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人口牡丹区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牡丹区是全市唯一市辖区,2008年,全区总面积1249.30平方公里,总人口125.70万人。现辖21个乡镇办事处,660个行政村(居委会)。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中国牡丹城”。
历史文化牡丹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温子升、一代禅宗大师临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近代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等彪炳千秋、影响深远;尧帝访贤、葛巾玉版等动人故事、美丽传说也广为流传。
地理物产牡丹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土质肥沃,水系健全,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业、鲁西黄牛、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藏储量丰富,是中原油田、巨野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充足,已形成“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使家政、天巧焊接、天工缝纫”五大劳务品牌,每年劳务输出约18万人。
交通公路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新石铁路在城区十字交汇,日东、济广、菏徐、德商等六条高速公路在城郊呈“米”字型分布,220、327国道和临商省道等22条主干线公路遍布全区,距济南、郑州国际机场均在200公里左右,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已成为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四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综合经济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95.7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79亿元、41.63亿元、33.3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1.7:43.5:34.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5亿元,税收总收入8.8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5.32亿元,比年初增加39.6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4.95亿元,增加27.9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6.56亿元,比年初增加36.02亿元。
社会主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9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9平方来;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6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22元;人均住房面积39.3平方米。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万人、10.3万人、2.6万人、3.2万人和1.8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3.33亿元,支付社会保险基金3.1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9.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91.7万人。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6818人。其中,城镇低保5006人,农村低保31812人,农村特困救济50000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个, 收养480人。社会福利企业7个,安置残疾人员140人。
贸易物流城区“三横五纵”商业街初具规模,已建成服
装、建材、电子电器等18处专业批发市场,菏泽牡丹商贸区被确定为省级商贸园区,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花城、水邑、林海、商都”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已建成投产的装机总容量215万千瓦的荷泽发电厂和现已开工建设的2X600兆瓦的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裕的能源。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口岸、集装箱站及货运代理等涉外服务机构配套齐全。城区内商业区、住宅区、风景旅游区布局合理,星级宾馆、文化娱乐中心等公用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旅游业牡丹区以“牡丹”著称于世。菏泽牡丹,花大色艳,雍荣华贵,明清时已“誉满齐鲁”、“甲于海内”,种植面积8万多田,品种1000多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大放异彩,冠盖群芳,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2002年,荷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独特魅力为世人瞩目,在总共128枚奖牌中菏泽荣获86枚。九曲黄河在牡丹区境内达14.8公里。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和秀美的滩区景色,为花乡菏泽平添了几分神奇和神圣。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穆李村生态民俗观光区是垂钓、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千亩生态庄园。这里是一片四季常绿、四季有果、菏花满塘、果花飘香的世外桃园。黄河文化旅游景区、临济文化景区、中华祖源景区、牡丹生态游憩区已进人实质性建设阶段。使牡丹区成为山东黄金旅游热线——“泰山揽胜,曲阜怀古,菏泽赏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商引资始终把优化环境放到经济发展生命线的位置来抓。对所有外来投资者,坚持按照“税赋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提洪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在项目办理上,实行“全托式”服务,“一站式”办结。在外部环境上,对重点企业和入园项目实行封闭式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良好。在激励机制上,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奖励基金,对引荐项目到区内投资的,按到位资金的1%予以奖励。在载体建设上,按照建设“外向型工业园,现代化新城区”目标,规划了12.1平方公里的牡丹工业园,举全区之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投入基础设施资金7・6亿元,实现了“七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美化;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30多个,总投资过百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36个;投产企业65家,初步形成了医药加工、机械电子、休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牡丹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列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增长最重要力量。
政区人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州治因水患迁盘石镇(今县城),四年降州为县,始有曹县之名。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接牡丹区、定陶县,东邻成武县、单县,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民权县相望,西与兰考县、东明县接壤。东南西北最大横距68.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5.6公里,总面积1974.1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驻地曹城办事处。2008年,全县辖16个镇、8个乡、3个办事处,1169个行政村、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汉、回、满、藏等24个民族,
总人口151.66万人,人口密度为770人/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早在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境内有莘、郗堌堆、梁堌堆、安陵堌堆等遗迹,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从境内安陵堌堆等遗迹中发现的红陶、黑陶,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物,足以证明曹县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后,建都于亳(今县城南涂山集、碱刘庄一带),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春秋战国,楚于县境设蒙、楚丘二县。秦置定陶、冤句,今县北境属之。西汉置薄县、已氏、成武县于境内。三国魏省薄县入蒙,北周设西兖州于北境左城,旋改称曹州。隋代改已氏为楚丘。自唐至元,今县境为楚丘、济阴分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因水患迁驻楚丘县磐石镇(今曹县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隆州为县,曹县由此得名。悠久的历史先后孕育了治水英雄大禹、建立商王朝的第一个帝王商汤、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古朝鲜第一个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学家氾胜之、经学家邢馬、科圣燕肃、铁面尚书李秉、农民起文领袖黄巢、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亚洲举重冠军马文广、书画名家李荣海、张剑萍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
地理物产曹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县”、“全国活牛出口基地县”、“青曲羊生产基地县和秸杆养牛示范县”,获得养牛总量、秸杆养牛、良种牛育种三个全国农区县第一。县南部,黄河故道,绵亘百里;北部,膏壤沃野,广袤万顷。境内有东鱼河、新冲小
河、二坡河、曹北河、白花河、胜利河、杨河、团结河等河流。气候属温帯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日照时数218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67.6毫米,无霜期211天。
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10.38万公顷,其中黄河故道区2.9万公顷,太行堤水库2.3万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2亩。平均水资源总量46051.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320.4立方米,在中国北方属丰水区。矿产资源已初步探明地下储有煤炭、煤气层、石油、地热、磁铁矿、黄金沙等,其中煤炭和煤气层的储量分别为30亿吨和420亿立方米。境内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芦笋、杞条、果品、桐木、杨木、青山羊、鲁西黄牛等。境内文物有7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综合经济200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6.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76亿元,产业比为26.86;50.49:22.6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8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继续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芦笋、木材、杞条、畜牧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4万亩,加工企业13家,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加工能力最强、出口创汇最多的县,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 “中国芦笋之乡”。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曹县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中国桐木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
乡”。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农村改厕现场会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曹县召开。全县共完成改厕近万座;建沼气池改灶1006座;完成村庄道路硬化540公里;联片供水214个村,受益群众19万人。2007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2008年,仝县粮食总产95.05万吨,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有林地面积76381.9公顷,林木蓄积量448.5万立方来,林木覆盖率32.6%。肉蛋奶总产150180吨,畜牧业产值16.36亿元。水产总产值2.8亿元,增加值1.68亿元。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3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7.17%;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9.8%。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20家,共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1.64亿元。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到136个,完成改厕1.4万座,新建沼气池1050个,新修农村油路240公里,新建学校22处。投资1500万元,兴建供水工程5处,解决农村25万人饮水问题,全市社会主文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村容镇貌治理现场会先后在曹县召开。先后荣获“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全市农业工作先进县”称号。
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来,曹县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投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第一名”、“全市龙头企业先进县”称号。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7家,实现产值187.4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26亿元,利税23亿元。同时,县委、县政府借助青岛帮扶机遇,举全县之力,集上下之智,努力把曹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城区经济增长极。2008年,入驻县工业园区的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新增19家;实现产值40亿元,工业增加值5.18亿元;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1.6亿元。全县初步形成了林木、条柳编、棉纺、化工、畜牧、食品、芦笋、灯饰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产品有橡胶助剂、轮胎、钢掀、棉纱、针织坯布、白酒、植物油、软包装食品、罐头、桐木拼板、实木家具、草条木工艺品、雕刻工艺品、地毯、服装等25大类,56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林木制品、草条工艺制品、芦笋罐头产量和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并拥有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和芦笋出口市场;华北最大的条编出口市场。百隆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麻灰纱生产企业。山东圣奥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第二、江北第一橡胶助剂生产企业。巨鑫源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加工生产龙头企业。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县进出口企业由2006年的167家发展到2008年的227家;进出口商品贸易额由18165万美元增加到27081万元;三资企业由35家发展到43家。2006-2008年,全县共利用外资3587万美元。曹县被授予“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县”。
