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机构
1955年6月,设山东省手工业联社菏泽专区办事处,是区内最早的工业管理机构。1957年2月,实业公司改为工业局。1958年4月撤销,是年7月复设,二轻工业属工业局管理。1959年9月,菏泽专区手工业联社改为菏泽专区手工业管理局。1960年5月设轻工业局。1966年5月至1968年3月,专署分管二轻工业的机构为手工业管理局。1968年3月设立手工业管理局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12月撤销,1970年1月设立轻工业局。1975年7月设立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3月与第一轻工业局合并为轻工业公司.是年5月又分设第二轻工业公司。第二节工艺
地毯地毯业是区内的新兴行业,1973年菏泽县南关毛线厂转产试制地毯,后派人到天津地毯厂学习技术,织成全区第一批两块“4X7”的彩花京式“90”道男工地毯样品。1974年经省批准正式生产地毯,定名为荷泽县地毯厂。1975年荷泽东关地毯厂创建,1976—1979年鄄城地毯厂、东明地毯厂、定陶县地毯总厂、曹县地毯厂相继建成投产。同时,曹县侯集、定陶县城关及陈集等社办地毯厂也相继创建。至此,初步形成了菏泽地区地毯生产网络。全区地毯织机千余台,地毯工2000余人,年产值9000余万元。随着生产的发展,整个地毯行业各道工序的设备也逐渐完备,年生产能力由1974年的50平方米,提高到1985年的27995.63平方米,产品正品率达到93.7%。年产毛纱194吨,除区内自用外,每年可外销100吨。地毯品种主要有120道、240道改良毛地毯,80道山羊毛地毯,160道、90道、180道、240道华艺地毯,160道、120道马蹄扣地毯等1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提高竞争能力,还自行设计了120道“刺绣荷花纹地毯”、120道华艺“白蛇传地毯”、120道华艺地毯、120道京式毯、彩花式毯、160道仿波斯毯、棉毯、编织毯、葡萄牙毯等。这些产品先后参加全国和全省展评,均获得好评。1985年定陶县地毯总厂干洗烫光新工艺试验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一项空白。
剌绣工艺品菏泽地区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刺绣已很盛行。民国初,先后开业的刺绣戏装作坊有4家,近百人加工戏装.1928年,发展到700余人。后来苏绣技艺又传入菏泽,使刺绣艺术大为发展。
建国后,菏泽“济盛号”戏装店与银楼、刻字、印刷、打线等铺组成了近40人的美术合作社。又先后成立了定陶刺绣厂、单县美术厂、曹县美术公司、曹县街道刺绣社等,加工工艺由手绣发展到机绣,产品主要有枕套、绣衣、童装、童帽、被面、挂屏、被罩、床单、床围子、绣片、和服等内销及岀口产品。刺绣针法1953年不到10种,1978年春,经山东轻工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副教授李风书先生传授,达50余种,花色品种增加数百种,同时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设计人员。区内图案多为牡丹、山茶、水仙、花篮、蝴蝶、翎毛、双喜、玉兰、梅、兰、竹、菊、松鹤及少量的山水和鹿、兔、熊猫等。70年代利用金、银线作图案装饰纹样,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实用耐磨。特别是“玉堂富贵"、“喜上眉梢”、“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纹样等更受群众欢迎。女绣衣、胸花、领花、袖花、和服等,畅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等国.1985年全区3个刺绣厂,年产值188万元。
草柳工艺品区内柳条资源十分丰富,各县都有种植,特别是东明、鄄城、曹县种植面积较大。柳制品加工在区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村庄因此而得名,如曹县的笆斗刘。
传统的柳制品非常讲究,柳条经过去皮、干燥、挑选分级,然后再用特建的土窖将柳条回潮,用绳经勒制。产品多用圆柳条进行封口,拿边多用劈条缠绕。一般传统的柳制品造型多是圆型、长方形、方型、六角型,编法为起一压一,成菱形纹理,边沿为泥鳅背式。家庭妇女用的针线筐及花篮,有的用破蔑染成颜色编织成十字花纹,以增加装饰美。家庭用的食筐、花篮多用大柳条编成,编法有平编、立体编,有时穿插带皮青柳条,以增加韵味。边沿有单沿、复沿,图案为云水纹、麦穗纹等。产品整体端正大方,素雅别致。
