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菏泽概览》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76
颗粒名称: 社会事业
分类号: C916.52
页数: 33
页码: 216-248
摘要: 2006年以来,全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增强教育保障能力为基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 社会事业 社会工作

内容

2006年以来,全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增强教育保障能力为基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健康协调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2090处,在园幼儿10万人,教职工2899人;小学1740处,在校学生83.96万人,教职工4.67万人;初级中学320处,在校学生39.56万人;普通高中61处,在校学生17.33万人,中学教职工3.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处,在校学生1381人,教职工331人;中等职业学校79处,在校学生9.8万人,教职工6265人;高等职业学校2处,在校学生8100人,教职工500人;普通高等学校2处,在校学生2.6万人,教职工1800人。
  学前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荷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了幼儿园登记注册、年检、类别评估和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市教育局颁发了《幼儿园分类管理标准》,切实规范各种办园行为,逐步形成以县(市、区)实验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办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
  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基础教育荷泽市基础教育迅速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重点抓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通过狠抓组织入学和控制辍学,“两基”实施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加強了“两基”工作的督导评估。全市以对县(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为抓手,引导和督促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二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并根据荷泽市实际情况,在省定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低10个百分点,确定了全市中小学“一费制”收费标准,使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入学,全市狠抓了“两免一补”资金的落实。市教育局还出台了《荷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保障了特殊群体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2007年,重新修订了《荷泽市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籍与中考招生及高中学籍的对接。狠抓了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阶段办学行为检查活动,纠正和处理了不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学生辍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救助,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和99.17%,辍学率下降到0.01%和1.6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02%,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8.19%, 各项指标都比上年明显提高。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在招生、资金、师资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突破荷泽”战略,坚持“深化改革、主动参与、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发展到6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11处,高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15处。专业设置涉及农、林、医、师、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12个门类、54个专业。在校生由2006年的8.3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9.8万人,毕业生当年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打造了“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使家政”、“天巧焊接”四大职教品牌,培育了一批在省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校和专业。
  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荷泽市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若干规定》,制定完善了民办中专、高中年检评估标准。出台了《荷泽市民办学校管理暂行规定》,修订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程序和年检评估细则,对全市民办学校进行了集中年检评估,完成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换发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对民办学校的招生、教学、收退费、联合办学等方面的办学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广告进行审査并备案,规范了民办学校的校名,对部分违规学校进行了查处,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逐步规范。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到202处,在校学生达到22.1万,教职工达到1-3361万人,固定资产达到16.8亿元。并涌现出了一
  大批办学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闻名全省、全国的民办学校。菏泽曹州武术学校、菏泽交通职业中专被评为全省民办教育品牌学校,曹县万通计算机中专、荷泽新闻职业中专、菏泽齐鲁音乐职业中专被评为全省民办教育优秀办学单位。
  髙等教育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市现有高等学校4所,分别是菏泽学院、荷泽医学专科学校、荷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职业技术学院。荷泽师专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结束了菏泽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菏泽学院本科专业已达到21个,年招生数突破6000人,办学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已发展成为具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74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各类在校学生15000余人,设有20个系,58个本专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2007年3月,荷泽家政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独立设置的家政职业学院,结束了市内没有高等职业学院的历史。2007年6月,菏泽市技术学院挂牌成立。荷泽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筹建。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思想,正确理解、准确把握省教育厅一系列会议、文件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各项规定,按照省厅“三个还给”的目标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思路,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力推动了全市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年,印发了《小学教学常规》和《关于加强荷泽市小学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对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市启动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制定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2008年,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对全市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每年暑假期间,市教育局聘请多位专家,对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学科起始年级的教师进行教材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全市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二是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指导。