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黄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黄灌溉
分类号: S275
页数: 24
页码: 133-156
摘要: 引黄灌溉,早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即已开始,中经各朝,几经反复曲折,收效甚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秋,山东省建设厅曾拟定“黄河沿岸虹吸灌溉淤田计划”,其中有郵城董口沙地、周桥沙地两处,共计1614顷,后因财源困匮,而未实施。建国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饱经沧桑的黄河一改千年旧貌,开始为人民造福。1956年至1957年,菏泽地区先后在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试办3处虹吸引黄工程。其中刘庄安设虹吸管9条,苏泗庄安装2条,国那里安装4条,总引水量15秒立方米,由于工程配套管理运用较好,灌区农业生产,逐年上升。
关键词: 引黄灌溉 灌溉技术

内容

第三节引黄灌溉
  一、引黄灌溉发展历程
  引黄灌溉,早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即已开始,中经各朝,几经反复曲折,收效甚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秋,山东省建设厅曾拟定“黄河沿岸虹吸灌溉淤田计划”,其中有鄄城董口沙地、周桥沙地两处,共计1614顷,后因财源困匮,而未实施。建国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饱经沧桑的黄河一改千年旧貌,开始为人民造福。1956年至1957年,菏泽地区先后在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试办3处虹吸引黄工程。其中刘庄安设虹吸管9条,苏泗庄安装2条,国那里安装4条,总引水量15秒立方米,由于工程配套管理运用较好,灌区农业生产,逐年上升。
  1958年春,又在东明县黄寨险工处,兴建黄寨引黄闸1座。该闸结构型式,为箱式涵洞,设计3孔,引水流量20秒立方米。同年10月份,菏泽县于刘庄虹吸工程附近,亦兴建25孔箱式涵洞引黄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260秒立方米。灌溉范围包括菏泽、定陶、成武、巨野、鄄城、郓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济宁等9个县市,灌区面积控制1313万亩,使菏泽地区北部形成了黄灌区。
  南北干渠兴建后,南干渠穿过菏泽、定陶、巨野三县,北干渠穿过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四县,打乱了许多原来排水系统,截断了多数交通干线,而计划兴建的建筑物工程,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所限,没能及时配起套来,不但灌溉效益未能得到发挥,反而给灌区排水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加重了涝碱灾害,使灌区被迫停止了续建。1959年冬,在工程兴建战略上,采取多口门、小流量、小面积的办法。首先于梁山县陈垓修建引黄闸一座,结构为箱式涵洞,设计3乱,引水流量30秒立方米。1960年5月份,鄄城县苏泗庄,兴建了箱式涵洞引黄闸一座,设计3孔,引水流量50秒立方米。这些工程兴建后,由于灌区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加之,缺乏排水系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使大面积土地次生了盐碱化,全区盐碱地面一积由150万亩增加到360万亩。由于积涝、盐碱灾害的扩大,使广大群众失去发展引黄灌溉的信心,一时平渠之风盛行。为此,中央极为重视,于1962年3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范县召开冀鲁豫三省会议决定:
  第一,由于引黄大水漫灌,有灌无排,引起了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根本措施是,停止引黄灌溉,不经水电部批准,不得开闸。
  第二,必须把阻水工程彻底拆除,恢复水的自然流势,降低地下水位。
  第三,积极采取排水措施。
