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武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36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武术
分类号: G85
页数: 4
页码: 746-749
摘要: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菏泽专区的武术活动遍布城乡。1957年春节期间,菏泽、郓城、单县、定陶、巨野分别举办了武术表演赛。在菏泽区内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有:菏泽县魏海28人,耿庄30余人,梁庄、郭大千村40余人,马海、大屯村武术活动更为普遍。至1985年底,全区有武术组织1838个,其中,地县(市)武术协会11个,乡镇村武术社164个,集体和个人办的武术馆7处,武术辅导站124个,专业和业余武术学校(班)8个,大中小学武术队243个,参加武术活动的达29.9万人,占总人口的4.1%。
关键词: 武术发展 武术门类

内容

第三章武术
  第一节起源与发展
  菏泽地区的武术活动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武术就与狩猎、格斗等结合在一起。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境内就有人向他学习“射”术。秦汉之后,便与宗教、会党及武举紧密相连。
  东汉至南北朝,道教和佛教开始盛行。南宋末年,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丘处机创立龙门派。1220年(金兴定四年),李志常随其师丘处机启行赴西域谒成吉思汗,往返约4年,归后就途中见闻,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九李志常是观城(今属河南范县)人。观城时属濮州(治今鄄城县旧城),后属曹州府,所以,道教系统的武术流派在菏泽得以流传。
  明嘉靖年间,佛教信徒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在梁山一带广授少林拳法,曾亲率僧兵3000余众开赴胶东支援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至今梁山山寨东北麓尚保存着记载他率僧抗倭事迹的墓碑。少林派洪拳在清末经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传给菏泽西北朱楼村人朱孝章、朱凤君,至今已传至37代。炮拳原是佛教峨嵋派拳法,清代菏泽安兴乡尹楼尹师傅(绰号尹二猴子)从河南张风理学艺,然后在菏泽、曹县、成武等地传授。
  民间会党的渊源大多追溯到白莲教。这一教派混合佛教、明教、弥勒教等诸种宗教成份,崇尚光明,起源于宋代,至元代逐渐流行。它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秘密团体,自元末以来多次在苏、皖、冀、鲁、豫发动武装起义。明嘉靖年间田斌(汶上县人)、谢汉(单县人〉 等在曹、单、滕、濮等地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发动起义。明天启年间,徐鸿儒(巨野人),又以闻香教(白莲教的支派,亦称大乘清茶门)在郓城、巨野发动起义。清初单县人刘佐臣开始以乾、坎等八卦组织群众,号八卦教(也是白莲教的支派、亦称收元教)。至乾隆时王伦(寿张人)利用清水教(白莲教支派)组织农民,传授气功和拳术,并于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发动起义。清嘉庆年间,八卦教又衍化为天理教(亦称白阳教、龙华会),教主为林清(河北大兴县人)、李文成、刘国明(河南滑县人〉等,曾长期传教于定陶、曹县、单县、成武。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曾攻克定陶、曹县。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各白莲教支派起义失败后,又组织起长枪会和捻军,并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菏泽西北葭密寨围歼僧格林沁的军队。清光绪年间白莲教、八卦教支派和捻军保留下的骨干又以设拳场、练习拳术为活动方式组成义和拳(1899年改称义和团),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单县人刘士端等组成大刀会纷纷响应,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酿成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亦称曹州教案)。