为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在市实验小学、牡丹区二完小、单县实验小学、菏泽市实验中学举行了教学开放周活动,以课堂教学展示、专家互动、学术报告、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室参观、学生才艺表演等形式向广大教师积极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领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投身课题教学改革。三是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全市通过选派城镇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和支教,选派农村教师进城锻炼,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四是充实壮大教研力量。根据教学、教研需要,成立了高中、初中中心教研组,打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有改革创新力的教研队伍,为全市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科研。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行了初中九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研讨会,积极为基层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分享成果、研讨问题”的舞台。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为他们提供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典型范例,总结推广全市在课改中创造出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生动教学案例,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认真做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集工作,向省教研室报送优秀教学案例近千个。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指导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全市共申报省级课题27项,15项课题获全省教学成果奖。
  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为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修订完善了《菏泽市初中学段县区教学工作评估方案》、《菏泽市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和《菏泽市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依据方案对各县区初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专项视导和评估检查,对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认真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通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全面记录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型课程发展成果,彻底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错误做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11月6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范围、经费分担、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要求,从2007年起,全市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杂费,所需资金由中央及省、市、县按8:0.2:1.8的比例分担。2007年,八个县区按照要求成立了教育经费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农村中小学财务,实行了“校财局管”。全市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2亿元。2008年,全市共拨付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8亿元,其中,公用经费及免杂费资金4.1亿元、免教科书费1.6亿元、贫困学生生活补助金860万元,全市123万名中小学生受惠。中央、省义务教育保障资金拨付到位后,各县区按照规定比例及时将分担资金拨付到学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省定最低标准,中小学经费紧缺的矛盾大大缓解。进一步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市及各县区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年共发放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1652万元,资助学生16525名;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6493万元,资助学生43289名。
  办学条件危房改造效果明显。自2001年实施危房改造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危改资金7.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3亿万。消除危房177.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6.3万平方米。2005年至2008年底,争取台湾台塑集团“明德小学”38所,项目资金1575万元,配套资金1298万元。
  城区学校建设工程扎实推进。2006年4月3日,荷泽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菏泽城区中小学三年建设规划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到2008年,在菏泽城区新建、扩建10所中小学校,总投资9790万元。各县区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意见》要求,认真做好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全市共开工建设城区学校16所,新建校舍面积9.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500万元,其中菏泽城区10所中小学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成果丰硕。2004年全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共更新中小学课桌凳62.9万套,投入资金9183万元,其中争取省资金6429万元,工程于2007年全部完成。
  教育信息化工程快速进展。2007年开始,全市共投入资金9865万元(其中中央及省专项资金2100万元),新装备计算机1.8万余台,多媒体设备628套光盘放像设备2126套,建设卫星节目收视点186处。通过接入“菏泽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全
  市中小学的互联互通,完小以上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100%。为解决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条件,对提升菏泽市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稳步发展。自2007年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以来,共争取省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资金680万元,分别占全省资金的17%.10.3%。截止2008年底,已到位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资金2689万元、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资金680万元,为211所中学、565所小学、9所特殊教育学校,按国家教学仪器基本配备标准配齐教学仪器。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在全市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全市优秀教师师德演讲比赛并组建师德演讲报告团,作巡回报告,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广大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意见》,各县区根据各自教师队伍现状,制定招聘计划,完善招聘方案,认真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工作。全市各县区通过公开招考,吸纳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初步缓解了菏泽市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师资紧张的压力。
  积极开展农村支教活动,均衡配置城区教师资源。为缩小城乡、城区教育差距,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荷泽市相继实施了 “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工程”、“城区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工程”,采
