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图书馆
菏泽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菏泽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节 畜产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14
颗粒名称:
第九节 畜产品加工
分类号:
F762.5
页数:
2
页码:
324-325
摘要:
菏泽地区系全国青山羊、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存养量居全省之首,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畜产品加工主要是皮毛辣制和皮毛制品。皮毛鞣制在区内历史悠久,单县、菏泽、曹县、定陶等县均有皮革作坊。鞣制方法主要有分盐法、盐干法和干燥法3种。其中干燥法为传统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储藏和运输,现仍被民间采用。
关键词:
轻工业
畜产品加工
内容
菏泽地区系全国青山羊、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存养量居全省之首,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内畜产品加工主要是皮毛辣制和皮毛制品。皮毛鞣制在区内历史悠久,单县、菏泽、曹县、定陶等县均有皮革作坊。鞣制方法主要有分盐法、盐干法和干燥法3种。其中干燥法为传统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储藏和运输,现仍被民间采用。
1953年区内成立第一个皮革生产合作社——东明皮革生产社,从业人员27人,年产值1.2万元,主要从事车马挽具生产。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皮革业迅速发展。到1956年全区有皮革生产合作社11个,从业人员190人,生产车马挽具34.6万件,创总产值21.5万元。1958年由于追求大产品,搞转厂过渡,使皮革工业生产一度陷于低潮。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手工业35条”,皮革工业得以恢复发展,1963年,全区皮革生产厂家6个,从业人员208人,生产车马挽具49.3万件,总产值69.4万元。1968年定陶县制革厂开展了双面绒、单面绒革的研制工作,当年试制成功,1970年大批量投入生产,1971年在省质量评比中,获得了优良产品称号,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并在全省皮革行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荣获“优胜单位”称号。1974年,该厂首先应用和推广了碱法脱毛新工艺,使产品质量提高了12%,生产周期缩短6天,成本降低10%,而且减轻了废水污染,成为全省首先应用碱法脱毛工艺的厂家之一。1975年又试验应用了重革干速鞣制新工艺,生产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两天,物耗由原来的1:1降到1:0.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皮毛资源的增加,为区内发展皮革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花色品种迅速增加。至1981年,区内皮革和革制品主要有:轻革、重革、糅制皮革、毛皮、革皮、服装、毛皮服装、皮鞋等。定陶县皮毛厂生产的羊剪绒挂毯、坐垫荣获全省第一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应用稀土染色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荣获省二轻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定陶县裘皮服装厂生产的“金叶”牌裘皮衣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金叶”牌裘皮衣又被评为全省第一名,被誉为“优质产品” 截止1985年底,菏泽地区皮革行业有: 菏泽市制革厂、巨野县制革厂、成武县皮革厂、定陶县皮毛厂、定陶县裘革服装厂、定陶制革厂、菏泽市皮鞋厂、东明县皮鞋厂、梁山县皮件厂等11处县属企业,职工1301人;占地面积27006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5644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89.8万元,流动资金970.2万元;产轻革152287平方米,皮鞋42647双,毛皮褥子16600条,毛皮服装19800件,创工业总值1023万元,利润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63.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制革企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了一批皮毛加工厂,比较好的企业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前沙海、中沙海皮厂、定陶南关皮厂、荷泽市东西马垓皮厂、巨野县石官电皮件厂、郓城县(玉皇庙)兴集裘革皮毛公司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1985年完成产值1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向国家交税56万元。“七五”期间,巨野县制革厂投资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设备,年生产皮革100万张,创产值500万元,现已成为菏泽地区山羊革加工中心。1985年全区皮毛加工业发展到28处,从业人员达3721人,实现产值2232万元,利税228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