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菏泽黄河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875
颗粒名称: 1971年菏泽黄河大事记
分类号: K106
页数: 4
页码: 103
摘要: 1971年菏泽黄河大事记
关键词: 菏泽 黄河大事记

内容

菏泽修防处调整民工工资
  3月11日山东河务局革委会根据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关于民工工资和粮食补助标准几项规定的通知精神,自1971年起,对参加黄河修防工程的民工工资进行调整。每定额工日工资,民工0.6元、民技工0.8元、灌区民工0.2~
  0.4元,风雨和疾病误工0.4元。菏泽修防处按此规定执行。
  山东河务局召开治黄规划座谈会
  3月11-25日山东河务局革委会在济南召开治黄规划座谈会,各修防处、段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水电部治黄工作座谈会精神,讨论确定了山东黄河“四五”规划要点和1971年的基建计划安排。“四五”期间主要治黄任务是:加强堤防管理,重点展宽窄河段堤距,搞好河口治理,积极并慎重地发展引黄淤灌,继续整治河道。
  山东省革委会通知各地加强引黄灌溉管理
  3月29日山东省革委会发出通知,要求沿黄各地、市、县革委会加强引黄灌溉工作的领导,迅速建立专管机构,对已建成的引黄工程,狠抓配套, 做到有灌有排,保证做到灌而不碱,灌溉增产。引黄灌溉要与沉沙淤背改土结合,综合利用水沙资源,尽快把引黄灌区建设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钱正英视察东明黄河
  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等视察东明黄河,并批准修建阎潭引黄放淤大闸。
  东明兴建阎潭引黄闸
  4月14日东明县阎潭引黄闸开工,7月22日竣工。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结构,12孔,设计引水量150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4万公顷,投资160万元。
  高村险工获准新修4道坝
  4月14日经山东河务局革委会同意,东明县高村险工20号坝以上新修加长坝4道,并要求与20号坝以下坝头构成一条直线。
  1971年黄河伏秋大汛
  6月15日至10月31日黄河伏秋大汛。入汛以来,黄河水情平稳,7月下旬黄河流域内晋陕区间降雨,26日龙门站发生15200立方米每秒洪水。经三门峡水库调蓄,出库流量4800立方米每秒,高村站最大流量只有3970立方米每秒,汛期安全度过。
  黄河防总检查黄河防汛工作
  7月17日至8月4日黄河防总在对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县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后指出,当前防汛准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麻痹,准备不充分,行动迟缓,滩区生产堤和河道阻水工程尚未按要求破除,各地应采取措施,全面做好防汛工作。
  刘连铭职务任命
  7月刘连铭任菏泽修防处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1月任菏泽修防处革委会主任;1978年2月任菏泽修防处主任,1979年1月调黄委会任政治部主任。
  李先念对黄河下游修防工作作出批示
  8月2日水电部转发《1971年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和《黄河下游修防工作试行办法(草案)》2个文件。其中《黄河下游修防工作试行办法(草案)》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可先试行。
  山东河务局召开引黄淤背改土座谈会
  8月2〜7日山东河务局革委会召开由各修防处及部分修防段负责人参加的引黄淤背改土座谈会。与会人员汇报了淤背改土进展情况,交流了经验。会议认为,引黄淤背改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对加固堤防、改变沿黄生产条件起了重要作用。会上还对“四五”期间引黄淤背改土规划进行了讨论,并明确了任务和要求。
  山东河务局完成“四五”治黄规划编制草案
  9月21日山东河务局革委会完成《山东黄河“四五”治理规划(修订草案)》及《1972年基本建设计划(草案)》的编制工作,并报送黄委会及省计划办公室。治黄规划本着“在下游确保黄河大堤的安全,不准决口,同时积极而有步骤地利用黄河的水和泥沙,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近期采取的防洪防凌措施是:利用黄河放淤,有步骤地加固两岸大堤;试办山东窄河段的展宽工程,扩大河道的排洪和排凌能力;同时积极慎重地发展新灌区,解决现有灌区的碱化问题,“四五”期间基本实现每人一亩水浇地。
  103号机轮发生沉船事故
  10月8日12时许,菏泽石料采运队103号机轮由孙口拖货下航,行至梁山县八里河河段时搁浅并发生沉船事故,造成停产、船毁的重大经济损失。事故发生后,该队全部船只停航,集中人力、物力打捞。经过7昼夜的抢救,终于将该机轮打捞出水。
  菏泽地区获准修做3处河道整治工程
  10月21日黄委会革委会批复同意修做菏泽贾庄、鄄城郭集、东明辛店集3处河道整治工程,其中郭集先修做9~18号坝。
  菏泽黄河凌汛严重
  11月20日至1972年2月底黄河凌汛。12月210,菏泽黄河同时封凌,1972年1月18日开河,封冻期28天,最大封冻长度181公里,冰厚10〜20厘米,总冰量785.27万立方米。此次凌汛特点是:菏泽全区上下游河段同时封河,开河时先下游后上游,东明河段开河最晚。因卡冰拥水,高村站流量820立方米每秒,但水位抬高到61.86米,比1954年洪峰流量126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高出0.25米,生产堤偎水达64.5公里,其中决口10处,滩区有26个村庄进水,3733公顷小麦被淹。10公里临黄大堤亦偎了凌汛水,水深0.3-1.3米。对荷泽的严重凌汛,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非常关切和重视,中央防总负责人亲自打电话询问情况,指导工作。菏泽军分区及东明、鄄城两县领导,均赶赴受灾滩区组织抢救群众。正在鄄城县拉练的武汉军区舟桥部队积极参加抢救被水包围的群众。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5个进水村庄的2000余人均被转移到安全地带。高村水文站划归黄委会济南水文总站领导
  11月29日黄委会革委会决定,自1972年1月起将高村水文站划归黄委会济南水文总站领导。此前归黄委会郑州水文总站领导。
  郓城兴建伟庄虹吸
  是年郓城兴建伟庄虹吸工程,安装虹吸管2条,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后因管底高程低于防洪水位、低水位时不能利用,故于1975年冬拆除改建。
  菏泽2个灌区采用水泥板衬砌渠道
  是年郓城县苏泗庄、梁山县陈垓2个引黄灌区采取水泥板衬砌渠道的办法,有效防止了渠道塌坡,提高了输沙率。
  东明新修16道坝岸
  是年东明王高寨(护滩)工程新修坝3道,辛店集(控导)工程新修坝13道。

知识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菏泽黄河大事记》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菏泽黄河大事记》是《菏泽市黄河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记述菏泽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和新事,努力向人们勾勒一幅简明、生动、真实的治黄画卷。本书采用“记”、“图”和“录”三种志书体裁,以记为主,辅以照片,欲收图文并茂之功,并附录1855〜1945年菏泽黄河大事。为方便排版和印刷,所收照片均集中于书前,每幅照片都配有精练准确的文字说明。本书编纂以编年体为主,全部条目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同时辅以本末体,即对持续时间较短的同一事件的始末,都写在同一条内;对于持续时间过长的事件,则按其不同阶段进行分条记述。日期不详的,记于月未;月份不详的,记于年末。为方便检索,个别变动频繁的人事任免条目没有完全按时间编排,集中收录在同一条目中。从便于阅读和检索着眼,在每条大事之前都冠一简明标题。为保持所录事件的准确、完整和简要,原则上只记述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事件梗概及结果。本书从国民党政府堵复花园口、欲使下游黄河回归故道的1946年写起,下限断至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统一规定的2005年,共收录与荷泽黄河有关的大事约1600余条。由于菏泽黄河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基本上属于解放区的版图,所以这段历史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