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34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名胜
分类号: K872;K928.7
页数: 17
页码: 697-713
摘要: 菏泽地区内古遗址遍布10个县市,如曹县境内的梁堌堆、郗堌堆、郜堌堆、普连集、燕陵堌堆遗址;巨野县内的冯堌堆、后昌邑、张楼、麒麟台、左堌堆、齐鲁会盟台遗址;梁山县内的青堌堆、贾堌堆、吴堌堆、土山遗址;成武县的大台、文亭山、晏堌堆、刘庄、李河、玉皇庙、白云寺、孙寺、纪河寺遗址;东明县内的窦堌堆、庄寨、朱岗寺、小东湖、牛王庙、来庄遗址;郓城县内的苏庄、寿显寺遗址;鄄城县内的亿城寺、箕山遗址;定陶县的官堌堆、大章寺、左山寺、戴岗寺、梁王台、戚姬寺遗址;单县内的马堌堆、孙堌堆、李堌堆、李园、簸箕堌堆遗址; 菏泽市内的安丘堌堆、坡刘堌堆、芦堌堆、青丘堌堆、袁堌堆、塔堌寺、长堽遗址等。
关键词: 文物考古 名胜古迹

内容

第六章文物名胜
  第一节古遗址
  区内古遗址遍布10个县市,如曹县境内的梁堌堆、郗堌堆、郜堌堆、普连集、燕陵堌堆遗址;巨野县内的冯堌堆、后昌邑、张楼、麒麟台、左堌堆、齐鲁会盟台遗址;梁山县内的青堌堆、贾堌堆、吴堌堆、土山遗址;成武县的大台、文亭山、晏堌堆、刘庄、李河、玉皇庙、白云寺、孙寺、纪河寺遗址;东明县内的窦堌堆、庄寨、朱岗寺、小东湖、牛王庙、来庄遗址;郓城县内的苏庄、寿显寺遗址;鄄城县内的亿城寺、箕山遗址;定陶县的官堌堆、大章寺、左山寺、戴岗寺、梁王台、戚姬寺遗址;单县内的马堌堆、孙堌堆、李堌堆、李园、簸箕堌堆遗址; 菏泽市内的安丘堌堆、坡刘堌堆、芦堌堆、青丘堌堆、袁堌堆、塔堌寺、长堽遗址等。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几处。
  安丘堌堆遗址
  位于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200米,因其上曾建有安丘寺而得名。现存堌堆长宽各50米,高3米,四壁较宜,断面暴露有文化层。经钻探,遗址堆积甚厚,可达4米以上,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文化遗址。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被考古专家注目。山东省博物馆于196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于1976年,北大考古系于198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找到了商代、岳石、龙山文化堆积层;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和长方形、圆形、长方形圆角的房子等文化遗址;出土了具有岳石文化特点的半月形双孔石刀,以及大量的骨针、骨锥、骨嵌等;陶器以灰陶、素面为主,可辨器型有盆、罐、鬲、瓮等。该遗址即具有中原商文化的特点,又具有东夷文化的因素,填补了鲁西南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以及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空白。
  梁堌堆遗址
  位于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北。现存览堆南北35米,东西40米,高5米,形状极不规则。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土质较硬,黑灰色,暴露有龙山、商、周时期的遗物残片。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调查性试掘,发现了夯土和2座东汉墓。
  安陵堌堆遗址
  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东北500米,南北225米,东西150米,面积33750平方米。1945年改为烈士陵园。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其遗址的西侧剖面考察,上部为汉代文化层,中部为战国时期文化层,下部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遗址上散布着大量陶片,从采集的标本观察,可以看岀器形有夹细砂红陶鬲、夹砂灰陶罐、泥质灰陶绳纹罐、泥质灰陶素面豆等,还有箭等遗物。
  青堌堆遗址
  位于梁山县李官屯乡青塡堆村西北500米,20世纪50年代堌堆东西长8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由于蓄洪,现遗址仅存南北40米,东西61米,高3米的缓坡台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分别进行试掘,均未到生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方形圆角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遗址;石器、骨器、蚌器、陶纺轮、陶网坠等生产工具;罐、碗、钵、鼎、杯、豆、器盖等生活用具;装饰以素面为主,方格纹、蓝纹少量,文化面貌与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比较接近。商代遗物主要有鬲、盆、罐等。此外,还发现商墓2座,东汉墓2座。
  莘冢集遗址
  位于曹县莘冢集东北端,南北168米,东西192米,总面积32256平方米。1976年、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曾两次试掘。从出土陶器的质地、陶色、器形和纹饰分析,是一处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10余件,器物有杯、罐、碗、盆、漏斗、带流壶、器盖、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锥、凿、匕、梭形器等;石器有铲、镰。另外,在发掘时,还发现有台阶、柱洞、灶等遗迹。
  官堌堆遗址
  位于定陶县邓集乡姜楼村南400米,现存堆为柱形,底部南北30米, 东西15米,高8米,顶部南北、东西各15米。文化层暴露十分明显,有灰层、烧土面、蚌壳坑、以及竖穴汉墓。采集有石斧、石铲、石刀、骨彼、骨针、陶纺轮、陶网坠、方格纹罐、素面罐、鼎、豆、瓮、盆、碗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物。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子,王更号,即帝位于定陶”。《集解》“徐广曰:昔汉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可知刘邦曾在此受天命登基做皇帝,故又名“受命坛”。
  西侯楼遗址
