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96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工业
分类号: F403
页数: 42
页码: 309-350
摘要: 建国初期,区内只有手工卷烟、火柴、铸锅等15处手工业企业,职工115人,工业总产值427万元。建国后16年工业发展缓慢,1965年工业总产值仅达到8178万元。1966年国家加强“小三线”建设,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迁来一批国营企业,奠定了区内工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工业仍长期处于后进状态,1949-1985年的37年间,工业总投资3.12亿元,仅占全省投资总额的1-2%,职工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7285元,比全省少3929元。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工业

内容

建国初期,区内只有手工卷烟、火柴、铸锅等15处手工业企业,职工115人,工业总产值427万元。建国后16年工业发展缓慢,1965年工业总产值仅达到8178万元。1966年国家加强“小三线”建设,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迁来一批国营企业,奠定了区内工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工业仍长期处于后进状态,1949-1985年的37年间,工业总投资3.12亿元,仅占全省投资总额的1-2%,职工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7285元,比全省少3929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荷泽地委、行署结合区内实际,制订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走以小型为主、集体为主、滚动式发展的路子.“六五”期间,县属以上工业企业新建45处,总投资3000多万元,乡村企业新建2271处,总投资20881万元。同时,狠抓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1984年以来更新改造设备3980台(套),60年代以前的设备比重由1983年的9.4%降到6.3%,70年代和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由1983年的1.2%上升到2.5%。印刷、毛纺、制革、造纸、木器以及个别机械企业的设备技术状况,已跨进全省的先进行列。企业经营机制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横向经济联合多方位开展,县属以上工业企业已联合协作203个。全区50%的企业试行了现代化管理方法,有60家企业获得国家计量合格证书。36家企业达到国家三级计量标准,5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计量标准。1980年以来,完成技术开发项目416项,其中新产品382项,新技术推广34项。有104种产品荣获省优部优国优产品称号,其中“梁山”牌收割机刀片和特鲜酱油先后获得国家银质奖。1985年,全区工业企业1452处,动力机械总动力达358434千瓦,职工人数49488人.主要工业有一轻、二轻、纺织、电业、机械、建材、化工等,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规模相当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81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86763万元,增长66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0.6%增加到38.7%。1985年轻工业总产值13881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重工业总产值为28903万元。轻重工业比例为3.88:1.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2774处,实现产值98225万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295826万元的三分之一。菏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重要位置。菏泽地区1949—1985年工业产值表
  单位: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
  第一章一轻工业
  第一节机构
  解放初期,一轻工业有印刷、卷烟、火柴等几家小厂,由菏泽专署实业公司领导。1957年2月,实业公司改设为工业局。1958年4月,工业局撤销,是年7月复设。1960年5月工业局撤销,分设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和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主管一轻、二轻工业。1961年11月,轻工业局与重工业局、机械工业局合并为工业局。1962年6月,工业局与交通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1964年11月又分设为工业局和交通局。1970年1月设立轻工业局,分管一轻、二轻工业。1975年7月分设第二轻工业局。1980年2月轻工业局改为第一轻工业局。1984年3月第一、二轻工业局合并设立轻工业公司。1984年5月又分设第一轻工业公司和第二轻工业公司。
  第二节印刷
  区内印刷业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西年),美籍基督教牧师包志理(BaTu)在曹县基督教孤儿院创办曹县基督教真理印刷局。当时,有立体四开机、圆盘印刷机、切纸机各1台,职员6人,主要印刷圣经之类的书和菏泽圣经传习学校教材、英文版《真理报》等。1910年(清宣统二年),王立三在曹县书院胡同创办五章石印局,有石印机1部,德制石版2块,职员20人。1916年,河南沁阳县人曾佩在单县创办了博雅印刷局,后又相继出现文石印馆、协贸印刷局、振风印刷局、振兴印刷局、人和印刷馆和木刻门市部等7家。1931年,曹县职业学校在曹县东关创办实习工厂,其中包括印刷业务,有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发电机、车床各1台,职员50人。1935年,陈继泰在曹县县府西街创办商业印刷馆,有德制石版1块,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各1台。该馆曾为鲁西南抗日救国会印刷揭露国民党官员丑恶面目的话剧剧本。1938年,关宪元、宋凤齐、田青朗3人集资在东明创办了溥华石印局,有铅印机、石印机各2部,德制石版3块。1945年,冯俊哲、葛奎恩、吴永舜等人集资在曹县县府前街办了“文明印刷所”,有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各1台。主要是木印、石印、铅印,机械化程度很低。
  建国后印刷业得到稳步发展。1950年经东明县人民政府批准,以私营溥华石印局为基础,建立了地方国营东明印刷厂(1952年改为东明县印刷厂),这是区内最早建立的国有印刷企业。是年,梁山县在几家私营印刷所基础上,成立了印刷组(梁山县印刷厂前身)。1952年2月,巨野县建立工人印刷厂。是年4月15日,荷泽城内“五一”、“恒太”、“信记”、“仁轩”4家私营印刷社(局)合并组成菏泽印刷部。8月该印刷部接收河南商丘人在此经营的“熙东”印刷社,并于1956年3月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山东菏泽印刷厂,隶属荷泽专区实业公司。此后,鄄城、郓城、曹县、单县、定陶、成武等县印刷厂于1956-1958年先后成立。1978年又建立菏泽县印刷厂。
  1985年全区共有印刷企业24处,年产值2295万元,其中属于一轻系统的国有印刷企业有10处,固定资产1468.18万元。年净产值984.39万元,上交利税296万元,职工2427人。印刷技术由70年代的铅印,逐步增加了胶印、彩印。全区已拥有大型设备601台(套),其中有从西德、英国、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等国家引进的以M6451M电子分色机和102V、Mcv四色胶印机为中心的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制版、印刷设备43台(套)。
  山东菏泽印刷厂是全区印刷行业的骨干企业。该厂职工1985年达1086人,其中大中专文化程度的86人。主要设备有180台。全厂设21个科室和胶版制版、彩印、扑克牌机印、扑克牌成品、裱纸、铅印、机修动力等10个车间,固定资产914.27万元。主要产品有扑克牌、奖状、彩色商标、不干胶商标、塑料产品印刷、高档挂历、画册等。年产量16734万印。1985年产值1365万元,上交利税224万元。
  1983年,该厂根据中国古老的丝漏原理,试制成功了火柴盒皮鳞面丝网印刷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火柴盒皮磷面机械印刷的空白,1984年10月通过省一轻厅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并与济宁、西安、营口、乌鲁木齐等火柴厂配套出口,远销亚、非等国,先后获省印刷质量评比优秀奖和地区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该厂1973年开始生产的“红花牌”扑克,分传统扑克和彩色画面扑克两大系列,质量高,品种多,彩色画面扑克制作精美,华贵典雅,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扑克藏锦储秀,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北京风光”、“承德风光”、“秦俑”等扑克,即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娱乐品,又是纪念品、工艺品和收藏品。该厂扑克均具有套印准确,墨色一致,厚度均匀,粘合牢固,挺实耐折,平滑光泽等优点,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法国、日本、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以后,先后获省一轻厅新产品三等奖、二等奖,优秀设计产品二等奖,优秀旅游产品奖,印刷质量表扬奖等荣誉。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在全国扑克实物测评会上,产品光泽名列第一,平滑度名列第三,耐折度数超过了部颁标准。
  第三节卷烟
  区内卷烟生产始于1935年,多系手工卷烟,产量低质量差。至建国前夕,仅存“太东”、“信丰”、“振大”、“恒大”、“北大”、“怡和”、“曙光”等10个厂家。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地方工业,采取卷种措施筹建卷烟厂。1950年,私营太东烟尸在竞争中倒闭后,又重新组建宏康烟厂,由于资金短缺,受到市场冲击,再度濒临倒闭,理事长王振业要求将宏康烟厂让给国家经营。1950年9月,地委、专署、军分区3家决定联合集资2.1亿元(旧币),购买了宏康烟厂,资方人员退出,工人全部留下,地委抽调9名干部管理烟厂。至此,宏康烟厂改为国家所有。当时该厂仅有手摇卷烟机1台,工人10名。为了尽快投入生产,又与私营信丰烟厂合营,于1951年5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6月,私营振大烟厂亦要求合营,三厂合营后自有资金8100万元(旧币),9月,菏泽县委投资3亿元(旧币),干部积蓄入股5000万元(旧币),至此资金总额已达6.41亿元(旧币)。厂址在菏泽城中大街23号(原“信丰”烟厂旧址,现东方红大街),正式命名为平原联合烟厂。全厂职工139人,小型卷烟机5台,切丝机4台,6马力柴油机1部,4马力柴油机2部。当时只有卷烟机和切丝机用柴油机带动,其他工序如抽梗、烘丝、包装等全系手工操作,工人用嘴喷香料,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劳动强度大,生产不稳定。使用的商标仍是“信丰”、“振大”、“金钱”、“航空”和“白鸽”等老牌子°1952年4月,烟厂正式移交政府,归专区实业公司领导,改名为荷泽联合烟厂。1953年6月,烟厂退出私人股份,7月改为国营企业,职工进行评薪定级。11月,省工
  业厅正式通知菏泽联合烟厂,产品由烟酒专卖处实行包销。1954年1月,烟厂由中大街迁至龙厅街(现八一街西段)即现菏泽卷烟厂的厂址。8月,虹光电厂并入联合烟厂。1955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裕中烟厂”和“联合烟厂”合并,生产规模扩大,自有资金已达40万元,职工480人,卷烟机12台、发电机6台,8-10英寸上下切丝机9台34-20英寸轧梗机3台、柴油机3台,年产量近2万箱。1959年,烟厂电力科移交菏泽电厂,职工减至250人,由于动力全部改为电力,年产量增至3万箱。1960年,自制了抽梗机6台,风力打叶机1台,拉丝机3台,简易包装机3台,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除生产丙级烟“新菏泽”,又先后试制出乙二级烟“翠龙”和甲级烟“白丽”,完成了卷烟等级牌号生产的基本配套。生产的卷烟除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江西、河南等省。
  1965年由于放松了管理,原材料浪费严重,单箱耗烟叶高达70.3公斤,经济烟高达77.5公斤,比部颁单箱耗烟指标(丁级烟59.5公斤,经济烟60公斤)分别高出了10.8公斤和17.6公斤,受到第一轻工业部的批评。经过努力,1966年单箱烟叶下降到58公斤。1966—1973年,产量一直徘徊在3.5万箱左右,1974年产量大幅度下降,年产不足1.7万箱,亏损27.86万元。1975年,加强了生产管理,卷烟生产有新的转机。1976年产量达到5万箱,总产值2211万元,实现利税133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的卷烟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980年卷烟机已增加到27台,新增过滤嘴装机2台,产品更新换代,开始了(25.5X81)短支嘴烟“绿牡丹”的生产,花色品种由1977年的7个增加到12个,卷烟生产首次突破10万箱,利税达到3025万元,全年人均向国家提供利税5.3万元,是卷烟工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1983年由于卷烟市场受到计划外卷烟厂的冲击,产品严重滞销,菏泽地区社会库存积压达3万箱,卷烟被迫停产。1984年生产销售好转,全年完成10万箱生产任务。
  1985年,全区有卷烟职工1006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16人,拥有各种设备255台(套),其中专用设备12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115.2万元,生产能力27万箱,共生产12个牌号、15个花色品种,实现利税4550.1万元,是区内卷烟生产完成计划最好,创利税最高的一年。
  菏泽地区卷烟工业从1950—1985年,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为12.8%;总产量年均递增率11.5%;上交税金累计3.79亿元,上交利润累计1236万元,利税总额相当于卷烟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5倍。
  菏泽地区1951-1985年卷烟工业生产情况表续表
  第四节食品酿酒
  食品建国前,食品业多在民间。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增加,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区内最早的全民食品加工企业是巨野县副食品加工厂,1952年正式生产。1985年全区独立核算的食品企业有180个,职工8957人,年产值9723万元,其中国营企业47个,年产值527万元。主要产品有罐头、奶粉、麦乳精、糕点、糖果、调味品等。年产各种糕点4131吨、肉2162吨、罐头3004吨、调味品12932吨、乳制品62吨,其他食品3429吨,其中,芦笋罐头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罐头产品是区内食品工业的重点产品。荷泽罐头厂是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前身是菏泽酒厂葡萄酒分厂,1976年正式易名为菏泽罐头厂。该厂位于菏泽市丹阳路北侧,占地面积42930平方米。1985年年产量由1976年的87吨增加到2472.4吨;产值由1976年的50万元增长到1077万元,产品品种由5个增加到34个。全厂职工648人,拥有固定资产265万元,各种设备183台,1985年完成利税96.3万元。芦笋罐头、咸牛肉、羊肉罐头远销日本、美国、西德、埃及、伊拉克、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
