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平湖水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东平湖水库
分类号: TV697.3
页数: 9
页码: 96-104
摘要: 东平湖水库,位于黄河和汶河下游之相接处的冲积平原条形洼地上,古济水和汶、泗等山溪河流,都流经这一洼地。据史料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据清胡渭在《禹贡•锥指》注释“东平乃汶济之下流,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由下流之水患,以纾。又浚东原之吠会,注之汶济,然后其他致平,可以耕用也”。可见,现在的东平湖一帶,是属大野泽的一部分。
关键词: 平原水库 东平湖水库

内容

第一章东平湖水库
  东平湖水库,位于黄河和汶河下游之相接处的冲积平原条形洼地上,古济水和汶、泗等山溪河流,都流经这一洼地。据史料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据清胡渭在《禹贡•锥指》注释“东平乃汶济之下流,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由下流之水患,以纾。又浚东原之吠会,注之汶济,然后其他致平,可以耕用也”。可见,现在的东平湖一帶,是属大野泽的一部分。
  第一节东平湖水库兴建过程
  1947年黄河归故道后,东平湖仍然通过大清河与黄河连通,湖区内只有老运河两岸堤防,但工程标准低,并残缺不全。于1948年至1949年黄河汛期,洪水倒灌入湖,酿成运东和运西堤防漫溢,决口,不但东平、汶上.梁山、南旺四县受灾严重。同时,还影响了郓城、嘉祥、济宁、巨野等县(市)的部分土地。虽然如此,但在滞洪后,对减轻当时平原、山东两省的黄河堤防危急,却起到了显著作用。为此,于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工作的决定》中,确定在东平.湖区滞洪,作为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国初期,东平湖范围大致以老运河为界,分为山东和平原两省。湖区原有工程,主要是运河两岸小堤,和旧临黄堤与湖区呐挡汶水的金山坝,以及黑虎庙围堰等。其中:运河东堤,从王坝口起,至厂旧临黄堤至解河口和清河南堤马口相接,全长29.8公里,分属于山东省东平县和汶上县管辖;运河西堤,从金线岭堤头起,至戴庙接宋金河南堤,直到十里堡,全长43.56公里,分属平原省的梁山县和南旺县管辖。
  1949年大水后,为了缩小灾情,沿湖各县除改善加强原有工程外,对堤防进行堵口、补残和修建二道防线工程。1950年,平原省又修筑了金线岭大堤,全长42.56公里,把运西堤和障东堤连接起来,大大限制了淹没范围。山东省在1950年,重点翻修了新临黄堤,全长21.32公里。从湖区东边,把运河东堤和清河南堤接起来,缩小了蓄洪区面积,减少了东平县一和汶上县的受淹范围。
  1950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明文规定了东平湖的防洪标准和蓄水任务,以及第二蓄洪区破口位置和运用方式,这是东平湖滞洪工程第一个正式统一规划,纲领性的文件。据此,于1951年,山东省堵复了旧临黄堤和全部修复了运东堤,基本上形成了东平湖滞洪区分级运用的格局,以运西堤、运东堤和临黄堤作为第一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一滞洪区,其堤防标准,是防1949年洪水位以下的洪水。 金线岭堤、新临黄堤,是第二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二滞洪区,其标准高于第一道防线,争取防御1949年洪水。东平湖面积共627平方公里,其中:老湖区为209平方公里,新湖区为418平方公里。蓄水高度为44.0米(大沽高程),滞洪容量约为33.0亿立方米。当时滞洪区内包括南旺、郓城、梁山、东平四个县,14个区,735个自然村,63566户,27.5万人,共有耕地92.5万亩。
  1951年由于汶河大水,老湖区(第一滞洪区)受黄水顶托,高水持续时间很长,由于山东省的旧临黄堤及金线岭等堤的强度欠隹,势必分别择要加修,于1952年黄委会统一编制了东平湖防洪工程计划,对堤防进行了加固和补残,共计做土方35.8万立方米,护坡砌石1.48万立方米。为对东平湖工程加强管理,于当年建立了东平湖管理处,1952年平原省撤销,1953年1月起,东平湖管理机构,由黄委会直接管理,正式划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领导。
  1953年黄河洪水漫滩退灌进湖,加之汶河来水,使湖水位猛涨最高水位超过1949年洪水位0.58米,第二道防线十分紧张,1954年汛期,黄河发生较大洪水,并与汶河水相遇,为保下游安全,于8月13日7时,爆破黑虎庙口门分洪,开放新湖区(第二滞洪区),东平湖部分滞洪,淹没面积10万亩,3.0万多人受灾。
  经过1953年和1954年汛期洪水的考验,证明冻平湖水库,堤防工程标准不高,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为减少淹没损失,确保安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按照黄河、汶河的防洪任务,对东平湖的堤防标准,进行了普遍提高。第一滞洪区堤防提高到44.00米(比原来提高1.5米)共做土方475.1万立方米,这是东平湖第二次系统的、完整的规划和施工。