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曹县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组织了千人招商、专业招商和节会招商,成功举办了“青岛之夏曹县周”、“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至2008年,全县在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1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6个,过亿元项目51个。投资10亿元的六和工业园、投资10.5亿元的爱伦项目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同时,争取国家、省支持的项目23个,总投资24.93亿元,申
请上级补助资金2.87亿元。盛丰食品、中粮大宝等10余家企业节能减排设施通过验收。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集中式钦用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商业贸易繁荣兴旺。20世纪90年代始,全县大规模的集贸市场在城乡出现,商业集团公司、大型超级市场、高级宾馆饭店、专业连锁店、专卖店、加盟店等应运而生。2006年,全县城乡规模大集市、综合贸易市场发展到78处。城区建成5条商业街、7处专业批发市场;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了庄寨林产品市场,王集毛纺市场,青増集、苏集芦笋市场,大集、韩集、魏湾果蔬市场。全县个体工商户1.3万户,从业人员4.5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6亿元。2008年,全县个体户发展到1.6万户,从业人员5.8万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5.96亿元。全县城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06年的4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0.62亿元。
城市建设2006年以来,按照“南延北扩,东西整治,控制边缘,经营城中”的城市发展思路,完成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撤销曹城镇,设立青菏、曹城、盘石三个街道办事处,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拉开了14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设大框架,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在县委办公大楼南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场内设有雕塑、文化长廊、对景亭、钓鱼台和环湖路等景观,给曹县城市建设增添了新亮点,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变了曹县人民无大型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历史。至2008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6亿元,实施21项市政工程。城区主干道路整修一遍,人民广场、人力资源市场、人民会堂等12处工程先后投入使用。新城区启动了民俗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科
技馆、体育馆、环岛公园、四级河公园和文化中心等“六馆两园一中心”的规划建设;总投资1.3亿元的青菏公路竣工通车,人民医院北迁扩建、开发区中学、澳洲大酒店、青菏北路绿化景观带等重点工程正加紧实施。成立综合执法局,加强城市管理;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实现了全城覆盖、全日保洁。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6年,在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抢抓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快公路交通建设步伐,完善路网体系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干支相连,城乡贯通的路网体系。投资2.1亿元,建设县乡公路1400余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233.79公里。至2008年,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3055.32公里;完成货运量545万吨,周转量52142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689万人。电力、邮政、通讯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县境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高低压线路2500余公里,全县用电量6.5亿千瓦时。2008年,全县用电量8.2千瓦时。完成邮政、通讯业务总量2.8亿元,其中通迅业务总量25291万元,比上年增长198.76%,邮政业务总量3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4.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6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2.91万户,比2006年增加1.98万户。
社会事业教育、科技事业长足发展。2006年,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对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校长、教师竟聘上岗,整合农村高中资源等。撤并农村高中3处,乡镇初级中学由原来的48处撤并为39处,小学由原来的656处撤并为329处,取缔非法办学27处;全县改造中小学危房72943平方米。2007年, 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全县教育改革的决定》,进一步促进了
教育的发展。2008年,全县有幼儿园229处,在校儿童2066人,学前一年入园率农村达到85%,城镇达到95%,幼儿园教职工853人,幼师达标率75%;小学271处,在校生124360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教职工6743人;初中39处,在校学生43736人,入学率95%,巩固率98%,教职工2225人;高中3处,在校学生13078人,教职工840人。全县有中小学教师10425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8%,85%、75%o2008年,全县有各类科研机构6处。科技人员1.89万人。2006-2008年,全县共投入科研资金929万元,完成国家、省、市、县各类计划科研项目12项,取得科技成果45项。
文化、卫生事业开创了新局面。2006年,全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全县有文化图书大楼1座,新华书店分店15处,文化馆、站各1处,公共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各1处;豫剧团1个,农村艺术表演团体38个。乡镇办事处有广播站26处,18个乡镇有记者站。1169个行政村通广播电视,村通率100%。2008年,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县豫剧团在全县演出455场;成立50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4500多场,成为全市普及数字电影第一县;同年10月、曹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曹县“江米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2个乡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全县共查处违规网吧42家,被市评为网吧治理工作先进县。
2006年,全县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完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全县有公办医疗机构34处,中心卫生院10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6处,行政村卫生室1301个,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35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886人,医疗设备CT12台,各种救护车42辆,病床3012张,拥有固定资产8208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15万人,参合率91%,比2007年增加14万人、10.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6年以来,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0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27.82元,较2006年增加610.68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9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19.16亿元;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4.19平方米;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比2006年增加1164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9653人,比2006年增加48961人;全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求助人数51905人,比2006年增加39460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呈现出人们穿衣戴帽款式多、吃饭讲究卫生营养的多、居住楼房的多、出行坐车的多等“四多”新特点。
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大力实施“千万平安”工程,扎实推进“平安曹县”建设。县乡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城区和乡镇组建了千人、在村级和企业组建了万人的平安队伍,成立了“平安大队”,支队下设260人的直属大队,各乡镇及县经济开发区共设26个平安大队,初步构筑了以平安支队为主体,平安大队、平安中队为平台,村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防范网络为基础,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动态治安防控大格局。曹县先后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单位”。2007年,全县大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曹县被授予“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县”。全面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创出了“3335”工作规范和“4+1”工作机制,并在全省得到推广,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深入实施“十七大民生工程”。脱贫致富“3211”工程,累计帮扶钱.物1200余万元,有90%的帮扶对象基本脱贫;就业再就业工程全面实施,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3万人,受到省人事厅和劳动保障厅的联合表彰;“5-12"汶川大地震共计募集捐赠资金1911万元,救灾物资折款140.6万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100名,选派306名城镇优秀教师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中小学,公开报考医务人员100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信访工作细致深入,曹县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全县刑事案件,可防性案件、暴力性犯罪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6.5%、19%、6.3%和23.5%,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现场会在曹县召开,曹县再次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定陶县
政区人口定陶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荷泽市中部,总面积846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368个行政村,1044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62.3万人。
历史文化定陶之名缘于古陶丘。《说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如陶灶,故名陶丘,又称釜丘,或单称陶。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浮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置定陶。至春秋战国后的800多年间,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要地和全国性的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是著名的“千年古县”。定陶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治县,终以县至今,属山东省菏泽市。
定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尧、舜都在定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块古老的土地,曾哺育了曹叔振铎、左丘明、谷粱赤、吴起、戚姬、张齐贤、曹帮辅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仿山古墓群、左山寺、范蠡墓、官堌堆、戚姬寺、梁王台等众多的名胜古迹,为后人留下了曹风四首、《左氏春秋》、《谷粱春秋》、《吴起兵法》等传世之作。
定陶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早在春秋末年,范蠡就功成身退,来陶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言富者,皆为陶朱”,成为后人尊奉的商业鼻祖。定陶的家织土布——陶布(又称鲁锦)因做工精细,在明、清时期进贡朝廷。定陶县的两夹弦剧团曾三进国务院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牛屯鼓乐在省、市演出中多次获奖。
综合经济近年来,定陶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提出的“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和县委“一一二二十”总体工作部署,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积极应对挑战,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1.9%、21.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8亿元,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4713元,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33.28亿元。进出口总值3000万美元,增长9.8%o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亿元,增长23.3%。城乡居民存款余额31.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01亿元、3.65亿元。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强政企沟通,推进银企对接,协调企业贷款4.5亿元,安排财政贷款贴息50万元,设立工业技术创新基金200万元,扶持企业保运行,促增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达到11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9.1亿元,销售收入75亿元,实现利税7.13亿元,分别增长30%、48.1%、61.4%。注重抓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万元GDP能耗、电耗、取水分别下降5.77%,5.5%、11.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5.1%。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落实各项惠农补贴7516万元,粮食总产44.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1家。瓜菜面积40万亩,食用菌面积25万平方米,新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造林面积8600亩,林网8.15万亩。畜禽防疫率达到100%,畜禽存养量714.8万头(只)。财政“三农”投入1.13亿元,金融机构新增农业贷款1.7亿元,新修农村公路89.4公里,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2处,新增自来水受益群众3万人。改厕8300座,改灶520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400多万元,动土方380万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25万元,治理土地2.6万亩。农机总动力75.78万千瓦。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县组建6个经济合作局、34个专业招商小组,设立14个招商办事处,聘请15名招商代理人,建立了专业招商工作机制和完善的招商网络,共签约过千万元项目127个,合同总投资89.6亿元,12个过亿元项目落地建设。对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加强督导调度,置换建设用地400亩,报批土地8批次、1356.7亩。福田糖醇、爱欣肥业、天地大建材、双龙冶金、利德尔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润鑫化工、百瑞
