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艺
分类号: TS95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地毯业是区内的新兴行业,1973年菏泽县南关毛线厂转产试制地毯,后派人到天津地毯厂学习技术,织成全区第一批两块“4X7”的彩花京式“90”道男工地毯样品。1974年经省批准正式生产地毯,定名为荷泽县地毯厂。1975年荷泽东关地毯厂创建,1976—1979年鄄城地毯厂、东明地毯厂、定陶县地毯总厂、曹县地毯厂相继建成投产。同时,曹县侯集、定陶县城关及陈集等社办地毯厂也相继创建。
关键词: 轻工业 工艺

内容

地毯地毯业是区内的新兴行业,1973年菏泽县南关毛线厂转产试制地毯,后派人到天津地毯厂学习技术,织成全区第一批两块“4X7”的彩花京式“90”道男工地毯样品。1974年经省批准正式生产地毯,定名为荷泽县地毯厂。1975年荷泽东关地毯厂创建,1976—1979年鄄城地毯厂、东明地毯厂、定陶县地毯总厂、曹县地毯厂相继建成投产。同时,曹县侯集、定陶县城关及陈集等社办地毯厂也相继创建。至此,初步形成了菏泽地区地毯生产网络。全区地毯织机千余台,地毯工2000余人,年产值9000余万元。随着生产的发展,整个地毯行业各道工序的设备也逐渐完备,年生产能力由1974年的50平方米,提高到1985年的27995.63平方米,产品正品率达到93.7%。年产毛纱194吨,除区内自用外,每年可外销100吨。地毯品种主要有120道、240道改良毛地毯,80道山羊毛地毯,160道、90道、180道、240道华艺地毯,160道、120道马蹄扣地毯等1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提高竞争能力,还自行设计了120道“刺绣荷花纹地毯”、120道华艺“白蛇传地毯”、120道华艺地毯、120道京式毯、彩花式毯、160道仿波斯毯、棉毯、编织毯、葡萄牙毯等。这些产品先后参加全国和全省展评,均获得好评。1985年定陶县地毯总厂干洗烫光新工艺试验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一项空白。
  剌绣工艺品菏泽地区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刺绣已很盛行。民国初,先后开业的刺绣戏装作坊有4家,近百人加工戏装.1928年,发展到700余人。后来苏绣技艺又传入菏泽,使刺绣艺术大为发展。
  建国后,菏泽“济盛号”戏装店与银楼、刻字、印刷、打线等铺组成了近40人的美术合作社。又先后成立了定陶刺绣厂、单县美术厂、曹县美术公司、曹县街道刺绣社等,加工工艺由手绣发展到机绣,产品主要有枕套、绣衣、童装、童帽、被面、挂屏、被罩、床单、床围子、绣片、和服等内销及岀口产品。刺绣针法1953年不到10种,1978年春,经山东轻工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副教授李风书先生传授,达50余种,花色品种增加数百种,同时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设计人员。区内图案多为牡丹、山茶、水仙、花篮、蝴蝶、翎毛、双喜、玉兰、梅、兰、竹、菊、松鹤及少量的山水和鹿、兔、熊猫等。70年代利用金、银线作图案装饰纹样,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实用耐磨。特别是“玉堂富贵"、“喜上眉梢”、“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纹样等更受群众欢迎。女绣衣、胸花、领花、袖花、和服等,畅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等国.1985年全区3个刺绣厂,年产值188万元。
  草柳工艺品区内柳条资源十分丰富,各县都有种植,特别是东明、鄄城、曹县种植面积较大。柳制品加工在区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村庄因此而得名,如曹县的笆斗刘。
  传统的柳制品非常讲究,柳条经过去皮、干燥、挑选分级,然后再用特建的土窖将柳条回潮,用绳经勒制。产品多用圆柳条进行封口,拿边多用劈条缠绕。一般传统的柳制品造型多是圆型、长方形、方型、六角型,编法为起一压一,成菱形纹理,边沿为泥鳅背式。家庭妇女用的针线筐及花篮,有的用破蔑染成颜色编织成十字花纹,以增加装饰美。家庭用的食筐、花篮多用大柳条编成,编法有平编、立体编,有时穿插带皮青柳条,以增加韵味。边沿有单沿、复沿,图案为云水纹、麦穗纹等。产品整体端正大方,素雅别致。