  1957年汛期,黄、汶洪水相遇,在小汶河分洪1040秒立方米后,稻屯洼决口,被迫蓄洪1.85亿立方米,东平湖老湖区水位仍达到44.06米,超出新的设计水位0.56米。
  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位达到44.87米,经过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昼夜抢护,终于战胜了洪水,没有运用第二滞洪区,减少了损失,保证了安全。
  1958年大水后,为了防御黄河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随着位山枢纽的上马兴建,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委研究,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仅用三个月的时间,突击修筑了100多公里的水库围堤,使东平湖蓄洪区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水库工程施工,是和整个位山枢纽工程施工统一安排进行的。从1958年到1962年5月间,共组织了五期工程,主要是修筑水库围堤土方工程,由山东省组织施工指挥部,调集四个地区,21个县,共组织民工24.4万人,自8月5日开工到10月底基本完成,共计完成围堤土方1761.42万立方米,工日1224.7万个。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修护坡,从1958年11月23日开工,调集6.0万人开山、运石和砌垒,共完成运石料60.57万立方米,砌石护坡58.57万立方米,用工日658.62万个。
  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围堤土方和护坡工程的扫尾,以及耿山口、徐庄、进湖闸和陈山口出湖闸的施工。从1959年6月开工,到1960年春节前完成,共做土方33.94万立方米,砌石7・2万立方米,工日62.15万个。
  以上三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847.18万立方米,砌石65.76万立方米,工日1945.5万个,这些工程完成后,为防洪、防凌、蓄水灌溉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尽快地蓄水运用,于I960年2月,开始了第四期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围堤排渗、加固、和石护坡加高,以及十里堡进湖闸等工程的施工,由菏泽、济宁两地区的鄄城、郓城、巨野、梁山、成武、平阴、汶上、曲阜八个县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0221部队共66710人,进行施工。于1960年7月26H,工程全部完成后,即运用拦河闸,控制水库蓄水。蓄水后,由于堤身和堤基,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弱点,险象环生,危机四伏,使水库工程,达不到设计能力,根据出现的问题,由北京科学研究院、黄委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有关部门,组织现场试验研究提出加固处浬方案:为此,即进行了第五期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
  一、湖东湖西、梁山城关,银山洼及东平县城关和稻屯洼的排渗配套。
  二、湖东八大险工的处理,以及石护坡整修,这期工程,主要由菏泽、泰安、济宁三地市承担,动员5500人,汛期边蓄水、边防守、边加固。
  1961年汛期,又由解放军0224部队300人,担任了东平湖水库防汛抢险任务。这期工程,一直到1962年底。以上五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923.44万立方米,石方115.30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744.42万个,投资3974.31万元(不包括进湖建筑物和移民安置)。
  第二节设计库容及控制运用
  东平湖水库,原设计最高蓄水位为46.00米,(大沽零点)库容为40亿立方米,经I960年试蓄运用考验,围堤出现一些回题,经多年加固处理后,水库防洪运用最高水位为44.5米,相应库容为30.4亿立方米,其中:老湖区8.8亿立方米,新湖区21.6亿立方米,为了控制水库蓄泄运用,在围堤上先后修建了石洼、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等五座进湖闸,分别进入新、老湖区,其分洪能力在10000秒立方米左右。另外,还修建了陈山口、清河门两座出湖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500秒立方米。当时由于下游受泥沙影响,闸下淤积严重,达不到设计泄水能力,为了向南四湖排泄库区底水,又在新湖区围堤上,修建了流畅河、码头两座泄水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00秒立方米。