  根据范县会议决定,山东省引黄灌区全部封闸停灌。1965年天气干旱,水源短缺,抗旱需水告急。山东省委,于2月9日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了引黄抗旱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抗旱灌溉会议精神。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穆林,宣讲了恢复引黄灌溉的意见,提出“引黄闸和虹吸管,坚决要用”。并要求搞地下渠,提永灌溉,排水要有出路。中共中央对引黄灌溉也作了批示引黄灌溉,是引起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对此,曾作过检讨,如果遇到严重干旱,又忘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可能引起土地盐碱化的发展。因此,再发展引黄灌溉时,必须经常观察地下水位上升情况,决不要使地下水位上升到临界线1.5米。同时,还要解决灌溉管理中一些政策和制度问题”。据此,菏泽地区引黄灌溉,又重新恢复发展起来。
  1966年,在总结以往引黄灌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慎重,稳步发展”的方针。首先在郓城县苏阁,兴建虹吸管3条,四隆村2条,共计引水流量5秒立方米。1967年又于苏阁增建了3孔引黄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J进一步扩大了引黄灌溉能力,1968年于东明县阎潭兴建换新天引黄闸,设计3孔,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1970年于鄄城县营坊兴建虹吸管3条,设计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1971年又于东明县阎潭兴建了12孔引黄大闸一座,设计引水流量150秒立方米。同年于鄄城县伟庄兴建虹吸管2条,设计引水流量2秒立方米o1972年菏泽县自筹经费兴建了郝寨引黄闸,设计3孔,引水流量20秒立方米;同年,于鄄城兴建了旧城引黄闸,设计5孔,引水流量50秒立方米;并在梁山县高堂兴建虹吸管2条,设计引水流量2.0秒立方米;1976年在梁山县马那里,兴建虹吸管i条,引水流量1秒立方米;1977年又于郓城县四隆村兴建虹吸管1条,引水流量1.2秒立方米广1978年郓城县苏泗庄引黄闸,按原规模,进行了改建;1979年菏泽县刘庄引黄闸也作了改建,结构为开敞式4孔,设计引水流量80秒立方米;1980年,兴建了东明县谢寨引黄闸,设计3孔,引水流量30秒立方米;1983年扩建了绑城县苏阁引黄闸,设计4孔,引水流量50秒立方米。
  自1965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菏泽地区先后新建改建引黄闸共11座,虹吸工程8处,安装虹吸管50条。总设计引水流量580秒立方米。共做土方212万立方米,石方6.5万立方米,混凝土2.95万立方米,用工日144万个,投资1734万元。
  二、引黄涵闸及虹吸工程
  (一)引黄涵闸工程 1.阎潭引黄闸,1971年7月兴建。该闸位于东明县焦园乡阎渾村东南黄河大堤上,桩号162+700处,其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12孔,孔高2.8米,宽3.0米,闸室长50米,底板高程63.0米.(大沽基面同程,以下同),闸顶高程为70.00米,闸前设计水位66.20米,闸后设计水位66.00米,放淤设计引水流量为150秒立方米,设计灌溉引水流量50秒立方米。经过运用,工程质量良好,但因潢河水位逐年升高,形成闸身底板偏低,渗径长度不够,为防洪安全计,于1982年进行改建,加长闸身,抬高了底板。
  大阎潭闸未兴建前,1968年8月,已在果园村西兴建了换新天闸一座,现改称小阎潭闸,该闸设计3孔,孔宽2.0米,孔高2.3米,闸室洞长45.00米,底板高程63.00米,闸顶高68.00米,闸前设计水位65.5米,闸后设计水位65.2米,设计引水流量为20秒立方米。
  2.谢寨引黄闸,建于1980年11月。该闸位于东明县沙窝乡东谢寨村西南黄河大堤上,桩号181+790处。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3孔箱式涵洞,孔宽2.6米,高2.8米,闸室洞长69.5米,底板高程62.2米,闸顶高程68.7米,闸前设计水位64.77米。设计标准,当黄河流量为1500秒立方米时,引水流量为50秒立方米。
  在谢寨引黄闸未兴建前,由原黄寨引黄闸引水,随着农业生产的一发展,黄寨引黄闸已不适应灌溉需水的要求,经省批准,将黄寨闸围堵停用,上移3.9公里,新建了谢寨引黄闸。原黄寨引黄闸亦属箱式涵洞结构,共3孔,孔高1.8米,孔宽1.6米,设计引水流量为20秒立方米。
  3.刘庄引黄闸,1979年兴建。该闸位于菏泽市李村乡刘庄村附近黄河大堤上,桩号221+081处,16〜18坝之间,其结构型式为桩基钢筋混凝土开敞式涵洞,共3孔,孔宽6.0米,孔高4.0米,闸室洞长17.0米,底板高程56.45米(大沽基面高程),闸顶高程68.4米,设计闸前水位58.95米,闸后水位58.45米,设计引水流量为80秒立方米,实际引水流量50秒立方米。
