地区贫协筹备组副组长。1975年9月任中共梁山县委副书记,后任书记。1979年4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委书记。1981年3月任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1983年3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培训班学习。1986年7月任菏泽地区教育局局长。1990年任中共菏泽地委秘书长、菏泽市委书记,后任菏泽地委副书记。
温新月(1942一)
东明县人。1958年11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6月任东明县委办公室干事。1965年6月一1971年任中共马头公社党委副书记。1975年6月任中共东明县委副书记、县长。1983年3月在菏泽师专进修。1985年7月任菏泽地区乡镇企业局局长。1988年10月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1992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菏泽地区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
孟繁富(1942一)
山东省临沂太平街西水湖崖村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六十八军二O四师侦察连先后任战士、文化教员、文书、班长。I96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步兵学校学习一年,毕业后任原所在连排长。1964年5月任二O四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参加了全军大比武。在该师工作期间,曾荣立三等功三次1969年10月,任济南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参谋;1979年1月任军训部副处长,翌年2月任处长订982年10月任军训部副部长。1984年8月入中国人民国防大学学习两年。1988年9月任山东省菏泽军分区司令员、中共菏泽军分区委员会副书记。1991年10月转业地方工作,任山东省建材工业局局长。
阎世海(1942一)
定陶县南王店乡从庙村人。1958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I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高中毕业后在本县城关公社城关市民委员会工作。1964年4月考入菏泽专区财经学校,毕业后相继在菏泽县农行、菏泽专区农行、专署人事局、菏泽地革委政治部工作。1972年4月任菏泽地革委生产指挥部政工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6月任菏泽地革委人事局副局长,同年10月任共青团菏泽地委书记。1982年8月任中共郓城县委副书记,后任书记。1988年10月任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1992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菏泽行署副专员。1995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
燕振安(1943一)
郓城县人。大学文化程度。1968年12月在甘肃某部队五七农场工作。1970年5月任甘肃省嘉略关市公安局秘书科副科长。1978年9月任菏泽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3月一1993年5月任中共菏泽地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书记。1993年5月任菏泽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包谊春(1943一)
成武县人,大学专科学历。1958年7月在成武六中上学。1960年6月一1971年12月先后任成武县仓庄大队会计、党支部书记1971年12月一1975年5月先后任成武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干事,团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成武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1975年5月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77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1979年6月一1983年6月先后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委员、曹县县长1984年任中共菏泽地区农科所书记。1985年任菏泽地区供销社主任、党组书记、高级经济师。1992年2月任菏泽地区外。经委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7月任中共菏泽师专党委书记。
孙建民(1943一)
山东省鱼台县人。大专文化程度。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4月一1984年历任共青团菏泽地委秘书、常委、副书记。1984年3月一1989年先后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6月任蒲泽地区卫生局长、党组书记。1994年任中共菏泽医专党委书记。
寇月宇(1943一)菏泽市人。1961年6月入伍1964年11月入党,高中文化,大校军衔,副师级。1965年5月任济南军区步兵学校警通连排长;1966年8月升任一大队区队长。1969年7月任三十三师九十七团一营二连副连长。1975年任济南军区军政干校训练部战术教员。1977年3月任山东省菏泽军分区作训科参谋,后任副科长、科长。1981年2月任曹县人武部部长。1983年6月任菏泽军分区参谋长。1985年12月任山东省枣庄军分区参谋长。1990年2月任菏泽军分区副司令员。
李胜华(1943一)
菏泽市人。1962年毕业于曹县师范。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一1972年历任曹县煤建公司会计,“四清”工作队秘书,苏集公社副社长、革委会常委、党委常委。1972一1976年历任曹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副组长、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6一1985年历任曹县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梁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1985一1991年历任成武县县长、县委书记。1991一1995年任菏泽地区农委主任兼菏泽地区畜牧开发中心主任、菏泽地区行署专员助理。1995年任菏泽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赵胜(1944一)
鄄城县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在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1968年在济南军区东都农药厂锻炼。1970年起先后在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秘书处任秘书。1980一1984年在济南军区军事法院任审判员、副庭长、庭长。1984年在济南军区军事法院任副院长,1988年任院长。1990年在济南军区保卫部任部长期间,于1994年在国防大学学习。1995年起任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副政委,少将军衔。
庞业俊(1944一)
山东省禹城县人。1964年7月在梁山县岱庙医院先后任外科医师,后任副院长、院长。1973年3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任梁山县卫生局副局长,后任局长。1984年4。月任菏泽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5年11月起历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
黄爱菊(1944一)