  位于巨野县昌邑乡西侯楼村西100米,原为高大堆,现夷为平地。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42000平方米。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该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遗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鬲足、盆、平底盆、鼎足、花边罐、方格纹罐等;属商代、周代和汉代的有鬲、罐、盆、平口瓮、壶、鼎、豆等。尤其是菏泽地区在该遗址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遗物,从形制、纹饰看,明显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此外,还发现了与曹县莘冢集遗址出土器物相近的属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在区内其他遗址中从未发现过。
  张堌堆遗址
  位于单县城东南3.5公里,东沟河之南1000米处。遗址南北114米,东西117米,高5米。1971年修公路用土,在10堆中部偏西挖成75X62米的坑。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调查性试掘。从断壁上可以看出三层文化堆积:第一层为黄沙土,厚约2米,暴露出宋代砖室墓;第2层为黄褐土,内含逼石,陶片很少,土质较硬,厚约2.5米,暴露出汉空心砖墓、石匣墓;第三层为灰沙土,陶片较多,采集到的标本有夹砂红陶鬲口沿、夹细砂红陶绳纹鬲袋足(足尖很短)、泥质灰陶豆、泥质绳纹灰陶尊口沿等。该遗址年代当为商、周时期。1973年春,遗址被单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堌堆遗址
  位于郓城县李集乡杨集村东300米,西距黄河大堤1.5公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84米,现已为平地。其主要文化内涵为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存,是古代先民的生活聚居之地。因堌堆周围居昆为肖姓,故称“肖堌堆”。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山庙遗址
  位于鄄城县阎什口乡历山庙村西,其上建有小学一所。遗址南北长77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3465平方米。经铲探得知,文化层堆积厚度为3.7米。从地面采集和铲探中共获312件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等。历山庙古遗址所含的器物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其文化层较厚,遗迹、遗物丰富,延续时间长,含有龙山文化、商周文化、汉文化遗存。尤其金属冶炼渣的岀土,为菏泽地区首次发现,对了解区内古代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1982年7月,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台遗址
  位于东明县东明集镇荆台村东北端,上建有小学教室3间。遗址南北长85米,东西宽25米,略高于四周地表。据传说,遗址原为一台地,人们称作“紫荆台”或“八亩台”、“晒经台”。1980年发掘,遗址地表,1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全部为灰褐或灰黑粘土,文化层堆积达6米,内涵丰富。龙山文化遗物以泥质灰陶的方格纹、篮纹、绳纹罐居多,生产工具有石斧、铲、石镰、蚌刀等。商代文化遗物有泥质、夹砂、灰陶鬲、罐、豆、鼎等器物。此遗址的文化性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至商代。
  郜都遗址
  位于成武县护城堤内,今成武县城即座落其上。经铲探,城址东西长3525米,南北宽1800米,总面积约632.5万平方米。文化层上叠压着0.8-1米厚的淤积胶粘土,文化层厚约2.5一2.7米。遗迹众多,有建筑基址、陶圈井,1万平方米内有陶圈井15座,南护城堤中段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城垣遗存,还有陶窑。遗物丰富,有尖袋足鬲,有仿铜,有扉鬲、连档鬲、弧盘豆、微弧盘豆、折腹豆、圆底内凹腹罐、平底圆腹罐、宽沿平底盆、高领瓦纹盂、宽斜沿圆底洗、麻点状绳纹陶水管和多样纹饰的板瓦、筒瓦、瓦当等。据考察,其时代始自西周,历经春秋战国,似无变动, 而且汉代仍在使用。
  西晋杜预,以及而后的郦道元、于慎行、顾祖禹、《城武县志》(道光版)的编者,均云部国都城在成武县城东南18里的部鼎集一带。经考古调査,今部鼎集一带不见两周时期的遗址,虽在该村西有一堌堆遗址,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故不可能是一处故城遗址,因此,诸家所注部国都城的位置,显系有误。从遗址面积之广大,遗物之丰富,遗迹之众多考察,城湖遗址是一规模较大的城址,无庸置疑;从遗存时代考察,正值两周时期,故而,此城址似非部莫属。
  昌邑故城
  位于巨野县昌邑乡前、后昌邑村。历史上,曾是西汉昌邑国的都城。城垣遗存,首先发现于城角刘村南,残存宽3米,高2米,土呈褐色,杂有石灰沫,土质坚硬,有板筑痕迹;夯土层厚15一20厘米,夯窝圆形,底稍凹,径5厘米。1982年进行复查,北垣长1585米,东垣长1215米,南垣长1720米,西垣长1377米,平面略呈方形。城西现存有“西堌堆”、东北角有“黑堌堆”。前昌邑村内曾发现建筑遗迹、铜箭、铜彼、筒、板瓦、细柄豆、小鼻罐;后昌邑村内发现石匣墓,铜弩机;城角刘村南发现石匣墓、陶片。大量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西汉昌邑城的历史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昌邑,春秋战国时为邑,秦为县,西汉为郡治,东汉兼属兖州刺史部。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冶铁业和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
  第二节古墓葬
  尧陵
  尧陵位于鄄城县西南7.5公里的富春乡赵仟庄南约1000米,南距黄河金堤约1000米,封土直径10米,高5米,陵前现存公元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祭文碑”和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通。
  “帝尧陶唐氏墓碑”