  该闸兴建前,原为1956年兴建的刘庄引黄闸工程,安装虹吸管9条,设计引水流量9秒立方米,1958年10月于刘庄虹吸工程附近,兴建了刘庄人民驯黄闸,其结构为薄壁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25孔,设计引水流量260秒立方米,后因闸前脱溜,以及有关防洪安全等原因,经黄委批准,将原闸封堵,即在原闸下首新建了现在的刘庄引黄闸。
  4.苏泗庄引黄闸,建于1978年12月。该闸位于鄄城县临濮集乡苏泗庄村黄河大堤上,桩号240+000处八30与31坝之间,其结 :构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6孔,孔宽2.2米,孔高2.2米,闸室洞长73.0米,底板高程54.5米,闸顶高程60.5米,闸前设计水位56.63米,闸后设计水位56.35米,设计引水流量为50秒立方米。该闸系在I960'年5月兴建的苏泗庄引黄闸基础上,按原规模改建而成的。旧闸结构也是箱式涵洞,共5孔,设计引水流量亦为50秒立方米。
  5.旧城引黄闸,建于1972年12月。该闸位于鄄城县旧城镇西黄河大堤上,桩号265+240处,闸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5孔,孔宽2.8米,孔高2.5米,闸室长度50米,底板高程50.0米,闸顶高程56.3米,闸前设计水位52.9米,闸后设计水位52.7米,设计引水流量为50.0秒立方米。
  6.苏阁引黄闸,建于1967年4月。该闸位于郓城县李集乡苏阁村黄河大堤J新老九坝之间,桩号290+719处,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3孔,孔宽高均为2.0米,闸室洞长50.0米,底板高程45.0米,闸顶高程51.72米,闸前设计水位为47.5米,闸后设计水位47.3米,设计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建成后经过几年的运用,由于防洪标准偏低,同时,引水流量也小,于1983年经黄委会批准废弃围堵后,即于1983年旧闸下125米处另建新闸一座,闸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4孔,孔宽和高均为2.8米,闸室洞长77米,设计闸前水位50.0米,闸后设计水位为49.7米,设计引水流量为50秒 立方米。
  7.陈垓引黄闸,建于1959年12月。该闸位于梁山县黑虎庙乡陈垓村黄河大堤上,桩号316+840处,闸的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3孔,闸孔宽高均为2.5米,闸室洞长32.5米,底板高程42.4米,闸顶高程50.0米,闸前设计水位44.8米,闸后设计水位44.55,米,设计引水流量为30秒立方米。但由于黄河河底逐年淤高原因,迪使大堤也随之进行了加高培厚,致使闸身长度不够,即于1977年春进行了改建接长,改建后的闸室洞长为65.0米,底板高程44.3米,比原闸闸底板抬高了2.3米,闸前设计水位46.3米,闸后设计水位46.0米,设计引水流量为30秒立方米。
  8.国那里引黄闸(孙楼引黄闸),建于1967年4月。该闸位于梁山县戴庙乡国那里村黄河大堤上,闸的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由于黄河大堤的加高,闸身长度不够,故于1975年春季,在原闸基础上进行了改建,结构仍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3.孔,孔宽4.7米,孔高4.5米,闸室洞长31.5米,底板高程39.5米(大沽基点),闸顶高程50.6米,闸前设计水位43.0米,闸后设计水位41.5米,设计引水流量为45.0秒立方米。
  9.郝寨引黄闸,系地方自筹经费兴建。该闸位于菏泽市高庄乡郝寨村黄河大堤上,建于1972年9月,闸的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计3孔,孔高2.8米,宽2.2米,闸底板高程55.5米,闸顶高程60.8米,闸室长度46米,闸前设计水位57.5米,闸后设计水位57.3米,设计引水流量为20秒立方米,实际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该闸建成后,仅运用三个月,由于渗径不够,为求黄河防洪安全,于1983年即围堵停用。
  (二)引黄虹吸工程
  早期和引黄复灌以来兴建的虹吸工程,除需改建和废弃者外,正在运用的虹吸工程有以下几处:
  1.高村虹吸工程。初建于1956年6月,位于东明县菜园集乡,冷寨西黄河大堤上。由于防洪标准低,于1972年拆除围堵,另在大堤桩号207+324处重建,安装虹吸管3条,管径为0.9米,管道长79.2米,设计临河水位59.50米,背河水位59.0米,管底高程64.50米,设计引水流量为3.0秒立方米。