  自1963年随着位山枢纽工程的改建,水库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的防洪水库,为了减少分洪淹没损失,并有利于湖区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发挥防洪工程的最大效益,又在库区丙恢复了长达26.7公里的二级湖堤,以便控制分级运用,当黄河上游来水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尽量用原河道下泄,不分水进湖,以减少水库淤积,并有利于下游河道冲刷。当黄河发生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较大洪水时,可根据黄、汶两河,来水过程情况,控制运用各建筑物,分别分洪进入新、老湖区。如近期黄河下游以1958年型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7500秒立方米,作为设计洪水标准,经过东平湖新、老湖区分洪后,控制艾山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10000秒立方米,调蓄黄河洪水量20亿立方米左右,故设计削峰蓄水能九比1958年自然调蓄运用以前提高一倍以上,但由于1958年以来黄河未发生较大洪水,除1960年利用拦河枢纽工程拥水,试蓄部分来水外,水库尚未进行正.式控制分洪运用。因此,1982年8月洪水,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实际上是东平湖水库工程,第一次经受黄河分洪运用的考验。
  第三节分洪运用效果
  根据历史盗料分析,黄河在东平湖以下窄河道段,当汛期洪峰流量在增大1000秒立方米的情况下,一般水位要上涨0.3到0.5米左右,因而,除分洪口下局部河段外,东平湖分洪与不分洪,下游河段最高防洪水位相差较大,并且分洪量越大,削减洪峰效果越高。如:
  1957年孙口洪峰流量11600秒立方米,因,和汶河较大洪水相遇,经东平湖蓄洪后,艾山下洩最大流量仅削减7.0%,因此,根据估算艾山最高水位仅下降0.3米左右。
  1958年孙口洪峰流量15900秒立方米,经东平湖调蓄后,艾山下泄最大流量为12600秒立方米,洪峰削减达20.8%,根据估算艾山最高防洪水位要下降1.5米以上。当时,以下河道堤防险工,很多堤顶实际超高不足1.0米,由此看来,战胜1958年洪水,东平湖分洪是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1982年洪水,经东平湖分洪后,分流比虽然仅有0.24,但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却达到28.6%,艾山以下河道最高防洪水位,要比不分洪降低1.0米多,同时,洛口、利津最高洪水位,都没达到1976年的最高水位,这对下游堤防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对保卫河口油田的安全生产,减少淹没损失,效益尤为突出。
  附1982年东平湖分洪纪实
  1982年7月底8月初,黄河下游三门、花园口之间,连降暴雨,8月2日花园口出现流量15300秒立方米的洪峰,这是1958年以来最大洪水。东平湖以上大河水位,一般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0至2.0米,严重威胁着艾山以下窄河道的防洪安全。国务院,中央防总和山东省委研究决定,运用东平湖老湖区滞蓄洪水,削减洪峰,分洪后控制下游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以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为此,当8月6日22时,孙口流量达到8440秒立方米时,即开放林辛进湖闸,向老湖分洪。但这时,上游洗量仍继续增大,到7日孙口洪峰流量超过10000秒立方米,故在7月11日又开放了十里堡进湖闸,以控制下洩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到8日以后「孙口流量已下降到8000秒立方米以下,大河水位也随之下降,于9日19时,开始关进湖闸,至23时,全部关闭,前后分洪历时三昼夜,两闸分洪流量,一般在1500至2000秒立方米,最大2404秒立方米;分洪总量为4.0亿立方米,水位仅为设计洪水位的70%,水库工程虽然未达到充分运用,但已初步显示出它对黄河下游防洪的艮大作用。这次洪水孙口洪峰流量为10400秒立方米,经分洪后,艾山下游最大流量为7420秒立方米,削减洪犀占来量的78%,如上游洪峰流量加大,削减作用将会更加提高,加上艾山以下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滞洪影响,洛口下游最大洪峰流量仅有6110秒立方米,水位比1976年洪水位还低0.5米。因此,大大缩减了下游洪水的威胁和堤防防守的负担。根据分析,这次洪水如不采取分洪措施,艾山洪峰流量可能达到95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43.80米左右,洛口洪峰流量可能达到80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32.80米左右,比1958年最高洪水位,要、高岀0.7米左右,比这次实际发生的最高洪水位髙出1.0米以上。实践证明,东平湖改建后,削减下游洪峰的作用,确实是加大了,降低艾山以下防洪水位的效果,也确实是明显了,同时,还可预计,达到设计洪水时,这种作用和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其水库情况,详见下图。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