  取选拔城镇优秀教师送课下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和城区学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2007年、2008年共选拔种类优秀教师3622人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支教,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初步改变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薄弱的状况,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一是制定下发了《菏泽市2008年一2010年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对培训任务进行了细化,健全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强化了对师训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二是下大力抓了校长培训工作。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级素质提高培训班、任职资格培训班、法制培训班等,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班主任培训。选派优秀班主任参加全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举办全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四是认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卿参加全省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省级培训,并开展教师全员读书活动,继续实施名师建设工程。
  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面向社会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教师资格证书管理的通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加强教师资格证书管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评审程序、评审结果的公开、透明,切实维护了职称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发挥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
  科技
  2006年以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菏泽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科技、专利成果2006-2008年,全市鉴定科技成果538项,317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省级奖励23项,市政府先后拿出240万元,重奖了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8位科技人员;申请专利2788项,授权专利1116项。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为5842件,专利授权量为2722件。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展到269.24亿元,增幅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先后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牡丹区医药、东明石油化工、曹县和单县精细化工、成武机电等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鄄城中药材特色产业基地被省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东明县、牡丹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0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
  农村科技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组织实施了40个良种产业化项目,引进培育各类动植物优良品种65个。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试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郓城、曹县、东明、巨野分别承担了国家和省“富民强县工程”示范项目,推进了小尾寒羊、芦笋、西瓜、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自主创新2006年以来,把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策划了300多项创新课题和技术难题,召开了三届科技合作洽谈会,达成合作意向256项,220家企业与68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133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一批项目相继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2007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政策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菏泽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建立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市级科技三项经费2008年达到550万元。2006-2008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212项,其中省以上106项,争取上级补助资金4676万元。科技宣传力度逐步加大。每年5月下旬,都组织科技活动周,广泛开展了科技展览、科技宣传、青少年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全市上下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概述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8个,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9个。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综合医院18家(三级乙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16家);中医医院10家(三级甲等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84个(中心卫生院56家,乡镇驻地一般卫生院94家,非乡镇驻地卫生院3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61家。全市共有卫生人员301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652人,占85.07%。公立医疗机构人员240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258人,占80.16%.全市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0384人,注册护士7550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77人。全市共有2381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11363人,卫生员215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医生数为1.5人。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8693张,其中市属医疗机构1610张,县区属医院7004张,卫生院7366张,全市每万人口拥有床位20.19张。全市卫生事业费投入1.65亿元,基本建设经费435万元。人均卫生事业费17.82元(2007年全国85.5元、山东省55.17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42%(不含基建支出)。各项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为:医院12.2%,卫生院21%, 疾病预防控制20.5%,妇幼保健6%,中医事业3.8%,其他36.5%。
  2008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成门诊量1247万人次,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074万人次,占86%。平均每名医生年诊疗人次为1414人次(2007年全国为1506人次)。全年住院702265人次,病床使用率为67.68%(全国为70.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6.87天(全国为8.9天);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2.38%。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无甲类)11种共8964例,比上年下降5.65%,死亡35例,发病为105/10万,病死率为0.33%。发病前6位的病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麻疹、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共10248例,占发病总数的95.89%。国家免疫规划内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全市实施卫生监督检査5971户次;抽检餐饮具4804份,总合格率为85.66%,抽检食品357份,合格率为96%;监测公共场所1752户次,合格率为99.88%,顾客公共用具抽检3274份,合格率为94%。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4442户次,培训人员50337人,覆盖率100%,培训考核合格率100%o2008年全市住院分娩率为98.94%,高危住院分娩率为99.65%,新法接生率为99.2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1.93%,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7.67%。新生儿死亡率为4.6%。,婴儿死亡率为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13%。,孕产妇死亡率为18.52/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各项控制指标均在山东省规定的范围。