  酿酒据资料记载,1929年仅曹县就有糟坊32家,酒池66个,日产酒5吨,其中清同治年间的商人张文桐创制的“双泉涌”字号的“曹坑"酒,香味浓郁,销至附近各县和河南、安徽一带。1933年,高银实在东明县西关大街建天丰酱菜园,内有8个酒池,月产黄酒、露酒5吨。建国后,全区酿酒业有了新的发展,各县都建有酒厂。截止1985年底,属一轻系统的有:菏泽地区酒厂、菏泽市酒厂、单县酒厂、郓城县酒厂、曹县酒厂、东明县酒厂、巨野县酒厂、鄄城县酒厂、定陶县酒厂、梁山县酒厂、成武县酒厂、菏泽啤酒厂等12家,乡镇酒厂有11家。职工总计3348人。主要品种有白酒、啤酒、露酒、药酒。年产白酒12435吨,啤酒5204吨,露酒337吨。主要产品有:曹州特曲、曹州老窖、亘古泉特曲、亘古泉老窖、碧波特曲、碧波老窖、水浒特曲、水浒老窖、湖西陈曲、御思香、花冠老窖、水泊老窖、泸酒、冰源啤酒、全汁葡萄酒、花王红葡萄酒、黄酒。其中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的有曹州老窖、亘古泉老窖2个品种,获省优良产品称号的有曹州特曲、亘古泉特酿、水浒老窖、碧波老窖、巨野老窖、湖西陈曲、碧波特酿7个品种。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食品工业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
  第五节造纸及纸制品
  造纸建国前,区内造纸业多是民间的手工作坊,且产量低质量差。1954年单县造纸厂建立,国家投资120万元,是区内最早的造纸厂。主要生产草纸。1958年8月,兴建菏泽造纸厂.是年,郓城县造纸厂建立。1967年、1976年梁山县造纸厂和东明县造纸厂又先后建立。至此,菏泽地区已有造纸厂5家。1966年菏泽造纸厂扩大2台1092毫米纸机及相应制浆、蒸煮设备,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能力突破1000吨。1973年2月,菏泽造纸厂首创的全麦草低档卫生纸投产,扩大了卫生纸生产的原料来源,受到了轻工部的表彰,华东造纸会议予以推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地区造纸业有了新飞跃。单县造纸厂技术员马岗试制成功了“氨法制浆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国家科委、轻工部在该厂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1984年菏泽造纸厂2号普通压光凸版试制成功,1985年又与菏泽地区中医院联合研制成功药物卫生纸,与山东造纸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双氧水漂白棉短绒制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截止1985年,菏泽地区造纸工业有独立核算企业13个,职工1948人,年产值1631万元,产量11361吨。其中国营企业3家,即菏泽造纸厂、单县造纸厂和东明造纸厂,有职工共740人,年产印刷书写用纸4409吨,包装用纸1334吨,生活和其他用纸3284吨;完成产值718万元,实现利税253.2万元。
  纸制品区内很早以前就有手工制作的纸盒,用于糖果点心包装。建国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纸制包装越来越广。1962年,原菏泽县肥皂厂改造为制盒厂,生产各种纸盒。1966年,单县城关纸箱厂建成投产,1977年以后又有菏泽市北城纸箱厂、单县城关纸袋厂和巨野化工厂纸箱车间先后建成。截止1985年从事纸制品生产的有5个厂家,主要产品有纸箱、纸盒和纸袋,年产纸制品1054吨。
  第六节日用化工
  火柴1931年,菏泽人李俭斋、黄焕荣、朱启秀3人集资创建裕菏火柴厂,生产硫化磷火柴。起初,因手续不完备,曾一度停产。后经财政部批准,恢复生产,有职工130人,日产火柴200件。1937年因菏泽发生地震和日军侵占菏泽而停办。1949年10月,以马子杰为首,由“恒大”、“信丰”、“北大”、“振大”、“曙光”、“怡和”6家私营烟厂和30多家私营烟摊合股组建菏泽恒大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菏泽城孝子庙东街,租用耶稣教堂50余间,有2部排梗机和129名职工。1950年1月正式投产,年产硫化磷。火柴3万余件。后来又购买了2部排梗机和1部16马力柴油机, 减轻了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
  1954年公私合营之时,恒大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归属菏泽专署实业公司,改称菏泽火柴厂。1955年由孝子庙街迁至城东康庄(现址),职工达222人,主要设备有排梗机6部,年生产火柴6万件。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产量逐年提高,品种也由单一低档火柴发展到高档多样火柴。“菏泽"牌安全火柴在1985年全国质量评比中,取得99.08分的好成绩,跨入优级品行列,并荣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三名。1985年菏泽火柴厂职工达727人,完成产值420万元,产量29万件,实现利税129.2万元。
  电池电池生产在菏泽地区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1978年1月,原生产电池的菏泽县二中校办工厂移交菏泽县工业局,正式建立菏泽县电池厂,是年5月试产,1979年正式生产。1981年引进上海电池机械厂一套流水作业线,基本实现了电池生产机械化,同年生产电池800万只,年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1984年,在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帮助下,试制成功1台电池性能检测仪,完善了电池性能检测手段,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其主要产品是“宝葫芦”牌R20型锌猛干电池,用于手电筒照明、晶体管收音机、儿童玩具等。该产品在全省同行业多次评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产品销售6省1市284个网点,深受用户欢迎。1985年,全厂职工人数达270人,工业总产值217.5万元,年产干电池2000万只,利税24.3万元。
  烟花炮竹区内制作烟花炮竹历史悠久,生产多集中于冬闲时间。1953年菏泽县南关(现地毯厂厂址)建立鞭炮社,只在冬季生产部分鞭炮。1976年在菏泽城西郊筹建菏泽县礼花厂,在夹斜路北侧租房试制样品。1977年礼花样品在山东省体育馆试放,效果尚佳。1977年7月20日,在样品试制处发生火药爆炸事故,炸死3人,损失10万余元。此后,菏泽县礼花厂停办,原址后改建菏泽市第二塑料厂。1985年菏泽市王浩屯镇建立第一鞭花厂,鄄城县红船镇和成武县田集镇分别建立花炮厂。烟花炮竹年产值12万元。
  第七节陶瓷玻璃
  陶瓷建国前,区内生产土陶是农村一种副业。建国后,陶瓷工业开始发展。1957年梁山县建立陶瓷厂,主要生产耐火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用陶瓷产品品种增加,主要有花盆、花缸、酒瓶、茶具等。1985年,全厂职工91人,工业总产值98.7万元,年产陶瓷器38万件,耐火砖703吨。1969年6月,郓城县创建搪瓷厂,1970年竣工投产。建厂初期有职工39人,固定资产11万元,系手工操作。1971—1979年4次扩建,到1982年设备基本齐全,形成了一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主要设备有先进的马蹄式搪烧自动转炉、拉伸压力机、池炉等。
  1985年全区陶瓷工业总产值达332.2万元,生产能力达1500吨,年产搪瓷盆823吨,口杯45吨,杂件34吨。其中搪瓷面盆,于1979年荣获华北地区质量评比第一名。1985年荣获山东省搪瓷行业质量评比第二名。30公分双篦蒸锅系全国首创,获山东省新产品优良奖。
  玻璃制品菏泽区内玻璃制品生产厂家较少,主要是灯泡生产企业。菏泽县灯泡厂创建于1968年,是由荷泽县钟表社抽调部分人员在菏泽城西门里城隍庙处建立,有职工20人。1972年迁至菏泽南关,主要产品是各种型号的普通灯泡,最高年产量80万只,产品在华东地区同业产品评比中荣获第四名。1979年停产。1971年,郓城县建立灯泡厂,系轻工业部在山东省唯一定点生产汽车、拖拉机灯泡的专业厂家。有职工34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人。1985年自行研制的防弦目E型汽车前大灯,于12月通过山东省级鉴定。1985年工业总产值95.2万元,年产灯泡300万只,全年实现利税6.9万元。1975年郓城县建立玻璃厂,主要生产日用玻璃制品,1985年年产量4001吨,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32.1万元。
  1985年底,全区陶瓷玻璃工业企业4家,职工达1038人,固定资产原值471.54万元,实现利润55.28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67.05万元。
  第二章二轻工业
  第一节机构
  1955年6月,设山东省手工业联社菏泽专区办事处,是区内最早的工业管理机构。1957年2月,实业公司改为工业局。1958年4月撤销,是年7月复设,二轻工业属工业局管理。1959年9月,菏泽专区手工业联社改为菏泽专区手工业管理局。1960年5月设轻工业局。1966年5月至1968年3月,专署分管二轻工业的机构为手工业管理局。1968年3月设立手工业管理局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12月撤销,1970年1月设立轻工业局。1975年7月设立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3月与第一轻工业局合并为轻工业公司.是年5月又分设第二轻工业公司。第二节工艺
  地毯地毯业是区内的新兴行业,1973年菏泽县南关毛线厂转产试制地毯,后派人到天津地毯厂学习技术,织成全区第一批两块“4X7”的彩花京式“90”道男工地毯样品。1974年经省批准正式生产地毯,定名为荷泽县地毯厂。1975年荷泽东关地毯厂创建,1976—1979年鄄城地毯厂、东明地毯厂、定陶县地毯总厂、曹县地毯厂相继建成投产。同时,曹县侯集、定陶县城关及陈集等社办地毯厂也相继创建。至此,初步形成了菏泽地区地毯生产网络。全区地毯织机千余台,地毯工2000余人,年产值9000余万元。随着生产的发展,整个地毯行业各道工序的设备也逐渐完备,年生产能力由1974年的50平方米,提高到1985年的27995.63平方米,产品正品率达到93.7%。年产毛纱194吨,除区内自用外,每年可外销100吨。地毯品种主要有120道、240道改良毛地毯,80道山羊毛地毯,160道、90道、180道、240道华艺地毯,160道、120道马蹄扣地毯等1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提高竞争能力,还自行设计了120道“刺绣荷花纹地毯”、120道华艺“白蛇传地毯”、120道华艺地毯、120道京式毯、彩花式毯、160道仿波斯毯、棉毯、编织毯、葡萄牙毯等。这些产品先后参加全国和全省展评,均获得好评。1985年定陶县地毯总厂干洗烫光新工艺试验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一项空白。
  剌绣工艺品菏泽地区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刺绣已很盛行。民国初,先后开业的刺绣戏装作坊有4家,近百人加工戏装.1928年,发展到700余人。后来苏绣技艺又传入菏泽,使刺绣艺术大为发展。
  建国后,菏泽“济盛号”戏装店与银楼、刻字、印刷、打线等铺组成了近40人的美术合作社。又先后成立了定陶刺绣厂、单县美术厂、曹县美术公司、曹县街道刺绣社等,加工工艺由手绣发展到机绣,产品主要有枕套、绣衣、童装、童帽、被面、挂屏、被罩、床单、床围子、绣片、和服等内销及岀口产品。刺绣针法1953年不到10种,1978年春,经山东轻工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副教授李风书先生传授,达50余种,花色品种增加数百种,同时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设计人员。区内图案多为牡丹、山茶、水仙、花篮、蝴蝶、翎毛、双喜、玉兰、梅、兰、竹、菊、松鹤及少量的山水和鹿、兔、熊猫等。70年代利用金、银线作图案装饰纹样,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实用耐磨。特别是“玉堂富贵"、“喜上眉梢”、“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纹样等更受群众欢迎。女绣衣、胸花、领花、袖花、和服等,畅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等国.1985年全区3个刺绣厂,年产值188万元。
  草柳工艺品区内柳条资源十分丰富,各县都有种植,特别是东明、鄄城、曹县种植面积较大。柳制品加工在区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村庄因此而得名,如曹县的笆斗刘。
  传统的柳制品非常讲究,柳条经过去皮、干燥、挑选分级,然后再用特建的土窖将柳条回潮,用绳经勒制。产品多用圆柳条进行封口,拿边多用劈条缠绕。一般传统的柳制品造型多是圆型、长方形、方型、六角型,编法为起一压一,成菱形纹理,边沿为泥鳅背式。家庭妇女用的针线筐及花篮,有的用破蔑染成颜色编织成十字花纹,以增加装饰美。家庭用的食筐、花篮多用大柳条编成,编法有平编、立体编,有时穿插带皮青柳条,以增加韵味。边沿有单沿、复沿,图案为云水纹、麦穗纹等。产品整体端正大方,素雅别致。
  70年代,柳制品由各家各户生产,逐步发展成专业队伍,建立了厂社。1973年,东明、鄄城、曹县等地组织了外贸出口柳编收购点,产品发展到157种,成交商品132种,销往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东明县发展到18处乡镇,74个生产点,技术队伍3500人,品种130多个,年产值20多万元。鄄城县发展到8处乡镇,20多个生产点,编织队伍1000多人,年产值10万元。
  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的增加,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逐步发展到套三、套五的套装,由圆形发展成船形、椭圆、六角、八角、球形、曲线形。日用品有花盆套、花筐、花瓶、大果盘、菜坛、吊花篮、荷包篮、狗窝、猫窝、鸟窝等产品。编法由过去的平编发展到立体编、板条编、双条编、蔑子编,并配以白腊条、草麻,使产品锦上添花。边沿由单沿发展到古缘线,铁索棍、麦穗花、拧成绳等。有的柳制品增加了煮柳上漆工艺,给这一古老的传统编织品更增加了色彩。1985年柳制品产值达112万元。
  草制品也是农村传统工艺产品,主要原料是麦秸杆、玉米皮,生产的产品有草帽、座垫、草门帘、草墙席和其他草制工艺品,1985年产值约56万元。
  画类工艺品包括国画、册页、花卉、屏风、彩蛋等。60年代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工艺花鸟、山水、册页、花卉等销量增加。70年代,菏泽地区将民间的手绘彩蛋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79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把原来在彩蛋上彩绘改为清漆后彩绘,一时期,产品供不应求。1981年,单县工艺美术厂更名为单县工艺美术总厂,主要工艺产品有:吊彩蛋、坐彩蛋、玻璃盒彩蛋、彩葫芦等30余个品种,年产值41万元,创利税4.5万元,为区内岀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之一。
  1964—1973年间,菏泽的李眉川、单县的崔星五画家的作品,先后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前者画风严谨,用笔挺拔有力,擅竹兰兼山水。后者画风雄健,苍劲泼辣,擅松鹤兼梅石。其后中青年画家群起,成为出口国画的骨干力量。随着画类工艺品的发展,装裱技术不断提高。地区美术公司的李超杰等曾先后去北京、湖北学习宣和裱、满绫裱、鱼池裱、绫带鱼池裱等多种裱法,增加了岀口国画品种,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画类工艺品1985年完成总产值103万元。
