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典型年份抗灾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9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典型年份抗灾纪实
分类号: D632.5
页数: 4
页码: 305-308
摘要: 1957年7月20日以后,全区连降暴雨,雨量之大、降落时间集中,为百年所未有,曹县、单县降雨达到900毫米。由于雨量过大,加上河南省的民权、东明等县洪水大量流入,以致内河普遍决口漫溢,洪水横溢。全区17条大中河流决口568处,漫溢491处,险工149处。其他小河堤防几乎全部溃决,冲毁桥梁涵洞105座,许多村庄被水包围。
关键词: 菏泽地区 抗灾纪实

内容

抗涝1957年7月20日以后,全区连降暴雨,雨量之大、降落时间集中,为百年所未有,曹县、单县降雨达到900毫米。由于雨量过大,加上河南省的民权、东明等县洪水大量流入,以致内河普遍决口漫溢,洪水横溢。全区17条大中河流决口568处,漫溢491处,险工149处。其他小河堤防几乎全部溃决,冲毁桥梁涵洞105座,许多村庄被水包围。据统计,全部泡在水里的村庄达5174个。菏泽、巨野、成武、单县、曹县、定陶等县城,城外坡水高于城内地面,数次城池吿急。同时,黄河在十日内连续岀现8次洪峰,尤以7月20日15时和21日10时进入区内的第六次、第七次洪峰混为一起,其汛情更为紧张。当时,高村水位为62.41米,距保证水位相差0.17米,流量达到18000立方米/秒,持续达9小时之久,河水全部漫滩偎堤,滩水一般深达2.5米左右。东平湖由于银马民埝决口,黄水入湖水位猛涨,7月23日安山水位达44.06米,超过保证水位0.56米。运同也曾一度紧张,7月9日北尺最高水位46.65米,超过保证水位0.05米。在黄河、运河、内河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济宁专区于7月22日十里闸北五里堡扒开运堤,使用南旺湖蓄洪。因此,运水不仅直接威胁梁山、郓城、巨野3县,而且造成内河水势顶托,更增加了防洪除涝的艰巨性。在遭受异常洪水灾害的同时,单县、曹县又遭到特大风暴的突袭。洪水、风暴使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区最大积水面积达1050.4万亩,成灾面积960.64万亩,其中减产五成以上的有732.2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76.22%;减产三成到五成的有130.52万亩,占受灾面积的13.5%,受灾减产不到三成的97.88万亩,占受灾面积的10.19%.另淹黄河滩地22.41万亩。全区倒塌房屋121.16万间,砸死淹死470人,砸伤3702人,死牲畜928头,伤牲畜2481头。
  在严重灾害情况下,人民政府抽调机关干部和部队人员12953人,动员群众7.15万人,开展了抢险救灾。山东省人民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援,先后派来干部、医务工作者、修路技术员等364人,拨来水陆两用汽车5辆、橡皮船26只、铁丝4万公斤、麻袋10万条、席20万领、草袋15万条、煤油2.5万公斤,还有药品、救生圈等许多物资;空投熟食3万多公斤,种子274.4万公斤。在与洪水搏斗中,广大干部、党、团员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单县张集区事务干部钱行远,在领导群众与洪水搏斗中被急流冲走,光荣牺牲。黄寺区干部刘洪宇在抢救灾民中带病奋战。巨野孔楼党支部书记孔庆连,连夜冒雨普査民房,保证了全乡没出伤亡事故。曹县古营集区粮所干部15人为抢救公粮,奋不顾身与洪水搏斗七昼夜,使公粮未遭损失。
  1962年汛期总降雨量为558.8毫米,比历年汛期平均降雨多115毫米。大雨主要集中在7月18日到8月18日,30天中平均降雨408.4毫米,占汛期总雨量的70%多。全区以定陶降雨最大,3天降雨246.4毫米,暴雨频率为15年一遇;菏泽、郓城、梁山、曹县4个县3天降雨170毫米到190毫米,暴雨频率为5-6年一遇;成武、巨野、鄄城3县3天降雨120-150毫米,暴雨频率为3-4年一遇,最小的单县3天降雨为106.3毫米,频率为一年一遇・8月14日至18日大雨后,全区大小河道水位猛涨,其中万福河牛小楼最高洪峰流量393立方米/秒,水位45.25米,超过警戒水位0・62米。傅潭、邓庄、郭桥等地决口7处,定陶新河以下至安济河口以上的各支流普遍倒流,大部漫溢。洙水河水势很大,太平溜入口以下2.5公里一段水面距堤顶只有0.43米,水情非常紧张。该河因河床淤浅,堤身单薄,水系紊乱,全线发生决口11处。赵王河魏楼闸以下最高水位46.27米,流量52立方米/秒,接近警戒水位,其中游部分堤段超出警戒水位,支流也受到了顶托。雨后全区最大积水面积482.5万亩,成灾面积441.8万亩,其中减产一成到三成的71.96万亩,减产三成到五成的94.58万亩;减产五成到八成的113.23万亩;绝产的有162.02万亩。水围村庄2732个,倒塌房屋215.67间,砸死124人,砸伤376人;砸死牲畜189头,砸伤173头,冲毁大小桥涵6座。