制药、品森纸业、天久生物、昌能铸造等项目设备安装基本完毕。鲁花三期、圣雪龙化工、加利福化工、科比达生物、德泰物流、冉子文化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大农产品市场、富士电梯、10万吨环已酮、盼达化工等过亿元项目完成土地报批,近期可开工建设。全县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72个,计划总投资50.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6个,总投资33.6亿元,完成投资15.3亿元。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府前大道东段、鲁花东路北段竣工通车,陶驿路、镜湖路、府北路和建新路完成路基工程,北区中央新城、安居苑、范蠡中学、文化中心、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等工程开工建设。招拍挂出让经营性用地5宗,面积31.13公顷,成交价1.21亿元。老城区改造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兴华路东段环境综合治理、四级河网清淤、青年路南段下水道配套、学东路打通等工程。开工建设怡和华庭小区、鑫园小区等六个开发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竣工8.9万平方米。开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面积4.8万平方米、回迁限价房3.5万平方米。完成7个乡镇总体规划和50个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被列为全省村镇规划编制试点县。
社会事业民生质量明显改善。完成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9200人。新增社会保险参保2.05万人,基金征缴1.33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参保1.95万人。发放救助救济款150万元、面粉120吨、棉衣被1.2万件,2.15万名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发放低保金1183万元。开展了农村养老补贴试点和为老年人送温暖活动。圆满完成了四川灾区援建任务。落实义务教育经费3406万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857万元,投资354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和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放助学金320万元,资助学生5555名;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招录200余名中小学教师;高考重点本科上线653人,3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加强了城乡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48.5万人,参合率达92.53%,报销医药费2989万元,37.6万人次受益。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金86.34万元。广电中心建成使用,完成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荣获省市级奖项23项。开展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崔哲荣获北京残奥会女子举重银牌。完成了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査。建立了农村“平安互助网”和“平安家园”保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了全县社会安定、形势稳定。
政区人口汉高祖过鲁祭祀孔子,驻跸文亭山,以武功告成,改楚丘为成武。2008年,全县总面积988.3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468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县总人口65.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7万人。人口出生率10.60%。,死亡率5.70%0,自然增长率4.9%。有少数民族26个,222人。
综合经济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65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7:51:22,三产占比提高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亿元,增长23.3%。全社会用电量4.4亿度,增长13%;其中工业用电量2.6亿度,增长22.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2亿元,增加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9亿元,增加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增长1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深入开展“提速增效”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01亿元,增长46%;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增长28.7%;利税9.8亿元,增长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3.1%。机电制造业产值31.5亿元,增长32.3%;化工建材业产值9.3亿元,增长204%,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62.3亿元,增长37.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总数达到123家,达驰公司利税突破2亿元。成立了山东银昱、世纪金键两家担保公司,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4%;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5%,纳入省千户管理的2家重点企业均超额完成节能目标;COD排放量消减2750吨,SO排放量消减1100吨。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8年,粮食总产42.5万吨,棉花3.8万吨,瓜菜50万吨。营造片林2.1万亩,新建林下养殖大棚500个,全县畜禽存栏640万头(只),新开发水产养殖面积2000亩。新增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家,粮食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22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5.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72%。获“全省水产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机推广先进县”。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挖清淤沟渠263条,完成土方586万立方米,埋设涵管3600延长米,改造桥涵闸43座,被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对外经济稳步提升。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924万美元,增长60%;完成进出口2963万美元,增长50%。开工建设了天鸿果蔬、金山峦蒜业、美全食品等出口创汇项目,天鸿果蔬、金山峦蒜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了供销物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到各行政村;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生产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一网两台”建设创全省一流。
城乡建设完成了文亭湖西区控制性详规,修订了4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300万元,实施了6大类23项城建重点工程,新修、改造道路6条15.5公里,汉泉路中段、通乐路北段等4条道路竣工通车,先农坛街西延伸段、东外环路开工建设,对先农坛街、伯乐大街、汉泉路中段、永顺路中段等道路进行了配套改造,硬化道路10万平方米,铺设广场和人行道彩砖12万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网5.5公里,更新安装路灯720盏,弱电入地21公里,安装护栏7900米。逐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开工建设文亭湖蓝水湾、瑞和嘉园等住宅小区12处,施工面积20万平方米,竣工3.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一期3.8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文亭湖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千里马文化景观道基本建成。
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乡镇安装路灯346盏,整修街道13公里,新建下水道4.3公里,种植绿化树木6000棵;改厕1.8万座,建设沼气池1300座,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48公里,完成改水工程8处,解决了6.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大项目建设机电制造、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经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90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化工业实现了“零资源”、“零基础”发展,机电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扩张,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进一步提高。达驰500KV级变压器和GIS,达驰750KV级特种变压器、达驰新能源、呈祥防污闪电力铁塔、天元化工、浙江玖德工业园、晓东生物科枝、风驰电动车、文亭湖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园、银康兽医、天鸿果蔬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安博斯服装加工及印染、泰丰水泥、一诺农药、汉元混凝土、宏达金属铸造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天元氯碱、利通化工、利丰食品、蓝碧安化工、山河变性淀粉、鲁西南国际大蒜商贸城、鑫永昌金属制品、达驰新能源、晓东生物科技、生态农业园等36个项目进展顺利。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了4个专业招商局,对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分别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开展招商引资“集中活动月”和“百日会战”活动,分别在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召开项目推介会,招商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全县新建、续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38.2亿元。
加强园区建设。坚持“扩展、充实、提升”的原则,编制了园区21.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其中对10平方公里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借助帮扶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1.5亿元,全部用于道路、供电、洪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争取济南市帮扶资金4300万元、山东电力帮扶资金2580万元、省交通厅支持资金5400万元、基础设施贷款3000万元。开工修建道路5条16.5公里,其中4条已建成通车,形成了“六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格局;整合改造供电线路30公里,优化项目用地2500多亩;安装路灯1300多盏,建设供排水管网18公里,绿化面积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园区的项目承接能力,优化了招商引资的硬环境。2008年新落地项目20个,总投资36.8亿元,其中
已投产项目8个,年可新增利税2.8亿元。
社会事业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资金7870万元,人均受益141元。县乡财政直接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6.7亿元,增长16.7%。城市低保3802人,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元;农村低保2.1万人,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元;五保供养经费实现县财政统筹,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
民生状况有效改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使用。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9859人,扶持困难群体就业23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526人,征缴各类社会保险金1.2亿元;发放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等1.1亿元,保障了离退休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万人。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报销27.4万人次2490万元。广泛进行社会救助,发放救灾资金69万元、面粉80吨、衣被5000件;大病救助125人28万元;开展了“朝阳助学”、“爱心复明”、“情暖万家”等一系列救助活动,救助各类人员2000多人。
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投资1792万元,新建项目学校45处,消除D级危房1.6万平方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教科书费1180万元,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各项补助472万元,资助学生4288人;投资764万元,更新配备教学仪器4800台;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补充教师186人,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教师6116人次;投资1200万元的县职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科技创新,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口家;新上科技项目8个,列入市以上科技项目5个;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0个,开发新产品27种,完成技改投入26亿元;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处、农家书屋26家,电影下乡2000场;伯乐传说等7项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健身活动场所40处;投资2800万元的文展中心建成投用。
大力发展卫生和计生事业。投资8800万元的县医院病房楼即将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00张;投资5800万元对县中医院进行扩建,新增床位300张,届时,县医院、中医院将创全市同级医院一流水平;投资155万元对3个卫生院进行改造,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52.6万元,完成41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计生水平不断提升,对乡镇计生人员进行交流调整,健全完善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5%,在省市考核中继续保持领先位次,获“全省生育关怀工作先进县”。