  2.四隆村虻吸工程。初建于1966年6月,该工程位于郓城县李集乡四隆村黄河大堤,桩号301+900处,安设虹吸管1条,管径0.9米,管长91.1米,设计引水流量1.0秒立方米。1976年进行扩建,安装虹吸管3条,设计临河水位48.50米,黄河水位48.00米,管底高程53.92米,设计引水流量为3.0秒立方米。
  3.伟庄虹吸工程。该工程建于1971年5月,运用几年后,由于黄河防洪水位逐年抬高,管底高程低于防洪水位3.59米,影响堤防安全,故于1976年春,在原址黄集乡伟庄附近黄河大堤桩号311+090处,进行改建,安装虹吸管2条,管径0.9米,管道长95.6米,设计临河水位47.50米,背河水位46.50米,管底高程53.10米,设计引水流量2秒立方米。
  三、引黄灌区工程建设
  菏泽地区自开展引黄灌溉以来,灌漑事业发展很快,已建成引黄灌区8处,设计灌溉面积为245万亩,其中配套面积110万亩,全面配套面积26万亩,从1965年到1985年,引水总量211.67亿立方米,除灌区用水外,还补给内河发展提水灌溉233万亩,各灌区开发情况,迅述于下:
  (一)阎潭灌区
  该灌区兴建于1972年,位于东明县南部,黄河大堤以东,东鱼河西支以西,赵王河以北,苏集抗旱沟以南。控制灌溉面积57万亩,其中:飞沙地27万亩,碱荒地27万亩。原规划以淤改为主,先淤后灌,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现已配套5.0万亩,修干支渠37条,长193公里,修建筑物280座,开挖各级排水沟104条,总投资551万元,多年来,通过放淤改土,沙碱荒地,已变成良田。据调查1972年未建灌区前,粮食亩产55公斤,灌区兴建后,到1985年,全灌区粮食亩产增到 392公斤,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阎谭灌区工程布置图。
  (二)谢寨引黄灌区
  该灌区原为黄寨灌区,系1958年兴建,位干东明县中部,黄河大堤以东,东明、菏泽边界以西,洙赵新河以南,苏集抗旱沟以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0万亩,现已配套8.0万亩。修干支渠道20条,长100公里,建筑物491座,全灌区共投资281万元。自1966年复灌以来,采取淤灌结合,排灌并举的措施,灌区面貌大变,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复灌前亩产136公斤,复灌后至1985年,亩产达到369公斤。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谢寨灌区工程布置图。
  (三)刘庄灌区
  该灌区兴建于1959年5月,它位于菏泽市西北部,灌区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8公总面积为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已配套17万亩,修干支渠63条,长207公里,建筑物963座,挖排水沟41条,长144公里,修建筑物312座,总投资800万元。复灌后,采取淤灌排综合措施,同时,在渠首管理运用,摸索岀避、顶、泄、冲、束五个字的经验。从而灌区面貌大变,粮食亩产由70公斤到1985年,上升到416公斤。灌区并出现很多万斤戶,因此,该灌区被省命名为“山东省的人民胜利渠”先进灌区称号。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刘庄灌区工程布置图。
  (四)苏泗庄灌区
  苏泗庄谨区建于1960年5月,位于鄄城县西部,黄河大堤以东,鄄、郓边界以西,三分干以北,五支沟以南。灌区面积为33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1.8万亩,现已配套25万亩,修干支斗渠270条,长685公里,建筑物445座,开挖干支斗渠排水沟107条,长447公里,建筑物174座,总投资606万元。通过多年沉沙,结合改土,灌、排、淤并举的措施,灌区生产面貌大变,粮食亩产,由复灌前的105公斤,到1984年上升到375公斤。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苏泗庄灌区工程布置图。
  (五)旧城灌区
  该灌区建于1975年,位于鄄城县北部,西临黄河大堤,东邻鄄郓河,北依送水干线,南与五支沟相邻,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现已配套18万亩,土质多系壤土和粘土,其中:粘土占8.2万亩;壤土占7.0万亩;沙土占2.8万亩,全灌区修建干、支、斗渠62条,长178公里,建筑物122座,投资125.5万元。几年来,通过灌溉与淤改,灌区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复灌前粮食亩产138公斤,到1984年增长到352公斤。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旧城灌区工程布置图。