  抗灾当中,全区各地在抗旱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地委书记霍志仁亲自挂帅,组织干部守护河道、水库,组织抢险队2174个,动员群众达12.7万人。雨后各级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分工负责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排除内涝,压缩灾情。据统计,雨后组织群众30余万人,采取挖沟排水,清理河沟障碍和机械排水等措施,半月排除田间积水3000余万亩°同时,抽调干部抢救安置受灾群众,并拨款和物资解决群众的吃、烧、住、病等问题。定陶县灾后随即拨出救济款9万元,煤11万公斤,粮食6万公斤,并组织1.5万名劳力整修房屋2.5万间,组织医疗队巡回治疗,使受灾群众得到了适当安置,从而鼓舞和增强了广大群众生产救灾的决心和信心。
  1963年5月1日至9月20日共125天时间,全区平均降雨量为769.6毫米,接近1957年雨量。梁山、郓城、鄄城、东明、菏泽5县雨量大于1957年。汛期提前,暴雨频繁,雨量大而且急,特别是8月份雨量为331.9毫米,占汛期总雨量的43%,时雨量为72毫米,降雨持续时间长,阴雨连绵。由于雨量大,河道排水不畅,暴雨后沟满壕平,坡水横流,致使涝灾面广而重。据统计,全区最大积水面积为839.06万亩,成灾面积731.19万亩,其中绝产的382.68万亩,减产五到八成的171.22万亩,三到五成的177.29万亩。大雨后水围村庄5987个,倒塌房屋386026间,砸死192人,砸伤1240人,砸死砸伤牲畜308头,冲坏大小桥涵224座。
  在抗灾斗争中,各级政府领导在抗旱防汛总指挥部的领导下,都亲临前线。地委书记、专员亲自值班,并组织工作组由专员、科局长带领分赴各县协助排涝抗灾。各县也都以书记、县长、社长为主分片包干,深入基层査灾排水。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共组织干部8000余人,动员劳力63万余人,整修堤防,开挖临时排水沟3800余条,使积水得到及时排除,减轻了灾情。在抓排水的同时,还紧紧抓住播种补苗和田间管理,提出了“早秋丢了晚秋补,晚秋丢了蔬菜补,重灾变轻灾,轻灾变无灾,无灾争丰收”的号召。全区大雨后种植晚秋蔬菜80万亩。
  1964年降雨特点是:(1)雨量大。1-10月份降雨1055.3毫米,比历年同期大343毫米,其中汛期平均比历年同期大108.3毫米,郓城、梁山雨量相当于10年一遇。从7、8、9三个月份的雨量来看,比1958年同期大210毫米;单县、鄄城、东明县相当于5年一遇,其余各县也有短期暴雨出现。(2)降雨强度大。最大日降雨量巨野大义公社216毫米。时雨量郓城黄堆集公社104毫米。(3)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自8月25日至9月18日24天内全为阴天下雨,由于雨大,河道排水不及,造成洪涝灾害°全区最大积水面积594.86万亩,成灾面积465.09万亩,其中绝产134.88万亩,减产六成到九成的148.65万亩,减产三到五成的181.56万亩,减产粮食2.8亿公斤。全区因受灾减产的有227.06万亩,减产粮食达0.65亿公斤,降雨期间全区被水包围的村庄有2800个,倒塌房屋386.63间,砸死124人,伤581人,砸死牲畜61头,伤177头,冲坏大小桥涵303座。
  在抗灾斗争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通过各种紧急会议,动员全党全民,全力以赴投入防汛,并组织工业、交通、商业、粮食、供销、邮电等各部门支援抗灾斗争,总计投入干部1万余名,动员群众6万人。全区组织常备队、抢险队48200人。雨后各级政府带领群众千方百计排除内涝,抢救作物,减轻灾情。在排水方法上采取:(1)靠河沟近的单位组织力量清除障碍,突击抢排。(2)虽有骨干河沟但田间工程不配套的地方,发动群众开挖疏通小型排水沟。(3)死洼地无排水出路的安装机具提排和人工刮水泼水。(4)特洼地积水无法排除的地方本着舍小片救大片的精神,有计划的滞蓄涝水。据统计,共挖排水沟7万余条,清除阻水障碍1万余处。同时还组织大批干部到灾区抢救安置灾民。如梁山县寿张集和大安山公社八里湾大队等地被水淹没,公社书记林英高带领18名干部到现场抢救群众。林英高带病坚持在一米深的水中背出3名老人。干部史昌云不顾自身安危踏着水到外地借船4只,经日夜奋战将群众和财物全部抢救出来,并做了妥善安置。