女,菏泽市高庄镇高庄集村人。1959年1月参加工作。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3月任菏泽县文教科副科长。1971年7月一1977年5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地区妇联主任。其间曾兼任中共小留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1982年7月兼中共菏泽县委副书记。1983年8月入菏泽师专中文系学习。1985年10月毕业后任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1987年1月任山东省岀版总社蒲泽分社党组书记兼社长。1990年1月任菏泽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
聂书江(1944一)
女,河北省晋县人。大学文化程度。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济南军区农药厂、夏津县公安机关军管组、夏津县人民法院工作。1978年10月,任梁山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4年1月,任梁山县委副书记。1984年4月,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89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委统战部部长。1995年11月,任菏泽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兼任菏泽地委统战部长。
孙进珊(1944一)
山东省掖县城关镇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烟台专区北墅民警四中队警士、战士,山东省栖霞县公安队文书、司务长、助理员,山东省军区独立一师后勤部出纳、助理员、副科长。1979年12月任山东省军区独立师一团后勤处处长。翌年底任山东省军区独立师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1月任泰安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后任部长。1984年12月一1987年12月任泰安军分区、聊城军分区副司令员。1991年8月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
范福临(1945一)
菏泽市都司集镇范屯村人。1964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9年7月毕业后在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锻炼。1970年8月在武汉某部队劳动锻炼。1972年1月在河南省开封市六中工作。1972年4月到菏泽地区公安处工作。1976年3月任菏泽地区公安处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5月任中共菏泽地委政法委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1984年4月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88年口月兼任中共菏泽地委老干部局局长。1992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党校委员会书记。
蓋昭合(1945一)
山东荣城市人,中央党校政治系研究生毕业0一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68年12月一1970年2月在平原县仇庄公社冠坊村锻炼。1970年2月一1980年7月在平原县张华公社先后任技术员、党委副书记。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7月任德州地区科委副主任。1983年10月起,先后任德州地委委员、地区科委副主任、农工部部长1988年9月任德州地区行署副专员。1990年6月任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3年5月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著1995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
李明先(1945一)
山东省蓬莱县北沟镇北林院村人。1964年8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直升飞机与制造专业学习。1970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云南长征机械厂工作。1974年3月调入菏泽油泵油咀厂。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油泵油咀厂期间,曾先后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党委副书记1984年3月任菏泽地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11月任中共菏泽市委副书记、菏泽市人民政府市长。1988年9月任菏泽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92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潘兴玺(1945一)
巨野县田桥乡耶官屯人。1964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五系土建专业学习,1968年8月毕业,分配在空军工程兵五团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0月起先后任巨野县基建局施工科科长、县建委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1984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92年12月任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
卢效玉(1945一)
定陶县马集乡四合村人。1963年8月参加工作,在定陶县马集乡公社任青年干事。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到定陶团县委工作,先后担任团县委干事、部长、团县委副书记。1975年8月任邓集公社党委书记。1980年8月到山东省委党校专修科学习。1982年8月任定陶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83年12月任定陶县常务副县长。1985年10月任郢城县委副书记、鄄城县县长。1989年3月任菏泽地区农委主任、党组书记。1991年7月任菏泽地区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办公室党组副书记。1992年12月任东明县委书记、县武装部第一政委。1995年11月任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张国敏(1945一)
山东省莒县人。1968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研究生,工程师。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山东省菏泽地区油泵油咀厂当工人、技术员,后任厂技术检验科科长、支部书记。1982年3月,任山东省菏泽地区工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菏泽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1986年6月,任郓城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1991年7月,任山东省菏泽行署计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92年12月任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林廷生(1946一)
山东省招远市人,大专文化程度。1968年参加工作。197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起,历任招远市罗山公社党委副书记,烟台地区农业办公室副主任。1976年,任山东省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87年任中共山东省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0年5月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1992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1995年6月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
