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2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书院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1
页码: 591
摘要: 清末,菏泽境内共有书院13处。最负盛名的为曹州府的重华书院,位于菏泽城内西北部,占地24亩。: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兵备使李天植建“重华祠”,祀舜帝,并为讲学所用,书院之名由是而起。其主要建筑有大厅三间,名“精一堂”,为讲学的地方;后楼一座,名“文昌阁”;小亭一座,名“木石居”,此外,还有东西斋舍6间。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又增建“云斋”三间,“小乾坤”亭一座。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又建有“文昌祠”、“养士仓”。
关键词: 书院 重华书院

内容

第三节书院
  清末,境内共有书院13处。最负盛名的为曹州府的重华书院,位于菏泽城内西北部,占地24亩。: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兵备使李天植建“重华祠”,祀舜帝,并为讲学所用,书院之名由是而起。其主要建筑有大厅三间,名“精一堂”,为讲学的地方;后楼一座,名“文昌阁”;小亭一座,名“木石居”,此外,还有东西斋舍6间。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又增建“云斋”三间,“小乾坤”亭一座。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又建有“文昌祠”、“养士仓”。至此,书院已具相当规模。以后历代都有修葺。书院有学田936亩,存款银2600两,钱4000余串,学田收租,存款生息为平时费用。此外,菏泽县的佩文书院、右文书院,曹县的居敬书院,郓城县的宣文书院,巨野县的麟
  川书院,单县的鸣琴书院,定陶的养正书院等在鲁西南一带都颇具盛名。
  书院由当地著名学者讲学,采取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以议论时政,对传播学术思想有积极作用。至清末,书院已明显地演变为科举预备考试的场所,选用的教材多为程朱理学派的书籍,如《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为应付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八股文的习作,按清廷规定,书院需进行课考,一般每月两次。定在月之初二、十六两日,或月之初五、二十五两日。两次课试,一次为官课,由府、县出题、阅卷、给奖;一次为师课,由掌教出题、阅卷,书院给奖。
  书院由“山长”总领院务,并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讲人。“山长”多,由官府择品行方正,学问博通,能为士人模范者,以礼聘请。书院的生童,在所辖的州、县内选取。
  在管理体制上,以雍正时期完善化的《圣谕广训》为教育训练的主要标准,它使生童完全循规蹈矩于封建伦礼道德规范,牢牢地钳制着生童的思想。至清末,从书院的教材、教法、管理等方面,均显示出封建教育的腐朽性。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清帝谕示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堂。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区内书院先后改为中学堂、小学堂或废止。书院作为一种相沿千年之久的办学形式宣告终结。
  清末,曹州府私塾、儒学、书院的教师称塾师。由办学单位聘任屡试不第的秀才充任, 也有举人、贡生、廩生充任的。塾师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如遇生、老、病、死之事,更为艰难。正如旧时流传的一首歌谣:“教书原本属下流,依人门户度春秋。有饥有饱寻常客,无枷无锁自在囚。”足见教书生涯的艰辛。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重华书院
相关机构
佩文书院
相关机构
右文书院
相关机构
居敬书院
相关机构
宣文书院
相关机构
麟川书院
相关机构
鸣琴书院
相关机构
养正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曹州府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精一堂
相关作品
文昌阁
相关作品
木石居
相关作品
云斋
相关作品
小乾坤
相关作品
文昌祠
相关作品
养士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