  抗旱1976年春夏连旱,据查墒10厘米土壤含水率为10—15%,有些地方土壤含水率低于8%,全区受灾面积769万亩。抗旱中全区动员劳力174.7万人,动员干部11245人,利用机井3.6万眼,引黄河水2.5亿立方米,利用扬水站232处,利用机械3.62万台,其他提水工具123.7万件,浇地日进度16万亩,井河灌溉571万亩,其中抗旱播种413万亩,抗旱保苗158万亩。
  1981年旱情严重,持续时间长。从1980年的11月至1981年的10月份,全区总降雨量为431毫米,是60多年来少有的干旱,干旱面积达到1117万亩,其中重旱900万亩。
  一般10厘米深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下,个别地块土壤含水率低于5%。600万亩小麦有100万亩减产,有20多万亩绝产。574万亩春田,成灾面积270万亩,其中秋粮减产二成的151万亩,减产三成的110万亩,绝产的9万亩。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抗旱防汛指挥部具体指挥下,领导人民进行抗旱斗争。全区动员劳力200万人,利用引黄闸8座,机井3.3万眼,扬水站320处,排灌机械3.5万台,喷灌机1100台,其他提水工具60余万件,引提总水量达12.6亿立方米。其中引黄8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4.6亿立方米。总浇地面积1500多万亩,其中浇小麦410万亩,两遍水的220万亩,三遍水的120万亩,四遍水的99万亩;灌春田381万亩,抗旱保苗270万亩。由于对抗旱采取了有力措施,发挥了水利灌溉的效益,挽回了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全区小麦总产为7.5亿公斤,秋粮总产9.59亿公斤,全区粮食总产17.08亿公斤,棉花总产1.15亿公斤。群众称赞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大灾年那有这么好的年景”。
  1982年,冬、春、夏连旱,持续时间长。10厘米深土壤含水率在12%以下,干旱面积达800万亩,并先后受到风、雹、虫害的袭击。夏粮成灾面积375.6万亩,其中风灾75.3万亩,雹灾24.3万亩,虫害276万亩。为抗旱救灾,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抗旱防汛指挥部的具体指挥下,抽调大批干部奔赴抗旱第一线,深入基层加强领导,实行全党动手,全民发动,大打抗旱的“人民战争”,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水具,努力扩大灌溉面积,组织有关部门从物资上大力支援抗旱。投入抗旱劳力达160余万人.利用引黄闸8座,机井2.5万眼,扬水站378处,排灌机械3万余台,手压机井2.6万眼,喷灌机1900部,其他简易提水工具28万件。引提总水量达13.2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水10.2亿立方米(包括支援济宁地区1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3亿立方米。总浇地面积1368.36万亩,其中浇小麦413.13万亩,浇二遍水的281.6万亩,三遍水的147.7万亩,四遍水的74万亩,春地造墒216.93万亩,抗旱保苗210万亩。由于对抗灾的坚强领导和发挥了水利设施的作用,虽在大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区小麦总产达到8.5亿公斤。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庆连
相关人物
钱行远
相关人物
刘洪宇
相关人物
霍志仁
相关人物
林英高
相关人物
史昌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山东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