  卫生支农按照“卫生搭桥梁,群众得实惠,政府树形象”的工作思路,连续5年开展了一系列卫生支农活动。全市所有38所二级以上医院与40所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上级医院共派出卫生技术人员217人,下级医院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人员493人。共为20余万农民群众诊病、治病、接受健康咨询。在农忙季节派出医疗队2000余支、1万余人次,发放卫生知识宣传册50余万份。对卫生支农工作采取的百分制考核办法为全省首创,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做了介绍。
  无偿献血自1997年起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市自愿献血100%满足临床供应;二次以上献血者达到45%以上,一次献血400毫升的达98%;成分输血全市平均达到98%以上,部分医院达到100%;无偿机采成分血实现了100%来自群众自愿无偿捐献;万人无偿献血60人次;农民献血人数已占无偿献血总人数的50%以上,各项献血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标准。
  农村改厕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农村改厕工作,自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卫生厕所76万座。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省卫生厅厅长王天瑞等领导对荷泽市的改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菏泽市的农村改厕经验。2006年7月,省
  卫生厅在菏泽市召开了全省农村改厕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2006年10月,荣获“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2007年4月,省人大在菏泽市召开了农村改厕暨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
  农村卫生近年来,全市农村卫生工作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2008年全市参合率93.24%,累计受益611.28万人次,总受益率86.56%,住院费用补偿比35.05%,列全省前三位;基金使用率77.15%。高效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市完成总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业务用房12.6万平方米,新增必需设备500余台(件);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工作有序进行。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单县、鄄城县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实施了一体化管理,开发区已完成建设任务。通过建设、改造、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加强人员培训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基本完成,97%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上划上级管理。
  城市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认真落实省政府“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政策,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卫生工作并列入“医疗惠民工程”。至2008年底,省批复3年内给予补助建设21处中心、43个站,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多数已投入使用,城市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为载体,狠抓全市55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管理,重点监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收费限价控制、医护行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了整治和管理力度,并聘请外市专家对市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检查是否合理进行了专项检査,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査问题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了优质规范服务病房活动,全市新增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26处,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提高管理水平,对30家县级以上医院院长进行了培训。此外,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一单通制度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与公安部门联合建立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遏制了 “闹医”行为恶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全面落实。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国务院把免费疫苗由8种扩大到14种,市政府高度重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把其列为重点卫生工作之一,督促县区重点落实基层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补助经费。多数县区将免疫规划经费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一类疫苗全程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传染病未发生暴发流行。
  公共卫生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认真做好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结核病、肝炎、出血热、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市、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检验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疫情监测和网络监测直报工作不断加强,应急能力大幅度提升。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入,各项防治工作有力开展,母婴保健工作逐步加强,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査等工作有力开展,启动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普及控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大力实施中医“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确定了第二批重点中医专科(专病)3个建设项目,重点扶持、
  重点发展,开展了全市中医医院病历书写质量和医院感染管理检查。充分发挥市中医院的“龙头”作用,组织全市中医系统完成了 “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体的“中医中药中国行”荷泽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得到发挥,中医药报销比例普遍提高。继续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了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所有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中医科、中药房,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必要的中医药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执法全面推进县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监管职能逐步理顺,综合执法能力得到加强,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牡丹区、东明、郓城三县区相继“撤所改局”,单县、郓城县、鄄城县将监督力量下沉,在乡镇分别设立了分所、中队等派出机构,成武县为提高全员素质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在全市集中开展了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和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整治。全市县区驻地贞上餐饮经营单位基本杜绝了无证经营,普遍建立了食品登记制度和台账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活动,采取经常性监督检查与突击监督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査相结合、长期打击与集中打击相结合、专项打击与拉网式打击相结合等方式,有效遏制了不法行为,举报投诉案件明显下降。为始终保持对非法行医行为的高压态势,自2008年11月1日起开展了以打击“医托”、无证行医、医疗机构对外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执业、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等为重点的“清理整顿、规范医疗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医疗服务单位简介