70年代,柳制品由各家各户生产,逐步发展成专业队伍,建立了厂社。1973年,东明、鄄城、曹县等地组织了外贸出口柳编收购点,产品发展到157种,成交商品132种,销往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东明县发展到18处乡镇,74个生产点,技术队伍3500人,品种130多个,年产值20多万元。鄄城县发展到8处乡镇,20多个生产点,编织队伍1000多人,年产值10万元。
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的增加,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逐步发展到套三、套五的套装,由圆形发展成船形、椭圆、六角、八角、球形、曲线形。日用品有花盆套、花筐、花瓶、大果盘、菜坛、吊花篮、荷包篮、狗窝、猫窝、鸟窝等产品。编法由过去的平编发展到立体编、板条编、双条编、蔑子编,并配以白腊条、草麻,使产品锦上添花。边沿由单沿发展到古缘线,铁索棍、麦穗花、拧成绳等。有的柳制品增加了煮柳上漆工艺,给这一古老的传统编织品更增加了色彩。1985年柳制品产值达112万元。
草制品也是农村传统工艺产品,主要原料是麦秸杆、玉米皮,生产的产品有草帽、座垫、草门帘、草墙席和其他草制工艺品,1985年产值约56万元。
画类工艺品包括国画、册页、花卉、屏风、彩蛋等。60年代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工艺花鸟、山水、册页、花卉等销量增加。70年代,菏泽地区将民间的手绘彩蛋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79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把原来在彩蛋上彩绘改为清漆后彩绘,一时期,产品供不应求。1981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更名为单县工艺美术总厂,主要工艺产品有:吊彩蛋、坐彩蛋、玻璃盒彩蛋、彩葫芦等30余个品种,年产值41万元,创利税4.5万元,为区内岀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之一。
1964—1973年间,菏泽的李眉川、单县的崔星五画家的作品,先后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前者画风严谨,用笔挺拔有力,擅竹兰兼山水。后者画风雄健,苍劲泼辣,擅松鹤兼梅石。其后中青年画家群起,成为出口国画的骨干力量。随着画类工艺品的发展,装裱技术不断提高。地区美术公司的李超杰等曾先后去北京、湖北学习宣和裱、满绫裱、鱼池裱、绫带鱼池裱等多种裱法,增加了岀口国画品种,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画类工艺品1985年完成总产值103万元。
玩具主要有皮毛玩具和旋木玩具两大类。1972年,菏泽地区先后在菏泽东关地毯厂,巨野美术厂,菏泽市东马垓、西马垓、沙海以及定陶陈集等地发展了皮毛玩具生产点,主要产品是电子结构、声控玩具,从业人员600余人,最高年产值达150多万元,是菏泽地区外贸出口的大宗工艺品1983年,菏泽东关工艺厂生产的皮毛动物,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旋木玩具原系民间儿童玩具。主要产地是鄄城县郑营乡刘庄和引马乡马庄。旋木玩具始于清代中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从单一的生产“哗啦棒槌”发展到60多个品种,如响蛋、木罐、不倒翁、二宝神、梅花鹿、睡猫、小鸡、笔筒、茶盒等。尤其是刘庄,全村人人都是旋木巧匠,故有“哗啦棒槌刘庄”,“旋木刘庄”的别称。1979年9月,鄄城县依靠刘庄、马庄的技术优势,于县被服二厂院内创建了“旋木厂”,其产品亦被省、地、县外贸局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80年山东省二轻厅、省美术公司对此非常重视,曾两次拨专款20万元在鄄城县城南建立新的旋木厂。至1985年,该厂有干部职工95人,固定资产18.8万元,旋床49台,年产值40.4万元。其产品儿童计算架,1979年曾出口新加坡等国家,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得山东省二轻厅新产品设计创新二等奖和三等奖,1983年又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
第三节服装鞋帽
荷泽区内服装鞋帽业的生产方式,长期沿袭传统的量体裁衣手工缝制。1916年,美国胜家公司的“飞人牌”缝纫机首次进入菏泽。从此,区内的服装鞋帽开始由手工缝纫向机具生产转化,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富裕人家和上层人物。
