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图书馆
菏泽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菏泽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菏泽概览》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75
颗粒名称:
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2
页数:
24
页码:
192-215
摘要: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素有“中国牡丹城”、“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由其而衍生出的“一城三乡”文化成为菏泽文化内涵的主体
关键词:
菏泽市
文化事业
内容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素有“中国牡丹城”、“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由其而衍生出的“一城三乡”文化成为菏泽文化内涵的主体。2006年以来,全市在建设文化大市的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切实加强各项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大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创作、改编了一批传统和现代题材的剧目,涌现出了《山东汉子》、《忠诚》、《天职》等一批艺术精品。戏曲交流迈出新步伐,促成了中国戏曲学院在荷教学研究、生源培训、演出活动三大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演艺人才,先后获国家、省级比赛大奖。采取地方财政投入、上级扶持和社会引资合作开发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节庆,依托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民间文艺团体日趋活跃,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蓬勃兴起,社会活动覆盖面和群众参与率明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不断深入,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传承人保护
制度初步形成;全面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配合重大工程建设做好了文物勘探发掘工作,新增了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914家,文化产业(大文化)从业人员(包括个体户)2.92万人,实现产业增加值22.19亿元。以网络文化市场、演出市场、出版物市场为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查缴并销毁了一大批盗版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得到初步遏制,音像市场正版占有率稳步上升,有效确保了全市文化安全稳定。
文化旅游产业
全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挖掘“一城三乡”文化,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重要项目为亮点,以特色品牌为灵魂,文化旅游产业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全市新增文化旅游企业720个,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业实现收入21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各级领导强力推动。
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四大基地一大产业”经济发展总框架。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调度会,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进
行了具体安排。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层层成立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注重宣传引导。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宣传牌、旅游车、公交站亭等户外宣传载体,广渠道、多层次、高密度地传播文化旅游信息,展示成果,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营造了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强市的良好舆论氛围。在中央、省、级媒体刊发了一批有深度、有指导意义的重点稿件,《菏泽唱响“一城三乡”特色文化品牌》刊发在《农民日报》重要位置,中央电视台播出长达6分钟的《牡丹花开随人愿》专题片;《菏泽日报》、《牡丹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精心策划,开设专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举办丰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2008年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牡丹花会、林交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精心做好省文博会参展工作,策划了46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组织制作招商手册、画册;综合运用文字、影像、现场表演、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精心设计荷泽形象展区,充分体现了荷泽“一城三乡”文化底蕴。成功举办了荷泽市首届文化旅游产业展示会和荷泽市“首届动漫艺术节”。组织开展了“菏泽魅力景点”评选活动,通过报纸刊登选票、网络投票、手机短信投票等多种方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收到各类选票5万余张,评出了曹州牡丹园、巨野金山旅游区等6家首批“菏泽魅力景点”,曹州百花园、古今园等5家“百姓喜爱的特色景点”。积极开辟农村文化新领域,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和
改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依托群众文艺队伍和现有文化阵地,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以节庆活动为基础,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2008年,全市免费送戏下乡24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4000余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1个、农家书屋366个,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精神食粮,成为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的连心桥。