  玩具主要有皮毛玩具和旋木玩具两大类。1972年,菏泽地区先后在菏泽东关地毯厂,巨野美术厂,菏泽市东马垓、西马垓、沙海以及定陶陈集等地发展了皮毛玩具生产点,主要产品是电子结构、声控玩具,从业人员600余人,最高年产值达150多万元,是菏泽地区外贸出口的大宗工艺品1983年,菏泽东关工艺厂生产的皮毛动物,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旋木玩具原系民间儿童玩具。主要产地是鄄城县郑营乡刘庄和引马乡马庄。旋木玩具始于清代中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从单一的生产“哗啦棒槌”发展到60多个品种,如响蛋、木罐、不倒翁、二宝神、梅花鹿、睡猫、小鸡、笔筒、茶盒等。尤其是刘庄,全村人人都是旋木巧匠,故有“哗啦棒槌刘庄”,“旋木刘庄”的别称。1979年9月,鄄城县依靠刘庄、马庄的技术优势,于县被服二厂院内创建了“旋木厂”,其产品亦被省、地、县外贸局列为出口创汇产品。1980年山东省二轻厅、省美术公司对此非常重视,曾两次拨专款20万元在鄄城县城南建立新的旋木厂。至1985年,该厂有干部职工95人,固定资产18.8万元,旋床49台,年产值40.4万元。其产品儿童计算架,1979年曾出口新加坡等国家,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得山东省二轻厅新产品设计创新二等奖和三等奖,1983年又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
  第三节服装鞋帽
  荷泽区内服装鞋帽业的生产方式,长期沿袭传统的量体裁衣手工缝制。1916年,美国胜家公司的“飞人牌”缝纫机首次进入菏泽。从此,区内的服装鞋帽开始由手工缝纫向机具生产转化,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富裕人家和上层人物。
  建国后,各县从事服装鞋帽生产的个体户,纷纷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至1956年区内从事服装鞋帽生产的合作社(组)共33个,从业人员1272人,年产各种服装28万件,布鞋1.4万双,总产值224.6万元,比1952年的5.4万元增长40.6倍。服装鞋帽业进入了一个以缝制现代服装为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一直沿袭着顾客来料,单件量体做衣的旧模式,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料耗较高,工效较低。1975年以后,轻工部、商业部联合组织力量,普遍进行了人体调査,制定了服装型号标准,促进了成衣生产,境内各服装企业开始给商业部门成批加工成衣。1979年以来,根据省革委(79)鲁二轻工字21号文件,把对商业部门加工成衣的方式逐步改为购销方式。服装企业,按照多渠道,少环节的方针采取送货上门与批发零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品种主要有棉布服装、纯毛服装、毛混纺服装、羽绒服装、西装、男女童装和男、女、童各式布鞋。1980年年产服装156.33万件,比1979年增长191.1%,1981年达204.44万件,其中女上衣荣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一名。80年代以后.服装生产个体户猛增,仅菏泽城区从事服装生产达千余户,年产服装几百万件,形成了康庄服装批发市场,1985年全区服装鞋帽业县以上生产企业共16个;职工18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占地面积9316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8203平方米;固定资产454.9万元,流动资金871.8万元;年产量153万件,创工业总产值1264.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977.9元。
  第四节木器家具
  建国前,木器家具业主要生产桌、椅、床、柜、门窗,以及犁、耧、耙木制农具和辕车、太平车等。
  建国后,木器家具业结束了简陋的木业作坊生产历史,组织了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区木业合作社48个,从业人员1559人,年产木制农具52.3万件,木制家具2.18万件,工业总产值115.8万元。1958年部分木器制造业转为国营工厂或社队工业。1961年,贯彻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35条例”),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较大改进1964年,东明县木器社的梁金庭创制了打眼机、锨杠机、小型圆盘锯,分别提高工效4-10倍,曹县建筑社创制了木工工具卧钻、开榫机、凿眼机、划线机,实现了木工生产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木器、家具品种款式发生较大变化。除木家具外,还有钢家具和钢木家具。主要种类有框式组合家具和板式组合家具等°1980年,梁山县钢制家具厂生产的“水浒”牌喷花双人床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1年,成武县木器厂利用细木空心板制作的办公室套装家具被省二轻厅评为三等奖,1982年设计创新的拆装多用橱被评为省二轻厅新产品二等奖;1983年,制作的单件大衣橱获省二轻厅一等奖;1984年设计的MH84O1型卧室家具获省二轻厅一等奖,创新的MB8504型组合套装家具获国家轻工部二等奖。1985年东明县木器厂生产的新式办公用具进入国务院机关,成为荷泽地区木器生产厂家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木器家具业大多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所需原料自行采购。1978年以后,国家虽计划供应部分平价木材,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的需要。在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荷泽、成武等县试制成功了刨花板、空心板及贴面新工艺,用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制作了层板家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成武、东明等县引进了推光、磨漆新工艺。成武柳腊家具厂开发了柳腊家具,填补了全区家具制造行业的一项空白。曹县、成武、梁山、荷泽等县(市)开发了桐木制品和桐木家具,部分打入了国际市场。1985年,全区共有家具制造业70个,职工1759人,年产木制家具12.1万件,钢木家具2.7万件,钢制家具7.3万件,竹制家具1万件,其他材料家具1046件,年工业总产值779.11万元。
  第五节塑料
  塑料工业是区内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最早生产塑料制品的厂家是菏泽市塑料一厂(由原菏泽县被服厂一个车间改建)。1962年4月,该厂购进1台塑料热合机,主要生产塑料手提包、塑料票夹、塑料腰带等复合制品。1968年改名为菏泽县塑料制品厂。1971年,云城县皮革厂转产,从徐州购进压力机2台,挤出机1台,开始生产红塑料鞋底。1976年改为塑料厂,固定资产26037元,年产值8.66万元,主要产品是车马挽具、红塑料鞋底和PVC硬管。1985年该厂职工达102人,工业总产值201.8万元,主要产品是塑料薄膜。1971年10月,东明县鞋帽社制成冷压机2台,挤出机1台,试制塑料凉鞋成功,当年产量达1吨,1976年改名为东明县塑料厂。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区内又相继成立了单县塑料厂、单县塑料复制品厂、荷泽县塑料二厂、曹县塑料厂。1985年,全区塑料生产企业7家,人员684人,占地56560平方米,厂房占地139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13.2万元,专用设备66台,设备生产能力8528.3吨,主要产品有农地膜、管材、小商品、中空制品、编织制品、涂塑窗纱、全塑凉鞋及鞋底等,年产值724.3万元,利润2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589元,年生产塑料制品1793吨,其中塑料薄膜982吨,塑料管309吨,塑料编制品165吨, 日用和其他塑料制品174吨。
  第六节金属制品
  建国前,区内金属制品业都是个体手工作坊,主要设备是烘炉,产品有剪刀、菜刀和铁制小农具等。70年代金属制品增加了铝制品。1985年全区独立核算的金属制品厂达81处,年产值1794万元。
  剪刀区内著名的剪刀是定陶聂家剪刀。它始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为聂家五世祖聂天佑所创,工艺技术不外传,巧手每天只能生产3把,供不应求。聂家剪刀的特点是强度大、刃薄、面陡、锋利、能吃厚,很受群众欢迎。销往区内及苏、豫、皖等省,被誉为佳品。
  1952年,在剪刀生产组的基础上成立定陶剪刀社,有职工30余人,产量每人每天生产4一5把,年总产量约为3万把。1958年,因大炼钢铁,剪刀生产陷于停顿。1961年重新组织起来。1965年省拨款给予支持,搬迁建厂,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空气锤、弹簧锤、砂轮、磨光机、水磨机等,由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生产效率由每人每天生产4-5把提高到10把。
  1969年,对冷热锻打等十几道工序进行改革,同时组织技术工人赴烟台学习果树剪.刀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76年,定陶剪刀被评为省二轻系统名牌产品。80年代初,该厂将原来的民用剪一号改为特号,接着又研制成功了白铁剪、高枝剪、地毯剪等新品种,很受用户欢迎。1985年全厂有职工63人,年产剪刀20万把,产值252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
  锅铝锅:巨野县铝锅制品厂(原名五金厂)1958年建厂,有职工35人,年产值20万元。1974年,厂部派人到徐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学习铝锅生产技术后,1975年经省地批准正式纳入省计划,同年改为巨野铝制品厂,年产铝锅17618口,正品率93%,年利润2.3万元,上缴税金3.5万元。1985年底,厂有职工89人,厂区占地面积2168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1万元,流动资金44.7万元,铝锅品种14个,年产铝锅8万口,正品率达97%,完成工业总产值62万元,上缴利税6.2万元。
  铁锅:1972年由巨野铸锅厂开始生产铁锅。1985年年产铸铁锅18万口,各种铸铁件59吨。工业总产值60.2万元,实现利税5.1万元。
  小五金1985年全区小五金制品企业有11处,主要产品有铁丝、圆钉、水暖管件、耙钉、锔子、拉手等。年产铁丝、圆钉443吨,拉手24万件,其他建筑用小五金9159万件,总产值达300万元。
  农具菏泽地区中小农具生产历史悠久。巨野县的梁阁锄板,曹县的王景镰,都是经久耐用,刃口锋利,倍受群众欢迎的名牌产品。
  由于农具制造业多是个体生产,单独经营,原料无保证,生产效率低。1956年底,农具生产实现了合作化,中小农具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全区共生产铁制小农具115.3万件,比1954年增长32.9万件。
  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中、小农具生产比1957年减少32.1万件。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决定》,从事中小农具生产的手工业者归队,生产量迅速回升。1963年全区生产铁制小农具107.7万件。1985年,全区有58处企业从事中小农具生产,年产值771万元,生产中小农具2514万件。
  第七节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建国前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是石磨、石碾、石臼等,费时费力,工效很低。1951年在荷泽西门里清真寺街建日产两吨的小米加工厂,这是全区第一家国营粮食加工厂,后因锅炉故障,于1952年关闭。1956年菏泽面粉厂建成,日产25吨,全区始有机制标准粉。1957—1958年梁山、鄄城、东明、郓城、单县、成武、巨野、定陶、曹县面粉厂相继建成,总投资44.4万元,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日产量350吨。1958年,各县又先后建成大米、小米和粗粮加工车间,加工大米、小米、玉米、瓜干、高梁豆杂面等。
  1965—1976年,东明县陆圈、菏泽市皇镇集、梁山县戴庙、曹县韩集、青堌集、郓城县侯集粮所先后建成6个小型粮食加工厂,日产量120吨,后因设备老化和管理等问题,于1979年全部关闭停产。1977年,山东省粮食厅推行大牙齿、尖角度、高流量、钝排列和“三皮一心”制粉新工艺,经定陶面粉厂试验成功后,在全区推广,产品质量提高,电耗下降。1978年逐步实现输送机械化,减轻了体力劳动。是年对鄄城、东明、荷泽、定陶、成武、郓城、梁山等县7个面粉厂进行整体改造,总投资794万元,总建筑面积10288平方米。新建面粉厂采用国家定型产品(山东博山粮机厂Ma和Ma复式气压磨粉机),设计日产能力640吨。1979年区内社队安装磨粉机8889台,年生产能力17.35亿公斤;碾米机5059台,年生产能力5亿余公斤。至1985年,全区制粉工业发展到752个,固定资产449万元,流动资金99.63万元,总产值4046万元,实现利润220.19万元,加工总量122082吨。
  油脂加工建国前,区内油脂加工基本是沿用畜拉石碾轧糁,榨油用人工木榨和大木梁吊绳压榨的传统方法,加工能力低,劳动强度大。1956年青岛民生油厂搬迁到菏泽,建立公私合营菏泽植物油厂,区内开始采用新方法榨油。尔后郓城、鄄城、单县、定陶、成武、东明、巨野等县油厂或油脂车间相继建成,总投资61.7万元,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日加工油料110吨。1970年1月,在菏泽植物油厂基础上扩建菏泽粮油机械厂,设机械、榨油两个车间。1971年该厂应用华罗庚优选法,大豆出油率提高0.22%。1979年新建曹县浸出油厂。是年社队又安装榨油机2048台,年产能力2.15亿公斤。1983年改造郓城油厂,1985年改造东明油厂,3厂总投资374万元,建筑面积640平方米。至1985年全区油脂工业职工430人,固定资产463万元,流动资金87.41万元,工业产值912万元,利润62.11万元,加工总量3470吨。
  饲料加工1982年,成武、曹县面粉厂内建立饲料车间,区内始有饲料加工业。1983-1985年菏泽、巨野、梁山、郓城、鄄城饲料厂相继建成投产,并在基层粮所安装了小型饲料机68套16121台,总投资210万元。饲料品种由猪、鸡配合饲料发展到雏鸡、牛、兔、鸭等20多种配、混合饲料,年产值3720万元,年生产能力16.5亿公斤,利润385.3万元,为社会节粮30823吨。
  第八节棉花加工
  建国初期,棉花加工使用脚蹬轧花车。1951年在菏泽城区工农路、曹县城关镇建立了2处棉花加工厂,开始使用机器加工棉花。到1954年底,郓城、成武、巨野、鄄城、定陶等县又先后建起棉花加工厂。60年代以后,棉花加工厂又建了15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棉花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1981-1985年又新建棉花加工厂23处,皮棉加工能力年增加98866吨。至1985年底,全区棉花加工企业已有47处,职工21412人,拥有各种轧花机273台,皮辊机215台,脱绒机388台,打包机159台和其他机械100台。年加工皮棉231034吨,长短绒1150吨,实现总产值77234万元,利润683.4万兀。
  菏泽地区1971——1985年棉花加工情况表续表
  第九节畜产品加工
  菏泽地区系全国青山羊、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存养量居全省之首,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内畜产品加工主要是皮毛辣制和皮毛制品。皮毛鞣制在区内历史悠久,单县、菏泽、曹县、定陶等县均有皮革作坊。鞣制方法主要有分盐法、盐干法和干燥法3种。其中干燥法为传统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储藏和运输,现仍被民间采用。