  立于尧陵封土前,墓碑阳面共25字为濮州知州缪润绂书丹。碑正中文字为“帝尧陶唐氏墓”六个大字,上款书“皇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下款书“濮州知州缪润绂立石”。“祭文碑”乃明嘉靖二十四年秋濮州知州薛孟率百官致祭尧陵时所立,现仍立于尧陵之前,碑高195厘米,宽84厘米,厚26厘米,龟趺龙首,碑文如下:“越嘉靖二十四年,岁次己巳,八月享卯朔,越五日乙未,东昌府濮州知州薛孟等谨以羊一豕一致祭于帝尧陶唐氏之神曰:惟神当夭地气数之中,开万古文明之治,解精而心学之要始,传官天下而揖逊云风始著,是以峻德则天而荡荡难名,放勋配地而悠久不息,殒落于二十八载之后,卜谷林之胜以幽居,既湮灭于千百年之间,按谷林之迹而复不见,允宜封表崇祀无疆,孟等兹于仲秋之届,用司錢豆之供、尚、飨。”全文162字,行草,清晰可辨。
  对尧死后之葬地,史书中记载很多。《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注曰:“谷林即成阳也”,《汉书•地理志》云:“济阴成阳有尧冢”。《水经注》引《帝王世纪》云“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文献通考》载:“古曹地尧所居,州东北有尧冢。”在1982年的文物普査中,菏泽胡集村东发现了城垣遗址,是为古汉成阳故城。胡集距西北方向的谷林约20多公里。与文献记载的地望相吻合,在鄄城县民间也流传着“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口碑。
  《濮州志》记载:“尧陵前有元人立碣,时嘉靖初都御史陈公风梧委知州张寰建尧庙。” 而今元碑及尧庙建筑无存。但从“尧陵图”中可以知道,古尧陵围以砖墙,陵前的享殿、东西朝房、更衣亭、圣母殿、大门等建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巍巍壮观。1979年,尧陵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陵
  汤王陵座落在曹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乡土山集村西,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高1.5米。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商汤,子姓名汤、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汤、武唐等,史称“汤有七名”,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因仁慈而赢得天下之心,孟轲说:“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商族在他的治理下,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势力日盛,终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
  亳地所在,历来有争议,如今多数学者同意王国维的《说亳》之论,即在今曹县境内。其具体方位,据《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故亳城在县南20里曹南山之阳。其旁为蒙城。” 《曹县志•疆域志》上又载;“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薄,一名北亳,即此。”如是说,当时此地是商族的重要根据地,那么曹县一带留存有商村、盘庚村、盘石镇等村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载:“汤革夏命”后,在位30年,死后葬于土山(曹南山)之阳。陵前有汤庙,配有东西廃、前殿和大殿,十分壮观。宋皇祐四元、元延祐五年、明宣德八年、成化十二年、弘治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九年,曾多次重修,但后来均毁于战火、水患之中。
  汤王陵虽几经沧桑,仍不失为商汤都亳于曹县的重要历史依据。
  项梁墓
  位于定陶县城东北2.5公里刘堌堆村南100米处,东距梁王台约1.5公里,西北距仿山墓群6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2米,最高处2米,占地10余亩,平面呈椭圆形,状似覆盘。1979年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定陶县志•陵墓》记载:“项梁墓在城北5里。”又载:“项梁破秦军,益轻秦,有骄色,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定陶,梁死”。
  项梁,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出身,名将项燕之子。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与其侄项羽杀秦会稽郡守殷通,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此时拥有精兵8000人。次年,陈胜部将召平伪制陈王令,任命他为张楚政权上柱国,率兵渡江北进,途中项梁联合各地义军,其中包括在沛起义的刘邦,队伍很快发展到70000余人。
  当项梁军进驻薛城时,起义军领袖陈胜败亡,而秦军章邯、李由等部兵精粮足,正在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在这紧要关头,项梁召开会议,重整义军。会上大家一致推举项梁为楚怀王,梁不允,正在为难时,居巢人(安徽省巢县)范堌来见项梁。范堌进言:“应立楚怀王后代为王,替反秦六国报仇,天下必响应。”项梁采纳了范堌的意见,立怀王之孙十三岁的心为王,仍称怀王,梁自称武信君。至此,项梁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横扫中原广大地区。
  秦将章邯出兵以来,屡战屡胜,后在东阿被项梁军一举击破。楚军勇敢善战,穷追章邯,迫使章邯逃到濮阳,坚守不出。楚军一时攻打不下,梁随带兵去攻定陶,另派项羽、刘邦往西向陈留进攻.项羽、刘邦一直打到雍丘、杀死秦大将李由,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项羽的军队围攻于定陶城下,适值大雨,攻城不克。这时项梁因接连打了胜仗,冲昏了头脑,滋长了严重的骄傲情绪,自以为定陶是口中之食,章邯也不敢前来偷袭,命令全体将士休息,饮酒消遣。这些情况被在濮阳的章邯打听的一清二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章邯亲自指挥秦军,乘虚突袭,大败项梁于定陶。项梁战死(公元前208年9月〉,葬于定陶,即今项梁墓。
  伊尹墓
  位于曹县东南约20公里的大集乡殷庙村西100米处,封土直径6米,高4米,墓前有伊尹祠。
  伊尹,名挚,未仕前“耕于有莘之野”。据《孟子•万章上》载:有莘之墟在今曹县西北莘冢集一带。
