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民教育
境内农民教育始于民国初期。当时的农民教育称做民众教育。全区各县都建立了讲演所、阅报处。1928年分别改为通俗讲演所、民众阅报处,并设立平民图书馆,在乡下设民众夜校。1931年合并成立县立民众教育馆,通过讲演、教学、阅读、推广、图书展览等形式,对民众进行教育。民众教育馆的主要职能包括:(一)、馆内藏书供群众阅读,(二)、组织通俗讲演,讲演内容为;鼓励爱国,劝勉守法,注重体育,劝导卫生,宣传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三)、组织体育活动;(四)、编导民众戏剧、音乐;(五)、指导教学、读书、阅报,为民众问字、问事、代笔;(六)张贴画报、壁报;(七)、设立民众学校,开展识字运动。是年,各县还成立了注音标点推行委员会和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对群众进行基础教育。至1934年,境内有民众教育馆8处,计有馆员80人,民众教育颇有成绩。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的民众教育基本停止,后虽有恢复,亦不正常,至1938年全部停办。
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为了奴化民众,在区内实施了以农民教育为主的所谓新民教育,将民众教育馆改称新民教育馆,把国民党时期的各种成人教育设施都变成日本帝国主义奴化人民的工具。成人教育的内容,除识汉字,学珠算外,还增加了日语课。1941年,伪山东省教育厅明令各县农村推行注音符号,进行图画宣传,建立冬学,推广识字牌等,各县均有所行动。1943年,曹州道所属各县计有新民教育馆8处,图书馆4处,体育场5处,讲演所8处,阅报所7处,青年训练所1处,问事代管处10处,新民学校5处,识字班18处,合计平均每月受教人数达2。5万人。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夺民众教育阵地,抗战后期,日本侵略军在区内的大部分民众教育设施已名存实亡。
为了向民众灌输革命思想,中共菏泽地方组织和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民众教育。1935年春,北京师范大学肄业生刘齐滨在家乡曹县刘岗办起了农民夜校,教给家乡人民识字、学珠算,认识社会,启发其反抗意识,中共地下党员到校亲自教授文化及革命救亡的道理。1938年刘岗夜校培养的200多名学员,绝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民众教育的指示,积极对广大群众开展了抗日前途教育、民众气节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及农业知识教育。当时,境内先后办起了大量的农校、冬学、识字班、俱乐部、剧团等,其中冬学最为普遍,取得的成绩也最大。冬学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教育的短期学校,主要学习文化和农业知识,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参加学习的主要是16一30岁之间的青年文盲。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曾多次指示办好冬学。1945年,境内各县大部分村庄都成立了冬学委员会。仅定陶一县即有冬学104处,学员436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民众主要进行时事教育和政策宣传,提高民众的觉悟及参战支前的积极性。所属各县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教育发展迅速,冬学活动热火朝天,并出现了鄄城县仪楼村青年识字组、成武县大李庄妇女识字班等模范学习班(组)受到了《冀鲁豫日报》的表扬。1949年,仅成武县就建立冬学1002班,有20052人参加了学习。在冬学的基础上,各县建立了一些民校。民校较冬学更为正规,除学习时间较固定外,教员也需正式培训,教材也有所加深。在识字的基础上,学习政治、语文、算术、常识等较为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据资料统计,1949年6月安陵、齐滨、东明、复程、定陶、曹县6县就有民校70处。
建国初期,菏泽专署针对区内地僻人穷、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客观实际,迅速开展了以识字为主的农民教育,先后举办了冬学、民校、扫盲班、识字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班。1949年底,全区仅有冬学1607处;学员76260人,至1952年初已发展到7041处,学员298995人。此外,还开办了速成识字班及其他半耕半读形式的农民业余教育,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54年,全国第一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召开之后,菏泽专区的农民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至1957年,全区共扫除文盲20230人,占全区14一40岁青壮年文盲1686549人的1。2%。1958年,农民教育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4月,菏泽专区实施扫盲工作“百日奋战”计划,全区90%以上文盲半文盲参加了扫盲学习,一年当中,全区扫除文盲53万余人,并在扫盲的基础上,发展了业余小学、业余中学、红专学校和农业中学等。但当时浮夸风盛行,农民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1959一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农民教育处于低潮。1962年后,专署决定恢复和发展农民扫盲班和初级教育班,并建立了初等、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至1965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在学人员达734400人。
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菏泽地区的农民教育机构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全区青、少、壮年文盲总数上升到60多万。此后,农民教育虽有恢复,也建立了一批业余高校、业余中专、业余中学和政治文化夜校,但都流于形式,农民难以接受,教育效果不佳。
1979年11月,全国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区内农民教育逐步走向正轨。地区成立了农民教育科(设在地区教育局内),以指导全区的农民教育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继续进行扫盲工作,同时还大力发展业余中、小学和农业技术教育。针对扫盲任务较大的特点,菏泽地区一直把扫盲工作当做全区农民教育的重点来抓,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至1985年底,全区扫除青壮年文盲60多万人,各县经省验收相继成为脱盲县。
1980年起,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菏泽地区非常重视农民技术教育。大部分县(市)、乡、村建立了农民技术学校或技术班组,并出现了梁山县信楼乡农民教育中心、鄄城县左营乡农民技术学校、菏泽市岳程庄乡农民学校、菏泽市牡丹乡于洼村农民技术学校等许多办学正规,成绩突岀的典型农民技术学校。农技学校采取长短两种学制,主要学习普及性的急用的科学技术。针对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特点,菏泽地区在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时,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学习内容不仅有农业方面的技术,还学习农业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养殖、经营、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和技术力量。同时,有不少农民还被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接收为学员,利用广播、录音等形式进行学习。至1985年,全区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3442处,学员17。8万余人。专任教师405人,兼任教师963人。有农民中学9处,在校学员20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