  1953年区内成立第一个皮革生产合作社——东明皮革生产社,从业人员27人,年产值1.2万元,主要从事车马挽具生产。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皮革业迅速发展。到1956年全区有皮革生产合作社11个,从业人员190人,生产车马挽具34.6万件,创总产值21.5万元。1958年由于追求大产品,搞转厂过渡,使皮革工业生产一度陷于低潮。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手工业35条”,皮革工业得以恢复发展,1963年,全区皮革生产厂家6个,从业人员208人,生产车马挽具49.3万件,总产值69.4万元。1968年定陶县制革厂开展了双面绒、单面绒革的研制工作,当年试制成功,1970年大批量投入生产,1971年在省质量评比中,获得了优良产品称号,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并在全省皮革行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荣获“优胜单位”称号。1974年,该厂首先应用和推广了碱法脱毛新工艺,使产品质量提高了12%,生产周期缩短6天,成本降低10%,而且减轻了废水污染,成为全省首先应用碱法脱毛工艺的厂家之一。1975年又试验应用了重革干速鞣制新工艺,生产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两天,物耗由原来的1:1降到1:0.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皮毛资源的增加,为区内发展皮革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花色品种迅速增加。至1981年,区内皮革和革制品主要有:轻革、重革、糅制皮革、毛皮、革皮、服装、毛皮服装、皮鞋等。定陶县皮毛厂生产的羊剪绒挂毯、坐垫荣获全省第一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应用稀土染色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荣获省二轻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定陶县裘皮服装厂生产的“金叶”牌裘皮衣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金叶”牌裘皮衣又被评为全省第一名,被誉为“优质产品” 截止1985年底,菏泽地区皮革行业有: 菏泽市制革厂、巨野县制革厂、成武县皮革厂、定陶县皮毛厂、定陶县裘革服装厂、定陶制革厂、菏泽市皮鞋厂、东明县皮鞋厂、梁山县皮件厂等11处县属企业,职工1301人;占地面积27006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5644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89.8万元,流动资金970.2万元;产轻革152287平方米,皮鞋42647双,毛皮褥子16600条,毛皮服装19800件,创工业总值1023万元,利润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63.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制革企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了一批皮毛加工厂,比较好的企业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前沙海、中沙海皮厂、定陶南关皮厂、荷泽市东西马垓皮厂、巨野县石官电皮件厂、郓城县(玉皇庙)兴集裘革皮毛公司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1985年完成产值1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向国家交税56万元。“七五”期间,巨野县制革厂投资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设备,年生产皮革100万张,创产值500万元,现已成为菏泽地区山羊革加工中心。1985年全区皮毛加工业发展到28处,从业人员达3721人,实现产值2232万元,利税228万兀0
  第三章
  纺织工业
  第一节机构
  区内纺织工业从1963年开始兴起,到1966年菏泽棉纺织厂和梁山棉纺织厂建成后,纺织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主管纺织工业的机构是轻工业局,1976年10月成立菏泽地区纺织工业局,1984年改为纺织工业公司。
  第二节棉纺织
  菏泽地区棉纺织业历史悠久。南宋时期,棉花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推广,明末清初.,人民就利用本地种植的棉花,用木制纺花车、织布机纺纱织布,遍及城乡各地。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当属家织土花布,人称“鲁锦”。织锦技术多数农村妇女都能掌握。后又由二匹综逐渐发展到四匹综、六匹综。图案清晰、明快,有人物、动物等花色品种1000多个。建国后,群众自愿组织起织锦生产合作社、厂,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增加设备,纺纱织布逐步发展到半机械化程度。1963—1965年,自制一些铁木织机,又相继购进了铁织机,逐步代替了木织机。1965年底,全区有铁织机205台,生产棉布238万米。
  1966年菏泽、梁山棉纺织厂建成投产,全部使用电动铁制纺织机。1970年,纺织机增加到509台,有纱锭2.5万枚,生产棉纱14240件,棉布1425万米。此后,菏泽棉纺厂、梁山棉纺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1977年7月单县棉纺织厂建成投产。1978年底,全区有纺织机1727台,纱锭5546万枚,年生产棉纱8209吨,棉布3293万米。到1982年,棉纱产量达到13182吨,棉布产量4251万米,棉线1223吨。1985年全区共有棉纺纱锭92264万枚,布机2591台,其中阔幅布机784台,年生产棉纱12970吨,棉布4825万米。主要产品棉纱有纯棉筒子纱、纯棉纱、涤棉混纺纱、纯化纤纱、精梳纱等30多个品种;布有纱布、平布、纱卡、哗叽、涤棉细纺、涤府绸、中长化纤、床单布及其他棉平色布等50多个品种。1979年单县棉纺织厂的27.8#纯棉筒子纱被省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单县棉纺织厂的21平布被评为省优产品。梁山棉纺织厂的41支医药纱布和单县棉纺厂的21平布已销往美国。
  现代化的棉纺织业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区内纺织工业的支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到1985年,全区有10家县以上的棉纺织厂,即菏泽棉纺织厂、梁山棉纺织厂、单县棉纺织厂、曹县棉纺织厂、郓城棉纺织厂、东明棉纺织厂、菏泽市棉织厂、巨野县染织厂、曹县染织厂、梁山床单厂。工业产值9075万元,占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7.9%,实现利税109万元,占全区纺织工业利税总额的56%°职工9026人,占全区纺织工业职工总数的57%。从1966—1985年,棉纺织企业的利润、税金逐步上升,共实现工业产值67899万元,利润2244万元,上缴税金5605万元。
  第三节毛纺织
  区内羊毛资源丰富,据1985年统计,羊毛年产量2000吨,占全省羊毛产量的29%左右,是区内发展毛纺工业的一大优势。建国前,区内群众用木轮纺车纺毛线,手工编织毛衣、毛裤、毛袜等。1968年鄄城建立塑料毛纺厂(现鄄城毛纺厂),1969年12月,该厂从上海购进1台“木海龙”织机,开始生产长毛绒。1977年,塑料与毛纺分开,正式建立鄄城毛纺厂。分厂后,毛纺厂派人到上海十一毛纺厂学习,同时对企业内部进行机构调整,设备更新。1977年生产长毛绒2.57万米,麻绒0.436万米,实现工业产值77.6万元。1979年又购置了K274、K611型丝织机,增加了“提花绸”、“线绨被面”新产品。
  1971年,国家投资310万元,筹建菏泽毛纺厂,设计规模1120枚毛纺锭。是年10月7日,土建工程破土动工,1972年2月开始安装主机设备,12月2日投入生产°1976年实现设计规模,形成全部生产能力,生产毛线482.96吨,创产值118&3万元。1984年又投资230万元,增加1000枚毛纺锭,年生产量达1800吨。
  1980年根据国务院对国民经济调整、加快发展轻纺工业的精神,原地区化工厂转产纺织品,1982年4月改名为荷泽第二毛纺织厂,10月,主厂房工程投资812万元,1985年9月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毛呢7.9万米。
  1985年,全区毛纺织业共有职工188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22万元,占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7%,利税243万元。毛线有纯毛线、混纺线、晴纶线2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272中粗纯毛绒线被省评为优质产品。毛织产品有麦尔登大衣呢、海军呢、拷花呢、学生呢、粗花呢、女式呢及全毛、混纺高级提花毯和成品毛料服装;另外还有长毛绒、羽纱、美丽绸、麻绒等。年产各种毛线651吨、呢绒13万米、毛毯2511条、长毛绒1万米。
  第四节麻纺织
  建国前麻纺织业在区内已很盛行,主要产品有麻绳、麻线等。1960年曹县建立麻袋厂,用木制设备生产单经单纬麻袋1965年购进专用麻纺设备,生产麻袋6630条1969年5月单县筹建麻纺厂,1971年正式生产,年生产麻袋200万条。从1977年开始,区内又相继建立了梁山麻纺织厂、鄄城麻纺织厂。1978年区内织机达到61台,麻纺纱锭1060枚,麻袋年产量达到108万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单县麻纺厂1979年生产的“6635”麻袋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生产的麻棉交织家具布获省优新产品三等奖。1985年全区已有麻袋机88台,麻纺锭1640枚,麻包布机8台,年产麻袋461万条,麻线277吨,麻包布3.21万米。麻袋除供应区内使用外还销往全国12个省市, 其中“6632"麻袋打入国际市场。1979—1985年共出口麻袋800万条,销往菲律宾、斯里兰卡、新加坡和西欧一些国家。
  1985年全区麻纺织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9.69万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5%,实现利税150.37万元,占纺织工业利税总额的7.7%,职工人数1347人,占纺织工业职工总数的9%。1970—1985年,麻纺织工业共实现产值6910.44万元,实现利税1231.39万元。
  第五节丝纺织
  清末,全区栽桑183万株,1050亩,缫丝作坊96家,年产缫丝13077公斤,织绸作坊124家,年织绸4950匹(1匹约13米)。
  建国后,政府重视和发展蚕业,成立专门机构,采取了措施,蚕茧产量逐步提高,1958年产5.7万公斤,1972年11万公斤,1980年达53万公斤。1978年成武县建立了2400绪现代化国营缫丝厂,年缫丝3.24万公斤。其后,全区又建立乡办缫丝厂22个,主要分布在菏泽沙土集、定陶县城关、冉固、曹县阎店楼、单县城关、鄄城城关、梁山拳铺等地。1982年5月,地区农业局蚕业站与地区供销社蚕丝站合并组建地区丝绸公司,对茧丝绸生产、销售实行一条龙管理。根据1983年省政府第137号文件《省丝绸公司关于发展我省桑蚕生产的意见的通知》,“全省桑蚕生产要适当集中,权衡各地条件,建立19个稳定的丝绸原料基地县”的精神,1985年菏泽、巨野收茧,其他县蚕茧站关闭。
  成武缫丝厂与原成武丝织厂合并为成武丝绸厂。各县的缫丝厂也相继转产为丝绸厂。1985年,全区丝织业8家,职工966人,工业设备原值132.1万元,丝织产品149万平方米。其中国有企业一家,年产值202.4万元,产量81万米,实现利税3&3万元,主要产品有化纤绨、线绨被面、羽纱、美丽绸、提花软缎被面、化纤织物等品种。
  第六节针织复制
  建国前后,区内针织复制业主要有私营及公私合营的生产合作社经营,其生产设备陈旧,多系手工操作,产品有线袜、棉毯、毛巾、手套、方巾、围巾等。1958年全区共有各种设备500台,其中毛巾机11台,手摇织袜机54台,织毯机2台,产品质量低,效益差。乡镇以上集体企业有菏泽县针织厂、菏泽城关镇人民公社缝纫厂、单县针丝织厂、定陶棉针织厂、成武东方红人民公社制鞋厂。后更名为菏泽市针织厂、菏泽市制线厂、单县针织厂、定陶县毛巾厂、成武县制带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针复制品需求量增加,促进了针复制行业发展,企业规模逐步扩大。1980年在菏泽市针织厂织袜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菏泽市织袜厂,主要生产弹力袜和锦丝袜。1981年在菏泽市建材厂羊毛衫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菏泽市羊毛衫厂,年生产羊毛衫120万件。1982年单县又在针织厂织毯车间的基础上建起了织毯厂,定陶机床厂又转产羊毛衫和针织内衣且更名为定陶针织厂。截止1985年底,针复制业共9家企业,职工2146人。主要设备:台机18台,棉毛机40台、毛巾织机70台、毛巾被织机40台、织袜机179台、松紧布织面机14台。年生产各种针织衫裤76万件,毛巾185万条,各种袜子156万双,线毯18.22万条,围巾1.2万条,各种内衣61.23万件,羊毛衫9.95万件,松紧布121万米和各种品种规格的民用线及工业用线243.1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212万元,占纺织工业产值的8.7%,实现利润108万元,占纺织工业利税总额的5.6%。
  第七节印染
  早在300多年前,私人印染作坊在区内就很普遍。据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记载:“木棉转鬻他方,其利颇盛,茜草靛青可以为染。”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的染布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衣着色彩的需求,1978年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原菏泽棉纺织厂印染车间的基础上建立菏泽印染厂。1980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印染布424万米。1983年,菏泽印染厂为改变产品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74型化纤设备18台,新添印花机1台。是年7月,该厂涤棉生产线安装成功,当年印染棉混纺布232万米';纯化纤布55万米。1984年,印花生产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2500万米,当年生产2万米。
  1984年,菏泽印染厂实行“外联内治”的方针,同上海第五印染厂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从基础工作抓起,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技术业务培训,先后试验印染涤棉卡西呢、领衬布、防雨布、涤棉纺丝绸等新品种。
  1985年末,该厂有职工8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主要生产设备有连续轧印机2台、布夹丝光机2台、平幅L型连续汽蒸煮漂联合机3台、热溶染色机2台、树脂整理机1台、预缩整理机1台;全年生产各种印染布1591.98万米,其中纯棉布129.84万米,涤棉布1219.41万米,中长色染布242.73万米;实现产值5246.5万元,利润45.3万元,税金279.98万元。生产的涤棉花色布、纯棉印花布、涤棉色布、涤棉漂白、草绿、井兰府绸等产品是市场的畅销货,销往北京、河南、四川、辽宁、黑龙江、甘肃、云南、湖南等省、市。
  菏泽地区1966-1985年纺织工业一览表续表
  第四章化学煤炭工业
  第一节机构
  全区化学工业原属菏泽地区重工业局领导,1975年5月始设立化学工业局,1976年1月,省委、省革委、济南军区决定把炮兵后勤部在泰安宁阳开办的煤矿移交菏泽地区。区内始有煤炭工业1978年11月化学工业局改设化学煤炭工业局,1984年4月机械工业局与化学煤炭工业局合并设立机械化学煤炭工业公司,1984年5月,设化学煤炭工业公司。
  第二节化肥农药
  化肥氮肥:建国前农业肥料主要是农家肥,也有少量进口化肥,俗称“肥田粉”,主要是硫酸铵和普通过磷酸钙,1958年,根据化工部《发展化学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精神,动工兴建了梁山、巨野两处年产800吨的合成氨化肥厂,1960年由于国民经济困难关停。1966年又分别在荷泽、梁山兴建了年产3000吨的小型化肥厂,先后于1968年5月和12月建成投产。至1976年全区已建成10处化肥厂,年产合成氨3万吨。1977年菏泽又动工兴建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骨干企业菏泽跃进化肥厂,1980年投产。至1978年全区10个县属小化肥厂先后完成了技术改造,年产量均由3000吨提高到5000吨。产品也由普通氨水,逐步改为碳化氨水及碳酸氢氨。由于管理不善,设备陈旧,10个县属小化肥厂历年亏损累计达8594.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对小化肥厂进行了整顿。1979-1982年先后关停了菏泽、巨野、定陶、单县、鄄城、曹县、东明等7个化肥厂。对保留的4个化肥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加快扩建改造。整顿后,菏泽跃进化肥厂达到年产10000吨,其他3个厂达到年产7000吨。1984年化肥企业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年利润总额56.3万元。1985年国家进口化肥失控,冲击了国内化肥工业,使刚刚回升的小化肥工业再度处于“低谷”,全区年产化肥仅6385吨。在外部条件极度困难,内部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亏损额达389.7万元的情况下,仅有的4处化肥企业被迫停产整顿。