  1、菏泽市立医院:菏泽市立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和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性现代化医院,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担负着菏泽市八县二区900余万群众及邻近省、市部分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医院现为淮海经济区十佳医院、卫生部国际紧急求援中心定点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现拥有总资产4.22亿余元,开放床位650张,年门诊量52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3.1万余人次。全院现有职工1129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7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1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0名,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医院设有25个临床科室,20个医技科室,27个职能科室。建有中心实验室,设有眼病防治中心、血液净化中心、介入治疗中心、肿瘤治疗中心、手部创伤治疗中心、医学美容中心、糖尿病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开通了120急救电话和急救绿色通道,成立了菏泽市120(110/122)联动急救中心,建有ICU和CCU病房,全天24小时应诊。医院有64排螺旋CT、1.5T超导磁共振、全数字化乳腺机、12兆电子直线加速器、X线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数字减影系统、C臂血管造影系统、数字放射摄影系统、高压氧仓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00余台(套)。
  2、荷泽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75年,1979年正式开诊,原名菏泽地区中医医院,2001年改称荷泽市中医医院,隶属于菏泽市卫生局,为非营利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菏泽医专、曲阜中医药学校、莱阳中医药学校、菏泽卫校的教学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67.01亩,建设面积4.61万平方米,开设病床300张,现有职工5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其他技术人员32人,行政管理人员27人,后勤人员20人,卫生技术人员已聘任的有正高级职称者9人,副高级职工者53人,中级称192人,初级职称123人。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1台,共计195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食品设备21台(件)。全年门诊12万人次,年住院病人6000多人次,年业务收入4500余万元,固定资产2800万元。设临床医技科室29个,行政后勤科室14个,设中华路门诊部一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处。
  3、荷泽市第二人民医院:197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1985年,医院共有医务人员85人,开放床位5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中医科、五官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和手术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供应室等辅助科室。主要设备有X光机、臂移动式X光机。1994年,医院与菏泽交警支队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开放床位20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中医科、五官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和手术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供应室等辅助科室。其中外科分设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增设重症监护室、CT室、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增添了CT、手术显微镜、全自动麻醉机等设备。2005年,共有医务人员220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开放床位250张,医院科室设备更为齐全。设有内科、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五官
  科、急诊科、痛疼科等临床科室和手术室、重症监护室、CT室、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药剂科、供应室、内窥镜室等辅助科室。添置了16排螺旋CT、彩超、全自动数字化X光机、全自动900C呼吸机、呼吸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离子分析仪、CE彩超、黑白超、诱发电位仪、监护仪、除颤器、内窥镜、手术显微镜、全自动麻醉机、电子胃镜、支气管镜、肛肠治疗仪等一批高精尖设备。
  4,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原菏泽地区精神病院。始建于197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业务收入8万元、床位100张、职工人数106人、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1985年增设了神经内科,1992年改为菏泽地区第三人民医院,增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2002年撤地设市,医院改为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以治疗精神、神经疾病、心脑血管病和创伤为主,全市唯一的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医疗现有病床367张,在职职工3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9人,设有精神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中心、内科、外科、妇产科、正骨科、眼科、疼科、神经外科、康复中心、内科、外科、妇产科、正骨科、眼科、疼痛科、中医科、急救中心等10余个临床医疗科室和检验科、生化室、放射科、CT室、心电图室、彩色及黑白E超室、脑彩超室、脑电地形图室、诱发电位室、血流变室、胃镜室、心理咨询室共计12个医技辅助及治疗科室。现拥有螺旋CT、彩色多普勒、大型C光机、富士CR系统、普朗床边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胃镜、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心电力产、彩色B超、小C臂等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2008年业务收入3800万元,增长26.67%,全年门诊量51638人比上年
  增长2.6%,入院人数7369人比上年增长7.2%,使用率98%比上年增长1%,床位周转率21.2%,占床日数125845天比上年增长16.7%,病人满意度98%。
  5、菏泽市传染病医院:前身为菏泽专署疗养院,始建于1953年。1958年改为菏泽专署结核病防治所,1970年在现址新建,更名为菏泽地区结核病防治院,有职工86人,床位技0张。1985年病区增至3个,开放病床150张,在职人员149人,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1993年,经原荷泽行署批准,在“地区结核病防治院”的基础上,加挂地区肿瘤防治院。并新建肿瘤治疗专用房1000平方米,购置了钻一60、后装远距离肿瘤放射治疗等设备。增设了肿瘤科、放疗科、妇产科、外科、手术室、气管炎专科等。2003年4月,非典防控期间,医院改建为“非典”定点医院,2003年7月菏泽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全市传染病救治工作,有效诊疗各类传染病,在原结核病医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菏泽市传染病医院,编制161人。2006年6月,国家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62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新增病床200张,并设立了负压病房。医院相继购置了双排CT、移动X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电子纤支镜、进口心、腹、脑彩超、12台进口呼吸机、35台心电监护仪、钻60放射源等医疗设备。
  6、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妇女、儿童保健机构,肩负着八县两区的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预防保健指导工作。始建于1951年4月。医院占地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业务用房3500平方米,开设床位30张。现有编制49人,在编职工49人,专业技术人员44人(高级17人,中级21人)。聘用人员33人(高级4人,中级3人)。
  医院设有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妇产科、儿科门诊、特检科、检验科、中医科、针灸理疗科、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更年期保健门诊、婚前保健门诊、新生儿沐浴室、手术室、供应室、放射科等科室。有500毫安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时间分辩荧光分析仪、酶标仪、ABX血液分析仪、保灵曼尿液分析仪、血凝仪、筛査性声阴抗、ABR、ORE诊断性脑诱发电位、GE彩超、黑白B超及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医院始终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预防为主”的办院方针,坚持“儿童优生、母亲安全”的服务宗旨。全方位开展工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稳步发展。