  伊尹生活于夏末商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原为有莘国的奴隶,善烹饪.他想投靠商汤,一直找不到机会。后来有莘国君的女儿嫁给了商汤为妃,伊尹被当做“媵臣”随去,才如愿以偿。伊尹利用给商汤作厨的机会,得以亲近商汤,向汤陈说天下大势,劝汤积蓄力量以取天下°商汤发现他的才干,遂破格提拔了他。墨翟说:“伊挚(伊尹),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疱人,汤得之,举以为相。”后来,商汤被夏囚于夏台(河南禹县),伊尹闻讯,便搜集珍宝、美女进献,使商汤获释。他多次献计,征伐诸侯国,并以假象迷惑夏,使其放松警惕。后时机成熟,汤伐夏,夏灭亡,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伊尹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汤去世后,历任外丙、仲壬、太甲之相.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便迎其复位。沃丁八年,伊尹卒,葬于曹县城东南20里楚丘。
  《兖州府志•陵墓志》载:“伊尹墓,在县东南境”。《史记》上说:“帝沃丁葬伊尹于亳。”《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己氏平利乡,亳近己氏”。《曹县志•陵墓》上又说:“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即此。在楚丘西20里余,西望汤陵,前有祠。宣德间,知县范希正徙置墓上,在商为亳都。”
  仿山墓群
  位于定陶县游集乡仿山村东,由2个土丘构成。东丘南北长340米,东西宽90米,最高处2米,上有明朝天启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碑刻各一通。西丘南部破坏为平地,北部尚存有南北长140米,东西宽54米,高4米的堌堆。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曹国贵族墓地。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墓封土尽力加大,仿佛若山。经多次调查,至今未发现两周时期的墓葬,却多次出土两汉墓葬,且断壁上仍有汉代竖穴土坑砖室,石匣墓多座。在东丘的北端,曾采集到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遗物。
  红土山汉墓
  位于巨野县独山乡店子村东红土山东侧山腰处,1977年发掘清理。这座大型崖墓,由封土、墓道、前室、后室构成,平面呈长方形。墓东西长70米,南北宽4.70一7.10米,高22.10米,方向东偏南6度,随葬器物除腐朽者外,计有陶器28件,铜器526件,漆器18件,玉器43件,铁器405件,其他35件,总计1056件。据专家考证,墓主人是西汉昌邑哀王刘髀(详见《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祝维嶽墓
  位于成武县伯乐乡黄楼村西南500米,同莹的还有其四个儿子之墓。墓葬封土于“文化大革命”中平掉,部分碑刻拉倒,运至白店村内。祝维嶽墓碑大部淤没地下,现地表碑高1.3米,宽1.3米,碑阳镌刻“宋尚书祝维嶽神道碑”。
  史维良墓
  史维良,字显夫,元朝人,祖籍亳州,金末避乱迁来郓城,居史家垓村。由缘牍至中书右丞,集贤院大学士。因当时左丞在朝中弄柄擅威,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而史维良“危言正色,不以屈卒”。“能抑权奸,为国志成,得保令终”。其墓住于郓城县城南3华里蒋庙乡南侯庄村西北100米处.墓封土直径10米,高3米。石羊、石马皆淤没于地下,惟翁仲4个,石狮2个暴露一部,碑倒于地上。碑为双面雕龙碑,每两只龙头分别伏向碑的两侧,其两个侧面均雕刻有上凤下龙1对,正面中上方雕刻有:“大元敕赐维良凰羲佐理功臣史公神道之碑。”1984年被郓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忠墓
  位于鄄城县麻寨乡刘垓村西。刘忠为明代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因积劳成疾,居家三年去世,葬于现址。“文化大革命”中墓封土被部分平掉,碑运回该村。1984年8月将墓封土重新封起,现存封土高1米,墓前有弘治六年刘忠祖父母、父母的诰命碑一通,明弘治十年环首“大明通仪大夫右副都御史刘忠之墓”碑已完好出土,立于墓前。弘治十年谕祭文碑也已出土。石猪、石羊各一对,石碑14通全部复原,并建有碑楼、山门。1984年9月,鄄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节古建筑
  田塔
  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因塔傍居民多为田姓,塔名又失传,人们便在“塔”前冠一田字,故名“田塔”。其塔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平面呈方形,楼阁式,全部石建。现存五层(据说“文化大革命”中拆掉2层),通高5.4米,第一层边长各2.5米,高1.55米,有塔室,南面设一方门,进深1.2米。室内东西两壁各有高0.9米,宽0.56米, 厚0.11米的造像石,东石右侧竖镌“大唐开元圣神之武皇帝供奉",西石左侧竖刻“大唐开元皇帝供养佛时”。第三层,南向一门,高0.8米,宽0.75米。从塔的形制为方形、方门的建筑风格考察,当是唐初所建,然而就造像石的位置、用料之杂乱而论,为修补之痕迹。1979年被成武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荒塔
  位于郓城县城内东北部,建于五代后唐,为八棱楼阁式砖塔。地面以上高32米,下层周长42米,每层有四个拱形门,原名观音浮屠,后因故而停建,故俗名荒塔。塔顶部之小屋,系解放初期所建。该塔原为七层, 现已淤没两层,地上仅存五层。1979年被郓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巨野文庙
  位于巨野县城内东南部,明代始建,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重修。殿通高约15米,基台高1.4米,南北14.25米,东西22.23米,殿高13.6米,东西21.13米,南北13.33米,东西5间,进深3间。重檐九脊,戗角跷起,斗拱交错,绿、黄、灰瓦覆顶,檐下立深浮雕,浅雕石柱24根。1982年省拨款11万余元,揭瓦换顶,加固梁、樟,并油漆彩绘。1979年被巨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先贤冉子仲弓祠
  位于菏泽市东7公里张什店。该村古名茶堌坡、冉贤集,为先贤冉
  子仲弓故里,村中居民冉姓居多。村中心丁字路口东北隅有冉仲弓祠,俗祢冉家祠堂。宽敞雄伟的广连门临街耸立,造型古朴典雅,肃穆庄严。院内现有大殿一座、楷树一株。1982年被菏泽县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冉贤集合祀祠始建时间已无文字可考。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重建工程在641年(唐贞观十五年〉。俟后明朝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及清代都有维修。清末以来,战乱频繁,国事日非,冉祠年久失修,颓垣破壁,失去了昔日的风貌。“文化大革命”中冉祠又遭破坏。1984年春,省文物部门为抢救这座古建筑,特派专家、拨专款进行维修。市委、市政府也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