科学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制定实施了《关于推动荷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强荷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2)》(讨论稿)。2008年,全市33个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启动了28个,完成投资19亿元。其中:菏泽大剧院、演武楼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单县开山公园已建成开放;郓城宋江河景观带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一期已投入1.9亿元;牡丹区针对黄河风情游开发项目,邀请全国佛学专家20余人,召开了临济义玄故里学术文化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东明县庄子文化广场一期工程已完工。各县区根据各自的文化特色、产业特点,经科学论证,制定了符合县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确定了18个县区重点项目。
积极发展特色品牌文化。菏泽历史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艺术魅力独特,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荷泽国际牡丹节、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郓城水浒文化节、鄄城孙膑旅游节、东明西瓜节、曹县芦笋节、荷泽戏曲节、菏泽戏曲茶座等品牌知名度大为提升,影响不断扩大。曹州牡丹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艺达菏泽工业园被评为“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东明黄河森林公园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山东汉子》作为山东省唯——台剧目选调晋京,参加了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全省重点文艺作品创作调度会在菏泽召开,举办了 “菏泽市农民书画作品展”、第六届“牡丹杯”中国画名家作品提名展。以农民为主体的牡丹绘画队伍不断壮大,巨野县拥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30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年创作书画作品40余万幅,产值近7000万元,远销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拥有较大规模的体育产业培训单位45家、健身娱乐单位19家、竞赛表演团体11个,体育场馆7座,规模以上武术馆校9所,固定资产达4亿元之多,从业人数1200人左右,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保安人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了国家“创优”验收团的充分肯定;全市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8家,其中A A A级旅游景区3家、AA级旅游景区5家,综合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牡丹是中国的特色名花,被世人奉为“国花”。菏泽是著名“中国牡丹城”,是当今世界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生产基地、
科研基地和观赏基地。
牡丹栽培历史菏泽古称曹州,菏泽牡丹亦称曹州牡丹。隋唐时期就有了种植,明清时期曹州牡丹久负盛名并有文字记载;《曹南牡丹谱》载:“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明时,各具千秋的曹州牡丹名园已星罗棋布;如:“凝香园”、“万花村”、“张花园”、“巢云园”、“郝花园”、“毛花园”、“赵花园”、“桑梨园”、“铁藜寨花园”等不下十多处。明人描述:各园主“雅歌投壶,认客所适。”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把曹州牡丹珍品“葛巾紫”、“玉版白”神话为仙女,写了脸灸人口的名篇《葛巾》。在清道光年间,菏泽牡丹就曾作为贡品运送进京。1949年以后,更是不断引进菏泽牡丹,点缀于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等重点风景游览区。新中国成立后,荷泽牡丹逐渐恢复并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牡丹产业成为菏泽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牡丹文化是菏泽是精心打造的城市名片,牡丹种植获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牡丹种植面积在8万亩左右,形成十大色系、1000多个品种。
牡丹产业化荷泽市按照建设“京九大花园”的设想,以牡丹区牡丹办事处为中心,高标准规划了半径35公里的牡丹产业区,选择10多个乡镇,分白、红、黄等9大色系,10大花型,栽种牡丹。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出台了土地返租倒包等政策,鼓励企业大户、种花能手等通过合理规范的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走区域化种植之路。2008年,全市各类花卉企业已达400多个,吸纳从业人员10万人,带动花农增收5000元。
菏泽牡丹已走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球化营销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牡丹区农民实现了从本地种牡丹,到全球卖
牡丹。以标准化生产保牡丹质量。菏泽市牡丹区制定了《牡丹苗木》、《牡丹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等十多项生产标准,重点扶持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等多家龙头企业,成立了牡丹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标准化组织模式。规范了牡丹商品苗的生产,基本做到了品种成片栽培,嫁接繁殖砧木、接穗规格一致。牡丹催花是牡丹产业的支柱,广泛应用四季开花技术,提高盆栽牡丹的储藏技术,促进了催花牡丹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盆栽牡丹苗冷库储藏可达11个月,盆栽牡丹鲜花储藏可达4个月,为催花牡丹进入全国市场提供了技术保证;催花技术广泛用于紫二乔、乌龙捧盛、鲁荷红、菱花湛露等名贵品种,提高了催花牡丹规格,数万盆催花牡丹进入全国各大城市。2008年冬季催花牡丹数量达到50多万盆,直接向国外销售或交换植株,占总销售量的20%。牡丹干花延长了牡丹鲜花的花期,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干花牡丹的空白,丰富了牡丹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牡丹产业链条,提高了牡丹产业的经济价值。牡丹根加工成丹皮作为药用,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荷泽牡丹凭借质量优势迅速拓展了国际市场,牡丹种苗和鲜花已出口到日本、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