  磷肥:1958年,梁山、巨野、荷泽各建一座年产3000吨钙镁磷的小高炉。1962年三座高炉相继停火。70年代初期,随着小氮肥工业的发展,农业对磷肥需求十分迫切。1973年菏泽县磷肥厂开始筹建,1975年投产。1976年,定陶磷肥厂投产。1979年国家取消了对磷矿粉生产的补贴,产品改为普通过磷酸钙。1976年在大搞磷肥活动中,县办磷肥厂增加了定陶、郓城、巨野、梁山、成武、单县、曹县、郓城等8处,一批土法上马的社队、校办厂点也相继投产,年产磷肥5万吨。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建厂,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缺乏技术,管理不善,因而产品质次价高,难以销售°1979年为扶持磷肥工业,根据财政部、化工部《关于小磷肥试行定额补贴办法的联合通知》,对区内县属小磷肥生产实行定额补贴,关停了一部分社办企业。1980年对磷肥企业进行整顿、改造、配套,荷泽、定陶、单县、郓城等4处磷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梁山、巨野2处企业钙镁磷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一条龙生产流水线。当年产量3896吨,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7万元。1981年区内生产的磷肥走俏,产量6367吨,实现利润369万元。1984年由于“磷酸二铵”进口量大,出现了全国性的磷肥滞销,区内磷肥企业再次跌入“低谷”。1985年经过企业整顿,磷肥企业采取了多种经营,加强销售服务,年底磷肥产量达11831吨,其中普通过磷酸钙10245吨,钙镁磷1586吨,产值140万元。至此梁山磷肥厂取得化工部首批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农药1967年,菏泽县在侯店水利发电站原址筹建荷泽农药厂,1968年10月迁双河集大桥北侧,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1970年正式生产,主要产品有1%六六六、6%可湿性六六六、粘虫散、2.5%敌百虫、2%乐果粉、双敌粉等10余种。从1970—1982年共生产农药60445.6吨。后因企业亏损,1983年改为多元复合肥。1983—1984年共生产复合肥3298吨。1985年农药厂固定资产150.7万元,职工117人,流动资金81.5万元,年实现产值10.05万元,利润2.5万元。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化肥产量表第三节油漆
  建国前,区内使用的油漆主要是桐油和大漆。民间多用桐油熬制后涂饰家具。60年代中期以前区内没有油漆工业,所用油漆全部由外地购入。1966年8月,在沿海企业向内陆搬迁时,青岛油漆厂搬来成套设备,带来管理干部和技术力量,投资44.2万元,建成了青岛油漆厂梁山分厂。1967年1月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800吨,主要产品是油脂类和酸醛类油漆。1972年该厂移交菏泽地区,更名为山东梁山油漆厂,年产2553吨。至1976年,梁山油漆厂经过两次大的扩建改造,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居全省第三,成为山东省4家主要油漆生产厂家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油漆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研制成功“过氯乙稀”皮革清漆,填补了省内空白。其后又研制成功豆油代替桐油、胡麻油,棉油代替豆油生产各种醇酸树脂漆,节约了桐油、胡麻油资源,为涂料工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1982年研制成功了各色无苯醇酸磁漆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又研制成功以季戊醇代替甘油的“质子催化醇解法”生产醇酸清漆,缩短了反应周期,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85年油漆厂固定资产总值738万元,职工592人,年产油漆6769吨,产品达6类54个品种,形成了以高档产品醇酸树脂漆为主要大类,以醇酸清漆为当家产品的生产格局。产品销往全国7个省市,供不应求。1985年实现工业产值2926万元,利税845.7万元,利336.1万元,产值利税率、产值利润率均居全省之首。油漆质量在全省油漆评比中,连续三年总评第一。
  第四节橡胶制品
  区内最早的橡胶加工业是菏泽县橡胶厂。该厂是1952年由18家个体户组织起来的制鞋互助组,生产布鞋。1958年与制革社合并,人员增加到320人。1970年增加布胶鞋生产,并更名为菏泽县制鞋厂,属二轻系统,布胶鞋产品由化工系统归口统计。1969-1970年,曹县橡胶厂、定陶县橡胶厂、巨野县橡胶厂相继建成投产。曹县橡胶厂除生产布胶鞋外,还生产28X1½自行车内、外胎和26X2½人力车内、外胎。定陶县橡胶厂主要产品为布胶鞋和再生胶。巨野县橡胶厂主要产品是轮胎翻新。该厂是山东省轮胎翻新的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976年全区橡胶工业总产值实现330万元,占化工总产值的11.7%。1978年橡胶工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企业进行全面整顿,1984年4个橡胶厂全部整顿验收合格,并先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内部推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分配上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曹县橡胶厂是全区化工系统的先进企业,1969年建厂,生产解放鞋和自行车、人力车内、外胎,1975年开始生产拖拉机内、外胎,停止了布胶鞋的生产,成为轮胎生产的专业化厂家。但由于基础差、市场竞争激烈,轮胎生产徘徊不前.1983年全面整顿,制定了“打基础、改系统、上水平、增产值”的措施,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挖掘内部潜力,拓宽销售渠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8.5万元。1984年推行厂长负责制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越搞越活。1985年,产值达961万元,占全区橡胶工业总产值的69.2%,利税达143.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1068元,厂长李玉华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厂长,国家经委给予记功嘉奖,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5年全区有橡胶工业7家,职工519人;橡胶工业产值达1388万元,占化工系统总产值的24.5%,比1976年增加3.2倍。
  第五节医药
  菏泽地区医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60年始建菏泽制药厂,因设备简陋,原料不足,又于1964年停产,其修配车间改为医疗器械修配厂。1971年,菏泽制药厂、东明制药厂相继组建。1984年2月菏泽制药厂、东明制药厂、菏泽医疗器械修配厂归菏泽医药公司直接领导,3个厂共有职工551人,生产西药针剂38种,中成药44种、器械5种。1985年产值615.1万元,创利润24.3万元,此外还有荷泽生化制药厂、菏泽健民制药厂、荷泽市灵芝精厂,共有职工275人,生产生物药5种, 中成药11种,1985年产值154.3万元,创利润17.1万元。
  中成药区内生产中成药的厂家有菏泽制药厂、菏泽健民制药厂、菏泽市灵芝精厂。1971—1985年共生产中成药52种,平均生产能力为200万盒。1985年产值217万元。主要产品有十全大补丸、山楂丸、七制香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木香顺气丸、止嗽青果丸、六君子丸、开胸顺气丸、六味地黄丸、四消丸、归脾丸、龙胆泻肝丸、平胃丸、曲麦积木丸、补心丸、补中益气丸、沉香化滞丸、复方马钱子丸、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香砂积术丸、桅子金花丸、柏子养心丸、健脾丸、通宣理肺丸、脑立清、逍遥丸、黄莲上清丸、黄莲养肝丸、新六味地黄丸、舒肝丸、羚翘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槐角丸、上清丸、桔红丸、安神补心丸、保和丸、杞菊地黄丸、附子理中丸、明目地黄丸、霍香正气丸、明目养肝丸、人参养荣丸、大山楂丸、保胎丸、婴儿素、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白带丸、灵芝精、金龙丹。其中,金龙丹获1978年山东新产品科研成果三等奖。
  西药生产厂有荷泽制药厂、东明制药厂、荷泽生化制药厂。至1985年,生产42个品种,年产值540.4万元,产品主要有原料药、针剂、片剂、散剂、酊剂、膏剂、糖浆。原料药有:硫酸庆大霉素、丙谷胺、溴米那、贝诺酯、止血敏、蒽林、炎痛喜康。其中溴米那1978年试制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获地区先进科研奖。针剂有;硫酸庆大霉素、安痛定、无菌注射用水、苯甲醇、葡萄糖、止血敏、黄莲素、百尔定、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复方新诺明、氯化钠、肝注射液、爱茂尔。片剂有:丙谷胺片、胆汁片、胎盘片、补肾宁片、炎痛喜康片、弹性酶胶囊、甘宁片。散剂有:解热止痛散。酊剂有:甲紫溶液、汞溴红溶液、复方龙胆酊、蓖麻油。膏剂有:蔥林软膏。糖浆有:小儿止嗽糖浆、止嗽糖浆、杏仁止咳糖浆、橙皮糖浆、远志糖浆、单糖浆、枸绿酸维宁糖浆。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药品产量表续表
  第六节煤炭
  区内煤炭埋藏丰富,但长期未予开采。
  1976年1月,省委、省革委、济南军区决定把军区炮兵后勤部在泰安宁阳开办的煤矿移交荷泽地区,称菏泽地区茅庄煤矿。从此,菏泽地区有了煤炭工业。
  荷泽地区茅庄煤矿,位于泰安市宁阳县境内,南距宁阳县城7.5公里,东距磁窑火车站35公里,宁磁公路从井田中部通过,西约4公里有兖州至济南的公路通过,交通方便。井田内地面标高一般+70米左右,地形平坦,无大河流通过,只有一条季节性小沙河横穿井田。井田属于大陆性气候,月平均气温最高35℃,最低一7.5℃,最大冻结深度0.22米,主导风向为南风,最大风速1.8米/秒,井田储量1710.9万吨,可采储量878.6万吨, 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9万吨,地质多断层,为构造复杂型矿井。斜井长3030米,倾向20°。
  立井为通风井,井筒直径2.5米,垂深51米,设简易爬梯。采煤方法为上下山单翼布置,倾斜分层,长臂后退回采,竹笆假顶,大冒顶管理顶板。采面使用摩擦金属支柱,配铰接顶梁,采面运输采用26型溜子、皮带机、电瓶车、煤炭出井系绞车双沟提升。为保安全生产,矿专门设立安全科,建立了各种安全制度,不断完善安全措施,1984年被省局评为安全生产一等奖。1985年矿井通风达到乙级标准。从1976-1985年共采煤93万吨。消耗指标坑木134立方米/万吨,炸药2418公斤/万吨,雷管9869发/吨,电力22度/吨,吨煤成本31.4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74元,1976年,职工总数923人,其中固定工78人,合同工845人。矿设党委,矿机关设办公室、政工科、行政科、供销科、财务科、技术科、安全科、劳资科、保卫科、调度室、团委、工会、车队、医院等14个科室。生产工区设采煤、开拓、运搬、机电、掘进5个工区°1985年职工人数924人,其中固定职工774人,煤矿总建筑面积89386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7294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122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25万元,累计投资8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8万元,自筹336万元,上交税金59万元。该矿现有可采储量250万吨,全被村庄占压。1985年经省批准,煤矿搬至小茅庄,投资300万元,可采储量55万吨。
  第五章建材工业
  第一节石料砖瓦
  石料石料做为建筑材料在全区开采较早,使用也极为广泛,尤其是石灰岩是生产水泥和加工石灰的主要原料。据勘测,仅梁山县境内梁山和小安山两区域的石灰岩储量就有3000万立方米。1949年12月,以梁山县银山周围山场为基地,建立了梁山石料厂。生产石料主要是保证黄河防汛需要。1949-1985年共计开采230万立方米,其中供应菏泽地区沿黄石料160万立方米,支援河南省濮阳、范县、台前等县沿黄石料70万立方米。
  砖瓦砖瓦的生产民间多采用古老的小土窑锻烧法。主要生产青砖、青瓦、八砖及撒水瓦。生产简便,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烧焙周期长,一般7天左右。1950年后,始有“马蹄窑”、“吊丝窑”、“圈窑”、“线窑”等。由于建筑业发展较快,砖瓦供求矛盾突出,各县都陆续建造了轮窑,并逐步采用机械化生产,产品数量成倍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菏泽市砖瓦厂是全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砖瓦生产厂。始建于1952年,原址在菏泽市城关吴庄,先后迁址城北刘庄、城东南大屯,1978年为节约耕地和方便运输,又迁址于荷泽城西杜庄乡耿海与段庄之间菏东公路北侧。该厂国家投资28万元,集资120万元,建一座36门轮窑,占地400亩,职工276人, 年产机砖3000万块,平瓦200万片。
  1985年东明县五营硅酸盐制品厂、梁山县吕堤口以及单县曹庄乡等单位先后建成蒸养砖厂。据统计,至1985年,全区共建有各种窑厂1600家,其中转窑1316座,拥有制砖机1350台,制瓦机1345台,砖年产量33亿块,瓦2.5亿片。
  第二节石灰水泥
  石灰区内锻烧石灰最早是用一种“野窑”,以后又改为“土窑”,生产周期为15天,间歇性生产,产量较低。1952年梁山县石灰厂在独山脚下建一座普通立窑,是全区第一家生产石灰的集体企业,随后巨野县也建起不同形式的普通立窑。1985年全区有石灰生产厂家10个,年产10万吨。
  水泥1966年4月,区内筹建梁山水泥厂,当年建成1.5X6米普通立窑1座,年产8000吨矿渣水泥。1969年张文真、张传佑、张义生等通过技术革新,先后研制成功了自动烘干、包壳料球等20多个技术革新项目,年产量提高到12000吨。1976年7月又新建一座7-10万吨机械立窑,实现了从原料粉碎到成品包装一条龙机械化流水作业。
  梁山县水泥厂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骨干企业,1985年全厂职工434人,年产值235.9万元,产量5万吨,主要产品是325号火山灰水泥。第三节预制件钢窗
  预制件区内预制件生产始于50年代中期,品种主要是门窗过梁、檩条、盖板、花格棂等小型简易预制件。1958年荷泽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开始生产翻转脱模空心楼板,1959年梁山县建筑工程公司首先在施工中采用预应力新技术生产予制件。1966年菏泽地区建筑工程公司第一次在菏泽棉纺织厂细纱车间使用1500X6000X30厘米大型予制薄壳屋面板。预制件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工效较低,劳动强度大。进入70年代,各县(市)建筑工程公司先后建立了预制构件生产场地,其规模及产量不等。为适应建设的需要,在生产中增加了一些机械化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器、牵引机、焊接机、拉丝机、除锈机、龙门吊车、翻斗车等专用机械设备。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还建造了搅拌站、搅拌楼、挤压成形机,采用太阳能养护等新工艺和新技术。使预制件的生产形成了流水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乡镇预制件生产厂家64个,年产量达147915万立方米,产值2958万元。地区建筑工程公司预制构件厂规模最大,有固定资产30万元,年产6000立方米,产值122万元。
  钢窗全区钢窗生产始于70年代末,主要生产厂有:菏泽地区钢窗厂、菏泽市钢窗厂、梁山县钢窗厂、单县钢窗厂。主要产品均为空腹、实腹钢(门)窗两种。荷泽市钢窗厂是1979年第一个采用风动设备自控下料,其余厂家一直采用电动钢轮锯或手工裁料。钢(门)窗生产中除锈、焊接、磨平、调整、组装和油漆等工序,至今仍主要靠手工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均受到一定影响。1985年,全区钢(门)窗产量1.44万平方米。