建国后,各县从事服装鞋帽生产的个体户,纷纷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至1956年区内从事服装鞋帽生产的合作社(组)共33个,从业人员1272人,年产各种服装28万件,布鞋1.4万双,总产值224.6万元,比1952年的5.4万元增长40.6倍。服装鞋帽业进入了一个以缝制现代服装为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一直沿袭着顾客来料,单件量体做衣的旧模式,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料耗较高,工效较低。1975年以后,轻工部、商业部联合组织力量,普遍进行了人体调査,制定了服装型号标准,促进了成衣生产,境内各服装企业开始给商业部门成批加工成衣。1979年以来,根据省革委(79)鲁二轻工字21号文件,把对商业部门加工成衣的方式逐步改为购销方式。服装企业,按照多渠道,少环节的方针采取送货上门与批发零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品种主要有棉布服装、纯毛服装、毛混纺服装、羽绒服装、西装、男女童装和男、女、童各式布鞋。1980年年产服装156.33万件,比1979年增长191.1%,1981年达204.44万件,其中女上衣荣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一名。80年代以后.服装生产个体户猛增,仅菏泽城区从事服装生产达千余户,年产服装几百万件,形成了康庄服装批发市场,1985年全区服装鞋帽业县以上生产企业共16个;职工18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占地面积9316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8203平方米;固定资产454.9万元,流动资金871.8万元;年产量153万件,创工业总产值1264.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977.9元。
第四节木器家具
建国前,木器家具业主要生产桌、椅、床、柜、门窗,以及犁、耧、耙木制农具和辕车、太平车等。
建国后,木器家具业结束了简陋的木业作坊生产历史,组织了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区木业合作社48个,从业人员1559人,年产木制农具52.3万件,木制家具2.18万件,工业总产值115.8万元。1958年部分木器制造业转为国营工厂或社队工业。1961年,贯彻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35条例”),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较大改进1964年,东明县木器社的梁金庭创制了打眼机、锨杠机、小型圆盘锯,分别提高工效4-10倍,曹县建筑社创制了木工工具卧钻、开榫机、凿眼机、划线机,实现了木工生产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木器、家具品种款式发生较大变化。除木家具外,还有钢家具和钢木家具。主要种类有框式组合家具和板式组合家具等°1980年,梁山县钢制家具厂生产的“水浒”牌喷花双人床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1年,成武县木器厂利用细木空心板制作的办公室套装家具被省二轻厅评为三等奖,1982年设计创新的拆装多用橱被评为省二轻厅新产品二等奖;1983年,制作的单件大衣橱获省二轻厅一等奖;1984年设计的MH84O1型卧室家具获省二轻厅一等奖,创新的MB8504型组合套装家具获国家轻工部二等奖。1985年东明县木器厂生产的新式办公用具进入国务院机关,成为荷泽地区木器生产厂家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木器家具业大多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所需原料自行采购。1978年以后,国家虽计划供应部分平价木材,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的需要。在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荷泽、成武等县试制成功了刨花板、空心板及贴面新工艺,用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制作了层板家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成武、东明等县引进了推光、磨漆新工艺。成武柳腊家具厂开发了柳腊家具,填补了全区家具制造行业的一项空白。曹县、成武、梁山、荷泽等县(市)开发了桐木制品和桐木家具,部分打入了国际市场。1985年,全区共有家具制造业70个,职工1759人,年产木制家具12.1万件,钢木家具2.7万件,钢制家具7.3万件,竹制家具1万件,其他材料家具1046件,年工业总产值779.11万元。
