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广播电视
广播菏泽地区的广播事业,以1950年建立收音站为起点的。1953年区内开始建立城区广播站,1954年出现了农村小片广播网。1955年,单县在全区率先建立了县广播站。1956年,各县在原有城区广播站和农村小片广播网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广播站。1970年,全区有线广播形成了独立的讯号传输系统,改变了广播、电话同线传输的矛盾局面。70年代,全区农村有线广播推行了讯号馈送标准化,传输线路水泥杆化。到1985年,全区已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有线无线传输相结合,以专线传输为主要手段,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广播宣传亦由收音站组织人员集中收听上级电台新闻、政令,逐步发展到自办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由每县一部收音机、一名收音员,发展到全区各县,形成编、采、播、机务维修等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
收音站:1950年4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出《关于建立收音网的决定》。之后,中共菏泽地委利用唯一的一台美制铁壳电子管收音机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收音站一一菏泽专区收音站,并配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收音设备维护。
年初,中共平原省委宣传部发给菏泽一批电子管交直流两用收音机,各县配备一部,在此基础上,各县相继建立了收音站。专区建立了广播修理站,以对全区收音设备进行维修。至年底,全区共有收音站8个,收音机38台°1952年,各县文化馆、部分区乡政府以及地直部分机关、学校,陆续购置收音机,相应设立了收音站和配备了兼职收音人员。据1953年3月统计,全区共有收音站74个,收音机165台,专兼职收音员117人。
专区收音站负责组织专直机关干部收听广播,抄收广播电台新闻、政令,供有关领导参阅,为各部门提供宣传材料,检査指导全区收音工作,交流收音工作经验,培训收音工作人员,与修理站相配合,帮助解决各收音站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县收音站负责指导各兼职收音人员的收音工作,保持与专区收音站及省广播电台的业务联系,做好机关收音工作。1953年,在贯彻婚姻法活动月期间,全区组织了90部收音机下农村,组织农民收听,仅半个月时间,听众就达到31万多人次°50年代中、前期,由于交通不发达,报纸发行量有限且不及时,收音站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
广播站:1953年,菏泽城区建立了第一个城区广播站,有200瓦广播机一部,6只25瓦的高音喇叭装于菏泽城区几个十字路口.广播站初设在菏泽县文化馆,后迁至原中共菏泽地委院内。1954年,菏泽城区部分机关、学校以及商号(店)陆续安装小舌簧喇叭100余只。是年,各县亦购置广播设备,先后在县城建立了城区广播站,年底,定陶县仿山区和曹县仲堤圈区首先自筹资金办起了农村小片广播网。至1955年底,全区共有高音喇叭68只。
各县城区广播站除为党委、政府召开大会服务外,主要是转播上级电台的新闻和文艺节目。
1955年11月,单县在原有城区广播网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县广播站,增设了单县城关广播线路,装有舌簧喇叭140余只。1956年2月,地委宣传部组织部分县有关人员到单县学习建站经验。1956年底,全区除梁山县外,均建立了县广播站。
县广播站建设初期,是按照“依靠地方群众的积极性,利用现有设备、分期分批发展”的方针进行的。除山东省广播局分配部分县TY1000瓦广播机外,大部分县广播站都是利用原有城区广播站设备,因陋就简地创办起来的。县至区乡讯号传输主要利用邮电系统电话线路,个别县曾一度试用照明电线传送广播讯号。乡以下广播网主要靠村民集资兴办。
1958年4月7日,全区范围内掀起了建立区广播放大站的“百日奋战”运动。年底,全区共有广播机25架,总功率11015千瓦,共有喇叭13098只,形成了“县县有广播站,社社有喇叭”的局面。
在1969年以前,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一直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群众集资,县站设备及县到公社传输线路由地方财政投资,公社放大站及公社以下广播线路按照“谁建设、归谁所有、归谁使用管理维护”的原则,一般是由集体投资或群众集资。1964年3月,全区开始实行收取用户广播喇叭收听管理维护费制度,用户每只喇叭每月两角钱,30%留大队使用,余额交财政统一用作维护费。为缓和广播电话不能同时使用的矛盾,1965年菏泽专署财政局、专署广播管理站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规定,确定广播喇叭收听费和广播服务部收入不再交财政局,由各县广播站统一管理掌握和使用。至1965年底,全区建设了8个公社广播放大站,建成了27条县至公社广播专线。但由于专线建设仍占很小比例,广播与电话通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1967年1月,全区10个县广播站被“红卫兵”接管,同时废除广播收听交费制度。之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曹县农户喇叭增加4000只,单县增加2000多只。但随之而出现了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除郛城、郵城两县由财政拨款外,其余8县原用收费解决的广播线路维护支出款项均无处落实,农村广播网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为解决这一困难,省财政厅补助菏泽5万元,以解决县以下管理人员及线路维护费用。