牡丹产业化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撑。1989年,成立了牡丹研究所,经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牡丹专业研究机构,在牡丹育种、植物保护、栽培、催化、切花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在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新品种选育、牡丹大田催花技术研究、牡丹新品种等三项科研成果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牡丹科研获奖数量之首。“太空牡丹”历经科研人员四年的精心培育,2006年存活30多颗。2000年,牡丹区规划建立了牡丹资源圃和牡丹基因库,先后完成了“牡丹芍药鲜切花”、“案头牡丹培养”、“牡丹冬季大田催花”、“牡丹不凋花”等50多项技术研究。牡丹催化和储藏技术日臻成熟,促进了牡丹盆花生产量的提高;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新技术的大力推广,降低了牡丹的种植成本,牡丹开花的时间、颜色、大小都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花随人意应时开”变成了现实。牡丹区科研人员在不断完善催花、盆花、鲜切花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功开发和探讨出了一系列牡丹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牡丹籽开发牡丹籽油;利用籽壳开发高级医疗用油;利用剩余的籽壳和牡丹枝条开发牡丹蘑菇;利用油粕提取芍药甙、多糖、二糖;利用剩余油粕开发高级饲料;利用花粉开发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和酒类;利用牡丹叶提取没食子酰;利用牡丹根提取牡丹粉和芍药甙;利用花蕊开发牡丹茶;利用牡丹花开发牡丹“不凋花”工艺品和提取黄酮类及飞油;利用牡丹花、粉、蕊、芽、笋、根、籽、油开发牡丹(国花)宴;利用牡丹油生产高级化妆品等,最终将涉及到医药制品、日用化工、营养保健、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工艺美术、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等众多领域。“不凋花牡丹”已批量生产,牡丹油生产正式运行,牡丹酒、牡丹化妆品正在试产,牡丹菇菌种已培育成功,牡丹花深加工提取已掌握工艺技术流程,牡丹花粉营养食品生产正在合作洽谈。研制开发的产品大多数仅为食品添加剂和医药中间体,一旦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终端产品,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受国家专业部门委托,编辑出版了《牡丹催化技术国家标准》、《中国牡丹》、《中国芍药》、《国花大典》等一系列牡丹种植技术、催花技术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经
典专著。收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牡丹传说》,被列入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牡丹景区建设菏泽牡丹主景区位于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办事处,主要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市区建有天香公园牡丹观赏游览区。
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是菏泽牡丹集中观赏区。荷泽牡丹花大、色艳、型美、香浓,是观赏牡丹中的上品,现已形成十大色系、1000多个品种。各色又都有数10个或上百个品种,可谓千姿百态、各俱风韵;其中尤以黑牡丹和绿牡丹最为罕见,“太空牡丹”的开放,提升了荷泽牡丹的观赏价值和知名度。每年谷雨花节,国内外游客云集,花海人潮,盛况空前。2008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76万余人次,其中:海外赏花游客达6000余人次,同比增长53%;旅游收入达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曹州牡丹园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8万人次,园区门票收入突破500万元人民币。
曹州牡丹园是世界上的最大的牡丹园。建于1982年,现占地面积为1100亩,种植牡丹品种400多个,近60万株;中间“曹州牡丹园”五个镏金大字,系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书,该大门已成为菏泽的标志性建筑。
高标准规划牡丹景区。按照乔、灌、草结合,集中外园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原则,对曹州牡丹园、百花园等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其特色各异。2002年以来,对曹州牡丹园建设连续进行了一、二、三期大规模改造,将整个园区划分为花之语、花之韵、花之海、花之魂、花之情等五大功能景区,新增了牡丹广场、文化柱廊、梅林石韵、丹景湖、国花鼎、大型钢雕牡丹花、牡丹博物馆、牡丹亭等十大文化景点。2008年,投资近200万元对曹州牡丹园进行了部分建设、修建;其中:投资90万元,完成了国花馆外观屋顶的修缮和国花馆内十二花神的增设,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牡丹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的牡丹文字、图片、书画、文物,系统展示了牡丹历史、牡丹文化和牡丹艺术;投资约30余万元,完成了东、西大门涂料的粉刷及梅林石韵国花门的修缮;投资约5万元,修缮了牡丹园主观赏区葛巾、玉板牡丹仙子;投资近50余万元,安装了东西大门电子检票系统;投资15万元,建设了曹州牡丹园书画展厅;投资近10万元,增设了景区内景点指示牌,更换了园内高档垃圾筒。
创造“牡丹游”品牌。2008年7月15日,曹州牡丹园被山东省旅游局批准为AA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了菏泽创建中国祝秀旅游城市的验收。菏泽牡丹景区已纳入山东“滨海观光、泰山揽胜、曲阜怀古、菏泽观花”旅游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牡丹旅游已成为曲东黄金旅游热线——“泰山揽胜,曲阜怀古,菏泽赏花” 的重要组成部分。
菏泽牡丹殊荣荷泽牡丹在国内外重大花展中连连获奖,盛誉海内外。在一、二、三、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夺得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科技进步奖,优质展品奖计26个;在三次香港国际花展中,菏泽牡丹引起轰动,夺得冠军奖一个,一等奖三个,在法国波尔多市国际花卉博览会和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分别夺得竞赛总分银质奖和牡丹芍药干鲜花银质奖。在第四届全国花博会上,菏泽牡丹独领风骚,一举夺得唯一的一个“景点特别奖”和六个单项奖。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在119枚牡丹单项奖中,荷泽牡丹以绝对优势夺冠,囊括了81枚;其中三枚大奖,菏泽“曹州牡丹园”