  第四节石棉制品
  1966年烟台石棉制品厂迁至梁山县,改称梁山石棉制品厂,为全区石棉生产之始。1968年、1972年,单县石棉制品厂和梁山县石棉保温制品厂相继投产。1985年石棉制品主要有石棉水泥制品,其次是石棉纺织制品、石棉橡胶板、石棉盘桶、石棉传动制动制品、石棉板、布、绳、毡以及石棉粉等,共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型号,远销全国25个省(市),其中梁山石棉制品厂生产的492——a汽缸垫、JNIW刹车片、增强石棉橡胶板均荣获1985年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梁山石棉厂是区内石棉制品生产的最大厂家,位于梁山县龟山脚下,占地91275平方米,职工705人,固定资产720万元,主要产品有石棉橡胶板、汽缸盖垫片及进排气管垫,离合器从动总盘总成、制动制品等共4个系列,46个类别,400多种规模型号,是国家建材局石棉行业18个重点企业之一。产品销往25个省(市),并承担岀口任务.1985年产值1354万元,实现利税30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同行业第一,全国同行业第二。建厂18年,累计上缴利税4372万元,为国家做岀较大贡献。菏泽地区1985年县以上建材企业情况表
  第六章机械电子工业
  第一节机构
  机械电子工业,1975年以前,先后归属工业局、重工业局领导。1975年4月,重工业局撒销,分设机械工业局,主管机械电子工业。1984年4月由机械工业局与化学煤炭工业局合并为机械化学煤炭工业公司,是年5月分设机械工业公司。
  第二节原动机械
  1935年,郓城县泰兴铁工厂仿制了5.5马力柴油机两台,一次试验成功并投入使用,是区内原动机生产之始。虽其工艺粗糙,当时被誉为是惊人之举,开创了区内动力机械制造之先河。
  1958年,菏泽机械厂开始试制“140”煤汽机,是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了批量生产,年产100台。至1962年,累计生产400台,由于技术落后,省机械厅不再纳入生产计划,随之停止生产。1964年,荷泽拖拉机修配厂将309台“1105”煤气机改装为柴油机,各县农机厂也相继增设煤气机、柴油机的修配业务。
  为了满足农业对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的需求,1966年以菏泽柴油机厂(原菏泽机械厂)为主导厂,组织了全区175型柴油机大会战,是年拿出了样机,并一次试车成功,投入生产。这是全区内燃机行业的一次飞跃。1969年生产175型柴油1648台,产值146.5万元,为全区农业机械化做出了贡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5马力175型柴油机已不能满足农村用户的需要,柴油机厂于1969年下半年组织了X195型柴油机的研制工作,是年研制成功,并生产X195型柴油机106台。1971年,X195型柴油机替代了175型柴油机投入批量生产,年产4200台,实现产值33.67万元。1976年10月,柴油机厂组织了高产拉练活动,总装195型柴油机1602台,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产X195型柴油机10062台,突破了万台大关,实现产值80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880元, 实现利润150万元。
  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柴油机制造业经历了一次大调整。1977年菏泽柴油机厂改产民用机械蜂窝煤机,1984年又与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签订了联合研制S280型柴油机的合同书,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按照国家规定的柴油机考核办法,完成了性能试验,初步配套了鲁菏牌ZH—110型微型运输车,泰山150拖拉机,SPF——12型发电机组、S280——IB100——160水泵机组,并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至1985年,区内柴油机制造业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年底,系统内共有1个主机厂、3个配件厂,职工1775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81万元,金属切削机床480台,锻压设备45台,工业总产值921.4万元,利润总额105.0万元。
  菏泽区内内燃机配件生产的主要厂家及配套产品有;成武县机械厂的195型柴油机活塞、气门销夹、弹簧座,梁山农业机械厂的气罐盖,曹县机械厂生产的缸套,鄄城农业机械厂生产的气缸盖、飞轮、曲轴,菏泽市机械配件厂生产的95系列空气滤清器,菏泽齿轮厂生产的X45型齿轮和菏泽油泵油咀厂生产的油泵油咀。
  菏泽油泵油咀厂是国家机电部油泵油咀专业定点生产厂,1968年由青岛微电机厂荷泽分厂改建。1969年5月首次试制成功4SI喷油咀、ZS4S1针阀偶件、“195”柱塞、“195” 出油阀和195A喷油泵总成,并于当年投入生产°1972——1983年先后试制成功“295”喷油泵总成、“6140”喷油咀偶件、“160”三对偶件、东方红54/75喷油咀偶件、“1140”喷油咀偶件。1983年与山东工学院联合采用渗硼新工艺研制成功1号泵柱塞偶件,获省科委三等奖。1984年AK型喷油泵和渗硼XS4S1针阀偶件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试制6BB1喷油器总成并经牟平发动机厂试验,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中盾牌针阀偶件,盾牌出油阀偶件,盾牌柱塞偶件被评为1983年省优产品,盾牌195A喷油总成获1984年省优产品称号。
  第三节农业机械
  建国后,境内农机制造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耕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排水灌溉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等。
  1985年,该行业共有生产厂16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51.64万元,金属切削机床1296台,锻压设备140台,职工5732名,完成工业总产值3803.47万元,实现利润246.77万元。
  耕种机具建国后,各县相继建立了农具厂,主要生产七寸步犁、七寸沙土步犁、五寸沙土犁和解放式耕耘锄。1959—1965年,在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中推出了一批较好的耕作机具。菏泽、定陶、曹县、东明、成武、郓城、巨野、鄄城、梁山等县农具修造厂相继生产了轻型双铧犁、深耕双铧犁、单行化肥耧、双行棉花播种机、玉米点种机、小麦播种机、四行谷物播种机和中耕锄草机等。从70年代开始,这些小型耕种机具开始由乡镇企业生产。1977年鄄城农机修造厂开始试制小型机引犁,是年,曹县农机修造厂开始生产小型机引播种机,梁山农具厂生产大型耕种机械。1978年生产大型耕种机械375台。1979年,菏泽市农机修造厂又试制成功2FQ-6型球肥深施机。由于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集体耕种改为以户为单位,耕种机具生产企业也进行了调整转产。
  1959年,定陶县农具修配厂试制成功10马力小四轮拖拉机,是区内拖拉机生产之始。1970年,菏泽拖拉机厂开始生产“鲁菏牌”泰山——12拖拉机,这是全区机械工业的重点产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一机多用,不仅适用平原、山区、丘陵地区的田间作业,还可带动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小型水泵进行固定作业。1976年菏泽拖拉机厂试制了泰山一50型拖拉机,该机可用于耕、耙、播等田间作业和固定作业,具有重量轻、牵引力大、转向灵活、档次安排合理等优点,是区内功率最大的拖拉机,至1985年,菏泽拖拉机厂已形成了年产5000台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10598台,销往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区・1978年成武机械厂生产了2台25马力拖拉机。由于多种因素泰山一50马力和25马力拖拉机均未投入批量生产。至1985年,区内生产(试制)拖拉机和配件的有荷泽拖拉机厂、郓城拖拉机配件厂、成武机械厂、定陶机械厂、菏泽市机械配件厂、曹县机械厂、东明农机厂和梁山农机厂。
  运输机具建国前农村运输工具有独轮车、太平车。1956年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运输机具更新为地排车、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农用挂车,并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东明力车厂是区内的农村运输机具专业厂,1971—1981年累计生产650型力车6.44万辆。
  1975年,菏泽市农业机械厂开始生产农用挂车,主要品种有7CB-1.5型一吨农用挂车、7C-3型三用农用挂车,7CB-5型农用挂车。1985年生产挂车154辆。
  1984年,东明农机厂研制JY500型机动三轮车通过鉴定投产。至1985年全区生产农村运输工具的有:东明力车厂、东明农机厂、菏泽市农机厂、单县农机厂和成武机械厂五家企业。
  收获机械1959年,曹县农具厂从山西引进太谷号马拉收割机,当年生产400台。随后各县农具厂也开始生产简单的半机械化收获农具,主要有手摇地瓜切片机和手摇玉米脱粒机°1963年,郓城配件厂开始生产打稻机。至1966年各种脱粒工具年产超过千台。1973.年,梁山农具厂生产的小麦割晒机参加了省机械局、农林局在潍坊联合召开的“全省小麦收割、脱粒扬场机具经验交流会”,经现场测试考核,受到好评。是年该厂与省农机所联合研制的GYT-12型机引摇臂收割机被省机械局选型推广。
  1972年,定陶农业机械厂开始生产三用脱谷机,1974年生产脱谷机550台,至1978年累计生产4737台。
  区内脱粒机、花生脱壳机生产厂家还有菏泽市农业机械厂、成武机械厂、东明机械厂。其中菏泽市农机厂是山东省脱粒机生产定点企业,1970年开始生产机动脱粒机。1983年该厂通过市场调査,走访了华东6省30余个县的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调査了40多个品种,在省地农机所的支持下,研制出8种新型脱粒机,5TJ—50和5TJ—50B新型脱粒机,并通过了鉴定。1970—1985年累计生产6908台。
  1979年,菏泽地区农机所与定陶陈集农机厂还研制成功5XZ-6B型种子清选机。
  梁山农业机械厂,从1971年开始生产收割机刀片,1976年在省农机所、省冶金研究所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了“刀片寿命和性能”的研究,1979年批量生产,1981年通过了省机械厅鉴定,年产能力达到300万片,品种发乙展到13个,居全国之冠,被列为机械工业部收割机刀片唯一定点生产厂家。“梁山牌”收割机刀片选用优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结构参数与热处理工艺,强度高、韧性好,齿刃锋利,使用寿命每米收割小麦2552亩,割水稻每米1863亩,其性能和寿命超过了加拿大麦赛一福格森,瑞典沃而沃等国外名牌产品。1981年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荣获国家银质奖。销往全国21个省市,占国内市场的90%以上,并出口巴基斯坦、缅甸、泰国、印度、朝鲜等26个国家,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赞誉。
  农田水利机械建国初期,区内生产的农田水利机械有:手摇木架水车、铁木架斗子水车和解放式水车°1956年,荷泽新力铁工厂被列为省工业厅定点生产水车的企业,年产水车883部.1960年巨野农业机械厂、曹县机械厂先后试制成功打井机架,水车握链机,1965年成武农机厂试制成功电动水车。
  随着农用动力和农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农用水泵也随着发展起来了。1967年7月,巨野农业机械厂(后改名巨野水泵厂)在省农机研究所的指导下,生产了第一台3-
  13型水泵,是年又从德州引进了鲁6-12A 离心泵。1970年又研制生产了鲁4—15型自吸泵。该泵投放市场后,深受赞誉,已累计销售近10万台,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71年,巨野农机厂与省农科所等5个单位联合研制成功鲁3—30型自吸泵,4—25型自吸泵和6-15型自吸泵,被列为山东省机械工业系统主要科研新产品成果。1975年该厂3-13型水泵改进成3B-19型水泵,1981年与省农机所一起研制的300HW—13—790型混流泵,通过了全国24个科研单位鉴定,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获荷泽地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2年巨野水泵厂与省农科所联合研制的比转数250蜗壳式混流泵水利模型,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3年又获机械部科研成果三等奖,被山东省机械厅定为水泵生产专业厂。是年又从滕县引进 V MN100-18型水泵,该产品扬程低,岀水量大,适于沟渠灌溉,是区内排灌机械的主导产品。1985年,与中国农机研究院、山东省农机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七五”规划节能换代新产品200HW—8、200HW—12型水泵,在全国混流泵评比中被评为模型泵,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台。
  东明农机厂是省机械系统最早生产喷灌机的企业°1974年开始试制小型喷灌机,1977年10月,研制生产的PY-12小型喷灌机和PY4型轻型喷灌机,通过了部级鉴定,填补了山东省喷灌机械的一项空白,推广到河南、安徽、浙江等20多家企业。1978年5月双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1年10月研制生产的鲁80B50型水泵,在全国首次轻小型喷灌机具评比选型会上被列为一等品。1983年研制成功的1B65—50—125型高压喷灌泵,获1984年机械部1B泵系列泵优良水利模型二等奖。该厂按照1S02858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继推岀了1B系列泵,在杭州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其中1B65-40-200型水泵获部级优良水利模型奖,1B65-50—125、1B50—32—160型水泵被国家经委、机械工业部等7部委列为第8批节能推广产品。1985年生产喷灌机605台。
  区内生产农田水利机械的厂家还有成武机械厂、单县农机厂、郓城拖配厂和菏泽市农机厂。主要产品有轴流水泵、潜水泵、人力往复水泵、250型水泵、BPZ30自吸喷灌泵、清淤船等。
  第四节轻工化工机械
  轻工业机械60年代,区内轻工业机械生产厂家仅有曹县自行车配件厂和菏泽轻工业机械厂(原印刷厂修配车间),主要生产印刷机、平压冲床和自行车零件等。1975年菏泽轻工机械厂停产。至1985年底,区内轻工机械企业有菏泽市自行车零件厂和曹县自行车配件厂,共有职工921人,年产值592.7万元,利润174.8万元。主要产品有自行车转铃、板铃、轴碗、“金鹿”自行车支架和衣架,HB-1红外线报警器、C750型摩托车后皮带轮、“金鹿”自行车前叉和48牙轮盘片等。其中“牡丹牌”自行车转铃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HB-1红外线报警器填补了省内空白,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一等奖。
  纺织机械区内纺织机械生产较晚,1975年梁山配件厂开始生产纺织轴承,1977年试制生产纺织皮辐,至1985年,产品由原来的两大类5个品种,发展到4大类32个品种,销往国内20个省130个厂家。
  1977年11月,单县纺织机械厂开始生产A734双面摇纱机,1978年7月生产出SK78湿扩幅机,填补了全国纺织机械的一项空白。1979年生产出SB78预缩机,1981年生产出CO11软麻机,填补了山东省纺织机械的一项空白。1984年生产的SK—84湿扩幅机,填补了全国纺织机械一项空白,产品
  销售27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国际市场。