和谐社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百日严打”集中行动和“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2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96名,成功破获了大田集“8.01抢劫儿童案”、孙寺特大盗窃电缆案等大案要案,有效震慑了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荣获“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深入。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18件,答复率100%。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依法治县进程不断加快。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县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在电视台进行了工作承诺,公开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办理市县长公开电话1786件,答复率100%,群众满意率96%以上。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有效治理“三难五乱”,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单县
政区人口单县古称单父,因帝舜之师单卷所居而得名。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办事处),502个行政村,总人口120.3万人。
综合经济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务实、创新、争先、和谐”的单县精神,按照“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和“一三三一”的工作思路,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工作要求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大力抓环境”的工作方针,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推动单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达到98.01亿元、142.9亿元、4.9亿元、4556元。
农村经济稳步前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特色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至2007年底基本形成了“南桑、北蒜、西芦笋、东山药"的特色板块格局;桑蚕、大蒜、芦笋、曲药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31.8%,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220个,畜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农业产收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到2008年末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90家,立兴食品、振鹏达食品、瑞方食品、艾琪食品、华英食品、蓝天果蔬、汉升果蔬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落户单县,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的1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2008年达到135家。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8年底,全县22个乡镇驻地总体规划和8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都已全面完成。并启动了7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完成了22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全县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4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7.3%,解决了3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至2007年底全县502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2008年全年改造卫生厕所1.8万座,新建沼气池996座;建成20个村级文化大院和休闲健身广场。全面治理了黄白河、西支河。投资6700万元,铺修乡村公路130公里,新建桥涵16座,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单县被评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区。2008年在全市村容镇貌检查评比中获一等奖。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6年以来,单县紧紧围绕“工业立县”战略,大力实施“富民强县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大力抓环境,不断壮大优势产业,迅速膨胀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总量突破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显著提高。按照“龙头产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造纸、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着力提高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羊肠线、塑料玻纤和皮毛等特色产业。引导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创新、改造扩产壮大规模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煤电化工、光电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涌现出湖西轴承、天元纸业、尚舜化工、百寿坊食品、四
君子酒业、宇泰光电、晟天太阳能等一批骨干企业;四君子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40万只蓄电池、尚舜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DPG和年产5000吨M等项目建成投产。四君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的2万吨原酒项目、泰信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的色织项目等正在积极建设。尚舜化工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菏泽市第一家上市企业。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完成140亿元、36亿元和让亿元。全县拥有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个省级名牌产品。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为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近年来单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设立大项目建设基金,落实县级领导、乡镇、部门向开发区引进大项目责任制,大手笔策划、大手笔包装、积极推介,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相继引进、建设了陈蛮庄煤矿、宇泰光电科技、天元工业园、舜亦新能源、天瑞纺织、阳光丝业、中承纸业、皓宇服装、晟天太阳能等一批过亿元工业大项目和巴黎商贸城、仲源建材大市场、淮海现代城、中心医院综合楼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其中,天元纸业有限公司生物发电项目,投资2.76亿元,装机容量5.1万千瓦,年发电4.28亿度;健泰钢构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221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钢结构5万吨;国能生物发电项目,装机容量2.5万千瓦,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众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过亿元大项目已成为单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催化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08年底,全县过亿元大项目已达到73个,其中投资64亿元的舜亦新能源、投资21亿元的陈蛮庄煤矿、投资20亿元的宇泰光电、投资12亿元的晟天太阳能等项目正在积极建
设。
三产快速膨胀,服务业日趋繁荣。几年来,单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调整三产比重,全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膨胀,以此拉动县域经济向高层次转化升级,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按照把单县建成四省八县结合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奋斗目标,加快了市场建设与整合步伐,鲁西南蔬菜瓜果批发市场、鲁南商贸城、湖西文化物资交流市场、单县建材大市场、飞跃物流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市场和大型综合市场相继启动建设,部分已投入运营,田间地头式小市场逐步规范整合,形成了以沿环城路的湖西文化物资交流市场、单县建材大市场等骨干市场为重点,以围绕县委、县政府驻地和开发区综合商务服务区两个中心的府前明珠、舜师等商业步行街为辅助,以单城的鲁西南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徐寨大蒜交易市场、终兴山药交易市场和郭村芦笋交易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呈一环(沿环城路)、二心(县委、县政府驻地和开发区综合商务服务区两个中心)、四点(单城、徐寨镇、终兴镇和郭村镇)为市场布局的市场体系。房地产方兴未艾。2006年以来,随着旧城区住房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规模逐步扩大。正大花园、阳光嘉园、湖西花园、锦绣花园等一大批房地产相继开工,舜师名园、福鑫花园、佳裕花园、上海花园已建成入住。有的又进行了二期、三期扩建,一座座环境优雅、配套完备、颇具现代气息的住宅区拔地而起。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强调控能力,县委、县政府实行统一协调、统一招商、捆绑收费;对项目开发权、土地使用权统一组织“招、拍、挂”、“一条龙”办理手续的做法,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开发市场,吸引了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来单
县投资,至200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23家,在建房地产开发面积52万平方米。单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制定了《单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单县浮龙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单县湖西公园、环城堤公园、展览馆、文化中心等8个重点文化旅游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04.4公里,形成以国、省道为主框架,县乡道路相配套,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架构网络。邮电通讯、中介服务等都有了新的发展。
开发区建设单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5月启动建设。规划面积26.3平方公里,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成规模,五年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累计投资6亿元,铺修区内道路80余公里,架设供电线路65公里,铺筑供排水管道7万米,安装路灯1200盏,初步实现了区内道路、水电、通讯、天然气、污水处理等“七通一平形成34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和“一心两翼”的规划布局,一中新校、东大医院、家政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舜师名园、上海花园、淮海现代城等商住小区和幵山公园、东沟河绿色长廊等大型公益性休闲场所相继建成,开发区基本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花园式新城区框架。开发区以发展制造业为主,集科、工、贸于一体,区内划分为行政办公用地、工业用地、文教卫生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广场用地、道路用地、森林生态公园用地等九大功能区,已经成为单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项目落地的重要平台。入区项目累计达到190个,完成投资96亿元,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制造、光电新能源五大主导产业。涌现了四君子酒业一中国驰名商标、尚
舜化工一菏泽第一家上市企业等一批城市名片;打造了泰信纺织、三和制衣等几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培植了蓝天果蔬、瑞方食品等批量外向型企业。开发区正在成为单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
城乡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打造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最具魅力、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单县。
城乡规划取得新进展。编制了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老城建成区3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完成烈士陵园及仙人湖综合改造、东沟河景观带、环城堤景观帯等项目专业规划和20个乡镇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从增强城市总体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出发,创新理念,高定位、创精品、有特色,在美化、净化、亮化、绿化上狠下功夫,大打城市建设攻坚战、持久战。先后实施了“3451”、“碧水蓝天十百千万”等一系列城建工程。启动了内外“两环”和“五纵六横”建设,对外环线,抓住105国道、定砀路、单丰路改造契机,铺筑了全长28.5公里的城区外环线。对内环线和城区道路,先后新铺改造了湖西路、单父路、纪元路、东关街等12条城区主干道和次干道,形成了“五纵六横”的城区道路网络。大力实施标志工程建设,对城市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千方百计突出特色,体现个性,提升档次。实施了开山公园、湖西公园、环堤公园、东沟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完成了君子路综合配套、文化路改造、向阳中路和胜利东路附属设施配套、17条巷道治理、北护城河桥改造、外堤河清淤等工程,对城区部分道路进行了绿化亮化,对部分护城堤进行了硬化,完成了供水厂建设,新建截污管网27公里,城市
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并通过省环保验收,中水回用厂建设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迈出新步伐。始终把城市管理作为加快城市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下大力治理城区脏乱差。采取市场化运作,对城市园林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容卫生实行全日保洁,跟踪打扫。对市政设施全天候管理,发现损坏,及时修复。对商业经营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取缔马路市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对城区车辆实行定点存敖,严格管理,确保城区交通安全有序。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及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全县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单县被评为山东省投资环境与县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双十佳” 县和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县。