和“乔子红”牡丹各夺1枚大奖;12枚金奖中荷泽牡丹“黑花魁”、“曹州红”等摘取10枚;36枚银奖中菏泽牡丹“胡红”、“兰田玉”等获得26枚;60枚铜奖中荷泽牡丹“花二乔”、“黄花魁”等获43枚。占牡丹单项奖总数的73%;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共获奖牌22枚,其中金奖3枚,银奖5枚,囊括了专项奖中的全部金奖,获奖总数占牡丹专项奖总数的85%。2002年2月,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上共荣获128枚奖牌中的86枚,其中分别夺得13枚金牌中的8枚,38枚银牌中的22枚,77枚桐牌中的56枚。在2005年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中获得5枚金牌,13枚银牌;在韩国国际花博会上,荷泽牡丹又获金奖;历数全国每届花博会,荷泽牡丹都以绝对优势取得头名佳绩,充分显示了“菏泽牡丹甲天下”的实力。不仅宣传了荷泽牡丹,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戏曲之乡
菏泽地方戏曲,在历史的积聚中形成了以戏曲团体多、观众多、剧种多、剧目多、获奖多、名演员务的特点,被誉为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
戏曲活动悠久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元、明时期各类戏班就达200余个,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菏泽“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戏曲班社的演出场地,在农村多为流动戏台,随时搭建;在县城、较大集镇多
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台),定点演出。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荷泽城隍庙戏楼、清雍正年间的单县山西会馆戏楼、清朝末年的定陶仿山戏楼等,都是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的见证。
戏曲基础广泛菏泽戏曲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荷泽人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境内有上百个戏曲演出组织在活动。在戏曲活动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各地方剧种均成立科班,培养演员,组织班社,流动演出。特别是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菏泽的戏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五十年代,由地、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专业剧团即达34个,半农半艺的剧团400余个,业余戏曲演唱队(组)遍及城乡。1958年前后,除调省两个专业剧团(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和山东省梆子剧团)夕卜,还有三个剧团支援了临沂、德州等地。荷泽人民爱听戏、爱唱戏。据统计,全市戏曲爱好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剧种剧目繁多纷呈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在这里都有充分的展现及融汇发展。属于弦索声腔系统的大弦子戏、柳子戏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以及在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不仅保留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而且唱腔各具特色,表演艺术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此外,还流行过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曲剧、越剧、化妆坠子等剧种,真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为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柳子戏、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擁、大平调、两夹弦是当地独有剧种,菏泽市枣梆剧团系全国仅有,被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荷泽曲艺在全国也享有盛誉,主要有山东琴书、曹州花鼓、坠子、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弦子鼓、道情等10余个曲种,堪称“曲山书海”。戏剧与曲艺,在菏泽大地上姹紫嫣红,竞相生辉,“戏曲之乡”可谓春色满园。菏泽境内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多个,如《宇宙峰》、《王二姐抛彩》、《红鬃烈马》、《大登殿》、《玉虎坠》、《老羊山》等。建国后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两狼山》、《黄牛分家》、《烧桃园》等;新编历史剧有《程咬金招亲》、《墙头记》等;现代戏有《前沿人家》、《三回船》、《七品红娘》、《万紫千红》、《拣豆种》、《柳下人家》、《山东汉子》、《天职》等。
获奖剧目众多多年来,荷泽戏曲团体在参加全国、华东区和省级戏曲汇演中多次获奖。在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共获奖60余个。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荷泽的《黄牛分家》、《黄1979年进京演出三拉房剧照(李京华宋瑞桃)桑店》获演出奖,刘君秋、刘玉朋、刘桂荣、张春雷获二等奖,何东明、王庭臣获三等奖,张玉芝获乐师奖,充分体现了荷泽戏曲的强大阵容和实力,菏泽戏曲之乡的声誉响遍全省。1959年,定陶两夹弦古装戏《三拉房》三进国务院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彭真、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老羊山》、《墙头记》、《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电影。1979年,现代戏《相女婿》在晋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上,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199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上,大型现代戏《生儿容易养儿难》获六项奖。1995年,在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上,荷泽的戏曲演出共获25项奖励,位居全省十七个地市之首。马家振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法魂》、《龙门渡口》、《走出大山》、《选村官》先后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精品奖。历史剧《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2003年,市地方戏剧院,根据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踏三轮三千里送湘西残女回家的事迹,编排的大型现代剧《山东汉子》晋京演出,轰动全国,荣获文化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荷泽曲艺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曲目和名艺人,1980年东琴书《大林还家》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坠子演员刘瑞莲演唱的传统曲目《三拉房》在鲁、豫、苏、皖一带发行盒式磁带逾百万本。进入80年代,菏泽的戏苑曲坛,沐浴改革的春风,开拓进取,讴歌时代,鼓舞人民,荷泽的戏曲事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据统计,建国后菏泽各类剧目获省级以上金、银、铜牌奖和一、二、三等奖近200项。