李建国(1946一)
鄄城县张志门乡沈楼村人。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70年8月在河北省宁河县从事农村工作。1972年1月在中共宁河县委宣传部工作。1976年4月在中共天津市委农委工作。1978年8月调入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工作,先后任干事、办公厅主任。1989年7月任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1991年9月任天津市委常委兼秘书长,后任副书记等职。
李延良(1946一)山东省蒙阴县人。1967年中专毕业后,先后在蒙阴县孟良嵐医院、架庄公社生产办公室任会计。1972年4月,在蒙阴县卫生防疫站、卫生局任会计,后任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1978年10月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9月在山东大学政治系学习。1985年8月任蒙阴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县档案局局长。1986年9月任蒙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89年11月任日照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兼市委组织员办公室主任。1995年11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组织部长。
向民(1946一)
四川省达县人。1965年8月考入空军技术学校学习。1968年8月任空军高炮独立营技师。196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先后任步兵一二七师三七九团二连副指导员、指导员。1977年先后任青岛警备区独立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1983年6月任青岛警备区司令部直工处副处长。1989年先后任山东省威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1996年7月任菏泽军分区政委。
林长凯(1946一)
四川省江津县人。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政治部干事、副科长。1982年11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任免处副处长、党支部委员,1983年5月任处长。1985年5月任五十四军一六二师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任副政委兼纪委书记。1990年9月入国防大学学习。1992年10月任山东省菏泽军分区政委。
李刚华(1946一)
梁山县人。1965年12月入伍。1967年6月入党。石家庄陆军学校毕业,大专文化。1969年9月一1978年3月先后任六十六军七十九师二二O团排长、二十四军七十师二O八团七十五炮连副指导员、二O八团干部股股长。1980年3月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校学习。1981年7月任二十四军七十师二O八团政治处副主任,9月任七十师干部科副科长,1983年4月任科长。1984年10月任二十四军七十师炮兵团政委。1990年10月为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1991年8月任郑州信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政委。1994年3月任菏泽军分区副政委。
林荣昌(1946一)
山东文登人。1965年12月入伍。1967年10月入党,后勤学院毕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副师职。1967年10月,任内长山要塞区大钦守备区汽车排班长1969年先后任汽车排技师、副连职技师。1983年5月任内长山要塞区运输处副处长,1984年8月任处长。1985年11月任山东省军区后勤部运输油料处处长。1990年2月任菏泽军分区副司令员。
李德章(1946一)
郓城县王井乡李杭村人。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任郛城县程屯公社团委书记。1973年3月任共青团郓城县委副书记。1975年6月任共青团郓城县委书记1976年6月任中共郓城县委副书记。1986年7月任菏泽地区公路段党委书记。1989年7月任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12月任中共巨野县委书记。1993年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党代会代表。1995年10月任菏泽地区行署副专员。
张守富(1947一)
单县大李海乡老乙楼村人。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团、师、军、院校政治部门从事宣传新闻、文化、干部工作。1978年转业到山东省标准计量局任科长、党组秘书。1982年由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上学。1984年毕业后历任山东省纺织检验所副所长,东营市副区长,山东省计量科研所副所长、党委书记,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处长,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在东营任职期间,荣立大功一次。主持全省史志工作后,曾任《山东省志》总纂,《山东年鉴》主编, 《齐鲁新志春秋》丛书主编;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年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挣约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主编《山东省志》70卷、《山东年鉴》5卷、《行政管理学工作二十四概要》、《参谋与助手》,副主编《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工作规范》、《乡镇改革理论与实践》、《村级改革理论与实践》文集,发表重要论文百余篇,创作电视剧《牛》(上、下集,由山东冲央电视台播出),其中一批作品获省、国家一、二等奖。
朱献瑞(1947一)成武县白浮乡朱楼村人。1968年大学毕业后在菏泽县都司公社劳动锻炼。1970年6月在菏泽县拖拉机站任办事员。197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5月在菏泽县生产指挥部任干事。1975年7月后历任成武县城关公社秘书、党委副书记。1981年10月任成武县政府办公室主任。1983年4月任成武县委常委、副县长。1984年1月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88年先后任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7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1993年5月任中共山东省检察院菏泽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李育才(1948一)
单县徐寨乡李庄人。1971年考入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单县计委任办事员。1975年任单县人事局副局长。1980年调往单县李半庄公社,历任党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党委书记等职。1983年4月,任中共单县县委常委,是年12月调成武县,先后任县长、县委书记。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绿化先进工作者。1988年3月调入山东省林业厅,先后担任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职务。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
孔令昌(1948一)