  1985年末,单县纺织机械厂、梁山纺织配件厂共有职工431人,工业年产值198.89万元,实现利税13.7万元,年生产纺织皮辊149673套,软麻机、摇纱机、折布机、SK78预缩机39台。从1977—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387.35万元,实现利税143.79万元。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建国前,区内有郓城泰兴铁工厂和菏泽华兴、红兴、玉昌铁工厂等8家私营企业,主要生产畜力弹花车、轧花车、手工织布机。建国后,郓城、定陶、鄄城、成武、梁山、菏泽等县铁业社在生产一些农用、民用工具的同时,仍以生产人力、畜力弹花车、轧花车为主。60年代又生产了电动轧花机、弹花机。
  1964年,定陶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了刺条机,生产的优质弹花弓刺条填补了省内空白,远销华东各地。
  1965年,菏泽机械厂生产的NSL-28型立式砂辊碾米机,在全国农用杂粮碾米机试验选型会上,被选为全国推荐机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定型的小型碾米机。随后,鄄城、单县、定陶农业机械厂也开始批量生产碾米机,其中单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碾米机一直延续到1985年,年产218台。
  1963年由菏泽县机械厂试制成功。63—1型粉碎机,1964年改型为51型粉碎机,投入批量生产。
  从1967年开始,成武机械厂、定陶机械厂、东明农机厂、曹县机械厂等企业也先后生产MF—66型对辊磨粉机和27型粉碎机。1975年后,又引进省农科所与潍坊联合研制成功的FMZ—278型磨粉机。至1985年,以单县、成武、东明农业机械厂为主形成了区内小型农用磨粉机械生产网,年产量6159台。
  1967年鄄城榨油机厂试制ZL-75型螺旋榨油机,1968年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该厂是山东省最早定点生产榨油机的专业厂,1983年加入机械部榨油行业组,1984年成为全国榨油机械会会员。该厂的主导产品是兴字牌ZL-75型螺旋榨油机和CYS-90型立式手动液压榨油机。ZL-75型榨油机性能良好,出油率高,在1984年全国农用榨油机性能试验中获小型榨油机总分第一名,1985年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农业机械推广产品。1985年,生产榨油机2140台,配件9万件,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并远销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在国内外享有一定信誉。区内生产榨油机的企业还有菏泽柴油机厂、定陶机械厂、单县机械厂。
  为适应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县农业机械厂还适时地生产了草绳机、草袋机、罗底冲孔机、地瓜切片机、面条机、人造肉机、馒头机、合面机、膨化机和饲料粉碎机等产品。
  化工机械1969年12月,郓城“兴无灭资”工厂转为郓城县化肥机械修配厂,主要业务是化肥非标准设备配件的制作和安装。该厂有机床9台,锻压设备2台,焊接设备4台,加工能力150吨/年・1971年12月省化工厅批准建立山东省郓城化工机械修配厂,主要产品是化肥非标准设备配件和SS-800型离心机,1972—1973年生产离心机98台。1974年后产品又增加了 SS—600、SS—600N、WC—800型离心机、药物拌粉机、AG1/2毫升一AG5/10毫升安培灌封机和 FD-0025素瓷过滤器。1977年该厂车铣刨磨焊及各项专用设备增加到42台。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医药生产脱离化工系统,该厂一度处于困难境地;1983年对SS-800型离心机改型,并设计制造了离心机内外拦口的冲压模具,使离心机及其配件的生产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经营开始回升。1985年全厂职工106人,完成产值85万元,年产离心机71台,实现利润11万元。
  第五节交通运输机械
  区内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主要是机械修理、配件生产和轻型载重汽车改装。
  区内生产汽车配件的主要厂家有荷泽齿轮厂(原机床维修站)和菏泽汽车配件厂。主要产品是齿轮、减震器、夹层汽车玻璃等。菏泽机床维修站1968年11月建站,主要承担本地区机床维修及机床配件生产与加工,年大修机床30台,生产机床配件2万件。1975年9月开始生产X195型柴油机齿轮为菏泽柴油机配套,年生产2.2万件。1975年试制 CA—10B二道减速齿轮,1976年生产1150件。1977年先后引进安装了400公斤、750公斤空气锤,提高了锻压能力。是年,开始生产东方红一75型拖拉机齿轮,年产量1893件。1979年10月试制JN150二道减速齿轮和 CA-10B变速箱二轴,1980年6月改名为山东省菏泽齿轮厂.1983年试制成功泰山一12拖拉机齿轮,为荷泽拖拉机配套,全年生产7595件。是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联合经销部成员单位。1985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269万元,职工262人,完成产值240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9230元,实现利润65.3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菏泽汽车配件厂是山东省生产减震器最早的一个专业厂。主要产品是汽车减震器总成,有5个系列,18个品种,可供重型、轻型、微型汽车及摩托车的配套与维修。该厂是1971年从原菏泽拖修厂分出建立的。分厂时,有职工80人,设备22台,产品是CA—10摇臂式汽车减震器,年生产8353只,该厂先后试制了NJ130筒式减震器,BJ130制动分泵、总泵,BJ212离合器分泵、总泵,JN150黄河减震器。1975年产值完成134.5万元,利润36.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4万元°1979年CA-10B汽车筒式减震器一次试制成功,全年生产20058只,可比成本下降1.6%,完成产值129.2万元,实现利润28.6万元。1980年由于汽车工业市场发生变化,减震器需求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全年完成产值103万元,利润19.5万元。1981年后又试制开发EQ140型汽车减震器、JN162型座椅减震器、“黄河”车离合器中压板JN162型驾驶室销紧减震器、“斯泰尔”汽车减震器和“山东750”摩托车减震器等。1985年又为青岛汽车制造厂改型车配套研制生产了CA141、QD1508公共汽车底盘前后减震器.1983-1984年主导产品CA-10B总成合格率100%。1985年生产各种减震器32614只,完成工业总产值189.9万元,实现利润24.5万元,产值利税同步增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曹县汽车改装厂建于1985年,当年生产轻型载货汽车22辆。
  鄄城县航运公司造船厂,位于旧城码头12-13坝之间。占地7.76亩,建于1969年,是年投资28万元。从建厂至1985年制造各类船47艘,维修船26艘,总产值444.8万元。主要产品有拖轮、双体船、双体渡轮、排灌船、驳船、挖泥船、挂浆机船等。产品除区内使用外,部分销往微山、利津、宁夏石咀山等地。
  至1985年,区内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共有企业11个,总产值481万元。
  第六节机床及通用基础件
  区内生产机床与通用基础件的有菏泽铸造机械厂、菏泽汽车配件厂、菏泽齿轮厂、郓城标准件厂、单县汽车玻璃厂和砂轮厂。主要产品有M120W万能外圆磨床、Z145A型顶箱震压式造型机、齿轮汽车玻璃、砂轮等。
  1959年,定陶机床厂试制成功区内第一台八尺皮带车床,为菏泽机床生产之始。1967年建立荷泽机床厂(现菏泽铸造机械厂)。
  1968年,M120W万能外圆磨床试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至1974年,累计生产外圆磨床275台1975年转产铸造机械,1979年正式改名为山东菏泽铸造机械厂,为机械部铸造行业的定点企业。1985年已拥有各种设备235台,其中切削机床50台,和起重设备11台,固定资产原值211万元,年产铸造设备200台,总产值170.5万元。其M233型30吨液态蜡注蜡机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M255A蜡料制备线,Z145A造型机、S4120筛砂机等先后岀口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该厂产品销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省优质产品Z145A 造型机,全国市场占有率为50%。
  标准件生产原以郓城县农机厂标准件车间为基础,建立标准件厂,1972年9月开始生产GB41毛螺栓。后增加GB117圆锥销、GB119圆柱销、GB882销轴3个品种。产品质量稳定,1981年在华东地区标准件行业评比中获优良产品奖。产品销往广东、广西、四川、河北、河南、廿肃、内蒙、黑龙江等省区。1985年,全年生产标准件813万件,总产值92.3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328元。
  轴承生产区内仅有一处。1966年,烟台轴承厂在梁山建立分厂。1971年该厂移交荷泽地区管理,易名为山东梁山轴承厂,主要产品有:“7714”、“67714”等大中尺寸的圆锥滚子轴承。1968年试制了“3”类型球面滚子轴承;1983年研制生产了53612,53614两种加强型“3”类轴承;1985年增加“1、2、3、7”四大类型GED三种精度等级的200多个品种,内径最小的15毫米,最大的300毫米,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精密车床、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等。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309E、7614E、7815E3个品种,从1984年起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生产轴承65.45万套,完成总产值820万元,创利润72.83万元,上交税金47.52万元。
  第七节电机仪表
  60年代初期,区内只有一些维修点。60年代后期才相继建立了菏泽仪表厂、东明第一机械厂、菏泽县电机修造厂和东明电器厂4个国营企业,因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的电机、电器仪表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至1985年底,电机、仪表行业已有职工1647人,固定资产1100.3万元,年产值1909万元,其中DD28电度表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科威特、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国。
  电动机1966年东明第一机械厂试制成功JO三相异步电动机、并投入了批量生产。1970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厅正式命名为国营山东省东明电机厂,成为区内唯一的电机生产专业厂,年产电动机1800台。1976年, 东明电机厂调整产品结构,以JO型电动机代替JO型电动机,生产JO系列1-5#.7# 三相异步电动机和60W发电机,年产500台1985年该厂又试制成功了 Y(80—160)电动机,并通过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建厂20年来,东明电机厂生产的电动机不仅满足了全区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还销往全国各地。
  仪表1966年8月,青岛仪表厂根据支援小三线建设的精神,在菏泽建立分厂。1969年1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DD1单相电度表,年产能力10万只.1971年1月青岛仪表厂菏泽分厂移交菏泽地区,更名为菏泽仪表厂。建厂20年中,先后研制成功并投产DD28型单相电度表、DJ28三相三线有功电度表、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无功电度表、复费率表和JSB-1型积时数字表等。其中DD28型系列单相电度表连续四年获省优产品,并形成年产80万只的生产能力;1983年获得国家仪表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书”,并出口东南亚。
  1976—1985年,累计生产电度表483.25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11092万元,实现利润1456万元。
  输变电设备1968年,菏泽变压器厂建成并生产出了第一台电力变压器。区内变压器的生产解决了当时菏泽棉纺织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咀厂、电讯十厂等企业变压器紧缺的困难。1971年东明电器厂从上海变压器厂引进了 ST电力变压器,是年试产23台。1975年引进ST变压器,1982-1984年共生产6.9420万千伏安。1982—1984年试产S2系列变压器2.41万千伏安。1984年后开始生产E系列低损耗变压器。
  1968—1985年,区内的输变电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菏泽变压器厂、东明电器厂成为变压器的专业生产厂,有12大系列产品,1985年产品产量达到4万千伏安。
  电器1970年东明电器厂从上海引进 BS-330电焊机,开始了区内电器产品的生产。1972年,投产了 GP-100高频炉。1970—1985年间,东明电器厂共生产BS-330电焊机341台,GP—100高频炉11台。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电焊机和高频炉于1985年相继停止生产。
  第八节电子
  菏泽电子工业起步较晚,1968年创建的菏泽广播器材厂是区内第一个电子工业企业。当时,有固定资产7万元,职工54人,仪器设备3台。在生产条件差、设备、仪器不足的情况下,于1969年1月开始试产舌簧喇叭,年产1800只。
  1970年6月,菏泽广播器材厂改名为菏泽地区无线电厂,1971年8月经省批准,正式改名为山东电讯十厂。是年开始转产电话机、二极管、可控硅。1973年试产ZDD-3型电力载波机。1977年开始生产从南京七三四厂引进的ZDD-5型单路电力载波机,其他产品相继停产。
  1977年成武无线电厂创建,有固定资产21万元,职工66人,主要生产电子产品硅整流2极管。1981年还生产电子管和收音机。
  1981年菏泽化工厂的晶体管车间改建成菏泽地区晶体管厂。主要生产晶体管,后试制半导体收音机。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成本高,消耗大,经营不善等原因,不到一年时间,企业停产合并到山东电讯十厂。
  1968-1978年期间,菏泽电子工业发展缓慢,仅有的山东电讯十厂和成武无线电厂两个企业,也因经营不善,常年亏损。1978年冲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电子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底,电子工业已拥有职工达410人,其中技术人员60人,主要机器设备76台,测试仪器150台,固定资产279.2万元,年工业总产值302.96万元。产品已由1975年的单一型号产品发展成为4个品种。1981年山东电讯十厂试制成功了 ZDD-20型载波机、FL-50型分频滤波器、JL-200型结合滤波器、增音机和高频架。载波机和结合滤波器,分别荣获1983年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产品“金龙奖三种主导产品分别形成年产350部、400台、800台的生产能力。
  1985年生产载波机224部,结合设备536台,硅整流二极管27万余件。1975—1985年,菏泽电子工业向电力部门提供电力载波机1500多部,结合设备1300多台,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第七章电力工业
  菏泽境内电力工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1931年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今菏泽一中)和曹县职业补习学校,分别购进12马力、6马力柴油机和8千瓦、5千瓦发电机各1部,并在校内发电照明,这是菏泽最早使用的电灯。1938年前,荷泽、曹县、郓城有7家(包括学校、私人、官府)办电,共有发电机10台,总容量188千瓦。1958年菏泽、曹县、梁山等县相继建立5个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先后安装机组13台,总容量21350千瓦,主要解决县城工业生产和照明用电及个别近郊农村用电.1967年菏泽地区开始电网建设,逐步采取35千伏和110千伏电压输电。随着山东电网的逐步扩大,区内高低压电网初具规模,输电系统电压分别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配电系统电压统一为10千伏,低压电网电压400伏(380)、230伏(220)。随着电网不断扩大,1985年全区用电量4.38亿度,用电已普及到城乡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区内电力工业,1973年以前先后归属工业局、重工业局领导,1973年12月设立电业管理局,1980年2月电业管理局改为电业局。是年7月改为菏泽电业局,隶属山东省电力工业局领导。
