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4
页码: 382-385
摘要: 建国前,区内无乡村建设规划。建国后,各级政府多次提岀过乡村建设规划设想,但实施甚少。1981年,乡村建设被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部分乡镇开始制订了建设规划。1983年9月,在全省村镇规划设计评议竞赛中,菏泽市编制的《王浩屯集镇规划》荣获四等奖。1984年,菏泽地区行署批转了菏泽地区建委关于《全区村镇规划及建设工作的报告》。1985年,全区村镇规划工作全部完成。规划期限:近期3-5年,远期15年。至20世纪末,全区建置镇117个,其中0.5-0.9万人的74个,1—2万人的36个,2万人以上的7个。菏泽市的吕陵、东明县的陆圈为石油化工镇;菏泽市的刘庄、吕陵、杜庄,鄄城县的旧城为建材基地镇;巨野县大义、单县的终兴、郓城的丁里长为煤炭镇。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镇规划

内容

第一节建设规划
  建国前,区内无乡村建设规划。建国后,各级政府多次提岀过乡村建设规划设想,但实施甚少。1981年,乡村建设被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部分乡镇开始制订了建设规划。1983年9月,在全省村镇规划设计评议竞赛中,菏泽市编制的《王浩屯集镇规划》荣获四等奖。1984年,菏泽地区行署批转了菏泽地区建委关于《全区村镇规划及建设工作的报告》。1985年,全区村镇规划工作全部完成。规划期限:近期3-5年,远期15年。至20世纪末,全区建置镇117个,其中0.5-0.9万人的74个,1—2万人的36个,2万人以上的7个。菏泽市的吕陵、东明县的陆圈为石油化工镇;菏泽市的刘庄、吕陵、杜庄,鄄城县的旧城为建材基地镇;巨野县大义、单县的终兴、郓城的丁里长为煤炭镇。
  据统计,规划后比规划前的占地面积可节省5-15%。东明县规划的14个乡,612个自然村,总占地面积由规划前的5074.2公顷减少到规划后的3623.2公顷,节约1456公顷。曹县原庄寨乡前韩大队,规划后占地规模比原来节省5.33公顷。
  第二节乡村交通
  街道建国前,村镇街道均为土路,路面高低不平,旱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排水方向是大街小巷乱流,绿化种植各取所好。建国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村镇的街道逐年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在菏泽地区建委的统一指导下,全区各村镇的规划工作于1985年底全部完成。街道逐步改造为三合土、砖渣或沥青路面。1985年,全区村镇一般都具有主次两种街道,主街宽5-10米,次街宽3-5米。按照规划要求的标准,对绿化、环卫、给排水、通讯、照明等基础设施综合安排。单县的韦洼村,规划的街道14条,主街宽9米,其他街宽6米,全长2.5公里。全村街道经纬分明,宛如棋盘,路旁每5米植桐树一棵,排列整齐;道旁安有路灯,颇有城镇风貌。单县郭堂村把村庄规划成正方形,南北、东西向主街各1条,均宽9米,长350米,其他街道11条,均长280米,宽6米。村内虽为土路面,但平坦笔直;街道两旁杨柳成荫,路灯成行。
  桥梁建国前,区内乡村桥梁多为木质桥,十分简陋,并且无人管理,年久失修,交通时常中断。建国后,乡村桥梁建设发展较快,全区普遍拆除了木质桥,修建了各种形式的砖结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桥。1985年,全区乡村公路共有桥梁660座。
  第三节照明绿化
  照明建国前,乡村照明都是用一容器,内注豆油或棉油,加一棉芯点燃照明。建国初,多用煤油,因是进口油,又称“洋油灯”。尔后,煤油“罩子灯”、“马蹄灯”开始使用。节日照明一般用蜡烛。乡村用电晚于城市。1985年,全区已有4785个行政村用电灯照明,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57.76%。
  绿化建国前,乡村绿化无统一规划,人植野生树木任其生长,任人砍伐,很少成荫。1949年全区村庄四旁零星植树仅为1542万株。建国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大地园林化”,乡村绿化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居住条件被列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983年底,境内村庄四旁零星植树1.0009亿株,是1949年的6.5倍。单县黄岗、鄄城军屯、成武周庄是全区乡村绿化的典范,村内村外,树木林立,绿树成荫,形成了点、线、面、片、带新绿化网。有些新村主街道设有绿化带,路端有绿地或花坛,冬青环绕四周,内植花草,环境优美。