优秀演员辈出菏泽涌现出一批优秀戏曲演员。在漫长的戏曲演出实践中,培育造就出了一大批社会认可,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演员。早在三十年代,荷泽演员黄儒秀、王锡堂、刘德润等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同台演出,响遍豫东一带。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以及张敬盟、章兰、朱巧云等,也都是从菏泽走出去的戏剧名家。在本地活动的戏曲团体中,也培育了大批有相当造诣的演员,如刘玉朋、刘君秋、刘桂荣、黄云芝、赵风来、张全臣、王桂芳、党福修、张玉霞、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王凤云等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培养戏曲新生力量,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菏泽戏曲学校、荷泽艺术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以及众多的戏曲培训班、民间戏校等,设置了柳子、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豫剧等专科。2003年,全市拥有地方戏剧院1个,县级专业剧团11个,各类业余演出团体达400余个,整体戏曲演出队伍规模大、数量多。改革开放以来,齐鲁音乐学院、菏泽戏曲学校、菏泽艺术学校等一大批戏曲专业院校纷纷建立,为荷泽戏曲事业的普及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近年来,舞台新秀又脱颖而出,何西良、刘翠芳、谷爱春等崭露头角;著名豫剧艺术家朱桂芹,1998年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演员”,2004年当选山东省戏剧协会副主席;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中,荣获1999年度金奖擂主和2003年“梨园春”五年擂主争霸赛总擂主。这些灿烂的戏曲之星,在“戏曲之乡”这个百花园里争放异彩。
武术之乡
菏泽,是中华武术发源地之一。菏泽武术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风格独特,素以“武术之乡”闻名于世。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门类约有39个,诸如梅花拳、洪拳、水浒拳、炮拳、佛汉拳、少林拳、二郎拳、白鹤拳、太极拳、八卦拳、阴
阳拳等等。上述拳种流派传统套路完整,既有拳术,又有器械,也有对练,还有攻防技术等,充分显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文化风貌。
尚武习武传统荷泽武术源远流长,尚武之风代代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境内就有人向他学习“射”术。战国时期,孙膑为防身自卫,独创“长袖拳”,此拳至今在境内北部广为流传。秦汉之后,武术的传授主要与宗教、会党及武举考试紧密相连。北宋末年,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出了水浒拳。南宋末年,观城(时属濮州,治今鄄城县旧城)人李志常从师于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丘处机,并将随其师赴西域谒见成吉思汗的路途见闻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致使道教系统的武术流派在菏泽得以流传。明嘉靖年间,佛教信徒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在梁山、郓城一带广授少林拳法,曾亲率僧兵三千余众开赴胶东支援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民间会党活动是武术传授的渠道之一。如: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满清时期的义和拳、捻军、大刀会等。他们都以设拳场、练习拳术为活动方式。现在鲁西南地区流传最广的梅花拳(亦称花拳)实际上是义和拳的一个支派,至今,梅花拳已传至二十余世。荷泽一带民间设场练拳授徒一直持续不断,从而为本地武术活动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林派洪拳在清末经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传给荷泽西北朱楼村人朱孝章、朱风杂技项目君,至今已传至37代。炮拳原是佛教峨眉派拳法,清代菏泽安兴乡尹楼尹师傅从河南张风理学艺,然后在菏泽、曹县、成武等地传授。武举应试获功名是促进武术传授普及的重要因素。曹州一带打拳习武的人多,获得功名的人也多于其他州府。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选举志仕籍一节载,仅清雍正至乾隆前期,境内取得武进士功名的就有13人,武举人数更多。清光绪年间,曹县张白庄人张均平倡办武学,其子2人进京科选时,同时金榜题名,分别晋升“蓝宝石顶”武义都尉(正三品官)和“珊瑚顶”武功将军(从二品),皇帝钦封“御前双佳卫府”,名噪一方,成为乡人效仿的楷模。由此可见,旧时曹州一带武学之兴盛。
武林英杰辈出在悠久的荷泽武术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代代武林英杰。据《中国武术人名辞典》载,荷泽市各县区仅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1人,武会元1人,武进士23人。如:郓城县状元张楼人张宪周是清光绪帝钦点的武状元;20世纪20年代初,荷泽城东耿庄村杨士文,在上海与日本武士比武中,力胜强敌,打击了洋人的威风,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1929年,杨士文在南京参加全国国术会考擂台赛,获拳械甲等奖,奖品有:宋美龄赠的银盾两个,冯玉祥赠的“优胜锦旗”一面。1935年菏泽各地均建立了国术馆,举办国考,选拔高手。当时劳动人民自发习武,强身健体,除暴安良,蔚成风气。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活动遍及全市,赛事不断。涌现了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十四届亚运会和第六届世界武术散打冠军康永刚、袁新东,以及全国散打王邵金宝、张永健、树怀青等众多武林英才。
群团基础广泛在“练武健身”的文化思想主导下,全市群众性习武活动普遍开展。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3%的乡镇,44%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武术已构成菏泽市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
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地、县、市武术协会10个,乡村武术社164个,武术馆13个,武术学校(班)41个,武术辅导站91个,武术村1504个,单项武术拳种研究会5个。在武术组织屮,百人以上武术馆校有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继1992年郓城县、菏泽市(现牡丹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后,1996年东明县、单县又被命名为“武术之乡”。单县民族武馆、郓城县宋江武术院、东明县东方武校,在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评审中载入优秀金榜之列。