  第一节发电厂
  柴油机发电厂1950—1952年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菏泽、曹县、单县、定陶购进3台柴油机和1部60马力汽车发动机,带动4台发电机,共151千瓦。此后,鄄城、梁山、郓城、东明、成武、巨野等县也开始利用柴油机发电。到1965年,全区共安装柴油机17台,1836.77千瓦,发电机17台,年发电量1429.5度。此后,因火力发电厂的创建和引进电网,各柴油机发电厂陆续停办,至1971年全部停办。
  火力发电厂自1958年开始建设火力发电厂,至1960年全区共建地方小电厂5座,安装大小机组13台,总容量21350千瓦。到1985年,除停机报废外,正常运行的还有3台机组,容量1.1万千瓦。
  菏泽发电厂:分为一厂和二厂。一厂位于菏泽城东关,1958年750千瓦1号机组施工,1959年1月正式投产。从1964年5月至1968年1月,2、3、4号机组又相继投产,容量共为3750千瓦。因设备制造工艺粗糙,1974年1、2号机组停运,到1982年所有机组全部报废。
  二厂位于菏泽市城南,于1971年开始建设,1972年8月竣工投产,安装一台机组,容量为3000千瓦,至1985年底仍在运行。
  梁山发电厂:原有东厂、西厂之分,1981年1月合并为梁山发电厂,是年3月7日并网运行。西厂从1960至1969年5月,共安装4台机组,容量4350千瓦,东厂从1977年开始建设,安装1台5000千瓦机组。到1985年底,只有5000千瓦机组运行,其他停运或,报废。
  曹县发电厂;1967年4月开始筹建,1968年8月1号机组750千瓦投产,1969年10月2号机组750千瓦投产,1973年10月3号机组3000千瓦投入运行。3台机组总容量为4500千瓦.1982年1、2号机组停运报废,3号机组继续运行。
  第二节电网建设及输变电设备
  输电线路1969年10月单县建成金(乡)一单(县)线,成武建成金(乡)一成(武)线,共计59.8公里,均为35千伏。自第一条35千伏线路投入运行到1985年底,全区10县市共架设35千伏线路45条,总长度717.1公里,其中“六五”期间架设19条,总长度268.2公里,占总数的37.4%.1970年10月建成(济)宁一巨(野)一菏(泽)110千伏线路,其中巨一菏段54.8公里。到1985年底除鄄城外,9县市共架设9条110千伏线路,总长度359.2公里。
  (济)宁一三(巨野三里庙)220千伏线路1985年底建成。境内有15.69公里。三(巨野三里庙)一赵(菏泽赵楼)线长度61公里,并已建成降压110千伏运行。
  变电站1969年10月单县城关35千伏变电站和成武周店35千伏变电站投产运行,安装两台变压器,总容量为5000千伏安。到1985年底全区10县市已发展到41座35千伏变电站,安装主变压器43台,总容量为116600千伏安。“六五”期间新建和增容61700千伏安,为1969—1980年安装容量的1.12倍。1970年10月,菏泽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安装变压器一台,容量10000千伏安。到1985年底全区除鄄城外,9县市共建110千伏变电站9座,安装主变压器13台,总容量22.3万千伏安。“六五”期间新建和增容15.9万千伏安,为1970-1980年容量的2.48倍。巨野三里庙220千伏变电站是区内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1983年4月动工兴建,1985年底竣工。
  企业自备线路和变电站自1970年5月成武化肥厂建成35千伏变电站起,到1983年先后有水利、化肥、棉纺系统共9个单位,自建35千伏线路8条,长度41.1公里,变电站9座,装变压器20台,容量21550千伏安。从1984—1985年底,有3个单位拆除了设备,两个单位减少了容量。至1985年底,共有6条35千伏线路,总长38.3公里;变电站6座,变压器13台,容量13750千伏安。
  农村供用电设备长期以来,区内农电发展较慢,1975年高低压线路仅有3821.94公里,其中6—10千伏配电线路2111.84公里。电灌站和电井用电设备32661.50千瓦。到1985年底共有高低压线路15883.1公里,其中10千伏配电线路6105公里,低压线路8923.4公里,为1975年的4.15倍;35千伏以上变电站46座,总容量23.14万千伏安,6—10千伏配电变压器7585台,容量55.78万千伏安,农业用电设备已达33.64万千瓦。
  第三节发购电量
  发电量1950-1958年,区内用小型柴油机发电,一般日运行4-6小时,总计年发电119.8万度。自1959年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开始发电,区内电力生产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菏泽发电一厂从1958年起到1980年停产止,23年共发电19425.3万度。调相机从1978年8月18日投入运行到1982年4月26日停机,运行3年零8个月,输出无功电量共8528万度,对改善电压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菏泽发电二厂从1975—1985年11年, 共发电17105.5万度。梁山发电厂自1966—1985年,20年发电33822.2万度。暗县发电厂,从1972—1985年14年发电17227.1万度。1985年菏泽发电厂、梁山发电厂、曹县发电厂共运行3台机组,全年总发电量5011.8万度,耗用原煤42429吨,实际标准煤耗量31944吨,发电标准煤耗647克/度。
  购电量从1969年开始,菏泽地区接入山东电网,全区用电有了保障。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主要由山东电网供给,徐州、河南两网仅供少量电力。1969—1974年6年总供电量为37048.9万度,年平均为6174.8万度。1975—1985年的11年总供电量为304432.8万度,年平均为27675.7万度,为前6年年平均供电量的4.48倍。11年中从山东电网购电294752.8万度。占网购电总量的96.8%。从徐州网购电9606.8万度,占网购电总量的3.15%。余为河南电网对曹县楼庄供电。
  菏泽地区1969—1974年电网供电量表
  单位:万度菏泽地区1975—1985年发电购电量表
  单位:万度
  第四节供用电
  供电1958—1982年全区10县市实行分片供电。1958年以后,区内建成5个地方小电厂,各县市电厂自发自供,1969年开始联入山东电网,单县、成武二县由济宁供电、江苏省丰县、河南省兰考分别供单县、曹县部分乡村。济(宁)一巨(野)一菏(泽)110千伏线路供菏泽、定陶、东明、鄄城、郓城、梁山、巨野等7县。1973年建立菏泽电业局后,至1982年逐步由分片供电改为统一供电。10县市中菏泽电业局直供菏泽市,其余9县为趸售单位,徐州网仍直供单县。
  用电1950—1958年,各县办的小型柴油机发电,只供县城照明用电。自1958年起,菏泽、曹县、梁山先后建起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主要解决县城工业用电,兼顾城郊个别农村。1969-1975年,虽已并入电网,但用电量增长不大。1975年,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市政生活4项用电量合计为11950.8万度,全区人均用电18度,1976—1985年,用电量大幅度增长。1985年4项用电合计43800.9万度,比1975年增长2.67倍,人均58.4度,增长2.2倍,其中,农业用电17786.9万度,增长7.02倍;工业用电20708.8万度,增长2.35倍;交通运输用电量267.6万度,增长2.1倍;市政生活用电5037.6万度,增长5.5倍。生活用电已从单纯照明发展到收录音机,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热褥、电风扇、电热锅、电热壶等多种家用电器设备用电。
  工业用电:据统计,全区从1963—1970年共售电5408.4万度,占80.58%。1975年,全区工业用户340户,用电装机容量75859千瓦,用电量8809.6万度.1985年,工业用户发展到1148户,用电装机容量146851千瓦,用电量20708.8万度。其中金属加工业用电2602.3万度,纺织工业用电4502.3万度,造纸工业用电1228.1万度,建筑材料工业用电1386.1万度,食品工业用电1997.2万度,石油工业用电149.2万度,其他用电5795.7万度。在工业企业中,对用电大户注意指导帮助,开展降低单耗节约用电活动。节电量1982年为166.89万度,1983年为508.59万度,1984年为484.73万度,1985年为321.48万度。
  农业用电:县城近郊的个别农村在1960年前后就开始用照明电。后逐步发展到电灌,农副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1969年引进网电后农业用电有新增加。到1975年,全区有4733个生产队用上电,占生产队总数的12.4%。用电装机容量102397.9千瓦,年用电量2218.5万度,但用电范围和数量仍较小。1975—1985年11年间,农村用电发展较快,尤其是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计酬责任制,农村工副业蓬勃发展,用电量大增。1985年,全区用电的乡镇277个,占总数的89.6%,行政村4785个,占总数的52.57%,用电农户7043万户,占总户数的30.56%。全区农业用电设备装机容量发展到336431.3千瓦,用电量17786.9万度,比1975年增长7倍。“六五”期间总用电量为71309.3万度,比"五五”期间增长1.98倍。其中排灌用电6024.3万度,比1975年增长4.19倍。农村加工用电6064.5万度,比1975年增长6.56倍,乡镇企业年用电量2910.5万度,比1975年增长8倍;生活照明用电1271万度,比1975年增长12.46倍。
  菏泽地区1975-1985年用电量表
  单位:万度第五节电力调度
  调度机构1970年10月菏泽地区电力调度所建立(简称地调),负责全区电力设备运行和操作,有计划地分配电力负荷,使整个系统安全运行和连续供电。随着电网的延伸和负荷的增长,1983年6月各县建立电力调度所,实行分级管理。地调直接管理巨野三里庙220千伏变电站,菏泽、巨野、郓城、梁山、单县、成武、曹县、定陶8个110千伏变电站和7个35千伏变电站及菏泽、梁山两个发电厂。其余变电站、电厂由所在县调度所管理。为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于1982年4月建立日调度碰头会制度,每天汇报电网运行情况,及时掌握系统安全运行、检修、事故处理和电力使用情况。
  负荷管理电力负荷的管理是按照省三电办公室分配的负荷指标和要求,遵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进行的。到1983年开始执行“计划用电,择优供电,超用归还,节约归己”的原则,对9个趸售县和直供菏泽市的负荷指标按计划分配,经局审核后报地区经委批准下达各县。调度所按此指标调度电力,用电所负责负荷定量器定值调整。为严禁超计划用电,对各县和直供用电大户都装有电力负荷定量器,对菏泽城区工业用电户坚持按月分配负荷限额,签发电证,并制订用户班次及轮休时间。
  电力调度通讯及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的调度,依照先进的通讯和自动化设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全区电力调度通讯大致分以下两种;一是有线通讯,1970—1975年从菏泽110千伏变电站到地调架设10对音频电缆一条,1975—1980年期间换为28对音频电缆,新装一台DT-40型40门调度总机,1983年投运一台TGL—8型50门供电交换总机。1984年安装一台HJ-905型200门自动交换总机。是年又安装DT-60型60门调度总机1985年安装通讯电源一套,对通讯设备可以实行交直流不停电供电。与省局的有线通讯,是自1984年5月8日起租用邮电局一路专线,随时直通有关单位。二是电力载波通讯,1970年开通菏泽地调至济宁地调载波通道,接着开通荷泽地调至定陶县城关35千伏变电站载波通道,实现了载波通讯。1971年开通菏泽地调至巨野110千伏变电站及东明、鄄城两个35千伏变电站载波通道,1976年开通了荷泽地调至梁山、郓城两个110千伏变电站载波通道,到1982年开通了荷泽地调至9个县中心变电站,梁山电厂、济宁地调、省中调的载波通道。到1984年底,菏泽电网建立了较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与济宁地调、省中调全部实行了载波通讯。1985年开通巨野三里庙220千伏变电站至菏泽地调、济宁电厂的载波通讯。在电力调度设备方面,基本实现了远动自动化。从1982-1985年相继投运济宁电厂至菏泽地调SC-3C远动装置一套,菏泽如调至成武变电站安装SC-3B远动装置两套,菏泽地调至巨野三里庙220千伏变电站,安装 WYZ-ⅠⅡ远动装置一套,1984年局调度楼安装了上海新光显示仪器厂的成套调度设备,较大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第六节安全管理
  电力工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安全供电是提高自身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电业职工以企业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安全发供电。
  安全方针电力工业自1966年前,就强调了“安全第一”的方针.1980年7月地区电业局直属省局后,安全工作不断加强,首先建立了局、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系统和安全网, 制订了技术责任制和各级岗位责任制,充分350
  
  发挥了专职安全监督作用。其次,不断加强职 工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多 次开展安全日活动,对干部职工定期进行《安 全操作规定》培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业务 技术水平,明确局、车间工作票、操作票签发 人、工作许可证负责人、单独巡视高压设备人 员等各种安全负责人。同时加强农电人员和 农村电工培训和管理,狠抓了农村用电安全, 大大减少了农电触电死亡人数。三是把安全 生产指标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落实到车间, 班组和个人。四是坚持五个同时,即在计划、 布量、检査、总结、评比工作的同时,评比安全 工作。从而保证了“安全第一”方针的贯彻执 行。
  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和 交接班制、巡回检査制,设备定期检验制等。 发生事故后,做到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 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从1983年 起开展了“千次操作无差错”和“千米登杆无 事故”单项劳动竞赛。1984-1985年有19名 变电值班人员达到"千次操作无差错”,有4 名线路工创“千米登杆无事故”记录。定期开
  始季节性安全大检査和设备预防试验,坚持 设备定期检修制度,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提高 设备完好率。安装防误操作装置。 1984年就 安装了五功能防误操作闭锁装置34套。1985 年9月底以前逐步更换为防误操作程序锁 63套。自1976年农电推广和采用重锤式触 电保安器。1980年推广电压型触电保安器。 从1985年开始使用电流型触电保安器。
  安全活动1980年全局开展了百日无 事故活动,1983年10月19日全局实现了安 全供电300天的记录。1983年11月7日,因 菏泽、东明交界处发生5. 9级地震,菏泽、巨 野两变电站瓦斯保护动作跳闸,319天的安 全记录至此中断。1985年7月21日又创适 了第二次安全供电300天的记录。1985年12 月31日止,调度所创安全记录1705天,成武 变电站创安全记录1313天,农电安全也有很 大提高,触电伤亡事故明显减少,从1975-1985年全区共触电死亡81人,其中1975年 18人,以后逐年减少,1985年全区农电死亡 仅2人。 10个县市中,巨野县农电安全最佳, 创11年无触电死亡的记录。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立三
相关人物
关宪元
相关人物
宋凤齐
相关人物
田青朗
相关人物
冯俊哲
相关人物
葛奎恩
相关人物
吴永舜
相关人物
王振业
相关人物
张文桐
相关人物
李俭斋
相关人物
黄焕荣
相关人物
朱启秀
相关人物
李风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