  群众体育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全民体育健身条例》,紧紧围绕“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健全好群众身边的组织、开展好群众身边的活动”三个环节开展工作,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群众体育工作连续8年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全市有各类健身工程2000处;其中,村级健身工程1200处。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基本健全,多数市、县直部门实现了“五个都有”(都有分管领导、都有专兼职人员、都有经费投入、都有活动专款、都有特色健身项目)的工作目标,体育协会总数已达到108个,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828名;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150个,体育俱乐部22个;建立了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成武、定陶两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坚持常年免费为群众进行体质监测。健身活动更加广泛、丰富,全
  市体育人口达到了35%,各单项协会代表菏泽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奖牌200余枚。
  竞技体育坚持“全力发展优势项目、重点突破潜力项目、积极培育短平快项目”的原则,把项目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全市竞技水平的突破口,对体育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动成绩逐渐提升。近几年,市内运动员在残奥会、亚运会、全运会上都有金牌入账;2008年,菏泽籍运动员有三人参加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郵城籍运动员陈丽继十运会上夺得女子多向飞碟冠军之后,又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个人和团体两项冠军。在第21届省运会上,取得了金牌33枚、银牌15枚、铜牌12枚的好成绩,在全省17市的排名,由上届的第14位升至第11位。在参加省级以上单项比赛中,市内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81枚,银牌205枚,铜牌218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得金牌17枚,并荣获“优秀承办奖”;和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栏目联合举办了“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来自全国16个拳种的传人和掌门人到会一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录制了24集电视节目在走遍中国栏目进行了播放,在全国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体育产业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生产和批零销售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等五大体育产业已初步形成。全市拥有体育健身娱乐业15家、体育培训业59家、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业74家、体育竞赛表演团体7家,体育彩票销售网点个,从业人员达到2500余人,体育俱乐部会员人数达8000余人。市体校和宋江武校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全市体育产业固定资产投入2571万元,产值4780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5%和30%。武术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市体育产业的一大特色。现有规模以上民办武术馆校9所,仅军卩城县宋江武校、东明县东方武校、牡丹区曹州武校三大武校的固定资产已达6亿元之多,每年都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大批体育人才和高水平保安人员。
  体育彩票销售总量逐年提升。2008年,全市体彩销量达到了5600万元,任务完成率为137.56%,全省排名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体育协会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把好体育社团资格审査关,监督管理各单项体育协会严格按照自己的章程办事和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积极作用。市太极拳协会在2008年LU东省武术太极拳全省比赛中,获得了13金、4银、6铜的骄人战绩,充分展示了荷泽武术之乡的风采。
  成功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项目承办权,这是菏泽市几十年来承办的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
  2006年以来,民政系统切实履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社会救助不断规范,双拥安置进展顺利,社区政权工作走出新路子,社会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实现新发展,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援川救灾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成绩突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把援川救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全市累计接受社会捐款7980万元,接收捐赠物资折款合计1329万元。组织和协调向四川地震灾区运输活动板房及配套设施、牛奶、大蒜、防雨布、手电等各类救灾物资共计160余车次、1700多吨;
  向省汇缴、采购救灾物资及向灾区支出捐款共6251万元;向灾区运送捐赠物资折款1000余万元。组织开展向四川地震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并将全市募集棉衣被11798床(件)及时运送灾区群众。菏泽市民政局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工作先进单位”,13人获得省、市表彰。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不断规范。一是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现了城市救济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低保标准连年提高,到2008年底,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60元,在保人数50513人23300户。农村低保全面启动,2008年底,低保标准达到900元,人均月补差提高到45元,全市在保人数已达到265356人167112户,实现了应保尽保。二是医疗救助和“闲物送人”活动全面推进,至2008年底,城乡医疗救助标准提高到3500元和2500元,全市救助城市大病患者3023人次,发放大病救助金794.7万元,救助农村大病患者23925人次,资助新农合15764人次,发救助金450.5万元;先后建立爱心救助超市35处,设立“闲物送人”接发站150余处,发放衣被、家电、面粉、油等实物折款约397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2万人次。三是救灾应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出台了《荷泽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机制;全面推广、深化“万只羊”减灾救助工作经验,积极推进了“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至2008年底已建成5个示范基地,共饲养种兔29600只,出栏商品兔28900只。四是敬老院建设不断加快,自2005年开始,集中力量实施了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全市先后投入资金和物料折款2.2亿多元,改建、新建、维修敬老院157个,改建、新建房屋1.1万余间,39269名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
  保,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1.3%。五是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得到较快发展,依托乡镇民政大院,积极创设乡镇民生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基层民政民生服务的平台和载体;至2008年底,全市建立乡镇民生服务中心100个,村(社区)民生服务工作室(站)1000个,结队帮扶困难群众2万余人,民生服务中心初步展现出为民服务的朝气和活力。
  优抚安置双拥优抚安置进展顺利。一是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县)”活动,2007年,荷泽市和牡丹区、定陶、曹县、单县、巨野、鄄城六县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实现了全市双拥工作的薪突破。二是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公开有序,实施“万名退役士兵上岗”工程,全市应安置的2925名转业士官有2844人安置上岗,上岗率达到97%。努力拓宽安置工作的新路子,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自谋职业试点,制定实施了退役士兵安置有偿转移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安置难的矛盾,全市财政每年投入4900万元用于优待,生活补助经费2454万元落实到符合条件的军队退役人员。三是优抚工作成绩显著,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重点优抚对象4.9万余人,共发放各项优抚专款1.6亿元;全市有优抚医院5所,参加疗养复退军人2898人;2008年向各县区共拨付766万元,为全市1010户优抚对象新建、维修房屋2314间,全市光荣院总数发展到10处,其中年内新增2处,集中供养孤寡优抚对象5381人。全市现有烈士陵园9处,其中2008年迁建1处,改扩建3处,改扩建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处。