  据有关文献记载,原祠为一古建筑群。计有:“广连门、二道山门、东西两廃、大殿、启贤殿等建筑物。正殿檐下竖一匾,蓝底金边金字,上书'薛公殿'。”古建筑上的吻兽等饰物的形制与数目是区分等级高下的重要标志。建殿时,冉子已被追封为“薛国公”。殿前有墀(平台高岀地面三尺,宽广九方丈,方砖铺地,拾级而上,系供地方官员春秋献祀之所。台下为族人观礼处。殿前左右两廃是供祭祀官员休息之所。大殿内有神龛两座,正龛内供冉雍塑像,西壁龛内供冉雍次子冉季(孔子弟子)牌位。启贤殿居正殿西北20米处,供有冉雍父冉离牌位。山门的中上方,悬有金边红底竖匾一面,上书:“先贤冉子仲弓庙”。庙门面南临街,台阶高出街面三尺。冉仲弓祠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永丰塔
  位于巨野县城内东南角,1977年被巨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的建筑、式样均和郓城荒塔相同,系八棱阁楼式砖塔,现存5层,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据《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孙氏家祠
  位于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东寨东西大街中段路北。始建于1454年(明景泰五年),占地10余亩,有正殿5间,东茜厢房各3间,崇祯年间遭兵火而毁。清道光年间重建家祠,祠堂3间,座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古朴典雅,花纹雕刻精细,四檐突出,上有铁镭云雁,高8尺,造形美观大方。左右山墙顶端各有菱形雕砖一方,图案为牡丹。山墙前檐各有雕砖一方,图案为双狮球。门两侧上方各有用雕砖组成的仙鹤牡丹图案,雕砖做工细腻精巧,真实感强,颇具民族传统风格。柯堂上方有一长方形匾额,上书“孙氏家祠”,两旁对联为“旌右立宗两千年家声未坠,古鄄分支六十世祠庙犹存”,祠堂门联为“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横批“源远流长”。祠堂内设有神龛,高2米,宽1.2米,两边刻有镀金龙门纹,正中供奉孙膑牌位,上有二龙戏珠,神龛两旁陈列孙膑后人牌位。祠堂前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孙氏分支概况。
  百狮坊
  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狮坊位于单县牌坊街中段,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建。原名朱氏节孝坊,俗名张家牌坊,又因雕有百个形态各异的狮子,故名百狮坊。坊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式,歇山顶,正间单檐,次间重檐俄角跷起。该坊用青石仿木结构建造,卯禅扣合,浑然一体,脚具匠心,尤以雕刻精致著称。工匠巧妙地运方平、圆、浮、透雕的技法,所雕云龙牡丹,珍禽神兽,无不意到神全,栩栩如生。坊柱夹座雕刻8组群狮,8只大狮,雄气勃勃,身上足下各雕5只小狮,姿态奇异,嬉戏耍斗,情趣横生。统观整座牌坊,结构精巧,壮观恢宏,雕刻精细,剔透玲珑,堪称全国罕见的清代石雕建筑。1980年省拨款2万元,加固了南间坊基,校正了坊柱,粘接了断裂部位,合拢了卯禅,喷涂了防风化药液。
  百寿坊
  座落在单县城胜利北街南端,原名孔氏节孝坊,俗名朱家牌坊,因正间坊心周镌不同书体的百个“寿”字而著称,故又名百寿坊。该坊建于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淑琪妾孔氏建。该坊的规模、构筑形式、雕刻技法与百狮坊异曲同工,高约12米,宽8米,建筑设计精湛,雕刻艺术不亚于百狮坊,是研究清初期石建工程、绘图设计、雕刻工艺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84年省拨经费3.5万元,堌补了西次间上层脊檐和正间西部脊檐缺件,校合大梁的断裂,柱子的倾斜,喷涂了防风化药液,使得该坊恢复了原貌。
  第四节石刻碑碣
  汉画像石
  墓葬出土的画像石数量,以梁山县为最,巨野、成武县亦有发现。雕刻技法有平雕、浮雕、阴线雕;雕刻内容多为车马出行,水波纹、几何纹、栉齿纹等。
  北齐造像碑
  鄄城县宋楼乡李胡同村西250米亿城寺旧址出土,碑残重,阴为邑子姓名,阳为高浮雕佛像三层,面部多被砸致残,此为佛教史上“三武之难”中第二难的物证。石柱础一对,于1980年9月在什集公社双寺村出土,系1513年(明正德八年)建造。鼓形柱础环雕二龙戏珠,间以牡丹花卉,雕工精细。小经幢1件,于1981年7月在什集公社王集村岀土,方柱形,底、帽已失。四面浮雕为释迦得道图、八仙上寿图、舍身饲虎图、郭巨埋儿图。上部刻镌有“大明嘉靖五年丙戊”字样。以上造像碑与石刻,于1982年由省文物鉴定组定为二级文物。
  大周任史君屏盗碑
  位于巨野县城北关外护城河北30米,碑身淤没地下,仅露碑首。该碑为龟趺龙首,碑首高1.14米,宽1一42米,厚0.55米,8条龙缠绕,篆额“大周任史君屏盗之碑”。上石时间后周“显德二年”,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和款数。此碑被称为“三绝”,即“文绝”、"书绝”、“刻绝”.1979年被巨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成墓碑
  位于成武县南鲁乡白海村南,碑通高4.4米,碑身高2.8米,宽1.15米,厚0.31米,字22行,行满格60字,为元代赵孟頫书。碑下部剥蚀严重,字迹多数不清。1981年省文物局拨款建碑楼以保护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碑
  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东北500米的安陵堌堆遗址上,于1944年创建的安陵烈士陵园内。堌堆之巅建有纪念塔,塔中央立有矩形碑,碑通高3.78米,上窄下宽,碑的正面镌刻“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碑”。灵堂之东,是烈士刘齐滨、袁复荣、朱程、王雪静的墓及墓碑;陵园北部是烈士墓区及“鲁西南烈士公墓”碑和碑亭。
  杨委员静斋先生纪念碑
  原立于梁山县小安山西侧,现迁至梁山县烈士陵园内。碑高2.8米,宽0.79米,正面镌刻碑文,背面刻有杨勇、宋任穷等所题挽词。
  先烈王君宪文等九十六人纪念碑
  位于东明县王高寨乡王高寨村东200米,并列2通石碑,右碑通高2.7米,碑身高2米,宽0.65米,厚0.22米,正面刻“先烈王君宪文等九十六人纪念碑”,左碑通高2.73米,碑身高2.00米,宽0.65米,厚0.25米,正面刻碑文8行,行满格74字。第五节馆藏文物
  宰甫卣
  菏泽市博物馆收藏,商代文物。器高31.5厘米,口径11一13厘米,腹围59.5厘米,重5.1公斤。器盖隆起,蘑菇纽,子母口,腹下垂,圈足,平底,饰兽面纹,盖底同铭。3行,23字。