对外交流活跃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提高了菏泽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1年,曹州武馆与德国汉堡道馆签订了友好馆校协议,并商定同意曹州武馆在汉堡建立分校;牡丹区赵登禹武校与巨野中原武校联手组建“山东荷泽武术文化展演团”,2002年初对欧洲几个国家进行了巡回展演,取得一致好评。近年来,郓城宋江武校分别对法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德国八个国家的代表队进行散打对抗赛。2002年5月22日,“水浒酒业杯”中、法散打邀请赛中,中、法各派8名选手参加。此次比赛是菏泽市举办的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性武术盛会,中、法健儿同台竞技,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增进了友谊,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
比赛获奖丰硕随着武术馆(校)办学水平及武术技艺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荷泽市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各类奖牌3000余枚,其中金牌192枚,银牌120枚,铜牌144枚。参加全国“武土杯”武术比赛累计获奖牌225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18枚,铜牌26枚。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并获奖后, 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书画之乡
荷泽书画艺术饮誉海内外,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书画名人辈出荷泽书画历史渊源流长,名人辈出。据《宋史燕肃传》载:燕肃(曹州人),长诗文书画,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补之(巨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以诗书艺传家,历代不衰。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烩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以来,著名书画家牛千古、赵树屏、李眉川等都为菏泽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荷泽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副主席、北大荒派创
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国画艺术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庞媛女士,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李荣海及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吴东魁等,他们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气。张剑萍、孔伯镜、谢孔宾、祁祯等都在书画领域卓有成就。荷泽拥有许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黄恩涛、上官超英等五位国家级画家,省级画家88人,市级200多人。
群众基础广泛菏泽书画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每年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都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达上百次。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政府牵头或专业组织承办书画展在荷泽渐趋频繁,其中影响大的有“牡丹杯全国书画大展”、“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全国二十五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等等;这些展览的举办,吸引了一大批书画家前来菏泽,通过参观、交流、办展,菏泽书画的整体品位不断上升,书画队伍逐渐壮大,书画爱好者和热衷于收藏者更是难以统计。全市各种类型的书画组织遍布荷泽,美协、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画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画组织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全国、省级美术协会员近300人,参加全国书画函授学习的达3000多人,参加地市级书画培训班的达数万人。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
书画基地扎实菏泽拥有书画艺术活动的坚实基地。荷泽曹州书画院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建有全国最长的书画碑廊,达400余米,有众多名家书法颂扬牡丹。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由于其建筑古朴、格调优雅、功能健全、馆藏丰富,被中国旅游协会、文物学会等组织列为“全国著名景区景点”。2000年,中国文联在此设立了“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此外,菏泽还建有菏泽市博物馆、东明书画院、水浒画院、荷泽市文博书画院,成立了菏泽市书画联谊会、菏泽市政协书画联谊会等组织。菏泽每年都举行近百次不同规格的书画展览,推动了书画艺术的提高和普及。
书画产业化书画已成为荷泽文化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南华文化城、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