  1978年以后,农民为发展家庭副业,利用庭院空间进行立体种植,上架葡萄,下植名贵花卉,品种繁多,这些已成为一项潜力很大的家庭收入。
  第四节饮水
  建国前,区内农村生活用水,多用土罐、木桶,人工提升,少数地方使用木制辘辘。村庄一般有小井1-3眼,井深10米,石砌井口,砖砌井身。由于保护不当,地面杂物常进入井内,不但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也减少出水量,每2—3年需淘井一次。70年代,开始用手压井,比砖井方便、清洁、卫生。80年代,有些村镇开始投资建水塔,饮用自来水。1985年,全区用自备水塔供水的村镇有123个,其中集镇31个,村庄92个。
  第五节庭院
  50年代以前,区内农村房舍绝大多数是土平房。据1952年统计,全区有房屋438万间,人均不足10平方米,瓦房只占4.4%。70年代后期瓦大量涌现。至1985年,土平房已基本绝迹,瓦房建筑面积已达11189.44万余平方米,人均约16平方米。
  院落50年代前,由于贫富不均,院落布局形式不同,但多为一进四合院的形式,每院占地0.3—0.5亩不等,有院墙合围。房屋布局一般是东西屋各3间,南屋3间,正房3—5间。贫穷农户则只建正房(俗称堂屋),或配以东屋,或配以西屋。富户还建一进两院住宅,房屋布局依次为:大门——“腰房”——正房。每院配东西屋各3间。有权势的大户则多建成一连数进的四合院,每院正房3-5间,东西配房各3间,院落环扣,屋宇栉比,形成深宅大院,加上高墙围筑,显得深邃森严。随着封建家族制的日益瓦解,深宅大院逐渐被独门独院所代替。旧时的院落出口位置多开正门,也有的开侧门,在背向(相对于正房)设门的俗称“倒宅”大门,多建成过道或脊架门楼。20世纪50年代后,农户住宅院落一般是由一栋正房(3—5间),配2—3间的西屋或东屋组成独门独院。正房门略向东南,俗称朝阳。封闭式的四合院形式已不多见。
  房屋建国前,民房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仅有少量的砖木结构房屋。为了防水,房基一般均高于地面30-60厘米。墙体多由粘泥垛成,厚度50厘米。有的墙体底部砌筑50厘米高的“砖碱”。门窗为木质方格式或条缝式。房屋进深一般为4米,开间2.7-3米。屋顶多用高粱秸杆和麦秸草苫,并覆盖15-20厘米厚的碱土,两面坡15°-20%每年雨季前都需泥整,寿命在20年左右。富户人家住房多是砖木结构的瓦房,进深及檐高比土房稍大。墙体有的用青砖砌成,有的为“包皮墙”,即里面为粘土或坯,外层用砖包皮。房架以重梁起架为多,由梁、檩、椽组成。屋顶有的用苇笆覆盖,有的用薄方砖(俗称八砖)遍铺, 俗称“八砖蹬顶”,盖上有传统的小青瓦,屋面坡度在20。以上,尤其是正房,屋脊较高,约40—50厘米,其形式或砌成实脊,或用小青瓦扣成角花,称“花脊”。有的房屋设走廊,屋檐四角和房脊装饰有烧制的砖质禽兽模型。特别考究的住房,还装饰有“钢钗银雁,鸡鱼海马”等。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民房结构形式基本没有变化。虽瓦房有所增加,但土平房仍很普遍。自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住房普遍款式为“腰子墙”瓦屋,进深为5-7米,仍以梁、檩、椽作房架,屋面坡度与过去的瓦房相差无几。机制大红瓦代替了传统的小青瓦,木棂窗多改为钢筋窗,有的还装上玻璃,内吊顶棚,墙壁用白灰抹面,地面铺上水泥。部分农房改变了传统的“筒子”房形式,结构布局或一厅二室,或一厅三室。1982年后,10县、市城附近农村岀现了砖混结构的平顶住房,或一层,或二层,墙体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屋顶用钢筋混凝土楼板铺盖。
  第六节典型村庄
  单县黄岗位于黄河故道北岸,鲁、豫、皖三省交界处,北距单县城17公里,是单县农村第一大镇。明景泰年间,洪洞县黄氏携5个儿子迁于此处古庙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名为黄五庄。后因河水屡侵村庄,遂迁至高岗处,改村名为黄岗,沿用至今。
  1947年,黄岗有人口3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多人。建国后,人口逐渐增多。80年代中期发展到7495人,比建国前增加1.5倍。其中非农业人口885人。全村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900米,分为东、西、南、北街,东南隅和黄后楼6个行政村。
  黄岗原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均为土路。1976年,改为沥青路面。1978年,新辟东西大街一条,长900米,宽20米,有水塔4座,日供水60立方米。1978年开始供电。1981年安装路灯。
  1949年,有各种大小店铺20家。80年代中期拥有机器制造、农机修理、饮食服务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100多家;有邮电所1处,4条投递路线,186.6公里;电话机23部,1619对公里。
