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平湖水库兴建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东平湖水库兴建过程
分类号: TV697.3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山东省在1950年,重点翻修了新临黄堤,全长21.32公里。从湖区东边,把运河东堤和清河南堤接起来,缩小了蓄洪区面积,减少了东平县一和汶上县的受淹范围。1950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明文规定了东平湖的防洪标准和蓄水任务,以及第二蓄洪区破口位置和运用方式,这是东平湖滞洪工程第一个正式统一规划,纲领性的文件。据此,于1951年,山东省堵复了旧临黄堤和全部修复了运东堤,基本上形成了东平湖滞洪区分级运用的格局,以运西堤、运东堤和临黄堤作为第一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一滞洪区,其堤防标准,是防1949年洪水位以下的洪水。
关键词: 东平湖水库 兴建过程

内容

第一节东平湖水库兴建过程
  1947年黄河归故道后,东平湖仍然通过大清河与黄河连通,湖区内只有老运河两岸堤防,但工程标准低,并残缺不全。于1948年至1949年黄河汛期,洪水倒灌入湖,酿成运东和运西堤防漫溢,决口,不但东平、汶上、梁山、南旺四县受灾严重。同时,还影响了郓城、嘉祥、济宁、巨野等县(市)的部分土地。虽然如此,但在滞洪后,对减轻当时平原、山东两省的黄河堤防危急,却起到了显著作用。为此,于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工作的决定》中,确定在东平湖区滞洪,作为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国初期,东平湖范围大致以老运河为界,分为山东和平原两省。湖区原有工程,主要是运河两岸小堤,和旧临黄堤与湖区呐挡汶水的金山坝,以及黑虎庙围堰等。其中:运河东堤,从王坝口起,至厂旧临黄堤至解河口和清河南堤马口相接,全长29.8公里,分属于山东省东平县和汶上县管辖;运河西堤,从金线岭堤头起,至戴庙接宋金河南堤,直到十里堡,全长43.56公里,分属平原省的梁山县和南旺县管辖。
  1949年大水后,为了缩小灾情,沿湖各县除改善加强原有工程外,对堤防进行堵口、补残和修建二道防线工程。1950年,平原省又修筑了金线岭大堤,全长42.56公里,把运西堤和障东堤连接起来,大大限制了淹没范围。山东省在1950年,重点翻修了新临黄堤,全长21.32公里。从湖区东边,把运河东堤和清河南堤接起来,缩小了蓄洪区面积,减少了东平县一和汶上县的受淹范围。
  1950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明文规定了东平湖的防洪标准和蓄水任务,以及第二蓄洪区破口位置和运用方式,这是东平湖滞洪工程第一个正式统一规划,纲领性的文件。据此,于1951年,山东省堵复了旧临黄堤和全部修复了运东堤,基本上形成了东平湖滞洪区分级运用的格局,以运西堤、运东堤和临黄堤作为第一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一滞洪区,其堤防标准,是防1949年洪水位以下的洪水。 金线岭堤、新临黄堤,是第二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二滞洪区,其标准高于第一道防线,争取防御1949年洪水。东平湖面积共627平方公里,其中:老湖区为209平方公里,新湖区为418平方公里。蓄水高度为44.0米(大沽高程),滞洪容量约为33.0亿立方米。当时滞洪区内包括南旺、郓城、梁山、东平四个县,14个区,735个自然村,63566户,27.5万人,共有耕地92.5万亩。
  1951年由于汶河大水,老湖区(第一滞洪区)受黄水顶托,高水持续时间很长,由于山东省的旧临黄堤及金线岭等堤的强度欠隹,势必分别择要加修,于1952年黄委会统一编制了东平湖防洪工程计划,对堤防进行了加固和补残,共计做土方35.8万立方米,护坡砌石1.48万立方米。为对东平湖工程加强管理,于当年建立了东平湖管理处,1952年平原省撤销,1953年1月起,东平湖管理机构,由黄委会直接管理,正式划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领导。
  1953年黄河洪水漫滩退灌进湖,加之汶河来水,使湖水位猛涨最高水位超过1949年洪水位0.58米,第二道防线十分紧张,1954年汛期,黄河发生较大洪水,并与汶河水相遇,为保下游安全,于8月13日7时,爆破黑虎庙口门分洪,开放新湖区(第二滞洪区),东平湖部分滞洪,淹没面积10万亩,3.0万多人受灾。
  经过1953年和1954年汛期洪水的考验,证明冻平湖水库,堤防工程标准不高,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为减少淹没损失,确保安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按照黄河、汶河的防洪任务,对东平湖的堤防标准,进行了普遍提高。第一滞洪区堤防提高到44.00米(比原来提高1.5米)共做土方475.1万立方米,这是东平湖第二次系统的、完整的规划和施工。
  1957年汛期,黄、汶洪水相遇,在小汶河分洪1040秒立方米后,稻屯洼决口,被迫蓄洪1.85亿立方米,东平湖老湖区水位仍达到44.06米,超出新的设计水位0.56米。
  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位达到44.87米,经过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昼夜抢护,终于战胜了洪水,没有运用第二滞洪区,减少了损失,保证了安全。
  1958年大水后,为了防御黄河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随着位山枢纽的上马兴建,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委研究,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仅用三个月的时间,突击修筑了100多公里的水库围堤,使东平湖蓄洪区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水库工程施工,是和整个位山枢纽工程施工统一安排进行的。从1958年到1962年5月间,共组织了五期工程,主要是修筑水库围堤土方工程,由山东省组织施工指挥部,调集四个地区,21个县,共组织民工24.4万人,自8月5日开工到10月底基本完成,共计完成围堤土方1761.42万立方米,工日1224.7万个。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修护坡,从1958年11月23日开工,调集6.0万人开山、运石和砌垒,共完成运石料60.57万立方米,砌石护坡58.57万立方米,用工日658.62万个。
  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围堤土方和护坡工程的扫尾,以及耿山口、徐庄、进湖闸和陈山口出湖闸的施工。从1959年6月开工,到1960年春节前完成,共做土方33.94万立方米,砌石7・2万立方米,工日62.15万个。
  以上三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847.18万立方米,砌石65.76万立方米,工日1945.5万个,这些工程完成后,为防洪、防凌、蓄水灌溉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尽快地蓄水运用,于I960年2月,开始了第四期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围堤排渗、加固、和石护坡加高,以及十里堡进湖闸等工程的施工,由菏泽、济宁两地区的鄄城、郓城、巨野、梁山、成武、平阴、汶上、曲阜八个县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0221部队共66710人,进行施工。于1960年7月26日,工程全部完成后,即运用拦河闸,控制水库蓄水。蓄水后,由于堤身和堤基,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弱点,险象环生,危机四伏,使水库工程,达不到设计能力,根据出现的问题,由北京科学研究院、黄委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有关部门,组织现场试验研究提出加固处浬方案:为此,即进行了第五期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
  一、湖东湖西、梁山城关,银山洼及东平县城关和稻屯洼的排渗配套。
  二、湖东八大险工的处理,以及石护坡整修,这期工程,主要由菏泽、泰安、济宁三地市承担,动员5500人,汛期边蓄水、边防守、边加固。
  1961年汛期,又由解放军0224部队300人,担任了东平湖水库防汛抢险任务。这期工程,一直到1962年底。以上五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923.44万立方米,石方115.30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744.42万个,投资3974.31万元(不包括进湖建筑物和移民安置)。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鄄城
相关地名
郓城
相关地名
巨野
相关地名
梁山
相关地名
成武
相关地名
平阴
相关地名
汶上
相关地名
曲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