  铜鼎5件
  单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战国文物。均残,形状基本相同,只有深腹与浅腹之分,饰有三周云雷纹或二周凸弦纹之别。均蹄形足,通高17一30厘米,口径19—32厘米。成武县文亭山遗址出土。
  玉壁
  郓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汉代文物。周雕兽面纹,内为蒲纹,直径16厘米。
  彩瓷俑
  成武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宋代文物。高32厘米,头戴花冠,绍蝴蝶结,束腰短褂,长裙至地,腰扎宽带,外着开氅,抄手于腹,穿尖头履,端坐在须弥座上,张吕堌堆遗址出土。
  人物瓷罐
  郓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元代文物。高33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3厘米,圆沿,短直径,圆鼓腹,高粗足,足底稍向外扩张,腹绘黑色宽带纹,中绘人物,头扎毛发髻,腰扎带,张营村出土。
  三鸶图
  郓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明代文物。绢本,纵210厘米,横120厘米。画面为曲干盘根,新枝叶茂的柳树,四只黄鹏在树上嬉戏,树下三只鸳鸯,中系芙蓉朵朵。“吕化”二字题于石上,印文二方。
  菏花轴
  巨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清代文物。绢本,画芯纵118厘米,横62.5厘米。亭亭玉立的菏花菏叶数枝,下是清澈的微波,青藻卵石,数条小鱼,悠然漫游,栩栩如生。左上角题:庚子秋日仿宋徐崇嗣笔,毗陵唐炎, 下钤小篆印章2方。
  博古图录
  东明县文化馆收藏。十五卷,三十册。明万历十六年王德时刻版。
  镋
  郓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清代文物。长0.6米,宽0.4米,形似马叉,传为王果勇的遗物。
  环首刀
  单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清代文物。刀长1.03米,大刀会首领刘士端的遗物。
  文件箱
  菏泽市博物馆收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物。箱高宽各0.3米,长0.5米。菏泽市王浩屯乡王武保为朱德装盛文件的遗物。
  炉匠箱
  巨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抗日战争时期文物。一为风箱,一为工具箱。张其义使用此箱作掩护,侦察日伪情报。
  边区货币
  鄄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解放战争时期,北海、冀南银行发行。
  戏俑雕砖和双狮戏球雕砖
  鄄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于1968年在鄄城县箕山公社李胡同村亿城寺遗址岀土。泥质灰陶,空心,推断为清代建筑构件。1982年由山东省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品。第六节革命遗址与革命建筑物
  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
  址在曹县西北30公里处的刘岗、曹楼、伊庄3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地委领导机关驻地。因日本侵略军在军用地图上用红笔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写了一个大“赤”字,故人们称之为“红三村”。
  1940年8月至12月底,鲁西南地委在没有主力部队支持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和少量地方武装,用打击、分化、瓦解的方法和策略,抗击了30倍于己的各路国民党地方杂牌军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围困和进攻,胜利地坚守以刘岗、曹楼、伊庄等3个村为中心的十几个村庄达4个月之久,坚持到主力部队到来。这一斗争后来被称为保卫三村的斗争,是冀鲁豫边区坚守根据地斗争的一个成功范例°1977年,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杨湖战役遗址
  位于四县交界处,即菏泽市西南27公里,曹县西北33公里,定陶正西27公里,东明东南33公里。1946年9月3日至9月8日,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在大杨湖一带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四个旅的军队,创造了鲁西南战场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次战役,在战略上,采取运动防御,创造有利条件,伺机歼灭敌人;在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总结了这次战役的经验,并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载入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
  鄄南战役遗址
  1946年10月29日至3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在鄄城县城南约5公里的高魁庄、富春、苏屯、大史庄、伍庄、刘庄一带,组织了歼敌近万人的速战速决的“鄄南战役”。这次战役,为大军横渡黄河进行大反攻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一次速战速决的模范战例。
  安陵烈士陵园
  座落在曹县韩集镇孙庄村东北500米的安陵期堆遗址之上。1944年底,冀鲁豫区党委为纪念鲁西南抗日烈士而建。陵园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33750平方米,由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石碑、陵墓等组成。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安陵烈士陵园进行过多次扩建维修。
  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单县城东南隅,1945年8月为纪念湖西抗战烈士而建,占地150亩。由“烈士纪念塔”和“墓区”组成。1979年在琴台旧址上建纪念堂。1985年重修纪念塔,同时新建西门与南门。周围砌灰砖墙,内建有烈士墓5座,平面呈梅花形;东部建有吴大明、李贞乾的高大墓室。吴大明墓门上悬挂刘伯承书“吴大明同志永垂不朽”的竖匾。烈士塔建在护城堤之北琴台旧址之巅,松柏参天,铁栅门,门前雄狮一对。1975年被单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地方名胜