  1949年,有玄帝庙、火神庙、三官庙、大王庙、关帝庙等5座庙宇。关帝庙院内建有戏楼1座,东西两厢,筑有两层看楼。有教堂1处。80年代中期,有电视录像厅1处,图书室3处,电影院1处,容纳观众1300多人。
  鄄城县军屯鄄城县董口乡军屯村西靠黄河大堤,是一个回民新村,被誉为黄河滩上的一颗明珠。全村227户,1023人,耕地850亩,人均占有0.8亩,村庄占地220亩。建国前,军屯房屋破旧,草坯土打墙,街道坎坷不平,污水四溢,臭气熏人。建国后,村容虽经改造,但变化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走工农商综合发展的路子,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1984年,村党支部决定,重新划分宅基地,统一规划新村,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在城乡建设部门的帮助下,施工不到二年,新村落成,成为鄄城县第一个新式农村。新村整齐划一,街宽路平胡同直。全村共有南北街9条,主街1条;东西街5条,主街2条,其中主街宽12米,其他街宽7米。房屋成排,中西式结合,美观大方,于黄河大堤上俯视全村,街巷纵横,瓦房排排。教学大楼(回民中学)座落村东,裘皮制革厂位于村南,东南角清真寺大殿和八角望月楼,古朴典雅,蔚为大观。
  成武县周庄位于成武县九女集乡西北部,建国前原是一个贫困的村庄。建国后,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富裕起来。1958年后,村干部就针对村庄房屋建设零乱,街道狭窄弯曲且不平的状况,做出了进行改造的初步规划,对宅基标准、个人建房做出了统一规定。至1962年,建成了8米宽的主街道,建起了10户排房。至1976年,全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又对村庄改造做了大胆尝试,实行集体统一建房的住房分配制。在建设过程中,自己烧制砖瓦,自己组织建筑队,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至1985年,全村人都住进了新型的住宅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是座北朝南,主房5间,内设客厅和居室;院左边建配房2间,为储藏室和厨房,室内均为水泥地面;院的东南角或西南角一般为饲养棚圈,大门处建一过道,四周围以砖墙,形成独家小院。每院占地0.4亩,房屋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有的农户在院内建起了花坛或栽上了葡萄,更显得幽雅美观。
  1985年,全村共有196户600余人,村庄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面积10公顷。整个村庄以纵横交叉的13条街道为主干,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一栋栋瓦房。这些房舍,除居民住房外,还有学校、卫生室、代销点、文化娱乐室等各种公共用房,达200余间。70年代初村里就购置了电影放映机,后又增置了一台公用电视机。1976年,村里办起了沼气池,5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1979年起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村内主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所有街道两旁均栽植了国槐、火炬、冬青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庄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他们在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的同时,还大搞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科学和普及法律活动,制订了村规民约,并且每年举行一次评选文明户、劳动致富户、卫生户活动,使全村进一步形成了种田讲科学、做事讲文明、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1985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综合治理文明村”。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吕陵县
相关地名
曹县原
相关地名
庄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