这一斗争虽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但菏泽的田玉春、王建德、李二更,鄄城张学让,定陶李七妮,郓城李西布、曹克立、韩姑娘等仍在农村设场练拳授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曹州会党活动历经官府多次镇压,但斗争的火焰未曾熄灭,从而为本地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现在鲁西南流传最广的梅花拳(亦称花拳)实际上是义和拳的一个支派。这一拳派的第10世弟子冯老茂来菏泽高庄集传艺于赵付,再传史匡标、李永松,史、李二人又传于郭幼彭、师松光(13世),再传李福田、王松元(14世),李福田传杨士文(15世)。杨士文拳艺超群,使梅花拳技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今梅花拳已传至20余世。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拳等从民间会党衍化而来的武术宗派,逐渐淡化了民间会党色彩,发展为独立的武术流派。
  武举应试是与一般文士考试相对应的科举考试体系。曹州一带有尚武的传统,武学较多,获得功名的人也多于其他州府。据清乾隆二十一年修《曹州府志》中选举志仕籍一节所载,仅清雍正至乾隆前期,境内取得武进士功名的有郓城翁桂茂、仝松、王瀚、仝若鲁,巨野高士、郭琳、郭璃等13人,武举人数更多。清光绪年间曹县张白庄人张均平倡办武学,其子2人进京科选时,同时金榜题名,分别晋升“兰宝石顶”武义都尉(正三品官)和“珊瑚顶”武功将军(从二品官)。因此皇帝钦封“御前双佳卫府”,赐匾挂其门庭。当时曹州一带武学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初,菏泽区内武术界涌现了一批高手。菏泽城东耿庄村杨士文,在上海与日本武士比武中,力胜强敌,打击了洋人的威风,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1929年,杨士文带领吴体泮、吴振东、李永松、都文彩一行5人去南京参加全国国术会考擂台赛。在比赛中,杨士文力战群雄,获拳械甲等奖,奖品有:宋美龄赠的银盾两个,冯玉祥赠的“优胜锦旗”一面,刀剑各一把,张子江赠的“发扬光大”金匾一块,马良赠的“山东曹州武术会”锦旗一面。其他四位武林名手亦均获奖。
  1935年5月,山东省在济南举办第三届国术省考,菏泽的麻均成获优胜奖。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菏泽专区的武术活动遍布城乡。1957年春节期间,菏泽、郓城、单县、定陶、巨野分别举办了武术表演赛。在菏泽区内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有:菏泽县魏海28人,耿庄30余人,梁庄、郭大千村40余人,马海、大屯村武术活动更为普遍。至1985年底,全区有武术组织1838个,其中,地县(市)武术协会11个,乡镇村武术社164个,集体和个人办的武术馆7处,武术辅导站124个,专业和业余武术学校(班)8个,大中小学武术队243个,参加武术活动的达29.9万人,占总人口的4.1%。
  第二节武术门类
  菏泽地区的武术门类较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形意拳、通臂拳、八卦掌等。
  长拳是查拳、华拳、洪拳、炮拳、梅花拳、少林拳、戮脚、翻子等拳术的总称。境内流行的长拳主要是洪拳、炮拳、梅花拳、少林拳等。
  据《少林拳法》记载:“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传授大、小洪拳、棍术、擒拿。”1920年,大洪拳28世传人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到菏泽朱楼村收朱孝章、朱凤君为徒。从此,洪拳便逐渐流传于菏泽、梁山、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等地。此拳对桩功、盘功要求极严,十分强调腰腿功夫。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动作朴实,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快速敏捷,利于实战。经多年的变革,地方特色较浓,有拳术14套,器械18套,徒手对练百余套。
  炮拳
  出于少林拳,明末清初传至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城乡。其特点是:动作刚健有力,以刚为主,虚实相兼,套路短小精悍,攻防严密,招式多变,风格独特。有拳术18套,器械18套,徒手和器械对练11套。
  花拳
  《拳谱》记载,梅花拳始于1213年(金贞祐元年),清乾隆年间传入菏泽,至今传至第20代。此拳遍及全区,其流派有三:一是干枝梅花拳,它注重轻功,以左右对称的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为主,练习中五个姿势在劲端的不同方向,左右循环变化,如盛开的梅花。二是落地梅花拳,讲究底盘。三是中心梅花拳,注重腿法。区内流派属于干枝梅花拳,但它吸取落地、中心梅花拳的精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此拳套路多,内容丰富,主要以对练形式为主。“架子”是初学的基本功,包括梅花拳架,三路架和花架。器械套路有梅花枪、刀、剑等。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快速勇猛,攻防自如,多弧形步和地趟动作。