第五节塑料
塑料工业是区内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最早生产塑料制品的厂家是菏泽市塑料一厂(由原菏泽县被服厂一个车间改建)。1962年4月,该厂购进1台塑料热合机,主要生产塑料手提包、塑料票夹、塑料腰带等复合制品。1968年改名为菏泽县塑料制品厂。1971年,云城县皮革厂转产,从徐州购进压力机2台,挤出机1台,开始生产红塑料鞋底。1976年改为塑料厂,固定资产26037元,年产值8.66万元,主要产品是车马挽具、红塑料鞋底和PVC硬管。1985年该厂职工达102人,工业总产值201.8万元,主要产品是塑料薄膜。1971年10月,东明县鞋帽社制成冷压机2台,挤出机1台,试制塑料凉鞋成功,当年产量达1吨,1976年改名为东明县塑料厂。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区内又相继成立了单县塑料厂、单县塑料复制品厂、荷泽县塑料二厂、曹县塑料厂。1985年,全区塑料生产企业7家,人员684人,占地56560平方米,厂房占地139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13.2万元,专用设备66台,设备生产能力8528.3吨,主要产品有农地膜、管材、小商品、中空制品、编织制品、涂塑窗纱、全塑凉鞋及鞋底等,年产值724.3万元,利润2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589元,年生产塑料制品1793吨,其中塑料薄膜982吨,塑料管309吨,塑料编制品165吨, 日用和其他塑料制品174吨。
第六节金属制品
建国前,区内金属制品业都是个体手工作坊,主要设备是烘炉,产品有剪刀、菜刀和铁制小农具等。70年代金属制品增加了铝制品。1985年全区独立核算的金属制品厂达81处,年产值1794万元。
剪刀区内著名的剪刀是定陶聂家剪刀。它始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为聂家五世祖聂天佑所创,工艺技术不外传,巧手每天只能生产3把,供不应求。聂家剪刀的特点是强度大、刃薄、面陡、锋利、能吃厚,很受群众欢迎。销往区内及苏、豫、皖等省,被誉为佳品。
1952年,在剪刀生产组的基础上成立定陶剪刀社,有职工30余人,产量每人每天生产4一5把,年总产量约为3万把。1958年,因大炼钢铁,剪刀生产陷于停顿。1961年重新组织起来。1965年省拨款给予支持,搬迁建厂,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空气锤、弹簧锤、砂轮、磨光机、水磨机等,由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生产效率由每人每天生产4-5把提高到10把。
1969年,对冷热锻打等十几道工序进行改革,同时组织技术工人赴烟台学习果树剪.刀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76年,定陶剪刀被评为省二轻系统名牌产品。80年代初,该厂将原来的民用剪一号改为特号,接着又研制成功了白铁剪、高枝剪、地毯剪等新品种,很受用户欢迎。1985年全厂有职工63人,年产剪刀20万把,产值252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
锅铝锅:巨野县铝锅制品厂(原名五金厂)1958年建厂,有职工35人,年产值20万元。1974年,厂部派人到徐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学习铝锅生产技术后,1975年经省地批准正式纳入省计划,同年改为巨野铝制品厂,年产铝锅17618口,正品率93%,年利润2.3万元,上缴税金3.5万元。1985年底,厂有职工89人,厂区占地面积2168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1万元,流动资金44.7万元,铝锅品种14个,年产铝锅8万口,正品率达97%,完成工业总产值62万元,上缴利税6.2万元。
铁锅:1972年由巨野铸锅厂开始生产铁锅。1985年年产铸铁锅18万口,各种铸铁件59吨。工业总产值60.2万元,实现利税5.1万元。
小五金1985年全区小五金制品企业有11处,主要产品有铁丝、圆钉、水暖管件、耙钉、锔子、拉手等。年产铁丝、圆钉443吨,拉手24万件,其他建筑用小五金9159万件,总产值达300万元。
农具菏泽地区中小农具生产历史悠久。巨野县的梁阁锄板,曹县的王景镰,都是经久耐用,刃口锋利,倍受群众欢迎的名牌产品。
由于农具制造业多是个体生产,单独经营,原料无保证,生产效率低。1956年底,农具生产实现了合作化,中小农具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全区共生产铁制小农具115.3万件,比1954年增长32.9万件。