社会事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执政为民,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县内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各种文艺团体、协会,2008年底,单县展览馆及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农村书屋也建成使用。音乐、舞蹈、戏曲、曲艺、艺术、书法、文学、摄影、楹联等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县。2001年12月,单县广播电视发射塔建成。该塔高达188米,是周边县市第一高塔。投入使用后,有效覆盖半径达50公里,大大提高了收视效果。2006年,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2007年底,全县502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0余处,在校学生18万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有大幅提高。加大了校舍危房改造力度,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2439万元,新建、改建校舍2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多年来,高考成绩稳居菏泽市首位,2007年,全县本科上线人数1196人。2008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实现了高考成绩全市“十连冠”。
“科教兴单”战略得到全面深入实施。2004至2008年,累计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298项,建立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紫色软质医用缝合线”、“高效节水硬化池植藕”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社全事业等领域发展迅速,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县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四省八县交界处医疗卫生制高点”的奋斗目标。2008年,现有卫生机构45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200张,卫生技术人员2941人,其中执业医师736人、注册护士1965人。单县中心医院、东大医院、单县中医院在周边县市享有盛誉。新农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截自2008年,全县共有101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15%。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健全。坚持发挥人道主义援助职能,在援助汶川、抗震救灾和支援恢复重建活动中,募集、捐赠款物累计686.3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群众体育、传统武术、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体育对外交流诸方面均跨进山东省先进行列,其中群众体育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2006、2007、2008三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分别获奖牌8,24,11枚,其中金牌分别为4、9、3枚。
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事业。2006年以来,先后为4000余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了农村低保制度,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8年纳入农村低保36350人、城镇低保5524人,共发放低保金2321万元。积极开展社会救助,2008年全年发放救助金208.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7352人次。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
大力开展了“平安单县”建设,被省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进县、山东省稳定工作先进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拥军优属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党建工作突出,被评为山东省党建工作先进县;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巨野县
政区人口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303.4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开发区,885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县总人口97.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8万人。人口出生率11%。,死亡率3.95%。,自然增长率7.05%。少数民族26个,人口2156人。
综合近年来,巨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奋战十一五,跨入全省中等县”的奋斗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重点培植煤电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顽强拼搏,苦干实干,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008年,全县实现社会生产总值80.98亿元,比2006年增长28亿元,年均增长16.6%;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5.3:52.4:22.3;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二次产业首次突破5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3亿元,比2006年增长2.1亿元,年均增幅33.5%,顺利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34元,比2006年增长19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0元,比2006年增氏844元;实现各项存款余额62亿元,贷款余额61.5亿元,分别比2006年底增加16亿元和1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7%和15.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全市2008年度科学发展考核中由原来的落后位次跃居10县区第三位,首次进入了全市第一方阵。
2006年以来,巨野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山东省生态经济十强县市”、“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和全市唯一的“曲东省文明县”等称号,两度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并由2006年的第75位跃居2008年的第57位。
工业经济产业优势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5家,比2006年增加3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35.41亿元、132.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24.54%和137.63%,纳税过千万元企业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5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家,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以龙固煤矿、铁雄新沙焦化、巨铭型焦等为龙头的煤炭化工产业,以华燕制衣、如丝纺织、绿园纺织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以巨润建材、金奥玻璃、山水水泥、麟丰水泥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以花冠酒业、佳农果蔬、龙泰果蔬、福乐食品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北部麦棉套、南部蒜棉套的格局,特色板块经济发展到40多万亩,粮棉生产稳步提高,2008年总产分别达到35.1万吨和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8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个,新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亩,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8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5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08年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7498万元。实行以点带面、部门结对帮扶,下大力抓好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县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村村通公路率达到98%,通客车率达到99%;投资3548万元,完成疏浚治理河道沟渠373公里,提升了防汛除涝能力;全县改厕达到4.8万户,新建沼气池2170多座,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40多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服务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聘请专家编制了《服务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流通业发展规划》,并在积极实施中。积极引进建设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项目,全县在建过亿元服务业项目达到22个,计划总投资55亿元。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巨野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中国杂技之乡”,“麒麟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响“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品牌,书画产业发展迅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书画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农民就业6000多人。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金山旅游区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县“一山一水一麒麟”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
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始终把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大招商促进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健全了考核激励机制,调整充实了专业招商局,深入开展了“百日招商”、“春季集中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先后在苏州、温州、东莞、烟台成功举办了“投资环境说明会”,同时分产业、分区域,组建了120多个招商小分队积极外出招商,取得良好成效,签约项目个数及合同利用外资数位居全市前列。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批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项目进展顺利,龙固矿井、巨龙洗煤厂、铁雄新沙一期、巨润建材、金奥玻璃、国能生物发电、华燕制衣、花冠扩建、中瑞管桩、麟城水泥等一批过亿元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工程建成投产;铁雄新沙二期、年产30万吨苯加氢及8万吨环己烷项目、巨野(温州)工业园、巨益新能源、巨源恒硕玻璃等一批过10亿元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策划论证初见成效,县煤化工业区2007年在全省首家通过省环保审批,县工业园区区域环评顺利通过专家评估,100万吨二甲醚已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审定,万福矿井、4x30万KW低热值电厂、40万吨醋酸、10万吨有机硅、100万吨煤焦油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和推介招商。并且,投资18亿元的铁雄新沙二期和投资27.6亿元的巨润建材项目被列入2009年度省重点工程。2008年全县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69个,总投资291.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过亿元项目50个,比2006年增加40个,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城市建设围绕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煤化基地、玻璃之都、麒麟之乡、内河港城,形成特色鲜明的能源生态城”,以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搞好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75%,比2006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加快城建工程建设。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坚持每年有重点地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2007年重点实施了十大城建工程,2008年,以“双十”工程为重点,实施各类城建工程38个,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不仅开工工程多、投入大,而且建设标准高、速度快,城市功能、品位都有很大提升。近几年,先后新建和改建了金山路、会盟路、文昌路等20多条重点道路,城市路网更加便捷、畅通。建成了商务中心、农贸大市场、客运中心站、污水处理厂、城市燃气主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了英雄广场、洙水河公园、银座广场、会盟路景观带等10余处城市景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率达到30%,主要街道和路段实现了亮化和美化。提高群众居住水平,规范有序地搞好房地产开发,正在实施的开发项目21个,开工建设面积95万平方米。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严格落实了“门前六包”,对城区主干道、背街巷和主要水面实现了全日保洁,保洁率达到98%,与2006年相比,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6.9平方公里扩大到18.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24%提升到28.6%,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以来,着力实施了富民增收、教育普惠、医疗惠民等“十大民生工程”,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以此带动和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连续两次为干部职工增长了工资,并实行了县乡统一标准发放,工资水平在全市处于上游。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加强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服务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新增市外劳务输出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收缴各类保险金2・1亿元,各项社会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县共纳入低保对象2.7万人,发放低保金1451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录取1508人,同比增长23%;顺利完成了大成中学和实验中学的整合,在2008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中位居全市第2位。狠抓了计划生育集中整治,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优质服务县打下了良好基础。“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率达到99.8%以上,受益群众75.7万人。