  (六)苏阁灌区
  1983年苏阁新闸建成后,灌区范围随之扩大,该灌区位于郓城县西北部,黄河大堤以南,郓城新河以北,郓城、梁山两县边界以西,苏阁送水干线以东,设计灌溉面积49万亩,现已配套面积15万亩,建有干支渠78条,长48公里,建筑物280座,开挖干支排水沟74条,长250公里,建筑物556座,总投资380万元。灌区建成初期的1968年,粮食亩产105公斤,1985年上升到391公斤。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苏阁灌区工程布置图。
  (七)陈垓灌区
  该灌区建于1959年11月,位于梁山县北部,灌区的西、北两方与贵河相邻,东靠梁济运河,西南至郓、梁两县边界,东南至梁山县城。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现已配套面积20万亩。土质以粘土为主,面积为13.26万亩,壤土为7.15万亩,沙土为4.59万亩。建有干支斗渠180条,长415公里,修建筑物544座,总投资310万元。灌区通过淤、排等综合措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复灌前粮食亩产为120公斤,至1984年亩产增长到321公斤。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陈垓灌区工程布置图。
  (八)东平湖灌区
  该灌区建于1970年12月,位于东平湖新湖区,北靠一级湖3西临粱济运河,东至老运河,设计灌溉面积为26.1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9.78万亩,提水灌溉5.31万亩,井灌1.04万亩。兴建各级渠系1252条,各级建筑物1421座,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10万亩。由于引黄灌溉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亩产由开灌前的116公斤,到1985增加到233.9公斤。
  灌区工程布置情况,详见东平湖灌区工程布置图。
  四、引潢送水工程
  为发挥引黄优势,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能力,于1982年规划设计了阎潭、刘庄、旧城三条送水干线,并经山东省水利厅(82)鲁水勘字第46号文件批准实施。
  (一)阎潭送水干线
  该干线自东明县阎潭闸、向南开挖输水干渠,于赵王河两侧沉沙,沉沙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沉沙后,清水通过南赵王河,经太行堤水库土塘和二堤河,送至曹县、单县境内。干线全长131公里,设计送水流量30秒立方米,干线负担抗旱补源面积共153.3万亩。
  (二)刘庄送水干线
  该线自菏泽市刘庄灌区南分水闸,沿李村南干渠,向南于和堂及杨镇集,先后穿洙赵新河和渔沃河后,再沿老黄万运河至吕陵店西南入东鱼河北支,全长17.7公里,设计送水流量25秒立方米。沉沙区设在菏泽至刘庄公路以南,抗旱沟以西,诛赵新河以北,输水干线两侧,面积为19平方公里,控制灌溉和抗旱补源面积共126.8万亩。
  (三)旧城送水干线
  该干线以鄄城县旧城引黄灌区的北分干'作为送水干线,设计送水流量30秒立方米,自旧城引黄闸到鄄郓河,全长16.5公里。沉沙区设在输水干渠与黄河大堤之间以及鄄郓河以东和苏阁送水干渠以西地.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积和抗旱补源面积共56.7万亩。
  五、引黄泥沙处理和利用
  对引黄泥沙处理,主要结合淤改和黄堤淤背,采取集中输沙,集中沉沙,以及集中输沙,分散沉沙等措施,使泥沙基本得到处理。特别沉沙结合淤改,既处理了泥沙,又改造了土壤,使沿黄大部分沙碱涝洼变成了良田,因此,大力发展引黄淤改,已成为受沿黄广大群众欢迎的有效改土措施。
  (一)引黄淤改效果
  菏泽地区自1965年以来,即组织沿黄人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放淤改土,到1985年,全区淤改土地133.64万亩,占计划淤改面积的79.5%,分县淤改情况为:东晦县计划淤改面积77.60万亩,已淤改47.46万亩,占计划的61.4%,菏泽市计划淤改面积14.0万亩,已淤改21.73万亩,占计划淤改面积的155.2%;鄄城县计划淤改面积34.6万亩,已淤改32.95万亩,占计划淤改面积的95.2%;郓城县计划於改面积7.90万亩,已於改9.27万亩,占计划淤改面积的117.3%;梁山县计划淤改面积34.0万亩,已淤改22.23万亩,占计划淤改面积的65.4%。