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中、小农具生产比1957年减少32.1万件。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决定》,从事中小农具生产的手工业者归队,生产量迅速回升。1963年全区生产铁制小农具107.7万件。1985年,全区有58处企业从事中小农具生产,年产值771万元,生产中小农具2514万件。
第七节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建国前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是石磨、石碾、石臼等,费时费力,工效很低。1951年在荷泽西门里清真寺街建日产两吨的小米加工厂,这是全区第一家国营粮食加工厂,后因锅炉故障,于1952年关闭。1956年菏泽面粉厂建成,日产25吨,全区始有机制标准粉。1957—1958年梁山、鄄城、东明、郓城、单县、成武、巨野、定陶、曹县面粉厂相继建成,总投资44.4万元,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日产量350吨。1958年,各县又先后建成大米、小米和粗粮加工车间,加工大米、小米、玉米、瓜干、高梁豆杂面等。
1965—1976年,东明县陆圈、菏泽市皇镇集、梁山县戴庙、曹县韩集、青堌集、郓城县侯集粮所先后建成6个小型粮食加工厂,日产量120吨,后因设备老化和管理等问题,于1979年全部关闭停产。1977年,山东省粮食厅推行大牙齿、尖角度、高流量、钝排列和“三皮一心”制粉新工艺,经定陶面粉厂试验成功后,在全区推广,产品质量提高,电耗下降。1978年逐步实现输送机械化,减轻了体力劳动。是年对鄄城、东明、荷泽、定陶、成武、郓城、梁山等县7个面粉厂进行整体改造,总投资794万元,总建筑面积10288平方米。新建面粉厂采用国家定型产品(山东博山粮机厂Ma和Ma复式气压磨粉机),设计日产能力640吨。1979年区内社队安装磨粉机8889台,年生产能力17.35亿公斤;碾米机5059台,年生产能力5亿余公斤。至1985年,全区制粉工业发展到752个,固定资产449万元,流动资金99.63万元,总产值4046万元,实现利润220.19万元,加工总量122082吨。
油脂加工建国前,区内油脂加工基本是沿用畜拉石碾轧糁,榨油用人工木榨和大木梁吊绳压榨的传统方法,加工能力低,劳动强度大。1956年青岛民生油厂搬迁到菏泽,建立公私合营菏泽植物油厂,区内开始采用新方法榨油。尔后郓城、鄄城、单县、定陶、成武、东明、巨野等县油厂或油脂车间相继建成,总投资61.7万元,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日加工油料110吨。1970年1月,在菏泽植物油厂基础上扩建菏泽粮油机械厂,设机械、榨油两个车间。1971年该厂应用华罗庚优选法,大豆出油率提高0.22%。1979年新建曹县浸出油厂。是年社队又安装榨油机2048台,年产能力2.15亿公斤。1983年改造郓城油厂,1985年改造东明油厂,3厂总投资374万元,建筑面积640平方米。至1985年全区油脂工业职工430人,固定资产463万元,流动资金87.41万元,工业产值912万元,利润62.11万元,加工总量3470吨。
饲料加工1982年,成武、曹县面粉厂内建立饲料车间,区内始有饲料加工业。1983-1985年菏泽、巨野、梁山、郓城、鄄城饲料厂相继建成投产,并在基层粮所安装了小型饲料机68套16121台,总投资210万元。饲料品种由猪、鸡配合饲料发展到雏鸡、牛、兔、鸭等20多种配、混合饲料,年产值3720万元,年生产能力16.5亿公斤,利润385.3万元,为社会节粮30823吨。
第八节棉花加工
建国初期,棉花加工使用脚蹬轧花车。1951年在菏泽城区工农路、曹县城关镇建立了2处棉花加工厂,开始使用机器加工棉花。到1954年底,郓城、成武、巨野、鄄城、定陶等县又先后建起棉花加工厂。60年代以后,棉花加工厂又建了15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棉花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1981-1985年又新建棉花加工厂23处,皮棉加工能力年增加98866吨。至1985年底,全区棉花加工企业已有47处,职工21412人,拥有各种轧花机273台,皮辊机215台,脱绒机388台,打包机159台和其他机械100台。年加工皮棉231034吨,长短绒1150吨,实现总产值77234万元,利润683.4万兀。
菏泽地区1971——1985年棉花加工情况表续表
第九节畜产品加工