社会稳定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一是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集中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査、大化解、大稳控活动,全面排查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开展重复信访和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活动,逐案明确包案领导、处结时间和稳控责任人。针对涉军、涉教、协解等重点群体,专门成立了21个专项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取得良好效果。二是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巨野建设,全面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基础工作,加大了物防技防投入。组织开展了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2008年,全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2.45%,交通和火灾事故分别下降37.25%和右2%,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节庆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全县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三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和“抓细、抓实、抓严”的要求,把安全生产的责任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村居、企业和具体人,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2008年,巨野县再获“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郓城县
政区人口鲁成公四年(前587年)在鲁国西境屯兵筑城名郓,故称郓城。郓城县位于荷泽市的东北部,辖11个镇10个乡,1个省级开发区,1025个村、16个社区,115万人,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8万亩。
历史文化郓城历史悠久,商朝时期为商王祖乙迁建都城之地,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在鲁国西境筑城名郓。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宋代农民起文领袖宋江、晁盖的故乡,素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与水浒故事有关的遗址遗迹较多,黄泥岗、九天玄女庙、宋江故里的宋宅、宋坑、宋井等至今犹存,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梦得天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郓城,一部《水浒传》使郓城名扬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享有“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的美誉。宋江武校居全国十大武术名校榜首,组建的“狗娃艺术团”以独特的魅力蜚声海内外。郓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涌现出一代帝师魏希徵、清末武状元张宪周、中共七大代表梁仞仟、抗日英雄冯昌武、丝弦圣手王殿玉、一代筝王赵玉斋、现代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等。郓城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首战即在郓城。
地理物产郓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气候适宜,年均降水量694.7毫米;郓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中国北方所有的农作物在郓城县几乎都有产出,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五项指标曾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67.5万吨,棉花4.6万吨,林木蓄积量380万立方米,大牲畜存栏10万头,羊126万只,禽1260万只。
煤炭资源丰富。巨野煤田是我国规划的十三个大型能源基地之一,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储量最大、煤质最优的煤田,总储量55.7亿吨,设计7对矿井,在郓城县境内煤炭储量30.81亿吨,占巨野煤田总储量的50%以上,设计4对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840万吨,提升能力1790万吨。主要煤种为气煤、肥煤、气肥煤、三分之一焦煤,是工业、化工、动力用优质煤种,煤电化开发潜力巨大。赵楼、郭屯、彭庄、郓城四对矿井已全面开工建设,彭庄矿井已于2007年3月正式投产,是菏泽市第一对投产的矿井,赵楼煤矿2008年3月26日完成了联合试运转,郭屯煤矿10月试生产,郓城煤矿年底产出工程煤。总投资30.2亿元的2x30万千瓦赵楼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洪达化工200万吨煤焦化联产项目正在紧张建设。水资源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郓城,引黄客水2.2亿立方米,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5.7亿立方米。
基础设施区位交通优越。郓城县靠近中原腹地,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覆盖近3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京九铁路纵贯全境,设有两个客货站;境内南有日东高速,东有济菏高速,西有德商高速,与220国道、省道聊商路、济董路纵横成网,四通八达;到济南机场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到郑州机场两个半小时路程,到青岛港四个小时,距旅游圣地东岳泰山、曲阜三孔仅一小时路程,交通十分便利。
电力供应充足。全县境内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6座,装机容量12.5万千瓦的县工业园区自备热电厂已发电运行,年供电能力达到20亿千瓦时,供电可靠率99.85%,电压合格率98.85%。
人居环境优美。县城建成区面积20.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水浒文化旅游开发全面启动,先后成功承办了“水浒杯”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和山东省武术散打锦标赛,水浒文化旅游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投资1.36亿元的水浒文化旅游城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2.36亿元的宋江湖旅游景区正在建设中,投资8.8亿元的宋江河景观带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七星华誉天酒店、圣达大酒店等星级酒店竣工投入使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经济近年来,郓城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全力抓招商,关键抓投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用心破解发展难题,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先进县”、“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全省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等。
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2.5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6.34亿元,增长18.22%;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增长14.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2.7亿元,增长39.7%;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28.8%;实现利税10.4亿元,增长44.4%;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3亿千瓦时,其中一般工商业用电量达到9.5亿千瓦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亿元,增长23.5%;完成进出口总额6314万美元,增长36.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9.8亿元,较年初增加1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5.8亿元,增加15.5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9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4家,比上年增加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增长34%,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42%;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4亿千瓦时,增长15.5%;其中一般工商业用电量达到2.7亿千瓦时,增长22.2%;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0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5亿元,增加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8亿元,增加4.5亿元。
产业优势明显。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走“小产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群体,小资本、大聚集,低成本、高效益”发展路子,棉纺织、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搪瓷、钢球、酒类包装、机械加工等产业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成为郓城县的主导产业。全县棉纺织企业达到365处,拥有310万纱锭、1.2万台织机;木材加工业户达到6100家,年加工能力35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6家,年肉类加工能力6万吨,羊肉出口量占山东省的90%;搪瓷年生产能力6万吨,被全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全国搪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搪瓷产品生产基地”荣誉称号;钢球年生产能力5万吨,占全国低碳钢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酒类包装企业发展到360多家,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酒类包装生产基地;机械加工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完善。县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7.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实现了水、电、汽、路、通信、宽带、排污等“七通一平”,被评为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的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1平方公里的郓城煤化工工业园有关支持性文件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项目落地条件。
投资政策优惠。在用地、证照办理、税收奖励、出口奖励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优惠,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龙头项目和投资额特别大的项目,可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
服务环境优越。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定,建立了审批收费服务大厅,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企业实行扎口管理,挂牌保护,切实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政区人口鄄城因境内有郢邑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032平
方公里。辖16个乡(镇),44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年末全县总人口8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2万人。有少数民族20个,4600人。
综合2006年,鄄城县完成生产总值40.8亿元,比2005年增长16.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28.4%和22.2%;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8:37:25,二三产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2.9%,是历年来投资最多的一年。在农业税完全免除的情况下,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300万元,增长41.1%,其中完成工商税收1334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7.1%;地税收入完成1049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3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亿元,增长21%o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33亿元,比年初增加6.95亿元。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99亿元,比2006年增长15.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4亿元、18.14亿元、12.4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20.1%、2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625方元,比2006年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4亿元,比2006年增加3.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1.13亿元,比2006年增加6.8亿元,增长19.8%。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8.5亿元,同比增长15.2%(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22.4%和25.4%;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9:45.7:25.3,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102万元,按可比口径完成年初预算的101.37%,与2007年调整后的收入相比,增长69.6%, 全县可用财力达到8253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35亿元,同比增长23.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2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58亿元,分别比上年初增加10.52亿元、10.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7元,同比增长13.6%。
工业经济200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总数达到98家,完成销售收入29.14亿元、增加值8.32亿元、利税1.48亿元,分别增长32.5%、35.2%、87.8%O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3.7%,比2005年提高11%,创历史最好水平。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9家企业跻身全市纳税百强企业行列,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5家企业利税过500万元,其中华意化工实现税金1300万元。企业资产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停产多年的酒精厂、洗衣粉厂、鲁西制药厂、味精厂等金业相继完成购并重组,累计盘活存量资产3.5亿元,先后投入资金4亿元,企业重新启动生产。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实现营业收入65.4亿元,增加值14.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4亿元,实现税金1.4亿元,分别增长25.1%、25%、59.3%、33%。人发、中药材、化工、纺织、林木加工等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其中,人发企业发展到98家,完成增加值3.5亿元,实交税金4500万元,占整个民营经济税收总额的32.2%。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家,新增12家;完成增加值18.65亿元、销售收入72.8亿元、利税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45.7%、68.3%。机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人发等三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骨干企业效益进一步增强,县“20强”企业上交税金5177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其中,4家企业进入全市60强,沃蓝化工实现税收1356万元。外贸进出口完成9145万美元,同比增长44.9%。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增加值22.3亿元、税金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26.5%、20.7%。