  基层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把一大批“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选进了村“两委”班子,比例达到58.3%上,45岁以下的有
  18824人,占6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072人,占61.2%, 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都更趋合理。
  推进加强社区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把推动落实城市社区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作为重点来抓。2007年、2008年市财政分别列支资金197万元、250万元,用于市驻地核心区社区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补贴;全市共实施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省级扶持项目66个,总投资3640多万元,其中争取省级投资!320万元,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认真开展了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发展路子,全市共有39个乡镇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7%, 有193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占全市村庄总数的3.5%。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实现新发展。社会养老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市有各类社会养老福利机构23处,其中,国办老年公寓7处,民办老年公寓16处,床位2249张,平均入住率57%。福利企业效益提高,全市共有福利企业28家,安置残疾职工508人,年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沙发厂、莱河电磁线有限公司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福利企业称号。福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市儿童福利院将进入工程招标阶段,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正在办理立项手续;加强了县级救助站建设,5个县区成立了救助管理站,其中3个县成立了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施“重生行动”成绩显著,对城乡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实施免费手术;2008年,先后为83名唇腭裂儿童,58名先天性心脏病实施免费手术。福利彩票发行连创佳绩,2008年,总销量达到1.28亿元,其中皑脑票销量为9936万多元;孤
  残儿童救助暨赈灾福利彩票开始发行,共销售賑灾福利彩票170余万元,列支10万元,对100名14岁以下的典型特困孤残儿童救助每人1000元。
  慈善事业2004年,荷泽市慈善总会成立。先后实施了五大救助工程等十多个自主慈善项且,每年救助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寒门学子等弱势困难群体逾6万人次,已开展义工服务2000余人次。2008年,结合四川抗震救灾,全市共募集慈善款物近亿元,有力的支援了四川灾区的抗震救灾。
  社会事务管理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牡丹区、鄄城县婚登处规范化建设通过了民政部组织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检査验收,单县、定陶县婚登处通过了省民政厅组织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检査验收;举办了2008国花婚礼大典,举行集体婚礼1680对;办理婚姻登记96082对,其中结婚登记78746对,离婚登记6613对,补办(领)登记10732对,登记合格率100%。殡改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加大了督査力度,火化率稳步上升,投资2600多万的市殡仪馆搬迁工程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严格民间组织管理,全市共有702家社会团体,72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78家农村经济协会;其中:2008年新增46家社会团体,5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2家农村经济协会,增长率达到了8%。
  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市就业城乡就业保持健康发展局势。把扩大就业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搞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收入。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促进就业的“八项工作措施”,即: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引导现有企业稳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搞好“东西结合”转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有力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全市城镇就业人员70多万人;全市农村在市外务工人员140多万人,年劳务收入最高时(2007年)达到115亿元。2006-2008年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32.9万人,每年往市外输出劳动力2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
  入力资源市场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规范的重大突破。全市共投入资金近9000万元,新建成人力资源市场9处,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市、县(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周二、周四招聘活动,有12.5万名城乡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了就业。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认真开展了“春风行动”、“技能岗位对接活动”、“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以及“民营企业招聘周”,“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创建”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对招工单位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查,积极维护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劳务推介大力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和“南下北上”劳务对推介活动。三年来,与东部8市结成“西输东接”对子,先后举办大型集中招聘活动36场,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万个,全市参加招聘会人员51.2万人次。全市已向东部8市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年实现劳务创收20多亿元。2005年以来,大力开展了 “南下北上”劳务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北上北京、天津,南下宁波、东莞、深圳等地推介劳务,成功举办了北京劳务推介会、宁波区域劳务协作会、东莞技能劳务推介会、天津大港区技能劳务合作对接会暨签约仪式等四次大型劳务推介会。通过“南下北上”推介活动,各县区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协作单位,全市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地形成了稳定的务工基地,仅这三大基地务工人员就达80多万人,极大地拓宽了劳务市场,膨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同时积极实施“品牌劳务”战略,“天将保安”、“天使家政”、“天香园艺”、“天巧焊接”四大劳务品牌叫响全国,品牌型劳务输出达13万多人,分布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就业技能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大项目建设和劳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转岗培训、灵活就业人员创业培训、新就业人员岗前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以培训促发展。通过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了以技工学校为龙头、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覆盖市县乡的培训网络,初步形成了开办长、中、短班相结合,培养高、中、初级技术工于一体的大培训格局。全市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到104所,其中有3所国家级和5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年培训能力7.5万人以上。市技术学院等3所技校的10个专业分别被评为全省技工学校名牌专业、重点专业、百强专业。2006-2008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到22.4万人,发放职业技能合格证10.9万个;其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都在5万人以上。认真实施了 “金蓝领”工程和技能扶贫计划,三年中培养了300多名青年技师,有211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学习了技能。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从1986年劳动合同制