菏泽地区系全国青山羊、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存养量居全省之首,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内畜产品加工主要是皮毛辣制和皮毛制品。皮毛鞣制在区内历史悠久,单县、菏泽、曹县、定陶等县均有皮革作坊。鞣制方法主要有分盐法、盐干法和干燥法3种。其中干燥法为传统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储藏和运输,现仍被民间采用。
1953年区内成立第一个皮革生产合作社——东明皮革生产社,从业人员27人,年产值1.2万元,主要从事车马挽具生产。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皮革业迅速发展。到1956年全区有皮革生产合作社11个,从业人员190人,生产车马挽具34.6万件,创总产值21.5万元。1958年由于追求大产品,搞转厂过渡,使皮革工业生产一度陷于低潮。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手工业35条”,皮革工业得以恢复发展,1963年,全区皮革生产厂家6个,从业人员208人,生产车马挽具49.3万件,总产值69.4万元。1968年定陶县制革厂开展了双面绒、单面绒革的研制工作,当年试制成功,1970年大批量投入生产,1971年在省质量评比中,获得了优良产品称号,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并在全省皮革行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荣获“优胜单位”称号。1974年,该厂首先应用和推广了碱法脱毛新工艺,使产品质量提高了12%,生产周期缩短6天,成本降低10%,而且减轻了废水污染,成为全省首先应用碱法脱毛工艺的厂家之一。1975年又试验应用了重革干速鞣制新工艺,生产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两天,物耗由原来的1:1降到1:0.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皮毛资源的增加,为区内发展皮革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花色品种迅速增加。至1981年,区内皮革和革制品主要有:轻革、重革、糅制皮革、毛皮、革皮、服装、毛皮服装、皮鞋等。定陶县皮毛厂生产的羊剪绒挂毯、坐垫荣获全省第一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应用稀土染色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荣获省二轻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定陶县裘皮服装厂生产的“金叶”牌裘皮衣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金叶”牌裘皮衣又被评为全省第一名,被誉为“优质产品” 截止1985年底,菏泽地区皮革行业有: 菏泽市制革厂、巨野县制革厂、成武县皮革厂、定陶县皮毛厂、定陶县裘革服装厂、定陶制革厂、菏泽市皮鞋厂、东明县皮鞋厂、梁山县皮件厂等11处县属企业,职工1301人;占地面积27006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5644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89.8万元,流动资金970.2万元;产轻革152287平方米,皮鞋42647双,毛皮褥子16600条,毛皮服装19800件,创工业总值1023万元,利润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63.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制革企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了一批皮毛加工厂,比较好的企业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前沙海、中沙海皮厂、定陶南关皮厂、荷泽市东西马垓皮厂、巨野县石官电皮件厂、郓城县(玉皇庙)兴集裘革皮毛公司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1985年完成产值1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向国家交税56万元。“七五”期间,巨野县制革厂投资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设备,年生产皮革100万张,创产值500万元,现已成为菏泽地区山羊革加工中心。1985年全区皮毛加工业发展到28处,从业人员达3721人,实现产值2232万元,利税228万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