农村经济2006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瓜菜、中药材、林业、畜牧四大产业发展较快。瓜菜面积发展到35万亩;中药材达到5万亩;新增造林面积4.6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5%;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60个、养殖小区15处,标准畜存栏达到31.5万头;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家。鄄城县抓住被列为全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遇,整合支农资金13034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资金3102万元,规划实施项目31个,,在建项目23个。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实施“四四四一”工程初见成效。完成农村改厕1.35万座,改灶1060个,新建农村油路135公里,清理“四堆”50万方,改水123个自然村、解决了9.92万群众的饮用水问题,举办“四学”培训班370期,受训人数达30万人次。同时,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类专项补贴3195万元。
200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16.64亿元,比2002年增长78.9%;农民人均纯收入3726元,比2002年增加1630元;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平均年产量达到40万吨。林业、畜牧、中药材、瓜菜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县林地面积达到5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7%,林木蓄积量200万方;规模养殖场780个,养殖小区站处,标准畜存栏35.5万头;瓜菜面积稳定在3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家。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全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1.9万人,年创收14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改造中低产田9.7万亩。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五年发放各类专项补贴10925万元。新
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完成改厕4.55万座,改灶3573个,改水260个自然村、解决了19.75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开通城乡客运线路26条,通客车行政村达到92.7%,受益人口62.1万人。
2008年粮食总产46.3万吨,增产1.7万吨,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新增规模饲养场150个、养殖小区17处;新增造林4.17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200万方;新增中药材3万亩,其中甜叶菊2万亩。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8家,伊诺清真和汇康食品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3个,参加农户3万户。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全年组织4次水利施工,对临濮沙河等5条骨干送水渠道进行清淤,共治理河道136.9公里,动土258.25万方。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土方850万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厕1.2万座、改灶1680个、新建沼气池2015个、改造农村公路74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85公里, 新建电气化村6个,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0处,涉及村庄121个, 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
项目建设2006年全县认定招商引资项目360个,到位资金35.5亿元,同比增长37.7%,新增在建项目165个,其中投资过1000万元的68个。全县过亿元项目16个,其中生产性项目9个,完成投资13亿元。投资3.6亿元的十五万锭精梳纱、投资1.2亿元的二氯异氰尿酸钾、投资1.6亿元的青岛普莱特电器、投资1.2亿元的舜王城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等一批大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投资1.2亿元的雪中笑羽绒服项目开工生产。16个乡镇和15个县直重点招商部门的大项目有8个已建成投产。对外经贸完成进出口总额4616万美元,同比增长57.9%,直接利用外资769万美元,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
2008年坚持把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组织开展了赴长三角、珠三角集中招商和“百日招商”等一系列活动,共签约过亿元项目31个,计划投资73亿元。全县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89个,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2个,完成投资10亿元。舜王城中药科技示范园一期、阳成生物、骏驰化工、上海生物肥业等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弘宝利生物、创意达五金制品、远大科技、恒茂纺织、陈王酒业、镇江通用汽车配件、龙鹏医用材料、齐鲁润华汽贸城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7637万元,占全市争取资金总量的七分之一,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城市建设2006年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新建了迎宾路、工业路、潍坊路、历山路南段、府前大街东段以及人民路、建设街向东延伸工程,打通了西环路、北环路、东环路、人民路西段,修建城市道路33公里,是历年来修建城市道路最长、投资最多的一年;古泉路南段综合开发基本完成,黄河路南侧步行街建设启动;占地25公顷的历山公园已完成规划和清障;居民小区开发步伐加快,金剑圣景园、阳光花园等9个小区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城市主要街道进行绿化、硬化、亮化,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夜景得到美化;投资7171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营,铺设污水管网11公里。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潍坊工业园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启动;县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初步
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的路网格局,重点项目区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全年落实农村公路和干线公路改造项目52个,总里程158.2公里;人们盼望多年的黄河公路大桥项目已开工建设;左营郭集浮桥建成通车,临濮苏泗庄、旧城毛洼轮渡码头即将建成,“以桥代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供电能力全面增强,全年供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投资3200万元完成了城市电网二期改造,投资1.2亿元的220KV信义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结束了鄄城县没有大型变电站的历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2008年完成了人民路西段、温泉路、尧王路、舜王路、黄河街等道路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投资300万元,新建人民路西段、建设路中段、黄河街东段、孙膑路、肖宁街供水管网8000米。投资400万元,实施了人民路东段、迎宾路北段、南环路东段、府前街等道路的绿化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启动了西肖庄改造工程,新建温泉新村、顺和园、旭日雅典城等居民小区7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南环路东延、人民路东延、工业路北段、城濮街、姜口街等道路建设,园区内形成“六纵八横”的路网格局。交通公路建设加快。投资1亿元,修建道路86公里,新建旅游路、金堤路、西北外环,改建了沿黄路(董口一临濮段),进一步完善了交通框架,初步形成“五纵五横加一环”的交通格局;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顺利,地上桥墩已全部建成,完成总工程量的50%。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750万元,新建信义至闫什、董口至临濮35kv线路13.85公里,改造农村10kv配电线路154公里。
社会事业教育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大教育投入,2008年投资200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2万平方米;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0.6万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8万人;初中32所,在校生3.58万人;小学139所,在校生7.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54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730万元新建改建中小学危房2.82万平方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成立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科教兴鄄”战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7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
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普及,县广播电台重建开播;商羊舞、砖塑、鲁锦3项民间艺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山古遗址、尧陵、苏述御史牌坊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农村“文化书屋”21个、农村健身广场15处、乡镇综合文化站3处,三皇舞、二洪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建,村级卫生室全部进行整顿规范。改建新建了县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办公楼、结核防治所和县医院病房楼;新规划的208处村卫生室已全部建成,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2%。
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2006年,全县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转移农村劳动力20.8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征缴各类保险金5760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开始启动,乡镇敬老院建设得到加强,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了社会救济活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较好落实,鄄城县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计划生育率达到98.7%。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地保护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深入开展“平安鄄城”建设,社会治安持续好转,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2008年,全县新增就业1.26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被列为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启动,共征缴各类社会保险金1.2亿元。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有29928人列入城乡低保,共发放低保金1792.2万元。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成效显著,募集各类救灾善款337万元,圆满完成了首批援建任务。土地保护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全县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0.03%。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对148家排污不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整改,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企业达标率100%,圆满完成了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工作。计划生育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7%。以内。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孙膑旅游城正式对外开放,吉祥谷生态园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
东明县
政区人口秦嬴政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帝东游至户牖,霾雾四塞,名其地为昏(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建东昏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东昏县为东明县。
2008年,全县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辖7镇6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89个行政村,921个自然村,77.7万人,以汉族为主,有21个少数民族。地理物产东明县位于黄淮平原,山东省的最西南部,处北纬34°58’ 至35°25',东经114°48'至115°16‘ 之间,南与河南省兰考县接壤,西、北过黄河与河南省长垣、濮阳县为邻,东及东南与牡丹区、曹县搭界,是黄河入鲁第一县,黄河在东明县境内流长76公里。
东明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境内蕴含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初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216亿立方米。东明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农副产品种类齐全,量大质优。东明盛产西瓜、小麦、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是“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武术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
东明历史悠久,是庄子故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东明黄河公路大桥、长东黄河铁路大桥、万福公园、庄子观、黄河森林公园等多处旅游景点。