  工人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到2008年10月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初步形成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体系,在制度上覆盖到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民营组织、自由职业者、城镇居民(包括各类学生),以及农村养老保险适龄人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确保了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的支付。截止2008年底,全市各类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83万人次。
  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8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28.7万人,比2006年增加55620人;三年来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19.16亿元,支付养老金15.5亿元,确保了5.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连续5年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待遇,由2004年的每月人均598元,增加到现在的1082元。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做实个人帐户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企业年金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2006年以来,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市、县(区)、乡(镇、办事处)三级全面覆盖,全员参保。到2008年底,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在职工作入员达21.77万人,参保人数在全省居第三位,2008年参保人员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在2008年全省社会保险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2006-2008年共收缴保费29.1亿元,其中2008年度,全市收缴当期保费和追缴矢费突破10亿大关,共计100360万元;三年期间发放养老金27.5亿元,确保了5.88万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并及时增加了待遇。加大了社会保险稽核力度,共稽核参保单位2347个,稽核参保人员213032人,对全部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进行了指纹比对认证。2008年市机关事业保险处被省社保局授予社保基金管理先进单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近几年来,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33.6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为20243人。2006-2008年新增参保人员2.57万人,征缴保险费2416万元。牡丹区、东明县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策扶持”向“个人交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制度转变;牡丹区“中日新型农保合作项目”全国试点工作圆满完成。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框架初步形成。
  城镇职工医保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参保模式,提高了城镇职工医保覆盖率;加强了基金征缴和管理,用较低的筹资水平较好地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2008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数达到48.4万人。2006-2008年间,参保人数新增17.9万人,征缴保险费用7.96亿元,为参保职工支付医疗费5.15亿元。实行了大病医疗费救助,降低了参保人员个人负担。2008年10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生育保险顺利启动。
  失业保险近年来,失业保险充分发挥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功能,整体工作得到健康有序协调发展。2008年底,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8万人。2006-2008年期间,新增参保人员3.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055万元,其接受失业人员16144人,确保了他们失业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失业待遇从每人每月231元调整到现在的285元。为预防失业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采取转岗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方式,三年来共培训失业人员22028人,涉及符合他们特点的16个专业,其中15419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6-2008年连续三年基金征缴完成率位列全省前两名,被省劳动保障厅、省社保局评为全省失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力实施了高风险行业参保和农民匸“平安计划”,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单位工伤保险。2008年底,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26.05万人,其中将7.35万名农民工纳入了覆盖范围。2006-2008年期间净增参保人员14.22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5122万元,基金支出4284万元,为4696人按时足额支付了工伤保险待遇。建立了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累计提取储备金491万元。全市基金滚存结余稳步增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工伤保险扩面完成率和基金征缴增加幅度两项工作均列全省第二名。
  “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为全面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把所有审批事项全部移交市政府行政审批大厅外,2005年初建立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厅,配备了26名业务精湛的工作人员,将所有的劳动保障业务项目都集中到服务大厅,实行了 “ 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以服务大厅为依托,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厅先后被表彰为“全市文明示范窗口”、“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和“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完善了目标管理、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办事回执、定期接访、公开电话办理、群众工作实施细则等16项规章制度,对办事程序、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等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范了工作人员服务行为。
  全力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了限时办结和办事回执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在办理事项时,一天之内必须有答复,三天之内必须有结果。为提高服务质量,启动了“四三三”工程,开展热情服务、规范化服务和标准化服务。实行了“123”工作法:即窗口工作人员实行“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服务。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出台了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办法,通过政务公开栏、服务指南等方式,将劳动保障政策、办理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等进行公开,并将有关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县区劳动保障局局长的电话在《荷泽日报》、《牡丹晚报》上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建立了劳动保障网站,安装了电子查询触摸屏、大型电子滚动显示屏等现代化设备,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四是在方便劳动者维权上狠下功夫。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建立信访处理、行政复议、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四位一体的维权机制。专门成了群众工作办公室,将信访、监察、仲裁和群众工作办公室集中在一楼办公,实行局领导轮流接访制度,确保民情、民意顺畅上达,切实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知识出处

当代菏泽概览

《当代菏泽概览》

本书设省情概况、经济和社会发展、山东风物、齐鲁风韵、走遍山东、当代名人、城市风采等7个栏目,全面、系统地展示山东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