定陶县人,大专文化程度。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1月,任定陶县黄店公社团委干事。1972年6月,任定陶县革委会政治部群工组干事。1976年7月起,先后任定陶县南王店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1979年5月,任定陶县万福公社副书记。1981年9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干修科学习。1983年9月起,先后任定陶县姑庵、陈集公社党委书记。1984年12月,任中共东明县委副书记。1987年1月任东明县委副书记、东明县政府县长。1988年9月,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1991年9月一1992年7月,在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1992年12月,任菏泽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
朱保忠(1948一)
东明县人。1965年11月参加工作,196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明县五营乡党委书记,东明县炼油厂筹建处主任,东明县政府副县长。1989年8月任梁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菏泽地区行署正县级副秘书长。1992年1月任中共曹县县委书记,曹县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1995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曹县县委书记。
穆铁柱(1949一)
东明县陆圈镇穆庄村人。著名篮球运动员,身高2。28米,号称亚洲巨人。197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济南部队篮球队。1973年被选入“八一”篮球队。1977年被选入国家篮球集训队,任国家队主力中锋。篮下投篮较准,能用单手握球做传球或投篮的假动作,防守篮板球较好,为国家的篮球事业立下了战功。其所在队曾获第九届、第十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1978年第八届亚洲运动会篮球赛冠军;1979年两次战胜来华访问的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1980年获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篮球锦标赛第三名;1981年在第十一届亚洲俱乐部篮球锦标赛和第十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均获冠军。穆铁柱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8年退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体育工作大队副师级篮球教练员。
杨炳河(1949一)
山东省泰安人。1968年3月参军,196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郑州高射炮学校毕业。1974一1980年,先后任高炮六十九师六三七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1983年任高炮六十九师六四三团团长。1985年任高炮旅参谋长。1988一1990年先后任济南军区高炮十旅副旅长、旅长。1992年任六十七军高炮旅旅长。1996年4月任六十九军副参谋长,是年8月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
霍正气(1950一)
鄄城县红船镇霍坝村人。1968年10月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后历任鄄城县委常委、阎什口公社党委书记、城关公社党委书记。1980年11月在山东大学科社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任鄄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农工部长、农委主任。1984年1月任梁山县小路口区委书记,是年8月任梁山县委副书记、县长。198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代会代表。1989年8月先后任成武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993年当选为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1994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地委秘书长。
贾凤英(1951一)
梁山县大路口乡贾烟堆村人。1970年高中毕业。1971年8月任中共梁山县委委员。1973年2月任共青团梁山县委副书记、书记。1976年8月任中共梁山县戴庙公社委员会副书记。1977年5月任梁山县广播事业局副局长。1980年考入山东农学院干部专修科学习。1982年6月毕业后任梁山县农委副主任。1983年3月任梁山县副县长。1983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地区妇联主任。1984年考入中央党校理论研究生班学习。1986年7月先后任中共商泽地委委员、共青团菏泽地委书记,菏泽地委宣传部部长。
田德全(1952一)
山东省嘉祥县人。1970年10月在山东省嘉祥县西李庄小学任教师。1975年8月在曲阜师范大学政史系学习。1978年8月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师。1983年3月一1996年12月先后任菏泽师专政史系教师、副主任、副教授,副校长、教授,校长、党委副书记。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
贾学英(1953一)
鄄城县人。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入党。历任鄄城县委机关团委书记,郛城县团县委副书记,鄄城县吉山公社党委书记,鄄城县经协办主任,鄄城县委副书记,弭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菏泽市委书记、菏泽市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1995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菏泽市委书记。1994年被山东省教委、省人事厅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刘保健(1953一)
一级战斗英雄。成武县田集镇四刘庄人。1973年1月入伍。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战绩突出,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某部五连副连长刘保健带领该连三排担负迂回穿插、断敌后路,阻敌增援的任务。17日凌晨,他们渡过红河,按照预定路线,越过雷区,插到了一七一高地右后侧,为配合五连一排由正面向一七一高地进攻,刘保健当即留下重机枪班和九班占领无名高地监视敌人,带领七、八班战士向一七一高地勇猛进攻,他第一个冲上制高点,消灭了5名敌人。他带领的三排共消灭敌人36名。任务完成后,刘保健突然发现在通往保胜的公路上,中国军队的一个坦克车队受到敌人反坦克火力的攻击,最前头的一辆坦克被打毁,其余坦克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关键时刻,他一面派人向上级报告,一面带领4名战士向无名高地运动。在无名高地左侧凸部的堑壤里,他们击毙敌人11名,消灭了潜藏的反坦克火力点。为了表彰刘保健冲锋陷阵,指挥得当,主动保护坦克部队的英雄事迹,军党委给他记一等功, 受到提前晋级奖励,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82•年9月组织上送他到南京高级陆军学院指挥班学习。1984年10月作为英雄代表参加建国35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7年参加了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年升任副团长,率领该团奉命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防御作战任务,被成都军区前线指挥部授予“老山战区模范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
李雪健(1954一)