巨野县农民绘画享誉国内外。巨野的书画艺术渊源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千百年来名人辈出,佳作纷呈。在长期的书画创作实践中,巨野县书画家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物象,还是工笔、写意、白描等不同手法,都独具特色。工笔牡丹勾勒严谨,工整典雅,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在国内各大画店和书画市场出售的工笔牡丹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出自巨野人之手。全县集创作、销售、装裱为一体的大型书画点30余处,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有的村还成了书画专业村。常年从事书画创作的农民画师3000多人,年销售书画作品20余万幅,产值2500多万元,书画作品俏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00年11月,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正式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菏泽书画作品已遍及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经济交往、联谊会友的重要礼品。2006年以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围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原则,研究、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成立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荷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了由文化系统退离休老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专家顾问组”。多次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加强了工作督导和投入力度。2006年6月,精选出3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9月,举办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成果展览”展演活动。2008年,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2项、省级名录26项、国家级名录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市级74名、省级7名,入选省级、国家级名录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市图书馆、鲁西南民俗文化村(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市艺术馆等被列入城建规划,多数县区制定并开始启动“三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或“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合一建设计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至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64处乡镇综合文化站、366家农家书屋,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至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与牡丹区共建共享)和9个县级支中心,并与组织部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建立起16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106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共享服务网络。与山东电视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省分中心联合开发具有菏泽市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8个,3个县区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荷泽市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单位。基层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先后送电影下乡近3万场,送戏下乡2000余场,丰富了基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曹县、巨野、郓城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秧歌之乡”、“杂技之乡”、“古筝之乡”。
大型文化活动简介
菏泽市农村文化艺术节荷泽市农村文化艺术节由荷泽市委宣传部、荷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旨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荟萃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优秀节目,集中展示了荷泽农村和农民群众的艺术成就,是展示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大众文化的舞台,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参与,掀起了农村文化热潮。特别是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整个活动历时近5个月,活动内容包括农村题材小戏汇
演,农村题材曲艺汇演,农村青年歌手大赛,民间音乐吹打乐大赛,民间舞蹈、杂技、魔术比赛,民间书画、工艺美术品大赛等六大项,共演出节9168个,新创作节目110个,报省参评节目30个,书画作品49幅。在全省展演比赛中,共获奖42个,其中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10个,优秀奖5个,作品入选奖18个,获奖数量居全省前茅。
中国地方戏名家演唱会中国地方戏名家演唱会于2008年4月18日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活动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地方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打造荷泽“戏曲之乡”品牌。演唱会邀请了李维康、白淑贤、李树建、谢涛、许荷英等众多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参演,涉及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山东梆子等十多个剧种,是一次梨园名家荟萃的戏曲盛会,一次全国地方剧种聚焦的艺术大典。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录播。
大型广场文艺展演菏泽市大型广场文艺展演由荷泽市委宣传部与荷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广场文艺展演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性、参与的广泛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已成为每年荷泽国际牡丹花会品牌性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在2008年举办的第九届大型广场文艺展演中,来自全市的64支群众艺术表演代表队、近2000余名群众演员表演了13!个精彩节目,表演形式包括戏曲、武术、秧歌、坠子、舞蹈、歌曲、健身操等。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包括外地游客在内的5万余人观看了精彩的文艺展演,充分展示了荷泽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唢呐之乡、古筝之乡的凤采。
知识出处
《当代菏泽概览》
本书设省情概况、经济和社会发展、山东风物、齐鲁风韵、走遍山东、当代名人、城市风采等7个栏目,全面、系统地展示山东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