  少林拳
  据传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所创,清代传入梁山、曹县、郓城、鄄城城乡。其特点是:动作敏捷、朴实,攻防严密,拳法刚健有力,身法多变,利于实战。有拳术14套,器械25套,对练29套。
  太极拳
  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在全区流传普遍。
  形意拳
  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掌法,又吸收了龙、虎、蛇、马、鹰、猴等12种动物的技能专长所编制的拳术。其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炼,发劲较刚。该拳在菏泽、东明、巨野多有流传。
  八卦掌
  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注重掌法变换的拳术。其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连绵,身灵步活,随走随变。在鄄城、梁山、郓城、菏泽多有流传。
  通臂拳
  有摔、拍、穿、劈、攒基本掌法。其特点是放长击远,发力通达于臂。在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多有流传。
  第三节武术团体
  曹州义和团
  起源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前身称义和拳。其特点是:只练武,不烧香,不念咒,不搞降神附体;邀请各地英雄志士定期聚会,通过练武、亮拳这种民族传统形式的体育竞赛表演,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曹州义和团踊跃参加了震撼全国的义和团运动。
  曹州大刀会
  发起于清代末期,属八卦教的一个分支。会员多练排砖、排刀,人人有大刀,具有较好的武功和气功,号称“刀砍不入,棒击不怕”。主要首领有刘士端、刘清云、曹言学、刘德润等。
  菏泽国术馆
  创立于1929年9月,馆长杨士文,副馆长李永松。教习有吴体泮、苏迎东、王锡山、吴振库、王松元。男女学员50名,文武兼学。武术内容是:梅花拳套路、摔跤、散手和刀、枪、棍、剑札1930年国民党将领孙良诚路过菏泽时,观看了国术馆成员的表演,赞不绝口,当场拿出200块银元、6块手表,以示奖励。1931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築路过菏泽时,观看了国术馆成员的表演,奖给银元500元。1933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所限,国术馆停办。1935年,在杨士文力主下,国术馆恢复,称菏泽县第二届国术馆。副馆长杨士文,教习王文祥、王金聚。有学员20名,学习文化、散手、摔跤、长短器械等。1937年6月停办。
  曹县国术馆
  建立于1935年,副馆长麻均成,教习袁高轩。有学员50名,文武皆学,侧重洪拳、长短器械等。1937年停办。巨野县国术馆
  建于1935年,副馆长黄贯一,教习盛效武。有学员54人,分少年班和青年班,学习文化、梅花八角大架、太极拳、査拳、单双刀等。1937年停办。
  郓城县国术馆
  建于1935年,副馆长毕嵩德,教习毕嵩德、马传性、马佩彬、邱建全.学员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1937年停办。
  定陶县国术馆
  建于1935年,副馆长杨秀亭,教习赵连堂、张桂田。有学员70名,分两个班,学习拳、刀、枪术等。1937年停办。
  成武县国术馆
  建于1935年,馆长刘汝松兼教习。学员学习梅花拳、刀、枪、剑术等。1937年停办。
  郓城县宋江育英武校
  1985年,郓城镇农民樊庆斌、刘国庆自筹资金创办。校址位于郓城镇西南隅,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76平方米,有教学楼、练武厅2座,教室和学生宿舍数十间,备有各种训练器械,总投资达80万元。设校长1人,办公室主任1人,武科教练员38人,文化课教师39人。省武术队教练、省武术协会秘书长邱方俭任名誉校长。该校坚持“以文保武,以德健武,以副养武,文副促武,重点抓武”的办学方针和崇尚武德的育人方向。1985年4月,招收一至五年级5个班,有学生350名。
  曹州武馆
  1985年12月,菏泽市人贾龙生老拳师筹资兴建。馆长贾龙生,副馆长4人,教练8人,工作人员5人,文化教师4人,医生1人,初招收学员227名。
  梁山县水泊武馆1984年12月,由离休干部、老拳师李相山筹资兴建。有教练2人,学员80人,免费学文练武。
  此外,还有定陶县邓集乡王良村武术学校、巨野县巨西武术团、鄄城县王坊武术村、曹县梁堤头农中武术班、东明县沙沃乡齐王集武术训练点、单县四里阜村武术馆、成武县党集乡孙海村武术场等。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