  70年代,柳制品由各家各户生产,逐步发展成专业队伍,建立了厂社。1973年,东明、鄄城、曹县等地组织了外贸出口柳编收购点,产品发展到157种,成交商品132种,销往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东明县发展到18处乡镇,74个生产点,技术队伍3500人,品种130多个,年产值20多万元。鄄城县发展到8处乡镇,20多个生产点,编织队伍1000多人,年产值10万元。
  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的增加,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逐步发展到套三、套五的套装,由圆形发展成船形、椭圆、六角、八角、球形、曲线形。日用品有花盆套、花筐、花瓶、大果盘、菜坛、吊花篮、荷包篮、狗窝、猫窝、鸟窝等产品。编法由过去的平编发展到立体编、板条编、双条编、蔑子编,并配以白腊条、草麻,使产品锦上添花。边沿由单沿发展到古缘线,铁索棍、麦穗花、拧成绳等。有的柳制品增加了煮柳上漆工艺,给这一古老的传统编织品更增加了色彩。1985年柳制品产值达112万元。
  草制品也是农村传统工艺产品,主要原料是麦秸杆、玉米皮,生产的产品有草帽、座垫、草门帘、草墙席和其他草制工艺品,1985年产值约56万元。
  画类工艺品包括国画、册页、花卉、屏风、彩蛋等。60年代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工艺花鸟、山水、册页、花卉等销量增加。70年代,菏泽地区将民间的手绘彩蛋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79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把原来在彩蛋上彩绘改为清漆后彩绘,一时期,产品供不应求。1981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更名为单县工艺美术总厂,主要工艺产品有:吊彩蛋、坐彩蛋、玻璃盒彩蛋、彩葫芦等30余个品种,年产值41万元,创利税4.5万元,为区内岀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之一。
  1964—1973年间,菏泽的李眉川、单县的崔星五画家的作品,先后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前者画风严谨,用笔挺拔有力,擅竹兰兼山水。后者画风雄健,苍劲泼辣,擅松鹤兼梅石。其后中青年画家群起,成为出口国画的骨干力量。随着画类工艺品的发展,装裱技术不断提高。地区美术公司的李超杰等曾先后去北京、湖北学习宣和裱、满绫裱、鱼池裱、绫带鱼池裱等多种裱法,增加了岀口国画品种,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画类工艺品1985年完成总产值103万元。
  玩具主要有皮毛玩具和旋木玩具两大类。1972年,菏泽地区先后在菏泽东关地毯厂,巨野美术厂,菏泽市东马垓、西马垓、沙海以及定陶陈集等地发展了皮毛玩具生产点,主要产品是电子结构、声控玩具,从业人员600余人,最高年产值达150多万元,是菏泽地区外贸出口的大宗工艺品1983年,菏泽东关工艺厂生产的皮毛动物,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旋木玩具原系民间儿童玩具。主要产地是鄄城县郑营乡刘庄和引马乡马庄。旋木玩具始于清代中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从单一的生产“哗啦棒槌”发展到60多个品种,如响蛋、木罐、不倒翁、二宝神、梅花鹿、睡猫、小鸡、笔筒、茶盒等。尤其是刘庄,全村人人都是旋木巧匠,故有“哗啦棒槌刘庄”,“旋木刘庄”的别称。1979年9月,鄄城县依靠刘庄、马庄的技术优势,于县被服二厂院内创建了“旋木厂”,其产品亦被省、地、县外贸局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80年山东省二轻厅、省美术公司对此非常重视,曾两次拨专款20万元在鄄城县城南建立新的旋木厂。至1985年,该厂有干部职工95人,固定资产18.8万元,旋床49台,年产值40.4万元。其产品儿童计算架,1979年曾出口新加坡等国家,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得山东省二轻厅新产品设计创新二等奖和三等奖,1983年又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