  梁山风景区
  梁山风景区包括梁山诸峰俺山、凤凰山及范围内的山、石、洞、雕刻、寺庙及园林建筑,其中主体部分是与传说中的宋江农民起义有关的遗址、遗迹等景观、景点,总面积4.08平方公里。
  梁山:位于县城东南,因处古梁山泊,亦称水泊梁山。整个山体气势雄浑,风光秀丽,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山险水恶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梁山便成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据史料记载,从宋代熙宁年间至民国初年,在梁山揭竿起义或安营扎寨的农民起义军不下十余起。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为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山上山下遍布传说中的义军遗址遗迹。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志士仁人,络绎不绝地来梁山览胜怀古凭吊英雄。建国后,对梁山的名胜古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护,同时按照有关传说,进行了少量的修复。
  梁山高峰位于山体的最南端,因探崖绝壁,状如虎首,故名虎头峰。该峰山顶平坦,面积6600平方米,相传宋江义军的大寨曾建于此,故宋以后虎头峰俗称宋江寨。四周以层石筑成两道环山寨墙,气势磅薄,今虽坍塌,但从残存的寨墙仍可看出当年山寨之雄姿。寨中央有忠义堂遗址,其前方仍留有当年义军树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窝。1983年清理出了忠义堂房基,并在旗杆窝中重新树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o忠义堂迤西,有一人工开凿的石井,传为义军的饮水井,俗称宋江井,1983年清理了井体,已修复了井台和井口踏梁。宋江寨至骑三山之间有一道宽仅丈余的狭窄山梁,两侧深谷绝洞,悬崖峭壁,是通往宋江寨的唯一咽喉要道。此处风大且急,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之说,相传义军名将黑旋风李逵曾在此把守,故名黑风口。1982年,用钢筋混凝土在此雕塑一座大型李逵塑像。此像总高度为6.2米。黑旋风叉开双腿,手持板斧伫立于黑风口之上。骑三山是宋江寨、赫山峰及雪山峰的交结点,1982年在其山峰建“黑风亭”一座,亭呈正方形,系四角单攒尖式仿古建筑,上有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题写的“黑风亭”三个金色的大字。此亭面积36平方米,条石地面,石护栏杆。登此亭凭栏眺望,八方景色尽收眼底,上可登宋江寨,下可通“断金亭”,两边则是传说中的义军左右军寨,盘陀山道自此起步直通莲花台.骑三山西的赫山峰传说曾建有宋江义军的右军寨,其支峰狗头山上有一“元宝状”的石台,传为义军疏财和论称分金银的地方,旧称分赃台,俗称疏财台。1985年,在元宝石的周围安置了古朴的石桌和36个石凳,再现了当年义军仗义疏财的现场。此外,赫山峰的一巨石,中有立缝一道,酷似刀劈,传为“杨志试刀石”。另有凹坑,前窄后宽,如妇女脚印,传为 “孙二娘脚印”。骑三山东的雪山峰为义军左军寨。主峰及其支峰小平山上曾为义军的“点将台”、“练武场”、“赛马场”等。自黑风口下山有一条陡险的盘陀山道,相传为当年李逵到山下杏花村王林酒店吃酒所走的山道,此道既窄又陡且处悬崖,攀登十分困难1985年修整成一条碎石路面,一般游人皆可领略。在雪山峰的支峰,梁孝王打猎拴狗的系狗山北端,是当年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的断金亭遗址。1982年9月,在原址重建“断金亭”。亭为仿古木石结构,顶为单攒层歇山卷棚式,建筑面积54平方米。上有著名书法家范曾题写的“断金亭”三个锚金大字。此址地势险要,三面深谷绝壁,另一面是系狗山,系通向断金亭的唯一通道。1982年7月,依山修建了108级登山台阶,取宋江等一百O八位好汉之意。每级0.2米,石阶总长37.6米,宽4.5米,垂直高度19来,并护有雕花石栏杆。青龙山的支峰后山,是当年义军的后寨(今后集村),即义军眷属居住的地方,至今尚有“晒粮场”遗址。从宋江寨过断金亭至后寨的起伏群山中,有一条蜿蜒于绿林间的羊肠小道,是后寨与前寨的唯一通道,也叫“宋江马道”。在“断金亭”的左下方石崖断壁上,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的“水泊梁山”四个大字,每字直径1.5米,苍劲老成,在登山石阶的右侧山根下,1983年9月建起了一座“水浒陈列馆”,1985年10月2日扩建,面积为256平方米。馆内展出有关《水浒》各种版本、资料、文物和书画四大类共计1000余件(册),其中中外《水浒》版本14种;《水浒》研究资料、派生作品、民间趣闻及史书典籍170余本;古兵器、出土古代器皿及古建筑材料制品100余件;全国著名书画家题写、题字及《水浒》人物绣像百余件,《水浒》入物雕像12尊。梁山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旖旎的自然风光,除有传说中的宋江义军遗址、遗迹外,还有众多为历代游人流连忘返的古迹名胜。梁山支峰鳌子山北麓有梁孝王墓,旧有石碑,称“帝子遗碑”。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黄河水溢淤没无存。梁山东南麓有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所立的东鲁西竺禅师墓,碑文记述了西竺和尚率领僧兵3000余众开赴浙东抗击倭寇的事迹,至今碑墓、墓塔及香案完好无损,唯字迹模糊难辨o小平山南侧有开凿于宋代的石窟问礼堂,又称老君堂。石窟的西侧,雪山峰南麓有建于唐代的莲台寺遗址,古建筑现已无存,只有4米高的束腰莲台石佛像立于此。黑风口山梁下有一元代开凿的“八角琉堌井”,因井水清澈甘甜、旧志称之为“石井甘泉”。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杏花村遗址。曾建有莲台寺、法兴寺、鲁班庙、天齐庙等。当年,每逢春季杏花似锦;现仍果树成林,春日花开,十里飘香,一片雪海,似云如霞,幽香袭人。人称“十里香杏花村”,旧志称之为“雪花莲台”。自元代以来,“梁山叠翠”、“莲台春色”、“石井甘泉”、“法兴夕照”、“帝子遗碑”被合称为“梁山五大景”,亦在“寿张八大景之列”。此外,位于梁山北麓冲沟内的黄土柱,高低大小不一,低者如人,高者可达20余米,形态各异,严如哨兵,亦为吸引游人的妙趣景观。1983年,在梁山支峰小平山的东侧发现一条管道形溶洞。洞分上下两层,长约350米,洞顶遍布钟乳石,颜色多样,形态迥别。洞壁上有多处岩溶叠布,经初步考査,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被列为梁山风景区保护景点。