鄄城县凤凰乡朱李庄人。著名电影演员。1965年随父支边迁至贵州省凯里市。初中毕业后在军工厂做工。1972年入伍。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被借调到第二炮兵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 后又考入空政话剧团。1983年在首届戏剧梅花奖中因演话剧《火热的心》而获优秀演员奖。1987年转业到中央实验话剧院继续从事表演艺术工作。自1974年以后,他在20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其中话剧有《九•一三事件》、《火热的心》、《陈毅出山》;电视连续剧有《李大钊》、《城市的脚步》、《人民不会忘记》、《神器》、《渴望》、《播种太阳》;电影有《钢锂将军》、《大侦探》、《鼓书艺人》、《天山行》、《焦裕禄》等,并多次在全国性文艺评奖中得奖。1991年11月,他主演的电影《焦裕禄》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成为建国以后唯一同时获“金鸡”、“百花”男主角双奖的演员。
马文广(1956一)
曹县东关人,回族,中共十二大代表,亚洲举重冠军°1972年毕业于曹县第一中学,是年被选入山东省举重队。1973年参加全国举重比赛,获青少年组75公斤级第三名。1974年获75公斤级全国青少年举重冠军。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他首次代表中国队赴缅甸参赛。1976年初入选国家举重队,4月参加在泰国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获75公斤级总成绩亚军。1997年5月,在伊拉克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获82。5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成为亚洲举坛新霸主;10月参加在西德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名列第九。1979年他不顾匾、腿部多处创伤,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力取9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枚金牌。1980年9月在上海国际举重邀请赛中,他挺举起192。5公斤,成为当时亚洲举得最重的人,逼近世界挺举的最高水平;10月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美洲杯举重大赛中,名列90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榜首。1982年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获挺举和总成绩第一名。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获挺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1984年2月他赴苏联进行学习训练,被苏联专家誉为“最虚心、最热心、最细心、最有雄心的运动员”。是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上,他在腰部受伤的险境中毅然上阵,奋力举起195公斤,名列第六,跻身于世界挺举强手之列。1985年在日本举行的中日优秀举重选手对抗赛中,他被评为唯一的最佳运动员。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预赛中,他以196。5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了90公斤级全国纪录,并夺取总成绩冠军,时年31岁,为参赛年龄最大者,因而轰动举坛。同年10月在第六届全运会决赛中,右肩韧带断裂,从此结束了运动员生涯。198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函授部。1987年又考入山东省体育学院本科班,并获学士学位。1988年任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1990年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学习一年。1992年3月任山东省体委副主任。在他驰聘举坛的16年间,曾56次打破全国纪录,18次刷新亚洲纪录,称冠国家举坛11年,称雄亚洲10年,被举坛誉为“奇才”。他曾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最佳运动员”、“振兴山东体育特等功臣”等光荣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彭丽媛(1962一)
女,郓城县大人乡后彭庄村人。全国著名青年歌唱家,中国声乐学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1975年入郓城一中读书。1977年考入山东省艺术学校音乐系。1978年6月获山东省歌舞会演优秀奖。1980年赴京参加全国民歌调演,获优秀奖。后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1981年和1983年分别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大专进修班和大学本科班,从师于金铁林、郭兰英。1985年参加《全国聂耳、冼星海作品演唱比赛》,获民族唱法组金牌,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唱家电视大奖赛》中,获民族唱法第一名。后被推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1990年5月学院为她举办了专场毕业音乐会。自1980年以后,彭丽媛先后岀访过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为《聊斋》、《春归红附录
楼》、《赵钱孙李》、《全家乐》等几十部电影、电 视片演唱插曲。中国新闻社为其拍摄了艺术 片《在希望的田野上》。
张玉萍(1965一)女,东明县高村乡石寨村人。国家第一名武英级武术运动员。1974年进县体委业余体校开始学习武术。1976年被选入菏泽地区武术队。1978年在山东省武术比赛中,名列榜首。1979年被选入山东省武术队。1982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崭露头角。1983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首次摘取了棍术第一名的桂冠。1984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女子刀术、棍术两项冠军。1985年在全国武术大赛中,一连夺得女子刀术、棍术、拳术和女子全能四块金牌。是年8月在西安国际武术邀请赛中,又一次摘取了女子棍术、刀术、拳术和女子个人全能第一的桂冠,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在全国武术“鲁屏杯”比赛中,又一举夺得六块金牌。1987年秋,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武术比赛中夺得女子棍术、刀术、拳术和女子个人全能四项冠军。是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上获得开幕后的第一块金牌。此后,被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录取为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中,为北京体院女队蝉联1988。1989两届全国女子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一人夺得金两枚。至此,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取得名次52项,获得金牌38块。张玉萍曾到新加坡、日本、巴西、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瑞典等国比赛、表演和讲学,无不为之倾倒,受到崇高赞誉。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运动员,被团省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1991年大学毕业,到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部做武术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已有 《飞凤刀•伏虎棍》(北京体院出版社出版 《螳螂拳》(外文出版社出版〉等专著出版发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