1969年,县广播站、县至公社传输专线、公社放大站设备更新改造费用改由国家投资;公社以下广播线路由集体投资;广播喇叭及入户线路由用户自理。1970年,全区各县至公社广播传输专线全部建成,全区专线总长度为2248杆公里,形成了广播系统独立的讯号传输体系。
1971一1980年,全区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重点为改造更新原有讯号传输专线,推广水泥杆化,整顿村内广播网,增加喇叭入户率,提高广播讯号质量。1977年9月,全区广播线路抽样技术测定,52条线路中,达到甲级标准的21条,乙级4条,丙级9条,其余为不合格标准。1980年底,有98.5%的线路实现了水泥杆化。至1985年,全区305处乡镇均建成了广播放大站,共拥有广播机554部,总功率266.39千瓦,广播专线总长度为1268杆公里,共装喇叭126万余只,通播率达到90%,喇叭入户率达到75.6%,音响率为93.4%。另外,1981年后,为解决黄河滩区边远乡镇放大站讯号源,部分县增设小调频广播电台,全区以东明县为最早。至1985年, 全区共有6个县建立了调频发射机6部,总功率0.3千瓦。
有线播音:从建站初至1966年,全区县级广播站一般为每天一次播音,时间安排18点以后,播音时间2一3小时不等。1976年,菏泽、定陶、巨野、郓城、鄄城、东明等6县实现了一天三次播音,时间6一8小时不等。1979年,全区10县均实行一天三次播音。1985年,全区每天总播音时间为69小时54分钟,平均每县站每天播出约7小时,其中自办节目平均3小时22分钟。
建站初期,有线播音以转播为主,自办节目为辅。主要转播的节目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山东省广播电台《对农村社员广播节目》。各县站自办文字新闻节目15一30分钟不等,自办文艺节目1小时左右,以地方戏曲为主。1964年部分县站自办文字节目是:菏泽县《听众园地》30分钟,定陶县《定陶生活》20分钟,郓城县《郓城各地》15分钟,鄄城县《郵城农村》30分钟。1967年后,各县自办文字节目时间增加,但仍没有一个栏目,稿件播出“一揽子”化。1976年,部分县站节目设置试行专栏化,将稿件分专题集中栏目播出,到1984年,各县稿件播出均实现了专栏化。据1985年统计,全区各县广播站自办节目名称有20余种。县站自办文艺节目,以地方戏曲为主,兼有音乐、歌曲、曲艺等。文艺节目来源,在50一60年代,多由省广播电台组织复录,70年代后,各县由地区广播局统一组织或各县站自行到外省、地复录文艺节目,部分站自行组织录制文艺节目等。至1985年底,全区文艺节目录音带约有2千小时。
转播电台:菏泽距省城较远,且周围没有转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省广播电台的讯号很弱。1969年下半年,经省广播局批准,开始筹建菏泽地区转播电台。建台资金由山东省财政厅拨款,机器设备及技术方面由省广播局负责。1969年10月1日,菏泽地区转播电台建成并试转山东广播电台节目。当时发射天线为两根木杆,高度30米,接收920千赫,发射880千赫,功率1千瓦,台址在菏泽城北韩堤口外。1973年,省广播局拨给菏泽10千瓦广播发射机1部,原1千瓦发射机作为备机,同时调拨给两座76米高拉线铁塔。年底,机器及天线安装完毕,正式转播山东广播电台节目,发射功率10千瓦,频率918千赫,覆盖半径70公里。1976年,又购置10千瓦广播机1部,1978年调机结束,11月正式转播中央人艮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功率10千瓦,频率756千赫,覆盖半径70公里。1980年,又陆续购置或自行安装7部广播发射机,除1部1千瓦发射机作为转中央电台节目备机外,其余发射机均作为试验机。
电视1970年,区内部分县和地直个别单位开始购置电视接收机,讯号原为泰山频道山东电视台节目,菏泽县广播站曾竖49米木直天线接收讯号。由于菏泽地区大部分县不是泰山台覆盖区,大大限制了电视接收机的发展。
1976年,先后由吕万民、张文礼、谢中田等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安装了一架50瓦黑白电视差转机,1977年7月调机结束并试转省电视台节目。发射天线利用原菏泽县广播站49米木直天线,机器装在菏泽县广播站播音楼内,该机接收泰山台5频道电频讯号,转发2频道,服务半径约2.5公里。自此,菏泽地区居民开始购买电视机。:1979年,地区广播局新购一架50瓦彩色差转机,安置在商泽市中华东路现电视台院内,代替了原黑白差转机。
1978年初,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和省广播局批准,筹建菏泽电视转播台。1980年土建工程结束,1981年9月,电视发射塔竣工。年底,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安装调试结束,机器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1982年1月1日,商泽电视转播台正式转播山东省电视台节目。接收泰山5频道,发射频率3千赫,功率10千瓦,天线地平高度184米,发射天线为四层蝙蝠翼式,覆盖半径50公里。菏泽电视转播台的建设,由省投资136.5万元,地方投资24.7万元,铁塔基础工程,由北京铁塔工程安装队承担;机房设备、机器组装调试,由电视转播台及广播局技术人员负责,整个调试过程,得到省广播局袁俊工程师的大力帮助。
1982年,泰山经巨野至菏泽微波传输系统开始动工,1984年底竣工。1985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建巨野微波中继站一处,立84米微波通讯铁塔一座,频率1.4千兆赫,由泰山经巨野至商泽暂传送中央第一套节目.同时,菏泽电视转播台新购50瓦彩色差转机一架,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1980年以后,曹县、成武、单县、巨野、东明、梁山等县相继建立小型电视差转台,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发射机共7架,总功率0.3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