  由于引黄淤改的发展,不仅加固了黄河天堤,而且沿黄地区沙、碱、涝、洼不毛之地都变成了沃土,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飞沙满天扬,下种不见秧,大堤年年长,地面年年降”的局面。由于黄河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增产效果很好。据测定土地淤厚0.5米,每亩含氮量41.0公斤,含磷量21.0公斤,含钾量200公斤,其肥效相当万斤土杂肥,当年在淤过的土地上种上小麦,每亩可产100公斤到200公斤,随即种上大豆,可产100公斤到150公斤。到第二年产量可达250至350公斤。因此,凡是引黄淤改的单位,都是一年翻身,一年巨变。东明县淤改前,遍地沙荒盐碱,生产水平很低,是个“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穿衣靠救济,治病靠减免”的四靠县,由于狠抓了放淤改土,自然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东明县净向国家提供商品粮0.89亿公斤,皮棉1500万公斤,人均收入也曲1978年的29元,上升到273元,成了有贡献的县。菏泽市的李村乡,鄄城县的临濮集乡,郓城县的张集乡,梁山县的黑虎庙乡等,都是放淤改土,改变生产条件,由穷变富的典型单位。同时,沿黄人民,还利用黄河泥沙,烧制砖瓦、发展窑业生产,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增加收入的新路子。
  以上记述,说明引黄淤改,是改变沿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十分有效的措施。据统计仅於改这一项,使菏泽地区增产粮食达2亿公斤,价值5.0亿元。1981年,中央领导视察东明时常出:“你们是责任制加淤改,等于大翻身。”对淤改效益给予了肯定。
  (二)引黄淤改的做法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对引、输、沉、排、淤等工程,要掌握以排定引,以引定淤的原则,自上而下,高低分设,做到科学引用,灌而不淹,淤而增产,其淤改形式,大体分为三种。
  1.围堰淤改。以放淤改土为主,南北长方布设,面积1000至2500亩为宜,工程标准,堤堰高,平均为2.5米,顶宽4.0米到5.0米,水深1.5米,落淤厚度0.5米,淤区内的进泄水闸,可对角布设,闸门用叠梁式闸板,借以调节落淤厚度。
  2.沉沙放於。以沉沙灌溉为主,结合放淤,其於区,多布设在灌区上游的洼地和自然坡河区,面积大小不定,如面积过大,淤区内可加修导沙堤和输沙沟等附属工程,以便调节水流方向,和落淤厚度,工程标准,要高于围堰淤改标准,因蓄水深,时间长,故工程麻准要高,并以不漫溢、不决口为标准。
  3.灌溉淤改。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在不使泥沙危害作物钠情况下,有计划地浑水灌田,工程措施上采取大比降,小流量,多口门,小畦灌,就地入渗,不退尾水,深沟排渗,达到蓄淡压碱,改土增产的目的。
  (三)利用黄河泥沙,发展建材工业。
  节约土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利用黄河泥沙,烧制砖瓦,发展建材业,是节约土地的最好办法,沿黄五县市有40多座大轮窖,300多座小土窖,利用黄河泥沙烧制砖瓦,引黄淤坑,淤土还原,清渠、清沟、清河土等,为烧制砖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自1965年以来,就节约土地4500亩,同时,建材业已咸为乡镇晁业的重要行业。东明县26座轮窖,1984年就产砖瓦4900万块,产值413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5%,据不完全统计,利用黄河泥沙烧制砖窖,净收入达到4000万元,近几年来,又发展了白灰砖水泥土砖等新型建筑材料,为利用黄河泥沙,发展建材业,开辟了更加广泛的前途。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穆林
相关人物
谭震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山东省建设厅
相关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县刘庄
相关地名
鄄城县苏泗庄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范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阎潭引黄闸
相关作品
谢寨引黄闸
相关作品
刘庄引黄闸
相关作品
苏泗庄引黄闸
相关作品
旧城引黄闸
相关作品
苏阁引黄闸
相关作品
陈垓引黄闸
相关作品
孙楼引黄闸
相关作品
高村虹吸工程
相关作品
四隆村虻吸工程
相关作品
伟庄虹吸工程
相关作品
阎潭灌区
相关作品
谢寨引黄灌区
相关作品
刘庄灌区
相关作品
苏泗庄灌区
相关作品
旧城灌区
相关作品
苏阁灌区
相关作品
陈垓灌区
相关作品
东平湖灌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