综合近年来,东明县坚持“主攻项目、夯实基础、全面提升、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大项目建设、工业运行、城市建设、三农工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4亿元,增长18.2%。三产比为20.2:63.1:16.7,二三产业提高了2.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增长17.2%O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增长23.1%;进出口总值9000万美元,增长57.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1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亿元;居民储蓄余额40亿元,增加7.1亿元;贷款余额45.8亿元,增加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1元,增长1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675元,增长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菏泽市名列前茅。工业经济积积加强宏观调控,搞好政策引导,全面推进大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近年来,相继建成60万吨催化裂化、万吨延迟焦化、5万吨TAME、6万吨环己酮、10万吨碳五、60万吨汽柴油加氢、15万吨离子膜烧碱、35万吨二甲醚、14万吨己二酸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耳。东明石化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恒昌化工成功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玉皇化工、洪业集团规模迅速膨胀、位居同行业前列,东明欧宝地板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东明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家,实现增加值46亿元,增长2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1亿元,增长24.8%;实现利税7.16亿元,实现利润1.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4.38, 比上年提高30.80个百分点。全县高薪技术企业发展到19家,实现产值44.2亿元,增长44.6%。
农村经济2008年粮食总产9.8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经济作物面积238万亩,粮经比3:7,复种指数281%,种植业结构明显优化。人工造林面积128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3%,发展林下养殖小区31个,年末大牲畜存栏量11.3万头,名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8万亩,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开通运行了“中国瓜菜网”,2006年、2007年两次成功举办“中国•东明西瓜节”,2008年,“东明西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西呱品牌效益大幅提升,瓜菜产业迈上新台阶。40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36个,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80家,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外出务工18万人,年创收16亿元,劳务经济成为
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城乡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先后编制完成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32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规及12条主要街道街景规划,改建扩建了城区黄河路、曙光路等骨干道路10余条,绿化了五四路、向阳路、解放路等重点路段,开发花苑、园丁、逍遥、漆园名府、万福名苑等住宅小区,建设东明国际大酒店、综合商贸城等精品工程,万福公园、石化公园、站前广场成为人民群众休憩娱乐的最佳场所。实施了城区深水井并网,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广,铺设污水管网60公里;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成垃圾中转站12个,城市垃圾日产日清,成为全市首家省级卫生城。建成标准化厂房4.3万平方米,修筑园区路网24.6公里,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改扩建桥涵洞276座,清淤河道75条,乡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400公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沼气池1212处,改厕7925座,农村自来水受益总人口达到32万人,建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50余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居民生活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9738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299人。启动农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1.54亿元。扩大城乡低保范围,低保对象达2.9万人。在全市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受益群众达78.4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6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及特困群众3800人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完成农业政策性保险理陪284万元,兑付各类补贴资金1.2亿元,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全面落实。
社会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2008年共取得市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科技奖励7项,并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评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县一中、实验中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8年共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085万元,落实危房改造资金2444万元,新建校舍4.1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文企联姻、文化下乡活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7年成功举办全国庄子故里及生平思想座谈会,2008年清代康熙、乾隆、宣统版《东明县志》实现了整理重印,第二轮东明县志续修完成评审稿编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连年被评为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县;竞技体育蓬勃发展,2008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金牌13枚,其中吕晓磊获北京残奥会乒乓球团体金牌。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2008年共有卫生机构2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100张,在职职工2210人,卫生技术人员1610人。加强生态环保建设,2008年万元GDP能耗下降6.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9.9%,顺利通过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验收。
菏泽市经济开发区
概述1992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与荷泽对外加工贸易区两区合一。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48.6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104个行政村(社区)人口23万。开通区内道路100余公里,形成“12纵13横”的主干路网。区内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充满活力,成为菏泽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城区。
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3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94%,比2006年增长2.9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2%;比2006年增长1.13倍;第二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同比增长22.3%,比2006年增长3.6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同比增长21.4%,比2006年增长3.66倍。实现进出口总值11107万美元,同比增长3.7%o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9亿元,同比增长25.7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25.06%,实际利用外资1560万美元,同比增长44.4%。
体制创新2006年,市委提出要把开发区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示范、城市建设的样板、市级财政的支柱”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新的开发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发区实行委员会领导体制,增补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安监局5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开发区管委会的委员、副主任,分管各自相关的工作;增补帀经贸委、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建设局、市政局、房管局、交通局、公路局、外经贸局、招商局、电力公司、煤炭公司等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市开发区管委会委员。
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委员会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重大项且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召集有关副主任和委员单位研究解决。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副主任单位和委员单位参与支持开发区建设情况,明确了单位和委员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任务且标。
新机制的运转,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协调市建设局,完成了淮河路、海河路、洪泽路、台湾东路、长江东路、长沙路、钱塘路等排水工程,新建排水管网17.5公里;二是协调市政局,恒达热力公司完成了城区供暖管网工程,新建供热管网4.6公里;三是协调市建设局,高标准建设了华英路和长江路;四是协调市建设局、市政局完成了长江东路公铁立交泵站建设;五是协调建设局完成了长江东路、济南路部分路区的供水工程,新铺供水管网2.8公里;六是协调市公路局完成了327国道开发区段的拓宽改造和珠江路的建设;七是协调市教育局将丹阳中学更名为菏泽市实验中学,并委托荷泽一中管理。各副主任单位和委员单位协调注入各类资金7559万元。
全区立足内部运行机制与新的管理机制,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大体系,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40项,制定了《关于对各办事处年度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意见》和《关于对区直部门年度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意见》、《关于对年度固定资产投入的考核意见》三个文件,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工作行为规范。
大项目建设全区把大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班子运作,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组织有领导,建设有责任,运作有班子,落实有专人;对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并制定整套奖罚措施。2006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6个,加上续建项目14个,总投资68.37亿元,其中过亿元的5个,过5000万的14个。2007年通过了IS09001/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大项目建设落地进入园区搭建了优良平台。2007年全区新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5个,占58%,新开工过亿元的项目12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14个。2008年新建成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26.5亿元,正在建设过亿元的工业项目9个,总投资37.3亿元。分别是:投资1.5亿元的华鹏三期8万吨玻璃;投资2.6亿元的樱花五金;投资1.5亿元的龙华汽车配件;投资1亿元的龙泵机械加工;投资7亿元的金正大100万吨复合肥;投资1.5亿元的玉皇10万吨苯加氢;投资5.4亿元的圣世60万吨MCC ;投资1.4亿元的德泰50万吨芳烃抽提;投资1.8亿元的德润5万吨粗笨加氢;投资1.8亿元的瑞比实业;投资1亿元的中泰煤化240万吨洗精煤;积极推进9个过亿元的在建项目,分别是:投资19.6亿元的聚隆能源110万吨焦化10万吨甲醇;投资5.5亿元的玉皇20万吨苯乙烯;投资3亿元的金正大二期20万吨高塔造粒和40万吨控释肥;投资1.5亿元的洋丰30万吨控释肥;投资2亿元的一品生物;投资1.2亿元的恒发8万吨聚丙烯;投资2亿元的德源10万吨特种油,投资1.5亿元的绿能燃气设备制造;投资1亿元的南华工业园。
工业经济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户,同比增加36户,比2006年增加78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亿元,同比增长130.4%,比2006年增长5.47倍。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5.6,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8亿元,占全部工业97%,增长142%。产品销售收入107.7亿元,实现利税8.01亿元,实现利润6.21亿元,同比增长114.7%,229%、212%。分别是2006年的5倍、9.65倍和11.5倍。
社会事业投资2558万元加快学校、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建立了贫困学生救助基金,救助学生1142人。2007年又全部免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公开招聘50名中小学教师,加强了师资力量。完成了149处办事处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困难学生实行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投入资金246.1万元。推进薪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参合率达到98%。年内投资50万元疏通了经五沟、零号沟、三支沟等7条沟渠。新建管涵10处,完成了洙赵新河清淤任务。组织1.5万人次清理了“四大堆”,全区共改厕6882座,改灶155个,新修农村公路25.6公里,规范了农村集贸市场秩序。年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581元,同比增加1866元,比2006年增加了3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5元,同比增加626元,比2006年增加650元。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化工工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高科技新项目、大项目。2006年12月市政府决定在开发区建立化工园区。位置在上海路以东、长江路以北、新石铁路以南、菏兰高速两侧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菏兰高速东侧20平方公里为二期工程,工程用地规划已列入正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展开,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洪泽路、淮河路和台湾东路。并相继配套了供、排水管网、热力管网。区内水资源论证、压矿证明、地质灾害评估已完成。建设了化工工业园热力中心。总投资11亿元,建设规划为每小时提供3.8Mpa压力以上蒸汽200吨,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由山东荷泽玉皇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3x1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配套设施。1号炉已安装完毕。2号炉正单机调试,3号炉正在安装,一期工程达产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二期工程计划建设3x410T/h高温高压蒸汽锅炉及其配套
设施,并预留三期工程位置;三期工程计划建设2X410T/h高温高压蒸汽锅炉及其配套设施,与二期工程配套,形成开四留一的规模。新建了3座220KV.110KV变电站,已全部投入运行,大大改善了园区内电网结构,解决了远距离供电和供电能力不足问题。为大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