  龟山:位于县城西北,因山麓有一巨石,酷似乌龟爬山,故而得名。龟山山势陡峭,山石奇特,山南麓因断层所形成的陡壁山沟,长达100米,深10余米,犹如刀切斧砍,极其壮观。沟顶衔一石形似飞龙昂首摆尾,名曰“飞龙衔石”。另一溶洞,洞口被蚀的岩体贴近地面,恰似一头雄健的石牛藏尾于洞内而昂首于洞口,故曰“卧牛洞”。
  凤凰山;位于县城西部,山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凤凰山溶洞久负盛名,历史上曾不止一次成为农民起义军的天然壁垒。最大溶洞有4处,皆为殿堂式,顶平壁陡,其中最大的二号洞,洞内迂回曲折,洞中有洞,透山而出,洞口在两侧,有五根天然石柱支撑洞顶,宛若雄伟的宫殿,堪称奇绝。1978年在《梁山县总体规划》中,凤凰山被划为公园建设区。
  腊山风景区:腊山风景区在县境北部,各景点分属斑店、银山、昆山、司里山等乡镇所辖。景区内山水相映,古木参天,庙宇成群,闻名遐迩。
  腊山:位于东平湖西岸,重点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此山云雾缭绕,浮云映日,五彩缤纷,状若台蜡吐辉,故名“蜡山”,后演变为“腊山”,又因其风光旖旎,堪与泰山媲美,故又有小岱峰之称。此山山势突兀奇特,怪石嶙峋,苍松翠柏或横生绝壁,或侧挂岩隙,绿树浓荫中寺庙、殿阁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石砌台阶蜿蜒曲折。山西北陡壁上有一天然溶洞,高2米,面积20平方米,可容数十人。向南向东各有一洞口,向南穿山而过,山口低而幽隐,人若出入,酷以虎行,故名“老虎洞”。洞外古木参天,虬枝盘曲,下望乃陡壁如削深不可测。洞下有建于明代菩萨庙,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奶奶庙,座南朝北,石栏重围。其下为壁霞祠,三面悬崖,一面高山,山上各代石碑林立,山崖绝壁上,有“阿南屏翰”、“气象万千”等摩崖雕刻题字及历代名人题咏。山北麓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镇会厅和戏楼;山南麓有麓香寺、青龙观及老虎洞前洞口等景点。
  昆山:位于腊山南,又名“小昆仑”。因山势雄浑、风光旖旎,且有跑马泉著名。山有青石嶙峋,松柏苍翠,古刹庙宇隐映其间,环境幽雅。山上有一首石刻古诗赞曰:“陡步昆山第一峰,马跑泉上憩游踪,南来浩瀚环黄运,东去竣崛朝岱宗。蚕尾争传名七集,骏蹄犹忆穆王封。月岩有寺原非梦,虎洞春生乃壑松。”《东平县志、山川》载;“县治西北四十里上有马跑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跑地得泉,因以名山。兖州府志谓之神山。山东有蟾赊峡、莲花池,南有玉灵崖、石室洞;上有小虚观高塔,下有饮龙泉,泉出自石孔,涓涓鸣注,学者多讲业其中”。
  今马跑泉水流如故,泉水从山崖缝隙中涌出,水流潺潺,终年不断,汇集为池,清澈见底,饮之甘甜,沁人肺腑。饮龙泉,传为九龙吸饮的神泉,人饮之可治百病,今水已绝。泉西北20米处,有1579年(明万历七年)建月岩寺;泉西北山壁间有唐代开凿的石窟寺,内有石雕佛像3尊,后人又在窟顶结石为庙,于庙内石壁上刻浮雕石像5尊,俗称“庙上庙”,月岩寺东的山势险恶,悬崖山肖壁,犬牙怪石,泉涌瀑泻,水珠四溅,《兖州府志》称此佳景为 “月岩瀑雪”。
  司里山:旧时在梁山泊中,今处东平湖一级湖中,每当汛期,大水浩淼,堌波迷漫,仿佛八百里水泊再现。据残留碑记载,因此山与梁山遥遥相望,且荆棘丛生,故名“棘梁山”。宋代以来,历代王朝在此设巡检司,故又名“司里山”。山上怪石嶙峋,险不可攀,仅西南山麓有一蜿蜒崎岖石径可攀,名曰“云梯”。山半腰有依山而凿的洞窟,名曰“仙人洞”。山顶比较平坦,约1300平方米,上有一突兀高大的岩石,曰“千佛崖”崖中部有陡血肖的裂隙,从下向上观望,仅见一线篮天,号称“一线天”,顶架条石为桥,名“天桥”,亦曰“昧心桥”。相传,凡做了坏事的人过此桥,必坠崖致死。千佛崖集佛教摩崖雕刻之大成,四周雕凿各种形态的佛象500余尊,大者高达12米,小者不足20厘米,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造象多为唐宋所成,间有明代作品,技法各有千秋。千佛崖南北各有较宽敞的平台,旧有观宫寺庙建筑。现存明清两代碑碣4幢,其一为1637年(明崇祯丁丑六月一日)的《玉皇庙落成碑记》,上云:“(玉皇庙)石壁魏然,仪门焕然。与大佛殿、文昌殿、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相为晖映。”可见当年庙宇成群,堪为佛家圣地。
  东平湖:因水波浩荡,气象万千,又称“小洞庭”。湖水衔远山,通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崖,与岸边的腊山、昆山、司里山诸景点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风光旖旎,湖面水平如境,菱荧铺绿,小鸟低翔,渔帆点点,若泛舟湖上,领略湖光山色,情趣盎然。湖中有土山岛,土呈红色,岛形似茶盅倒置,新生草木,日下无影,故又名无影山。岛北端曾建一寺,因低于无影山头,似藏了起来,故名“藏门寺”,现遗迹可见。土山岛常有渔船停泊,成为天然避风区,不少游人也来此弃舟登岸,观光游览或饮茶小憩。此时,举目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爽心悦目,流连忘返。
  金山大洞
  在巨野县城东南25公里处,有一座山,名曰金山。山南坡半腰处有一大洞,曰“金山大洞”。相传当年秦王李世民带兵打仗时,路过金山避暑暂息,故又称“秦王避暑洞”。洞南北长63.3米,东西宽4.8米,高15米。口呈方形,上刻“大明禅院”四字,字迹苍劲有力。洞内有7室,可容纳数百人,两旁却为三室,平道设隔限,洞底供有菩萨雕像,盘膝而坐,雕艺精湛,栩栩如生。洞内阴森多湿,冷气袭人,即使炎炎酷夏,进得洞来亦觉凉爽如春。后人考证此洞开凿于西汉中期,实为汉昌邑王准备的墓穴。
  琴台
  又称单父台、半月台。位于单县城南护城堤东端。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做单父宰时,政暇鸣琴于此,故名。宓和继任县宰巫马施治单均有政绩。为纪念他们,后人在宓子贱弹琴处筑起高台。至唐,县尉陶沔在台上创建二贤祠,奉祀宓巫二贤。1698年,知县金天定在此置“鸣琴书院”,后又添设了东西考棚,每年在此讲学育人,选拔人才。
  自宓巫以后,琴台成为文人墨客、士子名流登临咏怀的胜地。诗人李白多次登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同游单父,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了灿烂诗篇。继李、杜之后,登台怀古、会文赋诗的就更多了。唐宋以后,吟琴台的诗文浩如堌海,不可胜数,仅佳作就达上百篇。
  抗战胜利后,湖西专署在琴台修建了“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后相继在台东台南修建了烈士陵园。旧时的单县八景,此处就占了四景,“琴台夜月”、“涞河归帆”、“仙桥流水” 和“吕氏仙井”。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